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我國經濟的迅猛發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社會各界越來越關注個人幸福指數,高校也越發重視大學生在校期間的幸福感提升問題。大學階段是有效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關鍵時期,文章通過對大學生學習力現狀的研究,提出從激發學生的內生學習動力、提升自我獲得感,增強學生的個體學習韌性、提升自我成就感,促進學生全面學習能力、提升自我效能感,引導學習成果轉化、提升自我幸福感等四個方面著手,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幸福觀,進而實現人生目標和個人價值。
關鍵詞 學習力;幸福感;大學生;多維協同
中圖分類號:G645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DOI:10.16400/j.cnki.kjdk.2024.23.013
Improving the Happiness of College Students Based on Learning Ability
WU Huiling, YANG Yuling, WANG Xinlin
(Yancheng Industrial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Yancheng, Jiangsu 224005)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and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residents' living standards, various sectors of society are paying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personal happiness index, and universities are also paying more attention to the issue of improving the happiness of college students during their school years. The university stage is a crucial period for effectively cultivating students' learning abilities. Through the study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learning abilities, this article proposes to start from four aspects: stimulating students' intrinsic learning motivation, enhancing their sense of self acquisition, strengthening their individual learning resilience, enhancing their sense of self achievement, promoting their comprehensive learning ability, improving their self-efficacy, guid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learning outcomes, and enhancing their sense of self happiness. This will help students establish a correct view of happiness and achieve their life goals and personal values.
Keywords learning ability; happiness; college student; multidimensional collaboration
1" 大學生學習力和幸福感的界定
1.1" 學習力的內涵和養成
“學”字最早出現在甲骨文中,意為幼兒啟蒙、傳授學習之意。《說文》里說:“學,覺悟也。”《白虎通》里也講:“學者,覺也,覺悟所未知也。”可見,學不僅是學習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還要在學的基礎上有所覺悟,提高自身認知。孔子說“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意為要從學中有所收獲、獲得快樂。“學習”則要求我們既要通過“學”提升認知,又要通過“習”做到學以致用。學習是一項持之以恒的過程性活動,具有階段性和終身性等特點[1]。學習力則是基于學習基本概念提出的關于學生學習動機、學習能力、學習韌性和學習成果轉化的綜合能力。
現階段高校越來越重視大學生學習力的養成,緊密結合專業特色和學生特點,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性作用,引導學生自覺主動參與教育教學活動,并充分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因材施教,循序漸進,鼓勵學生主動學習、學會學習,在學習實踐過程中提高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
1.2" 幸福感的內涵和獲得
幸福源于現實生活,又高于現實生活。每個人對于幸福的理解和定義都不盡相同,國外學者認為幸福感是健康、積極的心理狀態,國內學者則傾向于個體主觀幸福感[2]。馬克思主義觀點認為,幸福是通過主體創造性勞動獲得的。通過對大學生幸福感來源的分析和研究,能夠有效幫助大學生自我剖析、自我提升和自我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增強大學生的幸福指數。
