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智能+”時代背景下,中職教師、教材和教法作為職業教育的核心要素,面臨著新的挑戰和機遇。本文將探討“智能+”背景下中職教師、教材和教法改革的思路與應用,并通過實踐證明依托互聯網技術進行“三教”改革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通過打造“1+N”跨時空課程團隊、構建立體化教學資源、開展混合式教學等方式,可以有效地推進“三教”改革,提高中職教育的教學質量和效果。同時,這種改革還可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和綜合能力,為其未來的職業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職教改革;智能技術;中職教育;混合式模式
一、職教改革的研究背景與內涵
2019 年 2 月,國務院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方案提出了“完善教育教學相關標準,狠抓教學、教材、教師,培育和傳承好工匠精神”的要求,明確了“三教”改革的全新任務[6]。隨著“智能+”時代的到來,職業教育面臨著新的挑戰和機遇。在這個背景下,職業教育需要進行改革,以適應經濟社會的發展和變化。
首先,“智能+”時代對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隨著科技的發展,各行各業對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要求也越來越高。傳統的職業教育模式已經無法滿足這種需求,職業院校需要加強與產業界的合作,與之建立更加緊密的產教融合機制,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和適應性。
其次,“智能+”時代對職業教育的教育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戰。職業教育需要借助信息技術手段,開展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方式,為學生提供更加靈活、個性化的教學服務,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綜合素質。
最后,“智能+”時代對職業教育的教師隊伍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是職業教育改革的關鍵因素之一。隨著“智能+”時代的到來,教師需要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和技能,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能力,同時還需要加強與產業界的合作,了解行業發展的最新動態和趨勢,為人才培養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撐。
“三教”改革無疑是職業教育供給側改革的核心支柱,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其根本目的,在于全面提升職業教育的品質與靈活性,確保教育內容與經濟社會發展步伐緊密相連。讓職業教育成為經濟社會轉型發展的強大引擎,精準對接每一個需求,培養出一批批適應新時代要求的高素質技能人才。
二、“三教”改革的必要性與思路
職業教育的“三教”改革就是要解決中職教學系統中“誰來教、教什么、如何教”的問題。 教師改革:以提升教師教育教學能力和專業素養為重點,優化教師隊伍結構,建立符合職業教育特點的教師評價體系,激發教師創新教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法改革:以提升學生職業能力和綜合素質為目標,對傳統教學方法進行改革和創新,推廣應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和教學方法,增強學生學習興趣和職業競爭力。下面,筆者將進一步探討“三教”改革的必要性及其思路。
(一)數據化管理,為教師賦能
數據化管理在教學系統中猶如一盞明燈,它精心搜集并分析學情的寶貴數據,敏銳地發現問題、緊密跟蹤、迅速解決并及時反饋,為教學提供了堅不可摧的支撐。在“智能+”時代的浪潮中,教育教學已揚帆起航,駛入了“數據驅動”的嶄新航道,這標志著新時代的教師們需緊握學情數據的鑰匙,解鎖精準化教學、差異化教育、多元化評價、個性化服務、高效化管理和科學化教研的寶藏。
