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家庭作業是檢驗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的一種重要手段,也是教師調整教學方法和教學目標的重要參考。現階段的家庭作業要做到提質增效,才能真正發揮出作業的作用,尤其是農村小學語文家庭作業,同樣需要進行改進,以解決其效率低下的問題。本文通過調查農村小學語文家庭作業的現狀,首先明確調查目的、調查對象和調查方式,接著識別目前農村小學語文家庭作業存在的問題。基于調查結果,文章提出幾點策略,旨在提高農村小學語文家庭作業的實效性,并通過家庭作業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發展。
關鍵詞:農村;小學;語文;家庭作業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539(2024)07-0004-04
教育部印發了《關于加強義務教育學校作業管理的通知》,其中明確提出,除小學一、二年級不得布置書面家庭作業以外,對其他年級小學生完成家庭作業的時間也有具體要求。新聞媒體經常報道家長輔導孩子做作業的情況,但對于農村地區小學的家庭作業問題,社會關注較少,相關的研究也不多。本文著重探討農村小學語文家庭作業的現狀,首先通過調查了解當前具體情況,然后根據調查結果提出具有針對性的改進措施,目的是提升農村小學語文家庭作業的實效性。
(一)調查目的
布置家庭作業的目的在于鞏固學生對所學知識點的理解,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雖然教育部頒布了相關文件要求減輕小學生的作業負擔,但是,農村小學生的語文作業是否真的有改善,目前還存在哪些問題,是本次調查研究的重點。
(二)調查對象
調查對象為XX農村小學三年級學生30名,四年級學生30名,五年級學生30名,六年級學生30名,共計120名。本次調查采用抽樣調查法,設計調查問卷,內容包括29個問題,主要涉及語文家庭作業完成時間、作業形式、學生對語文家庭作業的評價等。
(三)調查方式
向調查對象發放調查問卷,并做好回收工作,一共發放問卷120份,回收120份,均有效。
(四)調查結果
1.農村小學語文家庭作業的“質”需提高
(1)作業形式單一,以書面作業為主。通過調查分析發現,書面作業占比達到90%,分別是寫日記占比20%,抄寫生字詞占比40%,做練習冊占比20%,課外閱讀占比5%,收集資料占比5%,其他占比10%。
(2)學生喜歡的作業形式與教師布置的作業形式匹配度不高(見表1)。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教師布置作業的主要目的是強化學生記憶,讓學生鞏固知識,因此在作業形式也與上述目的關聯性更高。
(3)學生對家庭作業的批改滿意度不高(見表2)。部分教師對家庭作業的評價方式過于單一。其中集體講評排名第一,佳作展示排在第二位,小組評價和擇優表揚的利用率不高。還有一個需要關注的問題是,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作業完成情況不及其他學生。
2.農村小學語文家庭作業的“量”需減少
據本次調查,小學生完成語文家庭作業的時間在半個小時內的人數為106人,占比88.33%,在一個小時內的有10人,占比8.33%,超過一個小時的人數為4人,占比3.34%。根據教育部的相關規定,小學三年級學生的家庭作業時間不能超過45分,六年級的家庭作業時間不能超過一個小時。從調查數據來看,家庭作業的“量”有減少趨勢,但是教師仍然需要在“減負”上繼續作出努力。
為提高語文家庭作業的實效性,教師可以設計鞏固類(練習冊)、實踐類(調查報告、手工、繪畫、勞動、做美食、拍視頻和思維導圖等)、閱讀類(讀書筆記、閱讀單)、寫作類(日記、作文、小練筆)的家庭作業。其中鞏固類和寫作類是教師經常采用的作業類型,考慮到農村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師在進行家庭作業設計時,需要充分考慮其可行性,再進行家庭作業的設計。
(一)做到家庭作業的設計有層次性和綜合性
考慮到每一名小學生在掌握語文知識過程中存在基礎水平不同和個體差異,教師可以以小學生語文知識掌握水平為設計作業的出發點,有針對性地設計語文家庭作業[1]。教師可以結合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設計出有層次、有梯度、有彈性的語文家庭作業[2]。由于語文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不僅與其他學科之間有緊密聯系,其內在的知識體系也非常的豐富,因此教師在布置作業時,可以將語文知識與其他學科元素融合在一起,使語文家庭作業體現出綜合性特征,同時也讓學生進一步了解到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的相關性。