幸福感包含物質生活的改善和精神生活的富足兩個方面,對于現階段大學生來說就是日常學習和生活中能夠保持精神愉悅,有理想、有目標、有動力,能夠通過自身努力實現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3]。重視大學生幸福感養成有利于高校教育教學工作目標的實現,幫助學生增強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感受、獲得并傳遞幸福。
2" 大學生學習力研究的現實意義
2.1" 專業知識學習的需要
學生在校學習是一個不斷自我完善、自我成長的過程,大學生只有具備持續、高效的學習力才能夠更加自覺主動地學習。同時高校要引導學生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培養“吾日三省吾身”的良好習慣,建立新舊知識的鏈接,積累自身學習經驗,形成完備的知識體系,才能快速地習得專業知識和實戰經驗,提高自身的理論水平和綜合素養,始終與時俱進,與時代同向同行。
2.2" 教育模式創新的需要
當前,大部分高校的人才培養方案越來越重視學生創新思維和創造能力的培養,學習力的培養是幫助學生在教學環節更好地理解教改意圖、實現育人目標的重要一環,是學生將理論知識轉化為自身能力的重要杠桿。如果學生缺乏主動學習的能力,那在教育全過程中將持續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不僅不利于其對專業知識的學習,更不利于其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高校教育教學模式的創新,就是要通過教育全鏈條培養學生的學習力,將教育模式創新內化為學生的行動自覺。
2.3" 社會競爭機制的需要
在競爭日趨激烈的社會大環境中,“躺平”現象已經不能順應社會的發展,持續學習是謀求長足發展的重要手段和根本方法。學生應在學習中擺正心態、腳踏實地,在主動學習的同時,始終比別人學得更快、更加出色,才能在不進則退的競爭機制中長期處于優勢地位。
3" 大學生學習力現狀分析
3.1" 學習動力不足
部分學生存在學習主動性不強、學習目標不明確等現象,滿足于現階段的知識結構,沒有長遠的生涯規劃意識。大學生學習動力不足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主觀能動性不強,不能宏觀考慮制訂學習目標、確定具體學習任務和方法,難以從自主學習中總結提升,以期獲得自我學習管理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3.2" 實踐能力不強
學生學習往往存在與現實脫節的現象,很少去了解用人單位、不同崗位等對于專業知識和技術技能的實際需求,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學生學習的內容與社會需求不匹配的問題。學生實踐能力不強導致其在學習與生活環境轉換時不能及時融入新的環境,不能很好地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技能,很難獲得職業歸屬感和成就感。
3.3" 研究能力弱化
大部分學生已經習慣了傳統教育模式,缺乏主動研究的意識和自覺,不能主動探尋解決問題的方法、思路和具體路徑,面對突發狀況時難以應對[4]。研究問題能力的弱化,會導致學生在遇到問題時出現畏難情緒,主觀上選擇用逃避的方式面對困難,長久以往會降低學生的學習期待值和積極性,很難提高綜合發展的能力和水平。
4" 多維協同提升大學生學習力的路徑
4.1" 激發內生學習動力,提升學生自我獲得感
學習分為主動學習和被動學習,內生需要則是學習的根本動力。高校要在傳授專業知識的同時尋求激發學生內生學習動力的方法,通過職業生涯規劃和課程設置調整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促使學生養成主動學習的習慣。
職業生涯規劃作為貫穿高等教育始終的全過程性課程,能夠有效幫助學生結合自身特點和需求,在宏觀上把握個人短期目標和長期目標,經由階段性目標制訂學習計劃和具體措施,以期達到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的目的,便于學生在擇業和就業過程中更加順暢。從目前高校職業生涯教育現狀來看,仍然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理論與現實脫離的現象,授課內容和形式相對枯燥,沒有結合時代熱點等匹配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
高校應當結合學校實際和學生特點,不斷提高教師自身服務和指導的專業水平,從新生入學開始就引導學生認識并制訂個人規劃,將職業生涯規劃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同時,依據專業特色和當下就業環境豐富職業生涯指導內容和形式,重視理論教學的同時注重實踐教學,引導學生在實踐中不斷修正完善個人生涯規劃。
4.2" 增強個體學習韌性,提升學生自我成就感
學生學習的過程是一個循環往復、螺旋式上升的過程,理論知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需要反復實踐,這就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明確學習目標,保持持續穩定的學習態度,培養個人學習習慣和自主學習意識,在持續學習中獲得自我成就感。
