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言文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學中應該重視文言文的教學價值,重塑文化精髓,結合時代變化重構文言文教學課堂,更應該繼承和發展我國古代優秀的傳統文化。朗讀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而多角度朗讀是一條提高文言文教學效果行之有效的途徑。
關鍵詞:教學方法" 文言文" 朗讀" "多角度
一、朗讀的重要性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薄敖虒W千法讀為本?!薄笆熳x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特級語文教師余映潮先生曾說:“朗誦是一門用心來表達的聲情并茂的藝術,是欣賞詞句的藝術,是調動情感的藝術,是撥動心弦的藝術。”朗讀作為語言的橋梁,能把作家的美文用有聲的語言表達出來,繪聲繪色地傳達給聽眾,使其受到感染,進而引起共鳴。
語文能力的提升,更需要依靠語感能力。語感是比較直接、迅速地感悟語言文字的能力,它是對語言文字分析、理解、體會、吸收全過程的高度濃縮。簡單地說,就是語文教學要以朗讀為主,任何一種語言沒有良好的語感,都難以學好、學精。
文言文更是需要朗讀。文言,是古漢語口語的基礎上經過加工提煉而形成的一種以簡潔、典雅為特征的書面語體。作為書面語體的文言有很強的可讀性,每天幾十人齊聲朗讀一二十分鐘,古人們就是這么做的,而且極其認真、刻苦。
另外,文言文有著自己的語法規則,比如所謂的“動賓倒置”“定語后置”“取消句子的獨立性”之類的規則。若在教學上只將注意力集中放在文言翻譯上,學生雖然能夠快速理解文意,但這往往會使初學者“得魚忘栓”,在語法規則方面使學生墜入云里霧里,換句話說就是理論脫離實際,將簡單的問題復雜化了,對培養語感更是無益。
二、多角度朗讀課堂實效
文言文教學,朗讀應該與理解緊密結合。即學習文言文的有效方法就是反復朗讀,在朗讀中理解詞意,疏通文意,理解內容,進而體會作者的情感。這樣才能在反復的朗讀中,品味出文言文的“語言”味。
如吳均的《與朱元思書》,文章開篇寫道“奇山異水,天下獨絕”,而在第二段書寫時,先寫“異水”再寫“奇山”原因是什么呢?能否將交換語序,變成“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呢?學生反復朗讀品析原句和換過后的句子,然后再聯系上下文,就能明白作者別具匠心的構思。“奇山異水”是總寫富春江山水的整體特點,起到了統領全文的作用。后文先寫水后寫山,是為了由遠及近,逐層展開作者主要想表達的情感——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主要由后文對山的描寫而引出,所以用奇山異水。
反復的煉字式朗讀,能夠品味出文言文的“文學”味,體會語言的藝術,提高語言欣賞能力和審美情趣。
如蘇軾的《記承天寺夜游》一文,在疏通文意這一環節,學生對“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有不同的見解,大多學生翻譯成“我解開衣服將要睡覺,這時看到月光照了進來,于是就很高興地起來走到戶外”。讀起來十分順口,但仔細琢磨分析,仍然能發現問題。古人用“入戶”,而不是“照戶”,原因是什么?經過反復朗誦品析,明確“入戶”二字,把月光擬人化。月光似乎懂得這位遷客的孤獨寂寞,主動來與他做伴。作者見月光如見久違的知心朋友,欣然相迎。因此,在這里應該翻譯為“我解開衣服將要睡覺,月光照入了室內,于是我就很高興地起來走到戶外”。
再如教學《答謝中書書》“曉霧將歇”和“夕日欲頹”時,我們可以引導學生煉字式品析“歇”“頹”兩個字有什么特殊的表現。如果將這兩句換成“曉霧將散”“夕日欲落”可以嗎?說一說理由。師生共同品析,在反復朗讀品析中明確,“歇”頹”兩個字除了有動態的共性外,并且都還有一種擬人化的意味,夕陽西下,世間萬物都有倦怠之感,這也真實地反映了陶弘景的心態。若換成“夕日欲落”“曉霧將散”就失去了文言文的“文學”味了。
多角度朗讀,立足于多元的視角。直叩心扉,不僅能夠激發學生朗讀的激情,還能夠轉換學生學習的理念,實現與作者心與心的交流、情與情的碰撞。
如在《木蘭詩》的教學中,可教授學生學習的方法和模式,引導學生學會讀詩三步曲:讀出詩意——讀出詩情——讀出詩韻。“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弊寣W生學會該學習方法,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在教學中還可以創新課堂,如通過聽豫劇《花木蘭》選段,引導學生思考:這段豫劇中是誰在說?對誰說?此話主要表明了什么?讓學生以不同人物的身份對“木蘭”說話,在角色變換中多側面、多角度理解課文,了解人物形象,達到“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境界。
總而言之,文言文教學通過多角度朗讀,創設文言語境,能夠讀出其“語言”味;辨析詞句,能夠讀出“文學”味;多角度分析賞讀,能夠讀出其“文化”味。通過多角度的朗讀與探究,學生自然而然地消除了對文言文學習的“恐懼”心理,也提高了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進而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增強文言文閱讀能力。
三、朗讀的啟示
(一)朗讀的核心是培養語感
學習文言文而立足于誦讀,實質上就是要把這種語體變為自己的語言習慣。語言習慣首先來源于聽,其次是說,能聽會說就是習慣的養成,換言之,即有了語感。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提倡反復誦讀,力求課堂上書聲瑯瑯,正是用出聲的讀,同時進行“聽”和“說”兩個方面的訓練。這樣做就是將語感的培養放在教學的核心位置上,更確切地說,就是讓學生在誦讀中感知,在誦讀中求解,在誦讀中積累語言的素材,最后達到將文言變成自己語言習慣的一部分。
(二)誦讀應多角度,是綜合性訓練
專家也指出:“語文教學,若不進行朗讀示范指導和練習,也不能算完整的語文教學?!蔽艺J為在朗讀教學中引導學生通過多角度朗讀,與作者、文本產生思想碰撞和心靈交流,學生才能正確地理解文本的內涵。在多角度朗讀的過程中,會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思考和感悟,獲得思想的啟迪,從而提高自己的認知能力與審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