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話是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教材課文中有大量精彩的插圖,是學生寫話的豐富資源。只是課文插圖是為課文學習、理解服務的,并不都適合用來訓練學生寫話,教師需要認真選擇、挖掘,讓平面的插圖中的人物活起來以顯示立體的內容,從中找到適合學生寫話的內容,精心設計寫話訓練計劃,指導學生開展寫話活動。
課文插圖中一般都有主角,人物在一定的環境中必然有所表現,尤其有多個對象時,往往是通過對話進行交流與表達的,這就是看圖寫話的一個方面。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抓住畫面中人物所處的環境,重視人物之間對話的呼應,表達出對話的目的與意義。
如教學《我要的是葫蘆》,課文中有兩幅插圖,畫的都是種葫蘆的人與葫蘆生長的情形,文中的鄰居沒有出現在畫面中。兩幅圖中的人物都有說話的舉動,嘴巴都張開了,但課文與兩幅插圖匹配的內容中,卻沒有出現人物相應的對話。因此,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觀察第一幅插圖中的環境,思考此時此刻,人物會說什么樣的話,是對誰說的。學生通過觀察,發現第一幅圖中的葫蘆藤上開著雪白的花兒,還結了好幾個小葫蘆,種葫蘆的人看著葫蘆架上的花與果,心里樂開了花。看清楚了這些內容,學生這樣寫道:“種葫蘆的人又來到葫蘆架前,高興地說‘我的葫蘆又開花了,我的小葫蘆長大了’,他是說給鄰居聽的,也是說給自己聽的,更是說給小葫蘆聽的,他想小葫蘆快快長大!”這樣的對話很符合畫面情境和人物的表現。以此為范例,教師讓學生觀察第二幅圖中人物的表現,自己寫出人物對話,有的學生寫道:“那個人來到葫蘆架前,看到落在地上變黃的小葫蘆,傷心地說‘我的小葫蘆,你怎么都掉下來了呢’,他說得很輕,擔心鄰居聽見了笑話他。”這樣寫出來的人物對話,與課文中間的人物對話相呼應,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內容。
學生在看一幅插圖中的人物時,都會本能地關注“誰”“干什么”“干得怎么樣”之類的問題,這些正是借助課文插圖練寫人物動作的內容。盡管課文插圖中的人物是靜止不動的,實際上那只是人物活動中的瞬間定格,教師可以提醒學生觀察插圖時需要想象插圖中的人物,在這之前做了什么,此刻在做什么,之后會做什么,想清楚了這一切,再具體來寫人物的動作,就水到渠成了。如果插圖中有多個人物時,教師應提醒學生重點寫其中的主要人物,寫畫面中體現出來的主要動作。
如教學《蜘蛛開店》,課文講的是蜘蛛開編織店的故事,三幅插圖中,第一幅插圖畫的是蜘蛛給河馬織口罩,第二幅插圖畫的是蜘蛛給長頸鹿織圍巾。課文中與插圖匹配的文字分別是“蜘蛛用了一整天的工夫,終于織完了”和“足足忙了一個星期,才織完那條長長的圍巾”,并沒有寫蜘蛛編織口罩和圍巾的動作。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察插圖,想象蜘蛛編織的連貫動作,寫出蜘蛛編織時的困難。有的學生寫道:“蜘蛛在口罩上方織一針,就要爬到口罩下方織一針。每織一根線,蜘蛛都得這樣爬上爬下。不一會兒,蜘蛛就累得腿都軟了,針拿在手里都差點掉下去了。”這樣的動作,就補齊了課文中缺失的表達,體現了蜘蛛編織口罩的困難。
人物神態似乎是學生不容易把握的對象,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課文中找到描寫人物神態的范例。如《一分鐘》中有“元元紅著臉,低著頭,坐到了自己的座位上”,其中的“紅著臉、低著頭”就是描寫元元為自己的遲到感到不好意思的神態。又如《小猴子下山》中有“他看見玉米結得又大又多,非常高興,就掰了一個,扛著往前走”,其中的“非常高興”就是寫小猴子看到很多玉米時的神態。教師讓學生從范例中知道了人物的神態,還需要引導學生理解如何寫神態,可以用靜態的,如高興;也可以用動態的,如“紅著臉、低著頭”。
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借課文《小壁虎借尾巴》中的插圖組織學生練寫人物神態。文中有六幅插圖,其中第五幅和第六幅插圖在文本中有相應的神態描寫,教師先讓學生從中找出神態描寫的詞語“難過”“高興”,然后再仔細觀察其他的插圖,寫出人物的神態。針對第一幅插圖中小壁虎的神態,有的學生寫道:“小壁虎又痛又傷心,皺起了眉頭,很不開心。”針對寫第二幅插圖中小魚的神態,有的學生寫道:“小魚一下子驚訝得張大了嘴,不肯把尾巴借給小壁虎。”針對第三幅插圖中老牛的神態,有的學生寫道:“老牛瞪起一雙大眼睛,扭過頭,非常吃驚,拒絕了小壁虎的無理要求。”針對第四幅插圖中小燕子的神態,有的學生寫道:“燕子輕輕地拍了拍翅膀,無奈地笑了笑,拒絕了小壁虎的請求。”
“寫自己想說的話,寫想象中的事物”是新課標對低年級寫話的要求,包含有寫人物內心活動的意思。對于看圖寫話來說,畫面中人物的心理是無法觀察到的,教師必須引導學生根據對畫面內容的觀察,想象人物會想些什么,是怎樣想的,寫出人物的內心活動。
如教學《小馬過河》,課文中的第一幅插圖是小馬在河邊向老牛詢問河水的情況,課文中只寫了小馬與老牛的對話,沒有寫小馬問話前和問話后的內心活動。教師可以讓學生仔細觀察插圖內容,思考小馬為什么先找老牛問,小馬聽了老牛的回答后,又是怎么想的。有的學生寫道:“小馬看到一頭老牛在河邊吃草,想起媽媽經常講起老牛的故事,覺得老牛很老實,就跑過去問老牛河水的深淺。在聽老牛說能蹚過河后,認為老牛天天在河邊,很熟悉河水的變化,說的話肯定很可靠,沒有多想就放心地朝河邊跑去。”這樣就寫出了小馬在問老牛河水深淺問題前后的內心活動,使小馬顯得很有趣也很天真。
教師指導學生借助課文插圖開展寫話訓練,不僅要寫出圖中人物的語言、神態、動作、心理,還要寫出人物的故事,與課文中學習的故事相聯系,為下一步的習作訓練打基礎。在插圖中,學生通常能看出故事的中心事件,但看不出開頭、結尾的情形,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進行想象,補上插圖故事的開頭和結尾,形成一個完整的故事。
如教學《坐井觀天》,課文中的插圖是青蛙坐在井底與停在井沿上的小鳥在爭論,體現的是故事的中心內容,課文中沒有寫開頭和結尾的情形。教師可以根據插圖引導學生想象故事的開頭和結尾,并把它寫出來。有的學生想象后寫道:“從前,有一只青蛙落到了很深的井里,天天看著井口,覺得天只有井口那么大。后來,在小鳥的幫助下,青蛙從深井里來到了天底下,終于看清楚天是無邊無際的。”這樣想象出來的故事開頭和結尾,讓課文故事看起來很完整,也為學生理解課文故事提供了一種思路。
總之,在低年級寫話訓練中,教師可以借助課文中的多種插圖,精心選擇適合學生練寫的話題,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寫出精彩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