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教學評價屬于重要的教學環節,對教學質量有直接影響,教師應該做好教學評價工作,借助評價活動優化教學過程.基于境脈學習理念,教師可以通過優化境脈學習評價技術、創新境脈學習評價方法等優化數學課堂教育評價,從而達到優化評價效果的目的,促進學生綜合發展.
關鍵詞:境脈學習理念;小學數學;教育評價
境脈式學習主要要求教師通過創設真實的學習情境,組合各類學習要素,構建包括人、事、物在內有機運行的學習共同體.同時,任務情境以生活為背景,力求真實.任務情境基于跨界元素,學習要素場域聚合,利用互動對話活動生成經驗,能夠呈現完整的思維脈絡結構.教師結合具體情境優化數學評價活動,能夠帶動學生找到自己的不足之處,有利于升級教育評價價值,滿足學生的基本需求.
1 優化境脈學習評價技術
1.1 依托量表技術實現表現性評價
教師要綜合評價目標和評價內容,建設適合教學活動的評價體系,促進教學評價落到實處,充分發揮教學評價的重要作用.第一,積極觀察學生的課堂學習情況和行為,找到學生的不足之處和錯誤行為;第二,采用靈活、便捷、有效的活動組織形式,如自主練習和小組合作活動等,保證學生可以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并積極處理課堂教學過程存在的實際問題,給予學生真實、明確的反饋,從而提升課堂教學水平.
例如,蘇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千米和噸》教學時,教師列舉實際生活情境(如圖1),組織學生結合該情境分析,總結自己的發現.學生結合該內容分析課程內容,并說明“千米代表距離單位”等知識點.教師根據該情境化教學過程設計評價量表(見表1),組織學生結合該評價量表內容實現過程性評價.結合此評價量表,學生深入分析、總結課程內容,找到評價內容,發現評價內容,找到評價要點,并逐漸完善學習計劃,積極表現,參與課堂學習活動.
1.2 依托檔案技術實現跟蹤式評價
教師落實跟蹤式評價,其首要任務是優化檔案技術評價方式,致力于促進學生得到多個方面的評價結果,引導他們對自己的學習能力和目標給予針對性評價,進而從多個方面完善自己的學習計劃.學生結合跟蹤式評價結果,找到更多日常學習過程存在的問題,對自己進行全面了解和評價,得到全面、優化的評價結果.教師選擇評價主體時,結合具體的任務活動,以其他教師、專家、家長、社區人員、學生為可選擇的評價主體,實現綜合性評價,得到客觀的評價結果.
例如,蘇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觀察物體》教學時,教師結合生活情境,組織項目化活動,引領學生指出洗衣機和電冰箱的前面、右面和上面并匹配對應的圖形.學生結合該情境觀察物體、畫出對應的圖形.教師利用數字化觀察平臺記錄學生的活動過程,邀請專家、家長對學生的表現進行評價,并將評價內容形成個人檔案,以此借助檔案分析學生的進步情況.
1.3 依托數據技術實現多元化評價
教師整合信息技術,獲得專業評價結果,對學生的基本情況做出綜合性評價,有利于提升數學評價價值.教師掌握學生的個性和學習狀態,以學生為評價核心,覆蓋全面的數學核心素養,指導學生提升數學學習水平,充分利用綜合評價結果,使學生意識到自己的優勢和不足之處,從而推動教學進步.教師引入多元化評價方法,確定學生、家長、教師等評價主體,從不同的評價主體獲取對應的評價指標,有利于得到合適的評價結果,體現數學評價活動的優勢.
例如,蘇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三年級下冊》第六單元《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教學時,教師給出情境圖(如圖2),要求學生根據圖片內容計算家庭的占地面積.學生運用不同的計算方法得到答案,一方面,可以通過不同房間面積相加的方式得到家庭的占地面積;另一方面,應用計算長和寬的方式得到家庭的占地面積.教師將學生的解題過程上傳至數據平臺,得到數據化評價方案,并邀請專家、家長對學生生成的解題過程進行綜合評價.
2 創新境脈學習評價方法
2.1 創設境脈式評價情境
教師圍繞數學課程知識,創設境脈式評價情境,實現過程展示性評價,促進學生結合學習過程形成展示性成果.一方面,通過展示學習成果帶動學生形成積極的學習意識和理念;另一方面,通過展示學習成果判斷學生的學習情況,總結學生階段性學習成果,根據他們的實際需求對癥下藥,制定多元化教學計劃,發揮課堂過程評價情境的重要作用.同時,通過觀察過程對學生做出評價,確定評價內容包括學生的學習態度、課堂表現等.除此之外,教師結合評價判斷學生的學習情況,做好下一步教學計劃.學生結合教師的觀察性評價結果,形成繼續學習的動力,同時積極彌補自己的不足,提高學習動力,發揮評價的重要作用.
例如,蘇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升和毫升》教學時,教師圍繞“1毫升有多少?”這一主題創設具體實驗情境,引領學生基于該情境對自己的表現情況做出評價.學生應用滴管吸入1毫升水,把它們滴在手心中,數一共需要滴幾次.實驗活動結束后,學生互相交換自己的意見,并對實驗過程進行綜合評價,指出自己的不足之處,明確自己存在的問題.教師根據學生的評價結果做出總結性評價,從而達到提升評價水平的目的.
2.2 形成境脈式評價過程
教學評價過程是教學評價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和課程內容,建設教學評價過程,使教學評價方案得到充實和完善,有利于得到合適、完善的教學評價體系.[1]同時,評價過程中教師應堅持可行性原則,保證教學評價過程具有客觀性、真實性和全面性特點,使其可以有效、正面指導數學教學工作.學生根據教學評價過程,逐步列舉不同難度層次的課程知識,保證教學評價過程可以發揮重要作用.教師結合教學評價過程,分析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創新符合學生認知能力的教學方法,有利于凸顯教學評價體系的重要作用.
