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盡管《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只有簡短的十一條,但文中多次提及了“實踐”的概念。馬克思主義哲學與傳統哲學的重要區別在于其強調實踐性,因此學習馬克思主義時,我們應該牢記這一特點,并在實踐中靈活運用。本文的重點是介紹《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實踐觀點的背景、理論和現實內容。從人的本質、真理觀、實踐改造世界的作用等角度展開了對實踐觀點的深入探討。最后,對《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實踐觀點的當代意義進行了反思與概括。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提綱;實踐觀點 ;當代價值
中圖分類號:A81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9052(2024)08-0186-03
引言
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一種獨特而重要的思想體系,與傳統哲學有著明顯的區別。其中,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個重要特點就在于強調實踐性,這與傳統哲學在理論與實踐的關系上產生了根本性的差異。本論文旨在通過對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實踐觀點的深入研究,探討實踐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背景、理論與現實內容,并反思其在當代社會中的意義。
一、《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的實踐觀點的提出背景
(一)實踐觀點提出的理論背景
馬克思的實踐觀主要受到德國十九世紀唯心主義哲學代表人物黑格爾和德國舊唯物主義哲學家費爾巴哈的影響。黑格爾是德國古典唯心主義辯證法大師,其多篇文章都談到了“實踐”[1]。受法國革命、啟蒙思想以及英國工業革命和古典經濟學的影響,他將實踐視為勞動的核心,作為自己哲學研究的起點。然而,在他的所有著作中,人類精神作為主體,實踐則是絕對精神的自我發展,是認識活動的一個環節。盡管黑格爾在實踐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但其實踐觀存在重大缺陷,即用實踐來檢驗客觀是否符合主觀的唯心主義傾向。馬克思基于黑格爾的實踐觀進行了改造,重新闡釋了理論和實踐的關系,將理論作為實踐的一個環節,提升了認識理論和實踐之間關系的高度。因此,馬克思的實踐觀更加符合現代理論和實踐的關系認識,克服了唯心主義實踐觀的缺陷。
費爾巴哈也為唯物主義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他的思想顛覆了黑格爾德國古典哲學,并強調了“感性的直觀”的重要性。費爾巴哈批判思辨哲學造成了理論與實踐的分裂,認為只有理論與實踐相互促進才能發現真理。此外,他發現現實的人是由感性和物質構成的,批判了黑格爾哲學中的“絕對精神”理念,提出物質世界是現實中唯一存在的世界。費爾巴哈主張通過批判宗教世界,將宗教還歸于現實世界,從而回歸人的本質。然而,費爾巴哈將歷史和社會排除在他的唯物主義思想之外,沒有看到人的“感性的活動”的一面,并未從社會關系中觀察人,最終馬克思批判了費爾巴哈的實踐觀,并提出了基于歷史中真實活動的現實的人的新唯物主義實踐觀。
(二)實踐觀點提出的現實背景
19世紀30年代至19世紀40年代,隨著歐洲部分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工業革命的完成,大規模的生產機器被投入使用,生產力得到極速的發展。工業革命通過引入機械化生產,極大地提升了生產效率,顛覆了以農業為主導的傳統社會結構,資本主義經濟體系逐漸在歐洲各國占據主導地位。與此同時,工業革命也加劇了資本家和工人之間的階級分化與對立。這種日益尖銳的社會矛盾成為馬克思思考社會變革和實踐活動的重要出發點。隨著工業革命的完成,工廠生產對工人的技術要求也越來越低,資本家為了獲得最大的利潤,對工人的壓榨也急劇增加,兩極分化越來越嚴重,工人與資本家的矛盾日益激化,工人們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開始了與資本家的斗爭,在歐洲大陸,斗爭愈演愈烈,法國里昂的工人們進行了起義,英國爆發了有自己政治綱領的憲章運動,西里西亞的紡織工人們為了提高自己的工資進行了起義,在這個階段,無產階級作為一股新的社會力量開始沖擊著資本主義的社會制度,但是,這三大工人運動在當時均遭到鎮壓,究其原因,此時的工人運動還是自覺自發形成的,沒有科學有效的革命理論的引領,因此,為了使工人階級能夠進行科學的革命,馬克思提出了以實踐概念為核心的《提綱》[2]。這標志著無產階級作為一股新的社會力量開始沖擊資本主義社會制度的階段。
二、《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的實踐觀點的主要內容
(一)實踐是人類存在的基本方式
在關于人的本質的探討中,馬克思在《提綱》一文中對費爾巴哈的觀點提出了批判,明確指出人的本質是具有現實性的,需要與抽象的人的本質予以區分。在現實中,人的本質應當從其社會關系中尋找,人的社會屬性決定了其成為人的本質,任何人都必然是一個實踐者。因此,如果想要理解人類社會,就必須理解人的實踐活動。馬克思成功地找到了把主體與客體、現象與本質統一起來的途徑。首先,人是現實中的實踐者,實踐是人類存在方式中的基本表現,無論是為了滿足自身的物質需要所進行的勞動,還是政治、科學、藝術、文化等活動都是實踐的表現。其次,社會生活中每個人都需要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與他人建立相互關系,從而形成人類社會。實踐作為人的基本存在方式,并非因功利性而必然導致人與勞動的異化,這表明在共產主義社會中,勞動實踐將成為人們的首要需要。實踐過程中不僅在改變世界,而且在改變人自身。人與動物的活動之間存在根本區別,動物活動僅僅是為了滿足生理需要,而人類的實踐可以是無私的,人類在社會生活中往往不僅僅是滿足自身需要,而是旨在促進整個社會集體的利益。人追求的不僅限于物質的滿足,也包括精神境界的提高。通過實踐活動改造世界的同時,人類也在不斷地認識和改造自身的生理和精神方面的屬性,并借此為社會發展作出了貢獻,實現了個人價值和意義。
