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互聯網技術的普及已經改變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教育領域也正在經歷著深刻的變革。傳統的課堂授課模式正在被互聯網教育所顛覆,學生和教師都需要適應新的教育環境和方法。建設工程法規課程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課程,是土木工程、工程管理等工程相關專業必修的專業基礎課,課程內容結合了法學理論和工程技術,知識點繁多,內容枯燥,范圍廣,加之學校工程審計專業開設時間不長,課程建設處于摸索、初建階段,同時,授課教師教學經驗匱乏,學生綜合素質偏低。面對這種情況,如何做好課程建設需要我們積極去探索、去改革。本文分析了互聯網背景下建設工程法規課程的現狀,提出了互聯網背景下的建設工程法規課程改革思路,旨在探討課程改革的思路和方法,提高教學質量和效果,培養適應互聯網時代的“工程人才”。
關鍵詞:互聯網;建設工程法規;課程改革
中圖分類號:TB"""""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18.088
互聯網技術的普及已經改變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教育領域也正在經歷著深刻的變革。《中國互聯網絡發展報告2023》顯示,截至2023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達10.79億人,互聯網普及率達76.4%,這些都為利用移動互聯網開展實施教學改革、教學研究和推廣普及等提供了較為充分的客觀條件。
傳統的課堂授課模式正在被互聯網教育所顛覆,學生和教師都需要適應新的教育環境和方法。建設工程法規課程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課程,是土木工程、工程管理等工程相關專業必修的專業基礎課,課程以建設工程項目基本建設程序為主線,主要講授招標投標法、合同法、安全生產管理條例和質量管理條例等與工程建設密切相關的涉及國家、地方、行業等頒布的大量法律、規章和標準條文,內容龐雜繁多,單一部建設工程招標投標法就可以單獨開設一門課程,因此,講好整個課程是非常困難的。互聯網環境下,建設工程領域的法律、法規也在不斷變化和更新,建設工程法規教材內容普遍相對滯后,教材中選用的案例過時現象也較為普遍,這些問題都使得教材的實用價值大打折扣,影響建設工程法規課程的授課質量。因此,有必要借助互聯網的優勢對建設工程法規課程進行改革,提升課程教學質量,促進課程更好地建設,以適應互聯網時代的人才要求。
1"互聯網背景下的建設工程法規課程現狀分析
1.1"傳統課程的特點
傳統課程多采用線下教師講授的模式。首先,具體表現為老師向學生的單方面知識灌輸,學生需按照安排定期參加授課,這種授課模式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課堂授課質量和學生主動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其次,學習資源主要以紙質教材為主,而紙質教材內容相對固定,更新速度較慢,無法快速反映政策文件的最新變化。再者,教學方法主要依靠教師單方面的灌輸,導致多數學生只能被動接受授課內容,缺乏實踐性。這種教學模式限制了學生的主動學習和創造性思維,影響學生們的積極性,學生參與度、獲得感得不到滿足,課堂氛圍不佳,達不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同時,這種授課模式對老師的綜合能力有很高的要求,不但要具備豐富的教學經驗,還要具備掌控全場的能力。
1.2"互聯網時代的機遇與挑戰
互聯網作為一種新興的技術手段,以其獨特的優勢和特點,給傳統課程帶來了諸多挑戰。一方面,互聯網打破了傳統課程的時空限制。過去,學生只能在固定的時間和地點上課,而互聯網讓學習變得更為靈活和自主。現在,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時間安排學習進度,隨時隨地通過互聯網進行學習。這種靈活性和自主性讓學生有更多的選擇權,也提高了他們的學習效率。另一方面,互聯網極大地豐富了學習資源。傳統課程中,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相對單一,主要依賴紙質教材和教師的講授。互聯網時代的學生已經養成了在網絡上獲取資源的習慣,他們更傾向于從互聯網上獲取實時、多樣化的信息,而不是依賴于傳統教材。因此,傳統課程需要更加靈活和多樣化的教學方式,以滿足學生的需求。
1.3"學生需求的變化