在職業教育中充分利用大數據技術,能夠有效為教師賦能:首先,大數據技術可以為職業教育提供更加精準的教學內容。通過對大量的教學數據進行分析,教師可以發現學生的學習需求和興趣點,從而更好地調整教學內容和方式,提高教學效果。其次,大數據技術可以為職業教育提供更加科學的教學管理。利用大數據技術深入分析學生信息,能精準掌握學生學習狀態,有效識別并解決教學管理難題,顯著提升管理的科學性和效率。尤為重要的是,該技術為職業教育帶來個性化學習服務,通過分析學習數據,為學生提供定制建議和資源,助力學生明確職業規劃,優化發展方向,最終實現學習效果與價值的最大化。
(二)交互化生成,為教材賦值
交互化生成,在學習通平臺的助力下,如橋梁般巧妙連接學校與企業、教師與學生,無論是人機對話還是人人交流,都能輕松孕育出量身定制的教材內容。盡管傳統網絡學習空間教材如繁星點點,但在校企合作的深度挖掘與師生互動的珍貴數據收集上,卻如隔靴搔癢,難以觸及企業調研、專家講座、學習心悟及即時解惑等核心寶藏。
交互化生成的魅力,核心在于兩大法寶:一是“校企雙元”的深度融合,它將產教融合、理論與實踐緊密交織,讓教材內容如影隨形地追隨產業發展,確保教材的鮮活與實用,同時賦予教材動態更新的魔力;二是“師生雙主”的雙向互動,它如同智慧導師,充分利用教學過程中的用戶行為數據,不僅加深了教學相長的默契,還實現了學習內容的個性化拼盤與智能推送,讓學習之旅如沐春風,高效又貼心。
(三)智慧化協同,為教法賦智
智慧化協同是指在學習者與平臺之間形成的自適應教學生態。隨著信息技術在中職教育領域的創新發展,新的信息技術推動了教學方式的有效協同與高效整合,實現了教學方法上的智慧創新,有利于推動中職教學的多元化、智慧化。 學習空間的應用不僅僅實現了教學方式在技術層的演化,更從理念上催生了“因材施教”的實踐落地,點燃“與學俱進”的教法革新火花,構筑“師生和諧”的生態殿堂,為教學效果插上騰飛的翅膀。
三、 構建職業教育改革模式的路徑
(一)打造“1+N”跨時空課程團隊
在大數據、VR技術等智能應用進入教育領域的背景下,教學活動不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教師可以更好地發揮自己的專業能力和創造力,為學生提供更加豐富、多樣化的學習體驗。以下是關于如何打造“1+N”跨時空課程團隊的建議:
1.明確愿景與目標,構建多元化團隊:確定課程的目標和內容,明確課程團隊的工作方向。同時,需要選拔具備不同專業背景和技能的教師,以實現教學資源的多元化和互補性。
2.強化跨時空協作機制,促進無縫溝通:依托互聯網技術,建立跨時空協作機制??梢酝ㄟ^使用在線協作工具、定期召開視頻會議等方式,加強團隊成員之間的溝通和合作。這種方式有助于教師之間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提高教學效果。
3.精細化計劃管理,確保執行效率:制定詳細的工作計劃。具體包括任務的分配、時間的安排、進度的控制等。這有助于團隊成員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工作進度和要求,合理安排時間和資源。
4.深化團隊建設,增強凝聚力:加強團隊建設。通過組織線下活動、加強成員之間的交流等方式,增進彼此之間的了解和信任。這有助于提高團隊的凝聚力和協作能力,共同推進課程的建設和發展。
5.融合前沿科技,創新教學模式:充分利用大數據分析學生學習行為,個性化推送學習資源;引入VR技術,創造沉浸式學習體驗,使抽象概念直觀化,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與參與度。不斷探索新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保持課程的前沿性與吸引力。
6.強化成果展示與傳播,擴大影響力:注重成果分享和推廣。在團隊工作取得一定成果后,需要加強成果的分享和推廣??梢酝ㄟ^舉辦研討會、展覽等方式,向其他教師和教育機構介紹團隊的成果和經驗,促進教育資源的共享和推廣。這有助于提高課程的影響力和知名度,為未來的發展奠定基礎。
總之,在“智能+”背景下打造“1+N”跨時空課程團隊,打造“1+N”跨時空課程團隊,是一個系統工程,需從目標明確、團隊構建、協作機制、計劃管理、技術創新到成果推廣等多方面綜合施策。通過構建這樣一個高效協同、創新驅動的團隊,我們不僅能推動教育教學的深刻變革,更能為學生開啟一扇通往未來知識世界的大門,提供更加豐富、高效、個性化的學習體驗。
(二)建設立體化教學資源庫
在“智能+”時代,在大數據、VR技術等廣泛應用的背景下,教育領域可通過實時互動交流、仿真式教學情境搭建等教學形式,進一步加快教育均衡,實現教育資源的共享。移動交互式教材可稱為“云教材”,不同于傳統的紙質教材,它通過將富媒體數字出版、移動學習、云服務、大數據等四大領域的不同技術進行整合[9],實現了教材內容的實效性、形式的多元化、共享的及時性。
建設立體化教學資源庫是推進教育信息化、提高教育質量的重要舉措。以下是建設立體化教學資源庫的建議:
1.明確愿景,奠定基石:在建設立體化教學資源庫之前,需要明確資源庫的建設目標,如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優化教師的教學方式、促進教育資源的共享等。