以人教版三年級語文下冊第一單元第一課《燕子》為例,可進行如下語文家庭作業設計:
作業1:通讀課文,掌握生字詞。
作業2:找找自己家、鄰居家或親戚家里有沒有燕子窩。查找資料了解燕子是利用哪些材料做鳥窩的。作業2的設計目的是讓學生積極查閱相關資料,進一步了解與燕子生活習性相關的知識。
作業3:結合課文中對燕子的描寫以及觀察到的燕子的形態和色彩等,通過仔細觀察,用畫筆將燕子畫下來。作業3的設計旨在讓學生通過畫畫的形式進一步加深對燕子的了解。
作業4:在完成上面的作業之后,詢問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或者鄰居和親人朋友,向他們了解關于燕子的有趣故事。作業4的設計目的在于讓家庭作業的形式脫離書面,通過與他人的溝通,提高小學生的口頭表達和社交能力。
作業5:聽完親人講述關于燕子的故事,結合課文及自己對燕子的觀察和資料搜集,你對燕子產生了怎樣的情感?請寫下來。
(二)提升實踐類型家庭作業的比例
實踐類型的家庭作業,更容易激發學生完成作業的積極性[3]。教師在設計家庭作業的過程中可以設計多種形式的家庭作業,其中不僅要包括基礎知識練習作業,還可以拓展為目的設計“畫一畫”“做一做”等類型的作業。
1.設計“畫一畫”的家庭作業
以人教版四年級語文上冊《題西林壁》為例,教師在布置作業時可設計以下幾個作業:
作業1: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的《題西林壁》實際上印證了“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這句話,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你有發現類似的現象嗎?大家可以寫一寫。
作業2:老師希望大家以《題西林壁》這首詩作為畫畫的主題,畫出你眼中《題西林壁》的風景。
作業3:請大家收集與這句古詩一樣富有哲理性的詩句,并將其摘抄下來。
教師設計繪畫類型的作業可讓學生通過繪畫的方式去觀察世界,描繪其認知的世界,繪畫也能夠鍛煉和培養學生的感知能力,對提高學生的想象力有一定的幫助。畫畫類型的作業也讓作業與課文內容兩者相輔相成、互為補充,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也讓學生通過繪畫更好地理解富有哲理性的詩句。
2.設計“說一說”的家庭作業
以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第4單元《母雞》為主題進行家庭作業設計:
作業1:我們剛學完《母雞》這篇課文,之前還學習了《貓》這篇課文,請大家對比一下兩篇課文之間的異同,完成表格(見表3)。學生在完成表格的過程中,可通過自主閱讀,體會作者是如何通過一個個生活實例展現母雞負責任、慈愛、勇敢和勤勞的品質的,填寫表格能讓學生厘清課文的脈絡結構。
作業2:在下一次課之前,同學們可與同桌相互交流,重點討論以下三個問題,問題一:老舍先生對母雞的感情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問題二:老舍先生對母雞的感情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變化?問題三:“不敢”一詞能否換成“不再”,請說明你的理由。
設計“說一說”的家庭作業,能讓學生通過交流細細品讀文章中“不敢”這個詞的豐富內涵。
3.設計“唱一唱”的家庭作業
圍繞人教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第2單元第4課《田家四季歌》這篇課文進行作業設計:去找一找關于四季的歌曲,找到后學唱這首歌,并利用微信錄下來,發到班級群里。
在家庭作業設計中采用“唱一唱”的方式,有效增強了作業的趣味性,讓學生在增強對課文的記憶與理解的同時,也能夠緩解學生完成書面作業時產生的不良情緒。
4.設計“演一演”的家庭作業
設計表演類型的家庭作業,符合小學生的性格特點與心理特點,這種新穎的作業形式也能夠讓小學生充分發揮自身的想象力與創造力[4]。以人教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的《青蛙賣泥塘》為例進行家庭作業設計:將全班學生分為三組,其中兩組演繹《青蛙賣泥塘》這篇課文并在下節課表演,另外一組作為評委對其打分,并評比出表演得較好的一組。表演類型的作業給學生提供了展現自我的機會與舞臺,極大地豐富了學生的課后生活[5]。
