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信息技術的發展與運用,使小學美術課堂教學模式發生了巨大變化,無論是對教學質量的提升,還是對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本文從豐富學生對美的體驗、增加學生對美的理解、支持學生對美的創造三個角度闡述了信息技術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育人價值。以此為依據,本文探討了運用信息技術優化作品鑒賞教學、技法演示教學、作品創作教學的具體方法,以期開創美術教學的新局面。
關鍵詞:信息技術;小學美術;教學策略
《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提出,采用體驗化教學、具身化教學、信息化教學等多種教學方法,引導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結合地域特色,探究美術與身邊的自然環境、傳統文化,以及美術與編程相結合的問題。因此,在小學美術課堂中,教師應提高對信息技術的重視程度,以虛擬現實技術、各類繪畫軟件、線上學習平臺等傳授新知,并組織豐富的教學活動,拓寬學生學習空間的同時,增強他們的課堂體驗感,從而為學生美術核心素養的形成與發展創造有利條件。
一、信息技術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應用價值
(一)豐富學生對美的體驗
小學美術是一門幫助小學生發現美、感受美、創造美的學科。將信息技術應用于小學美術課程教學,能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指引他們從不同維度探究課程主題,以此豐富其對美的體驗。具體而言,在傳統的小學美術教學中,教材是學生學習的唯一載體。學生對美的感受局限于分析課本中的藝術作品,導致他們的審美體驗不夠豐富。信息技術的運用解決了這一問題。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展示更多與課程主題有關的圖片、視頻等,有助于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使他們在豐富的視聽體驗中感受美的多種形式,從而增強其審美意識[1]。
(二)增進學生對美的理解
理論常識是小學美術教學的主要內容之一,具有抽象性特點。小學生的認知能力不夠成熟,若是采用傳統的授課模式,他們將很難透徹理解其中的內涵。利用信息技術,教師可將這些復雜的理論以圖片或視頻的方式呈現出來,使其更加具體、形象,有助于學生對這些理論常識形成全新認識,并能將其遷移到藝術作品的分析中,從而有效增進其對美的理解。
(三)支持學生對美的創造
在小學美術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不僅能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還能拓寬他們的學習路徑,對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具有重要幫助。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利用線上資源增強學生對美的理解,同時有效激發學生的創作欲望,讓學生在趣味實踐中設計出更新穎的美術作品,從而一方面提高學生對知識的運用能力,另一方面培養其創新精神。信息技術的應用使學生不再局限于紙和筆的單一創作方式,而是通過線上學習與實踐的方式支持他們對美的創造。
二、運用信息技術優化小學美術課堂教學策略
(一)運用信息技術優化小學美術作品鑒賞教學
1.利用網絡素材,豐富教學資源
傳統教學模式下,教材是學生獲取新知的主要途徑。教師根據教材內容制定課程目標,組織教學活動。“新課標”的推行使教師意識到,教材內容已經無法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應采用現代化方式展開教學,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為學生美術核心素養的培養創造有利條件。具體而言,在課前準備階段,教師應深入解讀教材,確定課程主題與重點賞析的美術作品。教師可利用互聯網搜索相應的拓展資源,并將這些內容制作成精美的課件,在課堂教學中適時展示。新穎的內容可以快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他們全身心投入到課堂互動中,認真觀看幻燈片中的內容,并在強烈的感官沖擊下對所學內容形成全新認識,為后續的深度學習與自主創作奠定良好基礎。
