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數字時代迸發出的巨大價值使其成為不可阻擋的發展趨勢,對我國高校思政教育實效性的影響重大。鑒于此,本研究基于貝羅SMCR傳播模式構建系統分析框架,在更系統廣闊的理論視野下從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教育內容、教育方式和學生個體4個層面對數字時代影響我國高校思政教育實際成效的復雜因子進行積極探索,以期幫助高校思政教育趨利避害,提升實際成效。
關鍵詞:數字時代;高校思政教育;影響因素;貝羅SMCR
中圖分類號:F2"""""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18.017
作為具有社會歷史性的實踐活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常論常新的議題,對思政教育實效性的追求始終貫穿于高校思政教育的各個環節。近年來,在黨和國家的領導與部署下,高校思政教育經過長期的探索,取得了顯著成效。但當今社會仍然存在許多影響高校思政教育實效性的障礙因素,不僅包括舊有問題,更多地體現為新的社會歷史條件下,即數字時代背景下衍生的新變化、新挑戰。鑒于此,文章將貝羅SMCR理論應用于數字時代高校思政教育實效性的系統探究中,通過對數字時代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實效性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幫助高校把握思政教育的主動性,趨利避害。
1"文獻回顧與分析框架
本研究充分回顧貝羅SMCR傳播模式,將其作為分析數字時代高校思政教育實效性影響因素的理論生長點。怎樣理解核心概念的內涵,為何以及如何將貝羅SMCR傳播模式生動地運用于數字時代高校思政教育實效性影響因素分析中,成為至關重要的問題。
1.1"文獻回顧:數字時代高校思政教育實效性
對核心概念的回顧與明晰是分析數字時代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實效性的理論前提和重要基礎。那么何為“高校思政教育實效性”?當前學界對其少有論述,有關界定也見仁見智。部分學者用經濟學中的“實效”來衡量高校思政教育的實效性,將低成本與高收益的統一與高校思政教育實效性掛鉤,認為高校思政教育實效性是指在一定的環境條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際運作對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實現程度。但更多學者傾向于將實效性與思政教育目標的實現程度和受教育者對思政教育內容的思想認可程度與行為轉化程度聯系起來,認為高校思政教育實效性是指通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對大學生施加思想道德影響,使大學生將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導向內化于思想、外化于行為、融化于習慣。
核心概念厘清完畢后,本文還對目前國內學界關于數字時代高校思政教育實效性影響因素的研究進行了梳理與分析,結果發現國內研究者從多個角度探討了數字時代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實效性的影響因素:第一,從思政教育者的角度來考察,認為組織者、實施者和調控者在內的思政教育者的專業素質、政治嗅覺與人文情操等都會影響數字時代高校思政教育實效性的實際成效;第二,從思政教育內容的角度來分析,思政內容距離學生“太遠”,就著“大道理”講“大道理”,阻礙高校思政教育實效性的提升;第三,從思政教育的渠道和手段來分析,灌輸式的說教方式和單調的教育手段將降低高校思政教育的實際成效;第四,從受教育者角度來考察,大學生對思政教育活動的意義缺乏正確認識,自身經驗認識背景等所導致的接受障礙將會影響思政教育的成效。
縱觀數字時代高校思政教育實效性的相關研究,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出發,把握與分析高校思政教育實效性的概念內涵與影響因素,形成了比較豐富的成果。但仍存在需要完善之處:其一,數字時代高校思政教育實效性這一議題雖廣受關注但整體研究相對分散化,關于影響因素的分析也因分散化而尚未形成體系;其二,當前的研究大多是將互聯網、新媒體等與數字時代密切關聯的事物作為眾多影響因素中的一個來粗略論述,但就當下實際而言,無論是思政教育的主體還是客體、無論是直接還是間接、顯性還是隱性,數字化已經全面滲透并影響到了高校思政教育的實際成效。我們有必要依托具有整合統一作用的理論視角,系統地厘清數字時代高校思政教育實效性的影響因素,這在理論層面和實踐層面都具有顯著意義。
1.2"分析框架:基于貝羅SMCR傳播模式
