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對養老社區公共空間的各項指標和設計方法進行研究,探討適老性設計的基本策略。基于KJ法收集需求,使用KANO模型對需求進行分類排序,運用AHP法量化適老性要素的重要程度。根據分析結果,老年社區公共空間的適老性重點集中于安全、舒適與適應性,基于此提出了核心設計策略。實踐表明,KANO-AHP方法在養老社區設計方面具有可行性,可以準確、客觀地捕獲真實需求并聚焦用戶痛點。
關鍵詞:養老社區;公共空間;適老性設計;KANO;AHP
中圖分類號:TP39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2024)15-0066-04
引言
隨著近年我國社會老齡化不斷加劇,造成了社會關注的民生問題[1],因而發展養老社區、完善公共養老設施和服務成為應對新形勢的關鍵抓手[2]。當前,我國養老社區的建設存在片面認知,對老年人和年輕人的區分過于絕對,片面聚焦于高齡、困難老年人的護理,忽視了更多健康、“年輕”老年人的需求,使得建成設施和潛在用戶的需求錯位,不能滿足不同年齡段老人的適老性需求。由于養老社區的公共空間是這一矛盾的重點體現區域,本文提出運用KANOAHP混合模型對其適老性進行定性定量分析,細化整合養老社區老年用戶的需求。最終提出更具針對性和可行性的公共空間適老性設計策略,更好地滿足老年用戶群的身心需求。
一、公共空間適老性設計概念
適老性設計是針對不同階段的老年人的身心特點做出相應的設計[3],其不僅要解決對行動不便等困難高齡人群的生活和護理問題,還要考慮可持續發展,盡量適應多類高齡人群,實現無縫過渡。對于養老社區,老年住戶的活動范圍相對固定、有限,公共空間就成為他們參與社交和活動的主要場所,其適老性程度可直接影響到居住體驗。此外,為了滿足現代老年人豐富的物質和精神生活的需要,其建成環境應注重人性化和多元化[4]。因此,需要全面理解高齡群體的行為和心理特征,歸納核心需求,設計出具有高度包容性的建筑產品[5]。
二、需求分析和設計流程
考慮到適老性空間設計涉及的因素之間存在復雜的相互關系和影響,本文基于KANO 和AHP 提出一種混合方法來研究養老社區公共空間的適老性設計。KANO 模型的核心是基于5 層次需求的KANO問卷和指標計算,包括:基本型(M)、期望型(O)、魅力型(A)、無差異型(I)和反向型(R),這為社區適老性的設計提供了理論支撐。社區設計應該盡量滿足前3 種需求,而避免無差異型和反向型的需求。層次分析法(AHP 法)則是一種結合定性和定量兩方面的需求分析方法。它將問題歸納解耦為不同因素,并按照相互關系網絡構建成拓撲結構。通過給每個因素賦值來代表該因素的重要性,并進行比較和優先級排序,從而得出最優決策。結合KANO 模型和AHP 方法,可以減少人類判斷的主觀性,兼備定性和定量結果,對關系復雜、多層次的問題具有較好的效果。王劍峰等[8]、倉詩建等[7] 在設計應用中驗證了KANO、AHP 混合模型的好處。本研究分為3 個主要階段:首先是建模階段,基于KJ 法確定指標體系,并分別構建KANO 模型和AHP 模型;然后,基于問卷調研和專家評分結果,對指標進行分類、打分、排序,并對照兩個模型的結果進行分析;最后,確定影響因素的重要性程度和需求分類,對養老社區公共空間提出設計策略。
三、基于KANO-AHP混合模型的養老社區公共空間適老性設計
(一)基于KJ 法的需求收集與指標體系
針對現有養老社區公共空間的適老性問題,本文采用KJ 法挖掘整理初步需求,通過文獻調研、用戶訪談、專家交流等手段初步收集資料。包括幾個主要步驟:首先需要確定受訪對象,主要選取了上海市不同區的若干養老社區中的老年住戶及其親戚、護工、機構工作人員等共計75 人,其中老年人住戶58 人;然后對受訪者進行訪談,引導其描述對公共區域適老性的需求,收集信息;接著將文字信息篩選后分類歸納到不同小組,獲得共計18 項和需求相關的影響因素,再依次抽象、歸納出20 項指標。按照目標層-準則層-要素層的分級方式,目標層為養老社區公共空間的適老性(Z),準則層和要素層見表1 所示。
(二)基于KANO 模型的指標分類。
針對KJ 法調研確定的指標體系和20 項影響因素,設計KANO問卷調研分析養老社區住戶對這些需求的屬性分類,主要步驟如下。
