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華夏文化造極于趙宋之世”。南宋延續北宋時期崇尚文治的思想,以程朱理學“格物致知”的主張分析事物本質,促進了文化繁榮昌盛。本文以南宋繪畫中描繪的在庭院玩耍與游戲的孩童行為及其空間為研究對象,“以圖證史”探究南宋游藝文化視野下古都臨安的兒童游戲設施及空間特征,構建南宋韻味的杭州“童趣宋坊”展館設計的創新思路,讓當代孩子身臨其境感受南宋游藝文化,以達到“活態”南宋游藝文化的目的。
關鍵詞:南宋兒童游藝;“童趣宋坊”;文化空間;設計策略;創新設計
中圖分類號:G269.26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0069(2024)12-0038-04
Abstract:“Huaxia culture was created in the Zhao and Song dynasties”.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continued the thought of advocating cultural governance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new-confucianism” which claimed analysis essence and promoted cultural prosperity. This paper takes children’s playing behaviors and space in the yards as research subjects,and probes children’s game facilities and space characteristics of ancient capital Lin’an in the view of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of entertainment culture by “the using of images as historical evidences”. Building innovative thinking that Hangzhou “Tong Qu Song Fang” exhibition design with the southern song features,makes children feel the entertainment culture of Southern Song Dynasty,and achieve the goal of the “living state” Southern Song Dynasty recreational culture.
Keywords:Children’s entertainment in Southern Song Dynasty;“Tong Qu Song Fang”;Cultural space;Design strategy;Innovative design