貝羅SMCR傳播模式是由美國傳播學者大衛·貝羅提出的。1960年,在斯圖亞特·霍爾的“編碼解碼”理論尚未與世人見面之前,大西洋的彼岸,一位叫大衛·貝羅的年輕人就在他的博士論文《傳播的過程》中首次提出了編碼解碼思想,并旗幟鮮明地闡述了他的傳播過程理念:傳播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并受傳播環節各要素的共同影響,而每一要素又受若干自身因素的影響。文中,貝羅在借鑒“香農模式”的基礎上將傳播過程分解為信源、訊息、渠道和接收者這4個要素,認為傳播就是信源將信息進行編碼,利用渠道傳遞給接收者,接收者通過解碼接收信息的過程。這便是貝羅SMCR傳播模式的核心要義。
在對貝羅SMCR傳播模式進行關鍵把握后,本研究以“SMCR”為關鍵詞在知網檢索。大體觀之,貝羅SMCR傳播模式作為研究傳播過程的重要理論,被學者廣泛應用至新聞傳播學、經濟學、社會學等領域中進行探究,如柴昊、趙躍將SMCR傳播模式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信息傳播的理論框架,用來分析“非遺”信息的傳播過程和機理。除了上述領域,將其作為教育學的經典理論來具體地拓展運用尤為引人關切。早在2007年,唐佳梅就將貝羅SMCR傳播模式應用到了新聞教學中,通過分析教師、教學內容等環節中存在的問題來力求提升新聞教學的實際成效;2021年,陳文慶首次將貝羅SMCR傳播模式應用于思政教育領域,提出教育者、教育內容、教育路徑等要素及其內部的交互作用會影響思政教育的價值實現。但當以“數字時代”“思政教育”“SMCR”為關鍵詞在中國知網和方正數據知識服務平臺上進行高級檢索時,檢索結果都為“0”,表明目前尚未有學者運用貝羅SMCR傳播模式來分析數字時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有學者曾言:“透過歷史的塵埃去發掘于己有益的寶貴資源,"是人類得以生存、延續的不二法門。”貝羅傳播模式作為一研究教育學的重要理論,其以傳播運動的視角將教育過程分解為相互聯系的各個要素,使研究教育實效性的影響因素不僅有路可循,且完整統一。因此,貝羅SMCR傳播模式不失為分析數字時代高校思政教育實效性的有力框架和絕佳注腳。
基于前述,本研究依據SMCR的傳播過程視角對思政教育做出剖析:思政教育工作者處于傳播鏈條的開端,是思政教育的主體,依賴一定的載體或渠道加工過的思政內容,與接收端的高校學生進行互動與反饋。其中,“思政教育工作者”“思政內容”“載體或渠道”“高校學生”分別對應傳播模式中的“信源”“訊息”“渠道”“受播者”。而正如貝羅SMCR中所描述的,傳播結果受傳播環節各要素的共同影響,每一要素同時又受若干自身因素的影響。思政教育作為一種文化傳播活動亦是如此,任何一種要素的變化或者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矛盾亦會提升或制約數字時代高校思政教育的實效性,使高校思政教育處于高效、低效甚至是負效狀態。由此,本研究以貝羅SMCR傳播模式為基礎,為高校思政教育實效性的影響因素分析的探究搭建有效的分析框架,系統回答制約或阻礙數字時代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實效性的復雜原因。
圖1"數字時代高校思政教育實效性影響因素
2"數字時代高校思政教育實效性的影響因素分析
2.1"信源維度:教育工作者對高校思政教育實效性的影響
2.1.1"少數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陷入數字困境,影響思政教育實效性
《白虎通·三教》中有記載:“教者,何謂也?教者效也,上為之,下效之。”由此觀之,思政教育工作者的思想政治狀況對高校學生,具有很強的示范性、引導性和直接影響性作用,思政教育工作者作為“傳道者”,自己首先需要明道、信道。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大多擁有較高的政治素養和理論水平,但由于“他們當中很多人一畢業即到高校任教,生活環境相對單純,往往對國情、社情了解不全面、不深入,存在理想化的傾向”,加之當前大量具有蠱惑性、欺騙性的錯誤理念與不良言論借助數字網絡大行其道,并以其極強的滲透力悄無聲息地滲透、浸潤著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生活方式、工作環境,使他們的價值選擇與價值判斷逐漸偏移和失范,導致部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消解主流、虛無歷史、貶低信仰,最終從源頭上對高校思政教育實效性產生嚴重危害。
2.1.2"數字技術加劇工作者唯量化教育思維傾向,阻礙思政教育使命的發揮
“思政”作為精神教化活動,其精神旨歸并非在于教授知識與訓練技能,而在于使青年學生的精神素質得到提升。由此,“課程思政”將思政內容融入高校課堂,不僅反映出大學課程對高校學生精神素質成長之意義所在的追問,更體現了高校課程應堅持“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教學思維。然而,當前高校課程教學過分推崇與追求技能、知識與量化,遮蔽與忽視了課程知識所蘊含的精神價值,“重智輕德、單向灌輸,教師育人意識和能力有待加強”,這種割裂了知識傳授與價值引導之間的有機聯系的教學思維,對于發揮高校課程“立德樹人”的使命、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實效性均起到了負面作用,并且隨著數字技術的迅猛發展,功利主義、實用主義等的不斷滲透使這種教學思維偏向愈加嚴重,進一步放大了這種消極作用。
