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運動解剖學是體育學相關專業的主干必修課之一,應用性較強,是運動實踐必要的基礎課程。體育類學生基礎薄弱,傳統教學模式不能很好地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學生的興趣不高。BOPPPS教學模式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主導”的教學實踐,強調參與式學習和閉環反饋的課程模式。隨著高校信息化課程的深入開展,將BOPPPS教學模式應用于運動解剖學教學將變得更加迫切和重要,將理論和實踐有機結合,以期為運動解剖學課程的教學改革提供思考和借鑒。
關鍵詞:BOPPPS教學模式;運動解剖學;體育類;教學改革
基金項目:2022年度廣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工程項目一般項目A類,《基于BOPPPS教學模式的“運動解剖學”教學改革與實踐》,2022JGA113;2024年度南寧師范大學本科教學改革重點項目,《基于BOPPPS教學模式下體育專業實驗課程的改革與實踐》,2024JGX037。
一、引言
運動解剖學是體育學相關專業的主干必修課之一,是學習運動生理學、運動生物力學等的入門先導課,也是對體育運動實踐具有重要指導意義的應用性課程,是高校培養體育類應用型人才的理論基礎保障。
運動解剖學的學科突出特點是知識點多、理論性強,傳統教學模式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低,加之體育類學生學科基礎薄弱,導致教與學之間的問題一直存在。
一些高校的《運動解剖學》課程已使用3Dbody解剖軟件,PBL+微課、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方式,實驗室看標本+摸模型的實驗教學方法等等,教學效果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但知識與實踐能力及應用脫離,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和應用能力不強,學生的學習思維意識依然模糊。
導學互動教學模式(BOPPPS)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方法,它以教學目標為核心導向,強調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體驗,并充分發揮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導作用。
BOPPPS基于建構主義,提供交互情景構建“魅力課堂”,這種教學模式使學生的思路更加清晰。BOPPPS教學模式已廣泛應用于《斷層解剖學》[1]、《生理學》[2]、《病理生理學》[3]等其他知識點多且理論性強的課程,且效果顯著。但能否應用于《運動解剖學》課程,需要進一步探討和分析。BOPPPS教學模式融入運動解剖學教學是否具有較強的應用性?
針對這一問題,筆者試著從運動解剖學課程的教學現狀、BOPPPS教學模式在運動解剖學教學中的教學應用分析、BOPPPS教學模式在運動解剖學教學中需注意的問題等方面著眼,對BOPPPS教學模式在運動解剖學教學中的應用進行深入探討。
二、運動解剖學課程的教學現狀分析
(一)知識點多、理論性強、應用性弱
運動解剖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應用性學科,需分析運動狀態下九大系統的變化,錯綜復雜的人體系統、獨立且繁多的名詞術語、多種多樣的運動形式,邏輯結構抽象深奧,對體育生來說更是一種挑戰。因此,知識點多、理論性強的運動解剖學的學習一直是體育類學生面臨的一大難題,在學生中甚至有“體育專業第二外語”之稱。目前我國運動解剖學課程教學模式多采取大班理論授課為主,后分小組實驗為輔的模式,教學效果不太好。如:運動系統中骨骼肌的基礎知識與應用性兼顧問題,《骨骼肌》是運動系統中重要且難度較大的章節,需要記住肌肉的位置和起止點,理解肌肉的功能,才能分析運動動作,教師通過各種教學工具如:3Dbody解剖軟件,實驗室看標本+摸模型的實驗教學方法等,提高了學生對肌肉的認知,但沒有將這些記憶的肌肉進行應用。比如:如何根據肌肉的起止點及功能去設計訓練動作,也就是將知識點、實驗和實踐應用能力結合起來,兼顧基礎知識的應用性。
(二)課程內容多、課時縮短
