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篇課文,對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來說,有效地解讀文本都是不可或缺的基礎工程。教師的文本解讀先行,具有示范引領作用;學生的文本解讀跟進,是系列學習活動開展的前提。值得注意的是,文本解讀如果總是老一套,學生就會失去興致容易停留在淺表層面,后續的深入閱讀就成了一句空話。那么,如何讓學生在文本解讀中感知閱讀的魅力呢?
一般的課文,學生在初讀之后,基本上就能達到所在學段了解或把握文本整體內容的要求。在這種情況下,多數學生都會認為自己已經讀過課文了,再讀無非也是那樣。對此,教師需要及時捕捉學情,結合自己的文本解讀,適時把學生引入文本中覺得陌生的領域,提出對學生來說屬于新鮮的、有挑戰意味的閱讀要求,激發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再度進入文本閱讀中,尋求新的解讀結果,感受文本的魅力。
如教學四年級下冊《貓》,學生初讀后能夠了解作者在課文中表達了自己對貓的喜愛之情,但是這只是初步的印象,還需要學生進行細讀才能有具體感知。如何引導學生細致地解讀課文,這就需要教師根據文本內容來設計教學抓手。學生在讀課文第3自然段中,能感受到作者是描寫貓的溫柔可親,運用了大量的動作描寫,但是這種溫柔可親只是作者對貓喜愛的一種感受,而不是學生的感受。讓學生能夠在讀課文中感同身受,教師就需要跳出文本中學生已經熟悉的文字表述,引入陌生化資源,調動學生的思維活動,品味文本中關鍵詞語的新意味。教師可以抓住貓動作中很獨特的“蹭”開展教學活動:一是回憶自己在生活中見過的牲畜(牛、豬)蹭癢癢的場景,把文本表達的“蹭”,還原為鮮活的畫面,注意牲畜的蹭癢癢是為什么;二是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說說身上發癢時會怎么辦,如果也采取了蹭癢的方法,有什么真切感受(怎么蹭的,蹭完之后的感覺怎樣);三是思考貓此處的“蹭”是干什么?你能細致地說說貓是怎么“用身子蹭你的腿”的嗎;四是比較不同的“蹭”,感受貓的“蹭”更多地體現了貓與人的親密關系。在教師引領下,學生對文本中的重點詞句進行品析,實際上就進入了對文本的深入解讀活動,從中感受到文本的無窮魅力。
在閱讀教學中,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深度決定了文本學習與理解的深度。這種對話盡管可以從不同層面開展,但是要想獲得有深度的對話效果,從文體出發往往是學生能夠取得突破的重要抓手。
如教學六年級上冊的《少年閏土》,這篇課文節選自魯迅先生的小說《故鄉》,顯然具有小說的文體特征,但是這一點是學生在閱讀中最容易忽視的。學習小說,我們自然需要重點關注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也就是需要抓住作者在人物刻畫中進行的細節描寫,這是學生熟悉的學習小說的方法。在《少年閏土》的倒數第二段中,出現的不是對人物的描寫,而是來了一段“自我獨白”式的表達。作者在此表達了兩個方面的意思:一是閏土有著我和我的朋友所不知道的豐富經歷,二是我和我的朋友沒有閏土生活得自由自在。粗看這樣的表達,“我”(作者)明明是在抱怨自己生活的無聊和枯燥,與課文題目似乎是矛盾的。這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認識和細讀的內容:在第一人稱小說中,常有這樣的表達方法,以直抒胸臆來服務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文中出現的“自我獨白”式的表達,并不是在抱怨自己和高墻圍起來的院子里的朋友生活很枯燥無聊,而是用來對比、陪襯閏土的。學生將作者在課文中描寫閏土言行的細節進行對照,進而發現這些“自我獨白”表達的是作者心中對閏土充滿了敬佩與喜愛,同樣是為突出閏土的特點服務的。由此可見,如果學生僅從“自我獨白”含有的抒發情感的意味來看,這樣的句子就游離于文本整體表達之外;從第一人稱的表達特點來理解,學生就能體會其中的獨特之處。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指導學生對細節的品析是建立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的。這就要求教師在閱讀課堂上,應該面向文本整體,選擇能夠統整文本信息的重點內容,整合話題資源,為學生深入解讀文本找準方向。
如教學三年級下冊《趙州橋》,作者是站在建筑文化的主題上寫趙州橋的,作者抓住悠久的歷史、雄偉的外貌、堅固的構造、重要的歷史地位等方面進行介紹,涉及的內容比較多。學生在解讀文本時也會提出多方面的問題,如趙州橋的外形有什么特點?趙州橋在結構上有什么獨特之處?趙州橋作為一座石頭砌的橋為什么那么有名氣?教師在課堂上如果一一加以解決,不僅顯得零散無序,而且不利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文本主要內容;因此,教師需要根據文本特點,結合單元語文要素學習目標,對文本資源進行適度整合,形成一個具有統整性的核心話題。那就是教師引導學生抓住課文的過渡句“這座橋不但堅固,而且美觀” 進行提問:“美觀”在課文第3自然段中有具體描寫,可是作者為什么沒有寫“堅固”的內容呢?這樣的話題,促使學生一方面深入研讀文本內容,從中找出隱含在字里行間的“堅固”:第1自然段寫趙州橋悠久的歷史,與其他石拱橋比,趙州橋一千四百多年都還在使用,足見趙州橋的堅固;第2自然段重點介紹趙州橋的獨特設計,從結構特點上揭示了堅固的根本原因。另一方面,作者搜集趙州橋的資料,知道橋面用1米多寬的條石組成28道拱圈,相互之間互相支撐,非常堅固,這是課文結束說的“智慧和才干”的體現。可見,文本的真正內涵,需要教師引導學生通過細細揣摩才能領悟。
閱讀的直接對象是語言文字,而語言是思維運用的有效呈現,因此閱讀離不開思維的參與。教師需要鼓勵學生開展個性化閱讀,從感性認識走向理性思考,形成獨特的認識與把握。
如教學六年級上冊《夏天的成長》,課文在短小的篇幅中出現了22種相關的事物,作者是如何將這么多事物有序地安排起來表達共同主題的呢?學生細細解讀文本會發現,作者是采用分類的方法進行安排的。作者圍繞“夏天是萬事萬物迅速生長的季節”,從生物寫起,這是大家普遍理解的;接著寫山、水、路等,這是一般人想不到的方面;最后寫人的感受來點明主題。文章看上去材料多而雜,但是作者圍繞中心進行表達,結構嚴謹,邏輯思維嚴密。學生在文本中讀出作者的邏輯思維運用特點,自己的思維能力也得到了鍛煉。
總之,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需要鼓勵學生自主進行文本解讀,抓住文本中的獨特語言、表達、思維,形成屬于自己的理解與把握,感知閱讀的無窮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