2.2"符號維度:教育內容對高校思政教育實效性的影響
2.2.1"部分思政內容難以抵達受教育者的內心,易引發學生排斥抵觸情緒
在過去乃至現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里,我國高校思政教育內容的價值導向“存在‘高、大、遠、空’現象”,教育內容被僵化的一元價值觀主導:倡導大公無私就不能關照個體利益,強調集體主義就斷然要舍棄個人自由……其往往不能切合現實環境、無法抵達受教育者內心,并且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浪潮的發展,各種數字信息正潛移默化地深刻影響著高校青年學生群體的生活與思維方式。卡爾·馬克思曾言:“人們為之奮斗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碑敻咝W生當被數字媒體帶來的多種價值觀念深度包圍時,他們會根據自己的切實需求和內在感受整合和選擇與自身更為和諧的價值范式,那些“不食人間煙火”的、難以引發受教育群體共鳴的思政教育內容就會更加引起高校學生群體的排斥和抵觸,高校思政教育的實效性也隨之受到影響。
2.2.2"信息碎片化泛娛樂化沖擊思政教育內容,弱化高校思政教育實效性
長期以來,力求驚濤駭浪聲勢的顯性思政教育在我國高校思政教育中占據主導地位。然而,由于顯性思政教育依托自上而下的權威并受權威影響,其內容往往青睞宏大的歷史敘事、嚴密的邏輯推演,需要學生投入大量時間進行深度學習與嚴肅思考。但隨著數字技術的縱深發展,微博、短視頻軟件等數字平臺的信息碎片化、泛娛樂化問題日益突顯,導致一方面,無序、片段的碎片化信息迎合了青年學生群體的浮躁作風,造成青年學生滋生更多淺薄化思維,最終使其對具有長篇累牘、晦澀難懂特點的思政內容產生抵觸甚至否定心理;另一方面,“輕松詼諧、無須知識儲備、無思考性的數字環境易催生娛樂化的思維習慣和認知模式”,以深刻性、嚴肅性為鮮明特質的思政教育內容大廈面臨嚴重沖擊和拆解,當傳統的嚴肅的思政教育內容不再被青年學生“喜聞樂見”時,高校思政教育的實效性遂遭到弱化。
2.3"通道維度:教育方式對高校思政教育實效性的影響
2.3.1"統一的教育方式未能充分適應學生需求,影響思政教育的實效
思政教育在當前的高等教育體系中地位和作用逐漸凸顯,然而其實施方式有待改進。目前,高校大多采取統一的教育模式,教務處根據學年、學期設置統一的課程,針對同學期、同課程的學生進行統一試卷考核。教育內容的系統性和講授的集中性得到了一定的保障,但與因材施教的培養存在差距,缺乏針對性與靈活性。首先,統一的方式忽視了個體差異,其內容無法根據學生的能力、興趣和需求進行調整,學生可能覺得過于簡單或復雜,影響學習動力,進而影響成效。其次,統一的方式可能導致教育資源的不合理分配。教育者常按照統一標準分配教育資源,無法針對個體學生調整,導致學生受關注程度不同,影響教育效果。此外,統一的方式會壓抑學生的創造力。在“一刀切”的教育體系中,學生常受既定模式束縛,難以發掘自身潛能,對于其成長產生不利影響。
2.3.2"單一的方式未與網絡教育領域有效融合,難以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
一是在思政教育的認知和實踐行為上,教師更加關注使用多媒體設備與PPT。這表明思政教育對先進技術的應用尚處于初級階段,人工智能、VR及AR等新技術所創設的育人場景均未被有效運用。單一的教育方式與新興媒體的個性化、互動性、即時性等特點相比愈發不符合高校學生的心理特征。單一的教育方式過于注重單向的信息傳輸,缺乏交流互動,學生主體地位被忽視,課程吸引力不強,學生積極性不高,思政教育的成效不高。二是思政課程的網絡宣傳教育影響力有待提升。當前高校思政課程以線下集中授課為主,輔之以線上學習,學生在課外時間主要處于在信息泛濫、觀點紛呈的網絡空間,很容易迷失自我,觀念與立場易被誤導。高校未能利用網絡構建思政平臺,引導學生的價值觀念與網絡言論,使思政教育無法真正融入學生的日常生活,制約思政教育的有效實踐。
2.4"受播者維度:學生自身對高校思政教育實效性的影響
2.4.1"學生對思政課程存在重視度不足的問題,難以達到預期的教育效果
當前思政教育效果并不理想的原因有學生對思政課程的認知存在誤區,僅將其視為畢業要求課程,未領悟其深遠意義。認知偏差的原因有:一,隨著物質的豐富和網絡發展,學生面臨更多誘惑,導致他們在價值觀念上出現迷茫,難以理解思政課程的重要性。二,家庭過于注重功利性目標,忽略了德育教育,使學生缺乏學習的內在動力。三,我國教育過于注重分數和排名,導致學生對課程的認知產生偏差。意識影響行為,學生的錯誤認知使其在實際學習中出現上課昏昏欲睡、注意力不集中,機械記憶以完成考試等現象,沒有達到課程的實際目標。然而,思政課程不僅是一門理論課,更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是一門塑造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大課程,旨在培養學生的道德素質、公民素養和社會責任感。因此,目前思政課程的效果未達到社會及國家預期高度。
2.4.2"學生的性格各異且價值觀念尚未成熟,導致思政教育在實踐中低效