隨著高校體育教學的不斷改革,培養方案不斷修訂,運動解剖學課程的課時也在不斷縮短。以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運動解剖學》為例,教材共13章,346頁,教材內容廣泛,需要體育類學生重點掌握運動系統部分占全書的1/2。然而,由于知識點眾多且較為抽象,學生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時間來深入理解和記憶。并且,運動解剖學課時不斷壓縮,據統計由原來的108學時調整為現在的64學時或48學時,其中僅有6~12學時的實驗課。課時壓縮對授課提出新的挑戰,因此提高課程的“高效性”顯得尤為重要。
(三)學習興趣低、考試成績差
學生的學習興趣低,目前來看主要是因為體育類學生的典型特點是理論知識學習“先天不足”,這是由于體育生的特殊性,為了滿足升學、就業等,需要他們“兩條腿”走路,即理論課和運動訓練兩者同時存在。運動解剖學晦澀難懂導致學生產生茫然、畏懼甚至厭學情緒;部分教運動解剖學教師畢業于醫學院校,對于人體解剖學和運動解剖學兩者的差異性了解不夠深刻,對于體育類學生的特殊性關注不足。目前,運動解剖學考核重點在于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需要學生大量識記相對獨立的名詞術語。基礎知識與實踐內容脫節,體育專業學生很難在課堂上找到認同感,課堂參與度低的現象普遍存在,因此導致考試成績差。
(四)知識傳授多,課程思政少
運動解剖學作為一門涉及眾多教學內容和知識點的學科,其理論性較強,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了一定的挑戰,同時也增加了教師授課的難度。在當前課時壓縮、學生興趣不高以及考試成績不佳等多重因素的影響下,部分教師可能更側重于專業知識的傳授,而相對忽視了課程本身所承載的育人功能。這種現象值得教師深入思考和改進。目前,大多數院校運動解剖學課程思政教學尚處于探索階段,如:在課程思政理念下,將小調、小兵、小推車等沂蒙精神的生動寫照融入《運動解剖學》課程教學過程中[4]。盡管現在講授課程也融入了一些思政案例,但并沒有基于課程思政目標,拆解課程思政的一二級指標,再根據各個指標分配到每個章節,結合章節內容,細化課程思政資源,將思政教育有機融入運動解剖學教學,也未建設數字化思政資源要素共享。《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文件明確指出,為推進教育現代化,必須深入整合現代信息技術,有效借助網絡資源和平臺,不斷豐富并創新課程教學模式。此舉旨在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深度學習能力,以適應信息化時代的教育需求,為國家的未來發展奠定堅實的人才基礎。[5]。利用好信息化教學,將課程思政融入運動解剖學教學,對于培養具備實踐能力的應用型人才具有深遠而實際的指導意義。
三、BOPPPS教學模式在運動解剖學教學中的應用分析
(一)BOPPPS教學模式基本概述
導學互動教學模式(BOPPPS)起源于加拿大,主要以構建主義為理論依據,按照布魯姆認知分類學對知識技能的掌握從低階到高階的規律組織教學,以“教學目標為導向、以學生為中心”,強調注重“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地促進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學習,被教育工作者應用到不同課程的教學中。BOPPPS模式將整個教學過程分為6個環節,即導言(Bridge-in,B)、目標(Objective,O)、前測(Preassessment,P)、參與式學習(Participatory?learning,P)、后測(Post-assessment,P)、總結(Summary,S),形成有效閉環,真正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6]。
(二)BOPPPS模式應用于運動解剖學課前環節
導言(Bridge-in,B):導入目的在于吸引學生眼球,注意力集中思考問題。例如:在呼吸系統章節,通過科學前沿問題,“少吸一口氧,壽命延長50%?”[7],吸引學生注意。目標(Objective,O):在一次教學過程中明確指出學生需要掌握的知識點、重點與難點,以便學生在課堂學習之前做好充分的準備,從而更加高效地理解和吸收新知識。BOPPPS教學模式應用于運動解剖學學習目標環節,學習目標可依據布魯姆(Bloom)的認知教育目標分類設定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情感目標,也可以SMART原則設定學習目標。前測(Preassessment,P):有兩種方式:學前測試和課堂前測試,能精準把握學生學習的起點,以此判斷學生與目標(Objective,O)的差距,靈活調整教學進度與難度,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以學定教”的理念。