浙江文明歷經跨湖橋、良渚、吳越和南宋4個時期,杭州作為南宋古都(臨安)更是將宋越文化推向頂峰。南宋延續北宋“文治”思想,以“心性”“體用”感知事物。程朱理學“格物致知”中蘊藏著南宋人精致的生活和人生態度,并通過畫家的妙手丹青傳承后世。本文在認真解讀南宋繪畫中富含的兒童生活意趣及游藝設施中,感知南宋人的日常親子態度,感悟祖先智慧,了解游具文化及結構樣式,并以杭州的“童趣宋坊”展示設計為實踐,以“宋韻”“童趣”“戲坊”的設計理念,展現出具有南宋游具趣味、符合當代兒童游戲功能與尺度的游藝空間,研究成果對塑造杭州南宋標識文化具有現實意義。
中國游戲文化源于祖先在與野獸搏斗、勞動生產和軍事操演中掌握了跑跳和投擲等技能,并演變成競技、互動和娛樂的行為,如騎射、蹴鞠、投壺等。據史料記載,中國游戲可追溯秦漢時期,公元1世紀至2世紀漢墓中發現的群人游戲陶器,被認為是發展最早的“棋盤”游戲(圖1)。晉朝東吳時期盛彥所作《擊壤賦》,便有“論眾戲之為樂,獨擊壤之可娛”的記載。唐代進入游戲昌盛時期,象棋、馬球、投壺等盛行,不僅象征男性的力量與智慧,還吸引了眾多婦孺的參與,游戲伴隨著競技、交際由皇室進入百姓家,并由婦女傳授至孩童。(圖2)是唐代出土的女性馬球選手的彩陶器。宋代在崇尚自然、含蓄的生活美學思想指引下,兒童更是戶外游戲的推行者,各類情趣盎然的嬉戲項目,如蹴鞠、斗蟋蟀、耍刀槍、放紙鳶、戲蝶、對弈、玩陀螺、騎竹馬、敲鑼、玩傀儡等日趨成熟。(圖3)是北宋蘇漢臣在《嬰戲圖》中描繪的全神貫注抽陀螺游戲的孩子形象。而南宋則是繼承北宋“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社會風尚,形成南宋特有的自上而下的大眾化娛樂模式,文學家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描述了臨安市井街巷“街南桑家瓦子......里瓦子夜叉棚、象棚,最大,可容數千人”之盛景。南宋詩人楊萬里筆下有“兒童急走追蝴蝶,飛入菜花無處尋”的游戲速寫,南宋人更是將儸戲、樗蒲、馬球、觀燈、戲蝶等娛樂活動賦予快樂的靈魂。明清更是載前朝游藝之盛,出現了專門的售賣鋪和制作作坊,其兒童游藝強調寓教于樂,具有“重德”和“重文”的傾向,明定陵出土的孝靖皇后的《萬歷百子衣》上用彩線繡有近百名姿態各異嬉鬧的孩童,有跳繩、踢毽子、放風箏、蹴鞠、放爆竹以及扮作官員出行等游戲,形神惟妙惟肖。清代孩子們喜愛的捉迷藏、玩風車、池中戲蓮等游藝中則充滿了溫馨濃厚的日常氣息。

縱觀歷史長河,古代兒童游戲崇尚智慧、自然簡易且注重生活趣味,具有世代相傳、約定俗成、娛樂性和競技性的鮮明特征。兒童在豐富多彩的游戲中受傳統文化熏陶,獲取知識,鍛煉體魄,感受到快樂的同時受到潛移默化的家訓教育。
(一)南宋游藝生活美學的形成
歷史學家陳寅恪曾說“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南宋是最適合生活的朝代,南宋人注重現實,懂生活,有家國情懷,喜大雅之風,善大俗之氣。南宋文化氣質養成歸功于北宋的文化奠基。南宋遷都臨安,局勢動蕩,為求得生機,采用發展經濟、保障內部穩定、興勃市民文化、打造清純文學的策略,進而增強社會官民團結的憂患意識,開創了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美學盛世,英國歷史學家伊懋可評價道“這個時期的中國是世界上城市化水平最高的社會”。
