所謂比對就是比較與對照。在群文閱讀中,學生可以發現多個文本之間的異同并進行分析、思考,達成語文要素學習目標。小學語文統編教材中存在多種文本群,既有單元內多篇課文組成的文本群,又有一課之中由多篇文本組成的文本群,還有不少課文安排了課后鏈接,與課文之間形成文本群;這些都適合教師以比對的方式開展群文閱讀教學。下文以五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人物描寫一組》為例,談談指向高階思維的群文閱讀比對教學策略。
在群文閱讀教學中,教師需要根據文本組群的特點和閱讀目標,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如精讀帶略讀、主題探究等,最常運用的方法還是比對。這是群文閱讀的性質決定的,學生閱讀由某個議題組成的多個文本,必然會圍繞相關議題進行比對活動,從中發現問題并開展合作探究學習活動,實現對不同文本各自特質的把握,以此為基礎在解決問題中實現自主建構。不難看出,細讀比對是群文閱讀教學的重要抓手,教師適當運用細讀比對才能找到高階思維的起點,使課堂教學呈增量發展的態勢。具體到《人物描寫一組》的教學來說,課文所在單元是五年級下冊的習作單元,以學習描寫人物的基本方法為關鍵習作能力,由《摔跤》《他像一棵挺脫的樹》《兩莖燈草》三個片段組成文本群,體現出三個方面不同的描寫人物方法。在教學中,筆者引導學生從多方面進行人物描寫方法的細讀比對。
1.人物描寫的不同內容
《人物描寫一組》的三個片段,呈現的對人物描寫的內容很不一樣。《摔跤》以小嘎子爭強好斗的語言“要不——摔跤”開頭,寫的正是小嘎子與胖墩兒摔跤的動作,體現出人物的機敏與有心機的特點;《他像一棵挺脫的樹》開門見山寫祥子的身板“他的身量與筋肉都發展到年歲前邊去了”,與重點描寫的外貌特點匹配,總體上表現人物具有健壯與充滿生命活力的身體;《兩莖燈草》主要寫嚴監生的動作與神態,體現人物吝嗇的特點。
2.動作描寫的不同場面
《人物描寫一組》的三個片段,涉及人物動作描寫的有《摔跤》與《兩莖燈草》,兩個文本中的動作描寫,所體現出的場面很不一樣。在《摔跤》中,動作描寫的主體是兩個比賽摔跤的孩子,他們自然是希望能夠弄出大的動靜來,吸引別人觀看,所以動作描寫中使用的詞語有“蹦來蹦去”“下冷絆子”“塌著腰,合了襠”等,表現出動作幅度大、速度快的特點。在《兩莖燈草》中,動作由一個將要斷氣的人發出,無論是伸出的兩個指頭還是搖頭、瞪眼、閉眼,不僅幅度小,速度也慢,重點呈現人物面部的細微動作變化。
3.外貌描寫的不同表達
在《他像一棵挺脫的樹》中,兩段文字都是描寫人物外貌的,但是表達方法不一樣。第一段中有“殺進他的腰去”“扭頭看看自己的肩”“再穿上肥腿的白褲”等,采用的是化靜為動的方式寫外貌;第二段中主要以常規靜態描寫表達人物外貌,如“頭不很大”“腮上沒有多余的肉”“臉上永遠紅撲撲的”等。
這樣的細讀比對,為深入開展適合小學生學習的人物描寫活動找到了起點,教師順勢設計學習實踐活動,就能促進學生高階思維能力的發展。
在群文閱讀教學中,學生學習的目的不是讀多個文本故事,而是聚焦語言文字運用的學習,即圍繞議題指向單元語文要素學習目標的理解與把握。教師需要借助高階思維的滲透,引導學生進入深度學習中習得方法。在《人物描寫一組》群文閱讀中,筆者采用多樣化的方式引導學生在細讀比對中習得人物描寫的方法。
1.在任務驅動中感知文本內容
《人物描寫一組》中出現了三個人物,筆者以課本劇表演為話題,讓學生從中選擇一個人物撰寫課本劇。在這一任務驅動下,學生主動進入文本閱讀與比較中,根據課本劇表演的要求與特點,選擇素材,撰寫課本劇。但是,學生都沒有選擇《他像一棵挺脫的樹》來改編課本劇,原因在于,他們認為課文主要是用不同方法從不同方面寫了人物的外貌特點,缺少故事與動作,不適合以表演的方式來呈現。學生的選擇,既是細讀比對文本內容的結果,又是對文本所采用的描寫人物方法進行分析比較的結果。
2.在頭腦風暴中辨析表達異同
學生選擇《摔跤》《兩莖燈草》作為素材,撰寫課本劇。撰寫《摔跤》課本劇,學生抓住人物互動這一主要動作特點,設計摔跤動作準備、“你來我往”的多回合較量、摔跤結果來呈現過程性表達,中間伴以人物發出的喊叫與回應,體現出摔跤的激烈場面;撰寫《兩莖燈草》課本劇,學生采用設置懸念的策略,讓劇中人物以旁白的形式提出“這位老爺都快斷氣了……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讓人們依次猜測“這位老爺”的意思,推進故事情節的發展。
學生從課文語言文字表達出發,借助創設的情境任務驅動,實現了對人物描寫方法的深度理解。
統編教材重視體現讀寫一體的理念。在群文閱讀教學中落實讀寫一體理念的方式方法有很多,教師需要根據文本的特點,從中選擇最適切的方法設計并組織教學活動,讓學生在群文閱讀的語用輸入學習之后,通過語用輸出實現高階思維的發展。在《人物描寫一組》中,學生深刻認識不同文本中的人物描寫方法后,筆者組織學生開展相應的練筆活動,讓學生在遷移運用所學描寫人物的方法中,進一步習得寫出人物特點的方法。
1.注重賞析評價
針對《人物描寫一組》的練筆活動,筆者鼓勵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描寫方法先練寫一個片段,再練寫其他人物描寫片段,嘗試運用多種人物描寫的方法。在學生完成練筆后,筆者設計簡單的“練筆自評表”,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賞析評價:讓學生從自己的練筆中確定“所寫人物特點”“從哪個角度(語言、神態、動作、心理)體現人物特點”“模仿哪篇范文”。對學生通過“練筆自評表”進行的自覺對標,筆者梳理相關內容進行分類與統計,確定學生在《人物描寫一組》學習最成功的描寫人物方法是什么,為后續進一步學習描寫人物的方法找出發展方向。
2.關注思維發展
學生完成練筆與自評后,筆者讓學生把“練筆自評表”貼在習作稿上,再在小組中對練筆與所模仿的原文進行比對賞析,一是看自己的單項人物描寫方法遷移運用效果,重點看所運用的方法能不能突出人物相應的特點;二是看綜合運用多種人物描寫方法寫人物的效果,包括語言描寫、動作描寫、神態描寫,還有心理描寫等,為形成習作單元的關鍵習作能力積蓄力量。經過這樣的比對賞析,讓學生明白自己學習中已經習得的描寫人物方法是什么,還需要繼續深入學習的方法有哪些,體現自己在高階思維上獲得的發展。
總之,在小學群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采用比對教學方法,在發現多個文本之間的異同中進行分析、思考,從中探索發展學生高階思維的方式與路徑,幫助學生達成語文要素學習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