以湘教版六年級下冊“唱大戲”課程教學為例。本課程的重難點在于掌握畫臉譜的基本方法和步驟,具備從紋樣和色彩這兩個方面分析臉譜的能力。課程開始之前,教師可借助多媒體技術展示課件內容,以圖文并茂的方式介紹京劇,使學生意識到京劇是我國的傳統藝術;京劇中各個人物的臉上均有不同的圖案和顏色,這是京劇特有的舞臺化妝藝術,即根據人物的性格、容貌、身份等特征,用夸張的色彩和圖形描繪臉部,以此塑造忠奸、善惡、美丑等多種形象,人們通常稱之為“臉譜”。在課外資源的提示下,學生對京劇有了全新認識,并對課程內容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從而為學習繪制臉譜奠定良好基礎[2]。
2.虛擬現實技術,增強學習體驗
虛擬現實技術能夠直觀呈現現實生活中較為罕見的現象,使原本抽象的課程內容變得形象、立體,有助于為學生營造真實的學習環境。將其運用于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虛擬現實技術,結合3D建模技術,圍繞課程主題展示相應的畫面,使學生對教材中介紹的理論常識形成初步了解,并對該畫面產生濃厚的研究興趣,積極配合教師各項活動的開展,從而在活躍、愉快的班級氛圍中增強學習體驗,進而從根本上提高鑒賞教學的實效性。需要注意的是,教師要提前掌握虛擬現實技術的運用方法,便于在實際教學中根據學生的反應呈現不同的畫面,通過熟練使用信息技術打造高質量的美術課堂。
以湘教版四年級下冊“春天來了”課程教學為例。該課程的主要內容是用線描的方法描繪一朵花,觀察分析花卉的外形特征。教學難點在于自然地體現遮擋部分。在導入環節,教師可利用虛擬現實技術展示各種各樣的花卉,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讓學生直觀感受春天的美麗,有效激發其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接著,教師利用虛擬現實技術展示一朵花,引導學生觀察花瓣的方向、寬窄、長短、大小等的不同變化,為下一步用線描的方式完成一朵花的繪畫打下基礎。隨后,教師示范并講解一朵花的繪制方法,重點介紹對遮擋部分的處理技巧,引導學生以自己觀看的視角將實物花卉描畫下來。虛擬現實技術的應用使美術課堂更加生動,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增強了他們的課堂體驗感,從而充分保證了小學美術教學的質量與效率。
(二)運用信息技術優化小學美術技法演示教學
1.巧用Corel Painter,培養繪畫能力
Corel Painter是現階段較為完善的一款電腦美術繪畫軟件,以仿天然繪畫技術為基礎,將傳統的繪畫方法與電腦設計結合起來,形成獨特的造型效果[3]。該軟件具有強大的繪圖工具、逼真的紙張效果和一定的腳本處理功能,支持使用者利用電腦創作油畫、素描、水彩畫等多種形式的美術作品,產生“以假亂真”的視覺效果。基于此,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Corel Painter軟件進行演示教學,在工具欄中選擇與“毛筆”相似的畫筆,調整透明度和筆觸顏色,結合新課知識展開創作演示。在教師的演示過程中,學生能觀察創作的整個流程,從而加深對理論常識的理解,為后續的自主創作奠定基礎,有利于其繪畫能力的培養。
以湘教版五年級上冊“水墨畫風景”課程教學為例。本課教學目標在于了解水墨畫的內容和形式,并讓學生掌握風景畫的四個步驟。首先,教師帶領學生回顧之前學過的國畫內容,如毛筆運用的方法為中鋒、逆鋒,而國畫用墨的方法為焦、濃、重、淡、清,以此喚醒學生的記憶。其次,展示“富春山居圖”的臨摹版片段,并利用Corel Painter軟件示范畫石頭的方法:先勾畫石頭的外形,注意形狀要有棱有角,以符合石頭的特點,接著畫石頭里面的結構,再畫出石頭的深淺變化,而后完成染色。最后,學生直觀掌握水墨畫的繪畫方法后,教師鼓勵學生嘗試利用現有的材料進行創作,模仿教師的繪畫方法,并加入適當的創新,從而繪制完成一幅幅獨具特色的作品。這樣的教學方式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繪畫能力。
2.借助Nomad Sculpt,提高審美素養
Nomad Sculpt是一款雕刻建模軟件,經常應用于影視、建筑、動畫等領域,對于立體圖形有著較為逼真的呈現效果。在小學美術課堂中應用這一軟件時,教師可以根據課程主題展示相應的物體,指引學生觀察其材質、顏色、造型等,初步形成審美感知。在此基礎上,教師開展實踐教學,要求學生仔細觀察Nomad Sculpt的運用方法,鼓勵他們針對不理解的步驟提出問題,從而在師生間、生生間的交流與互動中,幫助學生掌握立體圖形的制作過程。雖然此種教學方式是虛擬的,但學生能參與到創作的各個環節,直觀感受不同作品中的美,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審美素養。
以湘教版五年級下冊“團扇”課程教學為例。為了讓學生了解團扇的制作工藝及特點,教師可利用Nomad Sculpt軟件直觀展示團扇的制作過程,要求學生認真觀看并提出不懂的問題,以此形成活躍的班級氛圍。在此過程中,學生能夠了解到團扇常見的造型有正圓形、橫圓形、腰形、方圓形、梅花形等,它們的相同點在于,都是在圓形的基礎上加以變化。同時,Nomad Sculpt軟件的應用能使學生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積極配合各項教學活動的開展,從而在師生間的默契配合下高效完成理論常識的學習。雖然團扇的制作過程是虛擬的,但該過程有助于促進學生審美素養和動手能力的同步提