(二)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在過去的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哲學中,關于如何認識和確定真理的問題并沒有得到真正科學地解決。舊式唯物主義將人的意識視為一種被動消極反射外在世界的物的反映,并將真理置于這種被動反映的位置;而唯心主義則將外在于人的物的實在性消解于人的自我意識之中,并將真理看作是符合于人的主觀意識的客觀對象。相比之下,馬克思以實踐為起點,開創了一條全新的真理標準之路。他認為“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并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維的現實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維的此岸性。關于離開實踐的思維是否現實的爭論,是一個純粹經院哲學的問題。[3]”在實踐中,人類的思維和存在相統一,精神和物質得到了同一性的體現。實踐既包含外在于人的客觀物質活動,也包括人的主觀思維和意志的主動活動。只有通過實踐,人的思維才會被檢驗是否真正具備現實性和力量。不應將實踐視為一種檢驗人類認知的媒介,這樣會將認知和實踐的關系顛倒。真理并非自我塑造出來的東西,而是在人類實踐中不斷發展和形成的。只有在現實感性世界中,真理才能得到發展和形成。只有在人類實踐中,思維的真理性才能得到驗證。在實踐之外的真理觀念失去其現實性也失去了存在的意義。因此,驗證真理必須通過實踐才能有效進行。
(三)實踐是改造世界的唯一途徑
在《提綱》中,馬克思提出:“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4]”這種觀點甚至刻在馬克思的墓碑上。這表明,馬克思將哲學研究視為改造現實世界的根本目的。為實現這一目的,唯一的途徑就是實踐。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和目的,通過實踐,生產力得以發揮作用,生產關系得以形成。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而反過來,生產關系也會反作用于生產力。這兩者之間的矛盾不斷地運動,推動了社會變革和發展。這些過程必須依靠實踐來完成。馬克思意識到了人類思維中蘊藏的獨特的主觀能動性,但是,他認為以往的哲學家沒有充分利用這種能力改變現實生活。這些哲學家豐富并推進了人們的主觀世界,但沒有將其運用于實踐中去真正地改造現實世界。因此,馬克思引入實踐的概念,將其納入自己的哲學體系,并開辟了一條全新的哲學路徑。他的理論成果為人類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學的理論指導。
三、《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的實踐觀點的當代價值
(一)實踐觀點有利于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
《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這篇簡短的文獻資料只有十一條,但在這篇簡短的文獻資料里“實踐”一詞出現了十四次,從這里可以看出,實踐的觀點被馬克思置于極高的位置,馬克思主義的實踐性是其區別于舊哲學的顯著特征,我們學習馬克思主義必須立足于實踐,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空談誤國、實干興邦”[5],人民的美好幸福生活不是憑空產生的,必須靠我們不斷奮斗,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通過奮斗,官僚資本主義被我們趕走,封建主義被我們推翻,官僚資本主義被我們消滅,在改革開放時期,我國深入分析了以往的實踐經驗,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堅持實踐標準,在實踐中檢驗一切,同時,集中國家力量,全力進行經濟方面的發展建設,人民生活逐步從溫飽轉向基本小康,當今,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正對我們構成十分嚴峻的挑戰,我們干事創業更應該堅持馬克思的實踐觀點,在實干中開創自己的美好生活和國家的繁榮富強。
馬克思強調實踐并不是否定理論的作用,事實上,只有在科學理論指導下的實踐才是進步的實踐,我們黨之所以能在各個時期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在一次次的斗爭中取得勝利,關鍵正在于我們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作為我們的指導思想,正如毛澤東所說:“如果我們黨有一百個至二百個系統地而不是零碎地、實際地而不是空洞地學會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同志,就會大大地提高我們黨的戰斗力量”[6],馬克思主義理論不是孤立的、靜止的理論,而是隨著時代發展不斷發展自身的理論,社會實踐前進一步,理論發展就要前進一步,理論與實踐這兩方面的哪一個方面我們都不能丟棄,革命戰爭時期,我們結合實踐形成了毛澤東思想,在改革開放時期,我們結合實際運用市場經濟,形成了鄧小平理論,今天,我們結合新時代的特點形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我們必須始終堅持用理論武裝我們的頭腦,用實踐推動世界的發展。