1. 通過KANO 問卷來調研住戶對于養老社區公共空間適老性的需求。問卷包含了全部20 項因素,每項都有正反兩面問題,每個問題需要從5 個選項中單選。具體定義見表2 所示(不確定結果記為Q),據此來判定調研群體對公共空間適老性的需求屬性。
2. 計算KANO 模型的指標。經典模型將M、O、A、I 4 種情形中出現頻率最高的因素確定為用戶的最終選擇,且遵循著的排序。根據Berger 等[6] 和倉詩建等[7] 的改進,可以進一步引入3 項指標來獲得更精確的結果:滿意度系數(SI)、不滿意度系數(DSI)、需求重要度系數(ID),具體計算如下所示,函數F 表示需求指標出現的頻率。
最后整理、統計調查結果,并按照ID 值降序排序,如表3 所示。
根據KANO 調查結果分析,隨著ID 值的遞減,SI 值波動上升趨于1,DSI 波動上升趨于0,說明公眾滿意度的影響力提升,不滿意度的影響力下降,符合需求層次類型從M/O 向I/A 的轉變。觀察準則層和要素層的排序分布可知,A2(舒適性)、A1(便利性)的重要性比較高,而A3(適應性)、A4(功能多樣性)的重要性比較低,這指示了養老社區的適老性建設需要優先滿足的需求。
(三)基于AHP 模型的影響因素權重。
基于“目標層-準則層-要素層”的階梯層次模型構建AHP 模型,主要步驟如下。
1. 構建AHP 判斷矩陣。采用1-9 級標定法來表示同一層次的空間適老性評價指標之間的相對重要程度,構建判斷矩陣。對于該層次中的m 個影響因素而言,其判斷矩陣X 為m 階,Xij=1/Xji,Xij 表示 i 因素對 j 因素的重要程度,i, j{1,2,...,m}max ,數字越大表示i 因素相對越重要。基于這些輸入可以計算得到準則層與要素層的權重值ω。本研究采用特征值法,即求取矩陣X 的最大特征值i, j{1,2,...,m}max 的特征向量。權重判定過程邀請了2 位設計師、2 位適老化領域的研究員、8 個養老社區的工作人員、30 名養老社區的住戶及其家人共同完成。最后通過求矩陣特征值獲得每個判斷矩陣中各因素的相對權重值。
2. 驗證判斷矩陣的一致性。基于矩陣權重計算一致性比值CR,以此驗證矩陣有效性,計算公式如下。
當m 的取值為1 到9 時,RI 的取值分別為0,0,0.52,0.89,1.12,1.24,1.36,1.41,1.46。如果CR 值小于0.1,則認為判斷矩陣通過一致性檢驗。根據統計,目標層的CR 值為0.027,5 個準則層的CR值分別為0.038、0.027、0.022、0.024、0.026。根據標準,上述CR值都通過檢驗。養老社區公共空間適老化各項指標的權重分數如表4所示。
對表中的準則層權重、AHP 綜合權重進行排序可知,準則層因素的重要順序從高到低為:安全性、舒適性、適應性、便利性、功能多樣性,要素層因素的重要順序從高到低為配備防滑無高差地面、材料安全舒適、支持緊急呼叫服務、空間適應各類老人需求、采光和照明充足溫和、設施易使用、配備無障礙扶手、裝修風格滿足老年人心理需求、空間規模適應各類老人、配備無障礙衛生間、步行易達各空間、配備問診康復等醫療空間、溫度四季適宜、空間設計適應未來需求變化、配備理發護理等服務空間、空間布局靈活可變、標識易識別、配備茶室棋牌等休閑空間、配備健身器材與空間、配備書畫手工等教學空間。
(四)KANO-AHP 對比分析與綜合評價。
為了得出更加精準客觀的結論,需要對比綜合分析兩組指標結果。為此先將兩個指標的數值都歸一化,再通過平方平均數(rootmean square,RMS)來綜合兩者,如圖1 所示。其中KANO 模型采用ID 值,AHP 模型采用綜合權重值,RMS 的值越大表示越重要。
可見得分最高的5 項為:X9 空間適應各類老人需求,X7 材料安全舒適,X3 設施易使用,X18 配備防滑無高差地面,X15 配備問診康復等醫療空間。這5 項在KANO 模型下的重要性排序分別為2、4、5、10、18,在AHP 模型下的重要性排序為4、2、6、1、12,可見綜合指標比較高的要素在兩個模型中均比較重要,可以綜合體現兩個模型的結果。因此,在養老社區公共空間適老性的設計和評價中,可以按要素的重要性指標高低進行考慮。
四、養老社區公共空間適老性設計應用