2.制定標準,確保質量:為了確保立體化教學資源的質量和規范性,需要制定相應的建設標準。例如,可以對教學資源進行分類、評級和標注,以便用戶更好地檢索和使用。
3.整合資源,豐富體驗:立體化教學資源庫應該包括多種形式的教學資源,如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可以通過整合各種教育資源,為學生提供更加豐富、多樣化的學習體驗。
4.建立機制,保障質量:為了確保教學資源的質量和有效性,需要建立相應的評價機制。可以通過邀請專業教師或相關專家對教學資源進行評價,以確保教學資源的準確性和可靠性。
5.更新維護,保持活力:為了確保教學資源庫的時效性和穩定性,需要定期更新和維護教學資源庫??梢约皶r刪除過時的教學資源,增加新的教學資源,以確保教學資源庫的質量和可用性。
6.廣泛推廣,共享成果:為了提高教學資源庫的利用率和影響力,需要積極推廣。可以通過舉辦培訓班、研討會等活動,向教師介紹教學資源庫的使用方法和優勢,鼓勵他們積極利用教學資源庫開展教學活動。
(三)依托“一平三端”,構建混合式教學模式
1、“課前-課中-課后”全過程教學
“課前—課中—課后”全過程教學模式下,課前教師通過教學設計引導學生開展課前預習;在教學環節,通過豐富的互動教學引導學習者內化知識;課后,教師通過相關任務,幫助學生實現知識的拓展和延伸。
“課前-課中-課后”全過程教學是一種注重知識內化和實踐應用的教學方式。通過課前預習、課中互動、課后拓展延伸等多種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和核心素養,為未來的職業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2、利用“學習通平臺”,實現線上線下無縫銜接
正如前文所言,大數據技術、VR技術的發展,使得教育突破了傳統教育模式的時間和空間制約。利用“學習通平臺”,學習者能夠通過智能終端設備選擇相應的教育內容開展自主學習,還能夠實現師生、生生的及時溝通交流;學生能夠圍繞自己的學習需要選擇學習內容、學習方式,并且可以自主控制學習進度??傊迷诰€學習平臺,能夠有效實現線上線下的無縫銜接,帶給學生優質的學習體驗,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智能+”時代背景下,網絡的飛速發展為教育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爸悄?”背景下,中職教師、教材和教法的改革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教育工作者需要進一步加強研究、探索和實踐,充分發揮技術的優勢,不斷完善智能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以期提高教育資源利用效率和教學效果,為教育改革和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作者單位:王培知 浙江省溫州市永嘉縣職業中學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關于深入學習貫徹 《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 教職成〔2019〕11號[J].教育科學論壇,2019,(21):3-6.
[2]汪忠明.深化“三教”改革提升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9,(07):108-110.
[3]唐鳴.智慧教育引領下的職業教育“三教”改革探析[J].高等職業教育探索,2020,19(04):74-80.
[4]郭炯,郝建江.智能時代的教師角色定位及素養框架[J].中國電化教育,2021,(06):121-127.
[5]黃楚新.聚焦\"智能+\"與全媒體: 中國新媒體發展趨勢[J].中國廣播,2019,(07):4-7.
[6]易燁.1+X證書制度背景下高職院校復合型高技能人才培養:價值訴求與行動框架[J].機械職業教育,2020,(08):34-36,45.
[7]鄧德艾,王頻,李芳.“三教”改革視域下智慧網絡學習空間的三維解碼[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1(27):53-58+87.
[8]魯邦定.“1+X”證書制度背景下“三教改革”的探索 ——以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為例[J].中國教育信息化·基礎教育,2020,(06):51-53.
[9]曾九江.基于“職教20條”實施背景下線上線下混合式高職教材開發的思考[J].江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9,(03):6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