總結南宋生活美學特征:其一,追求自然,崇尚在自然中娛樂、生活;其二,嫻雅安逸的宋韻藝術以舒緩身心,達到精神上的平和,將精神寄托的藝術之美展現于生活,造就了建筑、繪畫、瓷器、茶藝等輝煌的宋韻文化,促成南宋社會百姓安居樂業、文人士大夫寄情嫻雅的自在意境。同時南宋道路通衢,勾欄瓦肆和百戲游藝活躍,極大刺激了市民生活品質,產生像雜劇、風俗畫等新藝術。可以說,中國的通俗性審美意識和藝術形式幾乎都可以在南宋人的日常中找到,這些市井街巷、宅邸庭院中的嬉笑得以被捕捉并定格于生動的《嬰戲圖》中。南宋生活美學主要由朱熹深邃寧靜的理學思想體系指引,追崇意境的南宋書法、寫實主義的南宋風俗畫、優美動聽的宋詞、精致典雅的名物以及富有南宋風韻的茶事等,它們是古典美學思想的理論化、功能化和本體化。南宋游藝作為南宋文化的側影,從游藝、空間以及游具名物等維度展開譜寫,是以理學思想滲透于兒童游藝活動修養心性的智慧之道。
(二)南宋繪畫中的游藝文化探究
1.南宋繪畫中的游戲刻畫
南宋朱熹的“知性則物格之謂”從游藝智慧視角展開,可追溯于孔子“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以及習六藝具有修身養性之效的游藝理論驗證。南宋延續北宋“文治”策略,城市農工商發達,文人雅士有“寄情山水”的情懷,使得南宋繪畫氣韻生動,具有田園詩般的意趣。繪畫中對于南宋社會大眾娛樂、兒童嬉戲的細致刻畫,為后世游藝提供以物說史、以物證史、以物串史的理論依據。蘇漢臣的《冬日嬰戲圖》《百子戲春圖》等,以游戲、器物、場景等視角描繪兒童日常生活的風貌。而李嵩筆下的《貨郎圖》更是描繪了市井街巷、鄉野販賣的場景,貨車上掛滿了風車、小鼓、噗噗噔等琳瑯滿目的玩物,其將游藝售賣空間進行寫實呈現。(圖4)收藏于美國克里夫蘭藝術博物館的《百子圖》生動地描繪出庭院中兒童集體玩儺戲、擊鼓、騎竹馬、耍刀槍等游戲的熱鬧場景。南宋繪畫中呈現的兒童游藝空間選擇多在富有自然山水、雞犬狗鳴的市井鄉野以及宅邸私院中由建筑、欄桿、假山、植物、池塘構成的庭院環境中嬉戲。
2.南宋繪畫中的游藝空間特征
習六藝有修身養性之效的游藝理論,其美學意識和健身、嬉戲以及自然觀念被深深地植入于游藝活動中。民間藝人活躍于城鄉各地,至此出現“瓦子”等娛樂場所,不僅有各類商鋪,還有傀儡戲、皮影戲等活動。南宋多業態繁榮發展的背景使其構成由形而下至形而上的南宋美學體系。而南宋百姓安居樂業,文人士大夫寄情嫻雅,多層面促使了全民化的文化風尚,構成了南宋既是雅士品茶作詞的自在意境,也是市井街巷、宅邸庭院中兒童嬉戲歡笑的平凡日常。南宋風俗畫中的游藝空間多樣:其一,宮廷游藝場景,宮廷游藝主要表現規模宏大的節慶空間,其游藝活動形成了特有的規模與程式,《宋史》金明池水戲記載“幸金明池水戲......時習之,示不忘戰耳”。以金明池為例,其作為每年水戲表演的游藝空間,有水心五殿、仙橋、臨水殿等要素;其二,鄉野坊間游藝場景,南宋城中瓦子是市民游藝場所,內有傀儡戲、雜技表演、雜劇及皮影戲等。宋梅堯臣《莫登樓》云“露臺吹鼓聲不休,腰鼓百面紅臂鞴,先打六幺后梁州,棚簾夾道多夭柔”。騰空而起的露臺、高朋滿座的看臺展現著熱鬧的游藝盛景;其三,私邸家宅游藝場景,南宋嬰戲圖中兒童常在庭院中與玩伴進行騎竹馬、傀儡戲、推棗磨等游戲互動,而傳統庭院及軟硬景觀要素成為南宋兒童嬉戲歡笑的戶外場地(圖5)。
3.南宋繪畫中的游戲類型