根據綜合權重的排序結果,在養老社區適老性設計中安全性、舒適性與適應性是需要首先考慮的準則層要素,結合要素層綜合權重的排序結果,綜合提出養老社區建筑公共空間適老化的設計策略。
(一)重安全性的空間設計策略。
老年人由于身體和認知功能的變化,更易受到環境安全問題的影響。因此,安全性的設計策略是確保他們能在公共空間中安全、自信地活動的基礎。在安全性方面應重視以下部分:
1. 構建無障礙步行系統,包含無高差坡道、輪椅專用道和專用停靠區3 部分。在坡道設計方面應當特別注意高差的處理,避免設置臺階,盡量以坡道形式解決高差問題,并在坡度較大的區域設置提示標志和雙層扶手,以適應輪椅用戶的需求。社區內的路寬應該滿足不同老年人群體的需求,特別是輪椅用戶,確保道路寬度不低于1.2米。在步道中還要設置停靠節點,方便輪椅用戶停靠休憩。
2. 構建無遮擋的視覺通路。公共空間是老人聚集活動的區域,他們的狀態應當時刻得到保護,因此,構建無遮擋的視覺通路是保障老年人安全的重要設計手段。
(1)開放的布局設計。使用中島式布局,以服務臺或核心景觀作為中央區域,圍繞其布置各類功能區域空間,不僅能夠有效地營造開放互動的環境風味,促進老者之間的社交;而且環島布局還能夠創造流暢的室內通路,確保人們在空間中自由流動,減少阻礙和盲區空間,如圖2 所示。
(2)通透的視覺設計。對于部分空間較狹小的區域,可以通過半透明隔墻、鏡面、內窗等手段加強室內視線的可達范圍,提高公共活動空間的安全系數。此外,通透的視覺設計也可以在空間中創造出視覺深度,提高了使用者的體驗。
3. 智慧緊急響應系統。在公共區域的關鍵位置安裝標識明顯且易于使用的緊急呼叫按鈕,或將緊急呼叫系統與居民的可穿戴設備相連,確保在緊急情況下能快速響應。
(二)高舒適性的空間設計策略
老者在公共空間的舒適度主要集中在五官的感受,需要在觸覺、視覺、聽覺等方面進行優化。
1.優化觸覺感知。室外地面的設計采用水磨石和塑膠材料的組合,以滿足不同老年人的行動需求,并通過改變材質來明確不同功能區域的邊界,通過腳感差異來增強老年人的空間感知。在交通空間中應連續設置扶手,高度保持在800 至850mm 之間,并考慮社區長者的平均身高來定制高度。在不同場景中,扶手的材質有所區分:在室外空間選擇不銹鋼來提高耐久性,室內扶手選擇木材或橡膠等材料,而康復區域還需要設置凹點以增加扶手摩擦力。
2. 優化視覺環境。在提升老者舒適度方面,視覺環境的優化至關重要。在社區公共空間中,可以主要通過以下3 方面優化視覺環境。
(1)簡化顏色和圖案:由于老年人普遍視覺能力逐漸減弱,難以應對空間中的復雜顏色和紋理,容易引發認知困擾和生理不適。因此適當簡化色彩與圖案,采用和諧簡單的色調有助于提升老人對空間視覺的舒適度。
(2)融入自然元素:在公共空間中通過設置大面積的采光玻璃,不僅能夠增強室內采光,還能夠利用框架的設計手法,將室外豐富的景觀要素引入室內,豐富老年人的視覺感受。此外,在公共空間內部點狀布置植物等景觀要素,整體提高老者的視覺舒適度。
(3)導視系統的一體化設計:導視標識的表達需要與建筑空間和室內設計整體協同考慮,充分利用墻面、柱面、地面等建筑元素,不僅可以提高室內空間的整體表達效果,還有助于降低成本。設計邏輯上,首先通過整體的顏色或形式區分不同的區域以明確空間定位。然后在各個區域內強調導視的流線組織,以明確空間的引導路徑,從而提升流線的內在邏輯,提高導視效率。考慮到主要使用群體是老年人,導視系統的表達必須清晰明確,最好采用簡單量大的形式,以幫助長者識別空間。
3. 優化聽覺環境。為了優化養老社區公共空間的聽覺體驗,引入適當的白噪音是一種有效的方法。白噪音具有穩定和均勻的聲音特性,可以提供背景的聲音屏障,降低環境中尖銳或刺耳的噪音對老年人的負面影響,有助于更好地專注、放松和休息。在空間中可以使用隱藏在墻壁或天花板中的音箱來實現白噪音的均勻分布,創造統一的聲音背景。
針對上述針對舒適度策略中的視覺、觸覺、聽覺3 方面分別選取一點展示具體設計案例效果,如圖3 所示。
(三)適應性優化策略。
一個具有高適應性的適老性設計不僅考慮到當前的需求,還預見到未來可能的變化,不僅考慮老人的生理適應性還應考慮情感性因素,從而確保空間在多維度的適老性。
1. 創造多層級開放的公共空間。為了適應老年居民在社交需求上的多樣性,公共空間設計應遵循多層級開放式的理念,旨在創造一個既具有開放性又能提供不同程度隱私的環境,以適應老年人群體內部的個性化需求。