例如,蘇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平移、旋轉和軸對稱》教學時,教師將境脈式評價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保證學生可以通過分析評價內容得到對應的反饋.第一,教師提問“電風扇葉片是如何運動的”,引導學生進行想象.學生基于該情境,總結“旋轉”的概念,教師對其進行評價,并促使他們進一步分析旋轉的特點.第二,教師提問“螺旋槳是如何運動的”,學生解答該問題后,教師進行評價,并引導他們分析螺旋槳和電風扇葉片的運動形式相同點.結合上述評價內容,幫助學生找到學習要點,積極調整學習狀態,并做好針對性訓練,真正達到學習評價的目的,順應新課標教學理念.
2.3 實現境脈式分層評價
小學階段的學生具有獨特性特點,不同類型的學生擁有不同層次的學習能力,教師需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情況,設計層次化的結果性評價內容,以此帶動處于不同學習層次的學生擁有學習信心,并保證他們愿意積極投入數學學習活動.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做出針對性評價,真正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凸顯評價的重要作用.[2]
例如,蘇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三年級下冊》第八單元《小數的初步認識》教學時,教師創設實際生活情境“已知面包4元8角/個,蛋糕5元9角/個,雪糕1元3角/個,牛奶4元4角/盒,如何確定每一種食物多少元”,學生以小組形式結合該情境給出答案.教師根據學生思考的過程,按照表2內容進行分層評價,以此分析學生的進步.
3 完善境脈學習評價模式
3.1 明確境脈式評價目標
教師設計教學評價目標時要注意以下要點.首先,結合教學實際情況,對標課程教學內容,從核心素養角度確定評價目標,并保證其符合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心理特點.其次,結合小學數學教學課堂氛圍,呈現生動性、趣味性的評價目標,促使學生積極參與評價過程,呈現良好的學習成果.最后,實現可操作性的評價目標,契合教學目標、教學主題、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保證學生可以形成可操作性的評價目標.
例如,蘇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千克和克》教學時,教師創設境脈式情境活動,要求學生稱一稱書包的重量,并借此活動設計如下評價目標:①通過實驗可以稱出書包正確的重量,掌握“千克和克”單位的應用方法和特點;②通過總結經驗判斷書包的基本重量,鍛煉分析和估算能力;③通過實驗過程分析稱重的意義和內涵,理解數學學習的價值.[3]教師對學生參與活動的基本情況進行判斷、評價,學生根據該評價目標了解活動方向、優化活動過程.根據此教學評價目標,學生可以明確教學評價方向,并愿意根據教學評價方向總結學習內容、明確學習方向,提升教學評價水平,達成教學評價目標,進一步發揮教學評價的重要作用.
3.2 實施境脈式評價形式
教師建設教學評價形式,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為目標,致力于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根據教學需求,科學合理布局教學計劃,保證教學條件對教學目標有促進作用.同時,基于全面性原則,控制評價指標數量,致力于通過多個角度客觀反映數學課堂教學實際情況,保證課堂教學指標體系可以真正解決教學過程存在的實際問題,并結合教學評價效果及時改進教學方式,從而為學生提供綜合性的教學課堂.教師以學生為評價主體,引導學生結合實際課堂教學活動對自己和他人的實際學習情況進行評價,有利于得到全面的評價結果,并體現學生評價的優勢.[4]
例如,蘇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長方形和正方形》教學時,教師基于“總結長方形和正方形特點”的任務創設具體情境,長方形的數學書封面和正方形的圖畫書封面有什么特點.學生通過分析、探究,總結“長方形的封面有四個直角、正方形的封面也有四個直角”等特點.教師對分析結果進行評價,鼓勵他們繼續尋找對應的特點.學生繼續從長度等層面分析特點.通過該評價形式,學生不僅可以回答教師的問題,還借助境脈式評價形式加深對課程知識的理解程度,凸顯評價的重要作用.
3.3 增加境脈式評價反饋
教師關注評價信息的反饋結果,一方面,要求學生結合反饋結果發現自己的弱勢,并制定對應的學習計劃;另一方面,根據學生的不足之處,制定對應的教學計劃,以此帶動學生深入學習重難點數學知識,順應新課標教學理念,滿足新課標背景下的小學數學教學需求.[5]
例如,蘇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三年級下冊》第九單元《數據的收集和整理(二)》教學時,教師創設分類情境,引領學生將圖3的內容進行分類處理,結合表2的評價內容對學生的表現情況進行綜合評價.學生以表格形式記錄每一種水果和蔬菜的數量,教師結合此過程,重新完善表2評價內容.
4 結語
綜上所述,教師立足于境脈學習模式,優化評價主體、內容和技術,組織學生基于實際情境展開評價,促使他們發現自己的不足之處,帶動他們提升綜合實踐水平,達到提升評價價值水平的目的,順應新課標教學理念.
參考文獻
[1]楊萬錦.淺談多元化評價策略在小學低年級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學周刊,2021(32):123-124.
[2]高曉鳳.小學數學課堂評價語誤區剖析及優化對策[J].小學教學研究,2021(11):83-84.
[3]王迎曦.多元評價在小學數學學業評價中的運用與思考[J].考試周刊,2021(4):63-64.
[4]孟慶偉.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小學數學學習評價分析[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0(24):99-100.
[5]李其年.發展性教學理念在小學數學評價活動中的體現[J].新課程研究,2020(33):12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