升[4]。
(三)運用信息技術優化小學美術創作教學
1.依據數字繪畫,拓寬學習空間
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使智能設備得以普及。在此過程中,越來越多的學生接觸到數字繪畫,對于其美術學習興趣的培養和創作能力的提高具有積極意義。與傳統的紙、筆作畫方式相比,數字繪畫節約了創作成本,大大減少了文具的使用,也在潛移默化中提高了學生的創作效率,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在小學美術課堂中的布置作業環節,教師可以讓學生以數字繪畫的方式展開創作,圍繞課程主題,在智能設備的輔助下進行繪畫實踐,從而高效完成學習任務。完成繪畫后,學生可將其上傳到班級微信群里,供教師和其他家長查看,讓同學、家長和教師可以就作品交流看法。這種方式能夠達到拓寬學生美術學習空間的目的。
以湘教版六年級上冊“美麗家園”課程教學為例。本課程的重點在于提高學生繪畫的取景和構圖能力,和對簡筆線條色彩的整體把握。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討論繪畫的題材、內容、表現手法。而后,教師針對各組的答案進行點評,使其掌握繪制美麗家園的正確流程,并布置課后任務:以數字繪畫的方式進行創作,鼓勵學生可以大膽加入自己的想象,并強調學生在創作的過程中需突出景物的形象特征。此種方式有助于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有效激發其繪畫興趣,有助于讓學生在信息技術的輔助下提高繪畫水平。
2.通過視頻剪輯,發展綜合水平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美化圖片和剪輯視頻成為互聯網工作者的必備技能。從另一個角度分析,該技能中蘊含著培養美術創作技能的潛在因素,為學生提供了新穎的學習方向[5]。具體而言,在小學美術的創作教學中,教師可以布置若干項繪畫任務,當學生完成創作后,教師可以與學生選出優秀作品,并共同將其制作電子相冊,一方面用于課堂展示,另一方面可以作為家校溝通的話題點。這種方式有助于幫助學生樹立學習自信心,以更積極的態度對待后續的創作任務,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提升學生的繪畫水平。
以湘教版四年級上冊“紙品樂陶陶”課程教學為例。本課程的主要內容是以皺紋為材料,通過紙搓、捏成的紙團、紙繩等按照一定的方式進行組合,形成特定形態的物體。該課程的教學目標在于培養學生的構型能力與審美能力。教師先示范制作方法的具體步驟:(1)構思草圖畫:內容可以是簡單的動物、植物、人物等。(2)涂膠:用膠水或膠棒均勻涂在所畫圖形的紙上。(3)將紙繩或紙團粘在涂抹膠水的地方,并將其輕壓粘牢。如此一來,學生便掌握了操作的基本流程,加入適當的想象與聯想,創作出新穎的草圖畫。教師的任務是收集學生的作品,以拍照的形式保存下來,利用空閑時間與學生合作,共同制作一個電子相冊,并結合課程主題為電子相冊選擇恰當的背景音樂。而后,教師將電子相冊上傳到班級微信群,既便于家長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也能在鮮明的對比下激發學生的好勝心,從而讓其更加認真地對待后續的教學活動,進一步促進學生美術素養的全面發展。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信息技術的運用對于提高小學美術教學質量具有重要影響。教師明確課程主題后,利用互聯網搜索相應的拓展素材,將課內外知識加以整合,起到豐富教學資源的作用。在此基礎之上,引導學生利用各類繪畫軟件進行創作,指引他們將所學內容遷移到線上,鼓勵學生在創作過程中合理加入想象與聯想,從而在培養學生創作能力的同時提升其審美意識,進而促進學生美術核心素養的進一步發展。
作者單位:楊文琴 甘肅省白銀市白銀區第四小學
參考文獻
[1]趙秋菊.信息技術支持下的小學美術課堂教學策略分析[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23,(11):77-78.
[2]于秀.小學美術課堂與信息技術教學的融合探究[J].中小學電教(教學),2023,(10):88-90.
[3]晏永全.信息技術與小學美術教學深度融合的策略研究[J].中小學電教,2023,(09):46-48.
[4]徐剛.信息技術背景下小學美術課堂教學的有效策略研究[J].成才,2023,(17):47-48.
[5]于璐.信息技術為小學美術教學添色彩[J].讀寫算,2023,(25):11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