(1)劃分私密空間。私密空間旨在為那些偏好安靜和私密的老年居民提供一個避世的港灣。在日常生活中,這樣的私密空間可以用于個人冥想、深入閱讀或與親密朋友的交談。因此,考慮設置獨立的小型房間,或利用屏風、書架和植物等隔斷物,將更大的公共空間劃分成較小的私密區域。這樣的布局不僅滿足了對隱私的需求,而且通過靈活的空間劃分增加了環境的多樣性。
(2)引入“社交角落空間”。社交角落空間是指在養老社區的公共區域內創造小型、半私密的區域,供老年用戶在整體開放的環境下仍保留一定私密度進行放松、社交或小組活動等。這些空間在整體開放的環境中提供了半私密的社交選項。社交角落空間一般以點狀布局散狀分布在開放的布局中,通過布置舒適的座位,如沙發、扶手椅和咖啡桌來構建。可以提供小型書架、雜志架和游戲桌等設備,并通過透明或半透明的分隔、屏風或矮墻來定義空間的分隔性,這樣既保持了社交的活躍氛圍,又提供了一定的隱私感。
2. 應對未來傳染病預防隔離的模塊空間。老年人作為體質較差的群體,難以面對不斷出現的傳染病,因此考慮在公共空間增設預防隔離的模塊,例如分別設置檢驗、消毒、隔離模塊,從而在傳染病流行時期保障老人的正常生活。首先,在設計模塊空間時考慮利用數字技術監測空間內的人流和衛生狀況,及時識別潛在傳染源,并采取必要的措施來控制傳播。其次,模塊空間應該配備充足的洗手間、洗手液、消毒劑等衛生設施,這有助于保持空間的衛生狀況,并減少傳染風險。空氣質量管理也至關重要,需要采用先進的通風系統和空氣凈化器,以保持空氣質量。最后,還需要在模塊空間中設計隔離區域,以便需要隔離的個體可以在不影響其他人的情況下進行隔離,并滿足患者的治療需求。
結語
養老社區的建設對我國即將進入的老齡化社會有著重要意義,其公共空間的適老性關系到對老齡群體的宜居,需要在設計中深入考慮。本研究構建了面向我國養老社區公共空間適老性設計的KANO-AHP 混合模型,基于模型分析給出了設計優化策略。分別通過KANO 模型和AHP 模型對需求指標進行定性定量分析,然后融合兩組模型結果得到綜合重要性指標,既能分析因素之間的復雜關系,還能結合需求層次類型考慮重要性。最后,結合分析結果得出影響最大的準則層和要素層指標,并針對安全性提出設計中島式的開放、通透的空間布局,針對舒適性提出優化視覺、觸覺、聽覺方面的設計要點,針對適應性提出面向社交開放尺度與未來需求變化的模塊化分層設計策略。這為后續對適老性設計、評價的研究角度和方法等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應用參考。
參考文獻
[1]穆光宗,胡剛,林進龍. 康養中國:健康老齡化視域下養老體系之重構[J]. 杭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44(02):64-73.
[2]宋夷白,宣煒,蹇宇珊. 基于KJ-AHP法的舊社區老年設施全齡化設計研究[J]. 包裝工程,2021,42(22):165-169.
[3]魏越,楊東峰. 基于街景圖片的鄰里目的地建成環境適老性評價——以大連市為例[J]. 建筑學報,2022(S1):24-30.
[4]戴菲,章俊華. 規劃設計學中的調查方法7——KJ法[J]. 中國園林,2009,25(05):88-90.
[5]賀文靜,朱琳,張海彬. 適老化視角下公共空間包容性設計策略研究——以老舊小區為例[J]. 中國包裝,2023,43(05):104-107.
[6]BERGER C,BLAUTH R,BOGER D. Kano’s Methods for Understanding Customer-Defined Quality[J]. Center for Quality Management Journal,1993,2(4):3-36.
[7]倉詩建,于洺珠,錢夢夢,等. KANO-AHP-TOPSIS混合模型在泥人張包裝設計中的應用研究[J]. 包裝工程,2022,43(18):169-177.
[8]王劍峰,趙少俐,宋棋超,等. 基于KANO-AHP混合模型在共享模式下的青年公寓空間設計中的研究[J].包裝工程,2023,44(S1):580-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