活躍的手工業和商業極大地促進了玩具種類延伸,以宮廷游藝為主的游藝空間逐步實現大眾化,形成自上而下的全民性游藝活動,其促使兒童游藝不僅在私宅庭院中也在市井街巷、鄉野空間中普及盛行,如(圖6)《貨郎圖》中裝飾華麗的貨車上掛滿琳瑯滿目的玩具,吸引著孩子的目光。通過對南宋游藝文化的研究,其可分為益智類、休閑類、風雅類、百戲類和節令民俗類,而從造型、使用、歷史背景等維度梳理歸納出南宋時期主要的特色游具:①騎竹馬,是唐宋時期便有記載的兒童游戲。最初是騎竹竿模擬騎馬的場景,發展到南宋逐漸演變為具有馬造型的竹馬玩具。②紙鳶,最初作為軍事裝備而出現,至唐宋其制作工藝愈發精美,深受南宋兒童喜愛。③撥浪鼓,南宋撥浪鼓主要在3個領域出現,即禮樂之用、商業之用、兒童玩具。其外觀精美且具有玩耍、音樂、叫賣的功能。④儺具,南宋貨郎車有出現,兒童常面戴儺具于私宅庭院中玩耍,并進行儺戲表演。其造型分為整面儺具和半面儺具,圖案樣式豐富。⑤九連環,古代益智游戲,以9個環形相連成串,以解開為勝。制作材料多樣,玩法多樣且每種解法都有文字記載。⑥紙影戲,起源于宋代,耐得翁《都城紀勝》中有“凡影戲乃京師人初以素紙糊鏃,后用彩色裝皮為之。”其通過燈光照射,結合故事配以戲曲表演,深受百姓尤其是孩子們的喜愛。⑦推棗磨,在宋畫《秋庭嬰戲圖》中就有記載,推棗磨的玩法由竹簽、青棗組成。⑧舞龍,宋人吳自牧《夢粱錄》“元宵之夜,……草縛成龍,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燈燭萬盞,望之蜿蜒如雙龍之狀”。在元宵佳節深受百姓兒童喜愛。
4.小結
南宋風俗畫中的游藝與空間特征:1)傳承性:南宋兒童游戲延續唐宋特色,擁有永不過時的品質;2)趣味性:南宋游戲種類繁多,具有時令性、益智性、康健性、教育性和娛樂等多功能;3)大眾性:南宋游藝活動遍布宮廷與民間市井街巷,具有游藝普識化,使用空間的多樣化;4)益智性:南宋“九連環”“推棗泥”“燕幾圖”等游戲益智推廣,有一定的教育意義;5)靈活性:具有“易聚易散”的環境適應性與空間可塑性;6)園林化:南宋人好山水花竹,相比于唐朝的渾樸雄闊,自然雅致的園林環境是游戲的最佳場所,游戲山水成為南宋人的偏愛,如圖7。
基于上述從南宋游藝文化的繪畫、人物、游具等維度的研究,從空間特征、游藝及游具類型、場景剖析、要素分析對南宋游藝從文化形而上的研究落實于形而下的空間設計要點整合,以此作為下文設計策略及童趣宋坊的設計研究依據。
浙江杭州地處長三角經濟帶,不僅是吳越國和南宋的都城,更是聞名遐邇的旅游名城,自古有“上有天堂、下有蘇杭”之美譽,旖旎的風光和深厚的文化造就了杭城之氣蘊。杭州“童趣宋坊”展館承載了探索南宋游藝文化的使命,感受南宋傳統游戲與游具文化魅力,設計將南宋兒童游具文化與展示空間相結合,實現“弘揚南宋文化”“挖掘南宋兒童游具文化”“南宋空間特色游覽”的目標,以達到南宋游藝文化的“活態”應用。
(一)保留游藝空間的文化性
挖掘南宋傳統游戲與游具文化魅力,實現弘揚“宋韻”文化,尋找建構南宋文化空間設計創新的路徑,以達到南宋游藝文化的“活態”應用。南宋社會經濟鼎盛,表現在建筑、交通、文化藝術等領域的繁榮,反映在南宋游具的形式與樣式豐富且充滿智慧。南宋《夢梁錄》中有用玩具雜物為孩童滿月過周的習俗記載,“其家羅列錦席于中堂,燒香秉燭,金銀七寶玩具、文房書籍、道釋經卷、秤尺刀剪、升斗戥子、彩緞花朵、官楮錢陌、女工針線、應用物件、并兒戲物,卻置得周小兒于中座,觀其先拈者何物,以為佳讖”。 南宋《貨郎圖》生動描繪為今人所知,如南宋清明節玩“黃胖”、乞巧節玩“磨喝樂”以及“噗噗噔”等。杭州“童趣宋坊”展館以南宋游戲文化為發展線索,賦予展示空間南宋文化內涵,強調南宋游戲特色,參照南宋時期庭院的形制,通過對南宋繪畫藝術的解讀,以“風雅”“體用”“意趣”以及“格物致知”美學為核心,整個展館圍繞游具展開空間設計,通過增強展館空間的文化、靈活、裝飾、趣味、體驗等特征,讓當代兒童在玩耍過程中了解南宋文化、感受古人的智慧。場館以南宋儺戲、竹馬、紙鳶、撥浪鼓以及貨郎車等游具為主題元素,通過建筑、橋梁、露臺和假山植被營造景觀,提取南宋韻味的色彩與裝飾,采用舞臺劇的藝術形式,表現出“畫中人”“人中畫”“畫中畫”的空間設計理念,向孩子們展示南宋游藝文化的樂趣與智慧(圖8)。