一是學生追求個性化的生活方式。從時代發展來看,高校學生思想觀念在多元文化的沖擊下、思想傳播渠道豐富化的影響下,造就了千差萬別的個性和價值觀念。同時在網絡普及后,由于其豐富性和便捷性,占據了學生大量時間并促使學生加入不同社群。學生關注點分化,傳統的模式已不能適應新時代學生的要求。因此,需要重新審視個體差異。二是大學生價值觀尚未成熟但又具有強烈自我意識與共情能力。一方面,蠱惑性的錯誤理念借助新媒體在網絡上大行其道,容易模糊和侵擾大學生對于主流價值的認知。另一方面,學生由于價值觀正在塑造,辨別是非、洞悉本質能力較弱,但情感豐富、共情能力較強。在面對網絡突發的、事實不明的公共輿論事件,學生極易被煽動、哄騙,價值信念也容易受到擾亂,可能做出與主流價值相沖突的行為,使思政教育實效性難以體現出來。
總之,教育工作者層面的思政素養與教育思維、教育內容同學生需求的契合度與泛娛樂化碎片化、教育方式的靈活性、針對性和是否與互聯網有效融合、學生自身的思想性格和學習的能動性以及他們之間的相互作用都會提升或抑制數字時代高校思政教育實效性。但本研究只基于理論框架對影響數字時代高校思政教育實效性的復雜因子進行了系統剖析,仍有許多可研究的問題并未一一展開。對影響因素的分析只是研究高校思政教育實效性的第一步,要真正提升數字時代高校思政教育的實際成效,還需進一步探究如何破除影響實效性的障礙因素。
參考文獻
[1]張文凱.淺論新時期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上半月),2008,(10):7172.
[2]何桂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內涵及影響因素[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4,(16):1416.
[3]李彧宏,羅匡.關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反思[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5(04):154155.
[4]趙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質量影響因素研究[J].江蘇高教,2020,(05):9195.
[5]尹潔.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影響因素與提升策略[J].教育與職業,2015,(06):5859.
[6]陳正良.影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諸因素及矛盾調適[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1998,(01):4751.
[7]柴昊,趙躍.非物質文化遺產信息傳播策略研究——基于SMCR模型的分析[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60(05):141145.
[8]唐佳梅.SMCR傳播效果優化策略——以國際新聞編譯教學為例[J].新聞界,2007,(04):169170.
[9]陳文慶.基于SMCR模型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生成與實現[J].湖州師范學院學報,2021,43(12):7581.
[10]曾哲,周澤中.多元主體聯動合作的社會共治——以“楓橋經驗”之基層治理實踐為切入點[J].求實,2018,(05):4151+110111.
[11]莊梅蘭.“課程思政”背景下高校教師思政工作創新思考[J].湖北理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37(01):7782+86.
[12]伍醒,顧建民.“課程思政”理念的歷史邏輯、制度訴求與行動路向[J].大學教育科學,2019,(03):5460.
[13]何桂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內涵及影響因素[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4,(16):1416.
[14]馬克思.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15]王婧,張開.媒介素養教育視閾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困境解析與對策[J].江蘇高教,2021,(01):97101.
[16]人民網.善用“大思政課”培育時代新人[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21/0802/c100132177252.html.20210802.
[17]孫錚.高校思政教育實效性影響因素探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研究》[J].中國高??萍迹?021,(07):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