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學生的學習環境發生了極大的變化,打破了傳統教學模式的時空限制,為學生提供了更多元化的學習資源。互聯網技術的個性化學習功能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和能力提供個性化的學習資源和學習路徑。通過學習分析和數據挖掘技術,系統可以了解每個學生的學習偏好和弱點,為他們推薦相關的學習材料和練習。互聯網時代的學生具有與以往不同的學習需求,他們更加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希望通過課程學到能夠在實際工作中應用的相關法律、法規知識。他們追求能夠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而不僅僅是理論知識的掌握。傳統課程往往偏重理論知識的傳授,缺乏與實際應用的緊密聯系。因此,學生期望課程能夠提供更多的案例分析、實際操作和項目實踐,幫助他們培養實際應用能力和解決問題的技能。學生還希望課程具有個性化學習的特點,能夠根據他們的興趣和能力進行個性化的學習安排,提高學習的有效性和吸引力。
1.4"人才培養質量的要求日益凸顯
隨著競爭的日趨激烈以及工程技術的不斷進步和復雜度的提升,用人單位對于工程人才的專業技能、綜合素質及適應能力越來越注重,尤其是專業技能,要求工程人才不但要掌握豐富的理論知識,而且要具備實踐應用能力,例如,在高鐵、城市軌道等大型基礎設施建設中,需要引進許多國外先進的施工技術,這就要求工程人才具備掌握和應用這些新技術的能力。同時,對于長大隧道、特殊地質隧道及橋梁等施工項目的建設,單位對施工方案和施工設備的選擇要求也越來越高,需要工程人才具備深厚的專業知識和實踐經驗。單位對工程人才的綜合素質要求也在不斷提高,除了專業技能外,單位越來越注重人才的團隊協作能力、溝通能力、創新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是因為現代工程項目往往涉及多個領域和部門,需要不同專業背景的人才共同協作,才能確保項目的順利進行。建設法規在工程領域應用比較普遍,而課堂授課模式主要講授理論知識,實踐部分涉及的較少,導致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不強。所以,學校應多加強與企業的溝通、聯系,力爭培養滿足企業需求、有助于企業發展的創新型和實踐型人才。
1.5"獲取資源途徑的轉變
傳統授課資源主要依靠紙質教材,一方面,紙質教材內容更新較慢,對法規的修訂、完善的地方無法及時進行更新,學生接受的內容存在過時的現象,導致學生所學到的知識與實際應用存在一定的出入。此外,一些教材過于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缺乏實際案例的引入和分析,使得課程內容顯得抽象和難以理解。另一方面,從教學資源來看,建設工程法規課程需要豐富的教學資源來支撐教學活動的開展,然而,目前一些學校缺乏足夠的教學資源,如案例庫、模擬軟件等,使得教學難以達到預期效果。
2"互聯網背景下的建設工程法規課程改革思路
在互聯網背景下,建設工程法規課程的改革思路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探究。
2.1"采用多樣化教材
采用在線教材的方式,將教材內容放在互聯網上,以實現隨時更新和調整。這種方法將使教材保持與最新法規的一致性,確保學生學到的是最新的知識信息。此外,多樣化的教材資源也是改革的一部分,例如案例分析、官方文件等,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角度和深度,豐富課程內容。案例分析可以讓學生將法規應用于實際情境中,官方文件可以讓學生直接了解政府部門的政策和規定。通過多樣化的教材,學生將會更全面、細致、深刻地理解及掌握建設工程法規課程的內容,為今后的應用打下堅實的基礎。
2.2"優化教學模式
利用互聯網的優勢,構建線上、線下相融合的教學模式。線上教學可以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如電子教材、視頻教程、在線講座等,方便學生隨時隨地學習,可豐富學生的學習途徑和體驗,滿足學生多種需求。線下教學則可以注重實踐操作和案例分析,強化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例如,教師可以利用在線平臺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案例分析模擬法庭、角色扮演等教學手段,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可以通過網絡平臺獲取最新的法規文件、案例資料和教學視頻,豐富教學內容,提高教學效果。而建設工程法規課程法律條文數量多且復雜并且該課程實用性較強,對于初學者來說,尤其是沒有專業背景的學生來說,學習起來不但枯燥也很困難,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引入互聯網技術,采用混合式教學,可大大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互動性和參與度,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學習興趣。混合式教學方法將使課程更具吸引力和實用性,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應用建設工程法規。