(二)以設計探索游藝空間的兒童需求
基于南宋兒童游藝文化及游具的探究,在認真剖析兒童適宜性尺度,分析兒童的身體尺度與成人存在差異性的基礎上,保障兒童的游覽舒適,考慮兒童的觀賞視角與互動空間尺度。對“童趣宋坊”展館及游藝空間設計提出以下思考:
(1)安全性,是兒童適宜性尺度設計的必要因素,保障空間的合理性游覽流線、開放的空間視野、適宜的裝置尺度等方面;
(2)低視角性,以兒童為視角的游藝空間應考慮兒童的身體特征,尺度符合孩童的高度,因而兒童適宜的空間尺度與視野高度相對低矮;
(3)靈活性,作為兒童的天性,靈活的空間布局更有益于激發兒童好奇心;
(4)引導性,在空間流線布局上還要體現靈活開放,讓兒童在空間游覽中自由地穿梭、游戲,通過場地細節設計使得空間具有一定的視覺引導功能,以促進孩子們的探索欲與求知欲,讓孩子們在游藝空間中感受南宋游戲(推棗磨、解九連環)益智益腦之妙趣;
(5)多樣性,為兒童提供豐富的游具設施,提升當代孩子對南宋游具的探索欲。通過對兒童尺度合理探討,設計出更符合兒童認知、體驗和心理發展的環境,從而賦予空間可持續的生命力。

童趣宋坊展示空間設計在布局上講究空間豐富多樣、動線靈活且開放,使得兒童在空間游覽中可以自由自在地穿梭、游戲,結合空間的功能多元化,為兒童提供多樣的空間體驗選擇,同時提升兒童的學習探索欲。再者兒童的身體尺度與成人存在較大差異,因而空間設計上為保障兒童的游覽舒適,應考慮兒童的觀賞視角與互動空間尺度。
(三)強化游藝空間的功能性
以杭州“童趣宋坊”為例,在基于南宋理學與美學基礎,以及對南宋建筑空間、色彩基調、景觀特色等的解讀與要素提取,充分挖掘南宋時期游戲的習俗,強化兒童游戲趣味特征,希冀營造具有南宋風韻的空間設計方案,“童趣宋坊”展館設計功能布局(圖9)如下:
(1)規整布局。展館平面規整,以左右對稱布局,設有南北入口,交通流線分為游覽與游戲動線,孩子們也可在入口處騎著竹馬玩耍游覽。展館中央設置挑高平臺,有舞龍、跳房子、觀花車等項目,孩童與家長皆可在此進行游戲互動與體驗。館內四角設計有儺戲、竹馬和撥浪鼓展廳,形成獨特的圍合式庭院布局。以連廊、木橋連結,通過假山蕉葉枯山水隔離,圍廊即烘托中心舞臺的場景氛圍,也成為觀看中心舞臺表演的休憩與益智游戲體驗區域,互動節點布局讓空間虛實有致,收放自如,也平添了空間的景深感,且更為空透性。
(2)聯動節點設計。4個獨立的游戲展廳以各樣式的南宋貨郎車作為陳列架,以孩子的視角和參觀游戲的動線串聯成聯動節點。紙鳶又名“風箏”是指利用風力制作的玩具,傳說周代公輸班做木鳶以窺宋城,“紙鳶區”以紙鳶為展品,孩子們可根據喜好挑選、觀賞和體驗紙鳶文化。“儺具區”主要展示和售賣儺具玩具,“竹馬區”以小馬玩具做裝飾。騎竹馬是南宋兒童集體游戲,孩童可挑選喜歡的儺具面具帶回家。“撥浪鼓區”以撥浪鼓和鼓架為設計靈感,用層級疊加的造型展示。童趣宋坊空間設計分別設置紙鳶、儺具、竹馬、撥浪鼓游具4個主題區塊,展開體驗式娛樂,實現游具與空間與人的趣味互動,營造活力的場景氛圍。