(二)實踐觀點有利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每一個階級都有以自己階級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馬克思主義正是以人民為中心,這也是我們無產階級政黨的根本立場,人民是歷史的主體,人民是真正的英雄,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始終堅持人民立場,團結帶領人民群眾在不同時期分別取得了不同的勝利,無論是革命戰爭、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還是改革開放時期,堅持人民立場必將取得歷史的勝利,在未來,也必將會實現偉大復興的勝利,這些勝利取得的根本原因正在于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人民立場,從其誕生之時起就把人民的幸福作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馬克思在《提綱》中明確指出,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由此可以看出,馬克思不是孤立片面地思考人的本質的,而是基于歷史的和現實的社會角度看待人的本質的,人的本質不僅在于其自然屬性的一面,同時在于其社會屬性的一面,而人的社會屬性并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在后天的實踐中逐漸發展起來的,因此只有堅持實踐觀點,發揮人民群眾作為主體的宏大力量,順應人民群眾的心聲和訴求,激發群眾智慧,努力幫助群眾為自己的利益而奮斗,讓群眾感知到自己的主人翁地位以及為社會發展所肩負的責任感,努力建設更加美好的幸福家園。
(三)實踐觀點有利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每一個中華兒女心中懷有的共同夢想,十九世紀四十年代以來,隨著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中國的侵略戰爭的發動,中華民族的生存威脅越來越大,自那時起,有無數愛國的仁人志士都想要為中國尋求一條救亡圖存的道路,歷史證明,農民階級的太平天國起義運動、封建統治階級進行自救的洋務運動以及資產階級領導的民主革命運動最終都以失敗告終,一九一九年,中國爆發了“五四運動”,以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思想的無產階級力量開始登上歷史的舞臺,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我國最終實現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打敗了帝國主義,推翻了封建主義,消滅了官僚資本主義,將這三座壓在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成功推倒,這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偉大勝利。同樣,正是在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指導下,中國從實際的實踐出發制定相應的理論,并用這些理論指導實踐,取得了社會主義革命和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就,歷史實踐告訴我們,必須做一個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運用實踐觀點來指導我們的學習、工作、生活,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在實踐中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哲學不是象牙塔內如空中樓閣一般的飄渺理論,其中蘊含的實踐觀點對于我們在現實生活中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有莫大幫助,在當代,我們更應深入學習和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中的實踐觀點,并在實踐中努力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結語
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提出的實踐觀不僅是哲學理論創新的重要里程碑,也是現代社會特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重要理論支撐。這一實踐觀的深入研究對于我們深刻理解當代社會的發展動力、指導現實政策的制定和執行以及推動社會科學理論的創新具有重要的意義。展望未來,我們將進一步探索馬克思實踐觀的多維度應用和實踐效果,以此來更好地理解和應對當代社會面臨的挑戰,以促進社會的持續發展和人類的共同進步。
參考文獻:
[1]向玉喬.黑格爾的實踐辯證法思想[J].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21(4):31-38.
[2]魏琰琰.“萌芽”的萌芽——《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與馬克思早期著作的關系再審視[J].湖南社會科學,2020(3):21-25.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習近平參觀《復興之路》展覽強調:空談誤國實干興邦[J].新聞界,2013,0(2):28-28.
[6]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