以往教師設計的家庭作業主要是以書面作業為主,這種單一的作業形式很容易讓學生產生厭煩情緒,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學生的學習興趣[6]。小學語文教師在進行家庭作業設計時,應盡可能考慮豐富的家庭作業形式,包括實踐類型的作業、趣味性作業、自主選擇性作業、合作型作業和角色扮演型作業等,通過利用各種豐富有趣的作業形式,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提升他們的動手能力和學習能力。
(三)改變單一的作業評價形式
作業評價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7]。有效的激勵對于小學生而言,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以往的教學中,教師采用的多是終結性評價,過程性評價應用得比較少。上文中提到的調查結果也指出,教師采用擇優評價、小組評價的方式相對比較少。為最大限度地發揮出評價的積極作用,教師在批改作業的過程中,需要始終將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結合[8]。在評價方式的選擇上,教師也可以考慮利用多種方式,包括采用互動評價、教師筆評、家校聯評、分層評價、積分評價、評語評價和激勵性評價等。教師可以考慮創新性積分評價方式[9]。在每一次的家庭作業批改中,按照5個級別給予相應的評分,包括A+、A、A-、B和B-,并讓學生自行統計每一次完成作業后的評分情況,A+為5分,A為4分,A-為3分,B為2分,B-為1分。每隔兩個禮拜或一個月評出優秀獎、勤奮獎、鼓勵獎各5名,每個學期末評出“最佳家庭作業完成者”,利用這種新穎的評價方式,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教師在批改學生家庭作業的過程中,需要尊重其家庭作業完成的結果,并且要善于捕捉學生作業中的亮點。例如在家庭作業上寫評語表揚學生字寫得好,表揚他們比以前寫得更工整,可以說明學生本身得分只有B,但因字跡工整,可以得到A-……通過這種正向激勵方式,可充分調動學生完成作業的積極性。
小學家庭作業一直都是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問題,然而,相對于城市學校,農村小學家庭作業的關注度卻相對較低。本次調查研究揭示了農村小學語文家庭作業在“質”與“量”兩個方面均存在問題。面對這一現狀,我們必須充分考慮農村小學的實際情況,并結合學生的個體差異設計出既具有針對性又具有綜合性的家庭作業方案。方案應融入實踐性任務,這不僅能豐富家庭作業的形式,還能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增強農村學生對語文學科的認知和體驗。需要特別強調的是,教師在設計家庭作業時,必須深入考慮農村的具體環境。家庭作業的設計應貼合農村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通過這種方式,才能更好地促進農村學生的語文學習,幫助他們構建更加豐富多彩的語文世界。
(責任編輯:謝蓓)
[1] 朱紅娟.基于“雙減”背景的農村小學語文課后作業設計策略探究[J].小學生(中旬刊),2024,(02):124-126.
[2] 吳曉嬌.撐起習作教學更廣闊的天空——新《課標》背景下農村小學語文高段習作教學策略研究[J].中華活頁文選(教師版),2023,(18):43-45.
[3] 朱新玲.依生活化教育思想,提高農村小學生課內練筆水平——以部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匆匆》一文為例[J].試題與研究,2023,(34):102-104.
[4] 林曉婍.“三單”教學助力農村小學語文課堂轉型——農村小學語文“三單”教學模式的運用實踐[J].天津教育,2023,(31):108-110.
[5] 陳尚芬.淺談陶行知生活即教育思想在農村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J].全國優秀作文選(教師教育),2023,(05):42-43.
[6] 胡麗.“雙減”政策實施背景下農村小學語文課堂及時性評價的實踐研究[J].考試周刊,2023,(38):31-36.
[7] 許偉鑫.農村小學語文課外有效學習方式探究——以“之江匯教育廣場”的詩詞學習空間為例[J].新農村,2023,(08):51-53.
[8] 郗保華.以農村生活為素材,培養學生閱讀與寫作素養——農村小學語文閱讀與寫作教學策略研究[J].中華活頁文選(教師版),2023,(07):88-90.
[9] 朱海蓉.農村小學留守兒童語文良好家庭作業習慣的培養[J].課程教育研究,2019,(50):13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