(3)園林景觀營造。根據南宋建筑庭院具有因地制宜的特征,壺中天地的自娛自樂,自娛是南宋庭院布局特色,添加花窗、橋梁、回廊等建筑結構。堆疊山石是南宋對奇石欣賞從置石列峰的轉變,假山、理水方池、春夏秋冬四時花木植被等造景形式,營造不同節氣下的四時之景。
(4)趣味導視設計。項目設計中地面導視設計以多游覽方案,通過故事講述結合地面導視系統對游客展開空間引導,游客在入口處根據自己喜好選擇導視路線,根據提示進行空間游覽與任務互動,通過地面導視的趣味設計提升大眾的空間體驗感。
(四)增添游戲空間的裝飾意趣
為打造南宋時期的江南山水園林,體現南宋風韻空間趣味性,以“童趣宋坊”展館空間設計探尋南宋游藝空間設計的當代創新。童趣宋坊運用榫卯結構,將南宋庭院穿廊與自然造景進行融合,并通過花窗模糊室內外的界限,構成景中人物相襯的畫面,因而營造南宋游戲空間意趣可從以下入手:(1)色彩美。從南宋建筑、繪畫、官窯中提取色彩,如象征自然的“粉綠”;象征吉祥的“海棠紅”“茜色”;展現南宋人的精致、高雅,且具華貴“金色”;代表東方的“碧藍”以及隱喻“君子如玉”的“玉脂白”等。空間與紙鳶、儸具和撥浪鼓等游具色相輝映,大膽的撞色能激發孩童游戲興趣。(2)圖案美。南宋傳統建筑上多裝飾動物、植物、幾何紋樣的五彩遍裝、碾玉裝等彩畫,室內空間都配有簾幔、坐凳、屏風及地毯等,具有時代特色的圖案為游戲空間平添了藝術韻味。(3)質地美。空間中可考慮多重質地混搭,不僅配置彩繪、木榫卯、旗桿、絲綢的簾幕和厚重的地毯,還可以植入金屬線條,多種材質更凸顯南宋藝術的風范。(4)科學性。科學性。南宋游藝文化的傳承與活化,還應結合數字化網絡、云空間展示、A1虛擬智慧、快閃宣傳活動、游具文創售賣等內容,打破時空的束縛,達到傳播南宋游藝文化的目的。(圖10)。


宋代的審美是“雅”與“俗”的兼備,是“平民化、世俗化、人文化”的集合。南宋以后,由于歷史的羈絆,游藝文化及游具特色不明顯,但國人對其喜愛仍扎根于心,等待開花時機。盡情感受千年流淌不息的南宋氣韻,在夾雜著鄉野氣息的南宋游藝中暢游。通過研究游藝文化內涵,提升當下的游戲地域性、審美情趣、生活品位與精神追求,推動本土游藝的“活”態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對未來兒童的文化啟蒙教育具有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蔡豐明.游戲史[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7.11.
[2]王杰文.民間游戲的情景化闡述[J].民俗研究,2001.4.
[3]周膺,吳晶.南宋美學思想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7:31.
[4]潘藝.博物館空間敘事設計思維研究——以《圖畫眾生——河西畫磚古人生活》展覽空間設計形式為例[J].設計,2022,35(05):61-64.
[5]劉威,隋哲.探究屏風在室內空間設計中的應用[J].設計,2015(21):120-121.
[6]王俊.中國古代玩具[M].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2015.5:10.
[7]丁子航. 基于兒童教育視角下的博物館展覽空間設計[D].湖南大學,2020:24-28
[8]孫旭. 兒童博物館的互動教育研究[D].中國美術學院,2022: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