部分學生進入大學階段后,不能很好地適應自主學習的節奏,僅僅完成教師布置的學習任務,學習主動性不強,學習效率不高。高校教育教學工作要圍繞學生全面發展的中心任務,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認識到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重要性。教師要堅持教師主導、學生主體原則,在教學環節要從傳統的育人模式中創新方法,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同時,將思政元素融入專業課程教學,將第二課堂與第一課堂有機結合,促使學生在寓教于樂中集中精力學習,主動投入學習,持續學習,在持之以恒中提高學習質效。
大學階段學生自我管理、自我監督的意識逐漸增強,自主學習能力也隨著自我期待值的增加有所提升。學校要注重校園文化環境的營造,將校園文化融入文化育人工作中,協同德育、美育、勞育和實踐育人作用,提高學生的專業知識水平和個人綜合素養,培養學生自信自立、積極樂觀的健康心態,筑牢自主學習的思想根基,在學習和實踐過程中加強總結反思,鍛煉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在朋輩群體中樹立榜樣典型,及時給予學生正向反饋,形成有效的良性競爭機制,增強學生個體的自我效能感和集體的凝聚力、向心力。
4.3" 培養學習創新能力,提升學生自我效能感
受傳統教育模式的影響,大學生在學習中普遍存在創新意識不強,創新能力有限等情況,高校在教學設計階段越來越重視培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創新能力,引導學生舉一反三,并從中獲取無限潛能。
學生在大學階段的學習習慣受原生家庭、社會環境和不同教育階段的綜合影響,形成獨具特色的固有模式。高校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一方面可以鼓勵學生發散思維,通過學生個體之間的思維碰撞激發更多的可能性。根據學生興趣、愛好、專業、特長等組建不同類別的學習團隊,借助團隊成員的多維思辨角度,實現多渠道信息交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另一方面,要不斷建設專業能力強、綜合素養高的師資隊伍,重視創新型教師團隊的引培管育,提升教師引導學生發散思維的水平,幫助學生在提高創新能力的同時學有所獲。
自我效能感理論認為,自我效能感的水平越高,個體就對完成目標越有信心,越有利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幸福感體驗。高校教學設計不僅要幫助學生構建理論知識結構,還要幫助學生挖掘個體創新思維,在實際問題中靈活運用多種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式。不同專業的教師應該針對教學內容合理設計教學計劃,選擇適合學生發展的分析方法,引導學生探尋并掌握自我適配的方法。同時,設置階段性檢測以了解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并根據不同的反饋結果適時作出調整,將檢查結果反作用于學生學習,提高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創新能力,有效增強學生由于學習力提升而獲得的自我效能感。
4.4" 引導學習成果轉化,提升學生自我幸福感
學習是認識與實踐相互作用的過程,大學階段的學習尤其要重視理論知識所具備的實踐價值,這就要求大學生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掌握學習成果轉化的能力,在學習進程中做到學有所成、學以致用。
在專業知識學習過程中,只有持續深入地學習,才能夠更好地指導實踐。面對新形勢新情況,高校要協同多學科培養具備專業性和創新性的符合社會需求的專業技術技能人才。既重視家校、社企聯合培養,根據學校層次、專業的不同,動態調整人才培養方案,注重基礎理論與實操能力的有機結合,從需求側研究社會對人才的需求,重視基礎理論和實操能力的有機結合。又重視多學科交叉互補,多課程聯動教學,確保五育并舉成果落地見效,協同培養學生的專業素養和綜合能力。
此外,高校人才培養還應當重視學生專業實踐能力的培養。只有重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才有可能促使學生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成果。因此,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注意不能把理論和實踐剝離開來,而是要緊扣中心大局合理開展實踐活動,并通過制訂符合學生發展的質量評價體系檢驗階段性學習成果。根據質量評價結果反饋正向激勵學生學習動力,提振學習信心。教學評價體系要從學生全面發展的角度出發,采用多元主體評價,豐富評價指標內容,拓展多維評價形式。通過合理配置不同主體的評價比例,借由學生的及時反饋提升學習成果轉化的主動性,有效增強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整體幸福感。
基金項目:2023年度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課題思政專項“新時代高職院校‘1+X’管理育人協同創新模式研究”(2023SJSZ1188)階段性研究成果;2024年度鹽城市社科基金項目“基于調查研究理論以‘學習力’為基點提升學生群體‘幸福感’路徑探索”(24SKB260)。
參考文獻
[1] 楊艷艷,陳維維.面向學習過程的學習力提升探索[J].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12(6):101-104.
[2] 黃小歐,龐學光.高職學生學習力評價蛛網模型建立與初步運用——以海南部分高職院校學生為例[J].高教探索,2019(1):85-90.
[3] 鄭雪,嚴標賓,邱林.幸福心理學[M].廣州:曁南大學出版社,2004:226-228.
[4] 馮娟娟.當代大學生幸福感缺失現象探析[J].菏澤學院學報,2007(29):128-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