2.3"結合個性化學習
每個學生的學習需求和能力都有所不同,互聯網技術的個性化學習功能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和能力提供個性化的學習資源和學習路徑。通過為每個學生設計個性化的學習路徑,提供精準的學習推薦和反饋,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使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建設工程法規,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提高學習的效果和積極性。同時,教師也可以更好地監測學生的學習進展,及時進行指導和幫助,實現更有效的教學。
2.4"探索人才培養模式
課程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其畢業后在實際工作中能夠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去分析、研究、解決工程建設中及應用中出現的各類復雜問題。針對目前學校工程審計專業學生文科生居多、專業知識底子薄弱、整體素質不高及接受能力不強等情況,地方政府、學校及授課老師應主動有所作為,加強與各類企業的溝通、聯系及合作,如與律師事務所、建筑施工企業等單位合作、交流,定期邀請相關專家開展講座、培訓,通過產學研合作、實習實訓等方式,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和職業發展平臺等,探索人才培養的新模式和新途徑,推動建設工程法規課程與行業需求更加緊密地對接,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市場需求和行業發展。
2.5"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移動互聯網時代,看似對學生主動學習提出了新要求,實則對教師的信息化能力素養提出了更大的挑戰。教師是課程改革的關鍵因素,但是由于學校工程審計專業剛開設不久,專業課教師多為新招且剛畢業的教師,實踐及教學經驗極不豐富,在這種情況下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教師隊伍的建設。一是通過返聘、支教、援疆等方式積極地引進具有工程背景、經驗豐富的教師,以“傳幫帶”的方式帶領新老師盡快地成長、進步,提升教學水平。二是學校要盡快加強工科實驗室、實訓基地的建設,同時,積極與校外施工企業、設計院等企業建立合作關系,實現理論教學與實踐相結合的目的,達到課程教學目標。三是新教師要加強專業知識及信息技術的學習,提升專業水平及信息技術能力,如積極與成熟高校加強交流、學習,選派教師進行長、短期進修,邀請知名專家、學者開展學術講座,通過這些方式,讓授課教師盡快提升綜合能力,成為全能型的“引路人”。
2.6"其他
建設工程法規是一個動態變化的領域,需要我們密切跟蹤、關注最新的行業動態和法規政策的變化,及時更新教學內容,確保課程的時效性和實用性。同時,建設工程法規課程不僅涉及法律知識,還涉及工程管理、工程造價等多個學科的知識,可以通過跨學科融合的教學探索,將其他學科的知識融入法規教學中,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另外,可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相關的課題研究或項目實踐,通過實際操作提升法規應用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還可建立及時的反饋機制,讓學生了解自己的學習進度和存在的問題,幫助他們及時調整學習方法和策略等。
3"結語
總之,互聯網背景下的建設工程法規課程改革是一項長期、復雜且艱巨的任務。課程建設是持續性多維度的建設過程,需要我們繼續深化課程教學的改革,進一步完善課程體系和教學方法,加強實踐教學環節,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為建筑行業的發展培養更多優秀的人才。另外,需要教師秉持創新、實踐、質疑、探索、持之以恒的精神,才能使課程的改革更加符合培養目標。
參考文獻
[1]中國網絡空間研究院.中國互聯網發展報告2023[M].北京:商務印書館,2023.
[2]李帥,魯正.“建設工程法規”課程教材出版現狀及建議[J].傳播與版權,2017,(06):4345.
[3]樊曉翠.基于OBE理念的建筑工程法規課程思政建設路徑探索[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2,21(01):132133.
[4]李海霞.“工程建設法規”課程思政教改路徑探析[J].湖南教育(C版),2021,(12):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