(三)BOPPPS模式應用于運動解剖學課中環節
BOPPPS模式強調學生應占課堂教學的主體地位,參與式學習(Participatory?learning,P)是多種方式增加學生的參與度和參與的持久度,讓學生高效地掌握運動解剖學中知識點多、理論性強的課程內容。例如:在運動系統章節,骨骼肌內容,可采用“看+貼+摸+說+練+踐”即:看標本+模型+3D解剖大師軟件+“貼肌”視頻→貼肌→肌肉觸診(自摸+摸別人)→說訓練方法和動作要領→功能性訓練→服務實踐的六步閉環式教學。持久度是指教學活動的有效參與時間,通過多種方式,如:與課程相關的測驗、課程相關的科學前沿問題、學生反思、個人報告、圖文(小組)討論、個案研究、實際操作、開展辯論(情景模擬及角色扮演)等方式,持續吸引學生,保持學生對學習目標向往的意愿[8]。將課堂的時間、權利更多地交給學生,通過多樣的互動形式,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的成就感和專注度,學生深度參與到課堂活動中,從而攻克重難點。并且要注意課程思政的融入,體現課程的育人作用。
(四)BOPPPS模式應用于運動解剖學課后環節
后測(P,Post-assessment),可以反映學生的學習效果,可以評估教師的教學效果。BOPPPS模式應用于運動解剖學課后環節,可通過設置練習題和案例分析問題完成后測,也可以引導學生梳理課程內容,整合學習要點,構建知識圖譜。學生課后高階性應用型問題,可以提供學生查找資料的途徑、設置課后互助討論小組、校內實踐應用。教師根據后測情況,有針對性地調整教學策略。總結(S,Summary),教師與學生的共同總結整節課的內容,是一個教與學共同反思、提煉、歸納的機會。
(五)BOPPPS教學模式應用于運動解剖學教學的意義
按照BOPPPS教學模式的6環節(目標、前測、導言、參與式學習、總結、后測)[9]分課前、課中、課后三階段開展運動解剖學教學,以“教學目標為導向、以學生為中心”,強調注重“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地促進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學習,激活學生思維,激發學習興趣,克服畏難情緒。將BOPPPS教學模型的6個階段與運動解剖學教學課前、課中、課后3個環節的深度融合進行分析探討,為應對當前運動解剖學課程面臨的挑戰,包括課時不足、內容繁雜以及實踐性強等問題,教師致力于對課程進行深入的優化與改革,全面提升教學質量與效果。
四、BOPPPS教學模式應用于運動解剖學教學中需注意的問題
(一)課前任務布置的完成度
在課前布置了學習任務,但是可能是因為內容多或者部分學生自主性差或者監督力度不夠等原因,導致課前設置的學習任務部分學生未完成或完成度不夠,前測成績有偏差,導致目標設定的合理性不夠準確,還需要進一步考量,O(學習目標)與P1(前測)的邏輯順序。在運動解剖教學中,如:骨骼肌內容的學習,主要是識記骨骼肌的位置和起止點、功能,那么目標的設定主要聚焦知識目標。
(二)參與式學習的有效性
參與式學習是BOPPPS模式的最關鍵環節,但在課程實施過程中,雖然有互動但是學生的有效參與度依然不夠。如“看+貼+摸+說+練+踐”的六步閉環式中,教師要充分利用線上線下混合,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精心設計整個教學過程。并且還將課程思政在不知不覺中融入進去,此外,要充分考慮15-20min專注度這個自然規律,同時考慮不同學習方式的效果,最后,要及時對整堂課程教學進行復盤反思,最大化體現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五、結語
采用BOPPPS教學模型,依托現代信息技術背景下的教學數據,構建課前、課中和課后三段式運動解剖學教學,可以充分地調動教與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發揮教與學的雙邊互動,提升教師的教學智慧和學生的學習智慧,解決現有運動解剖學課程課時少、內容多、實踐強的問題,符合當前高等教育教學“以學生為中心”“以問題為導向”的改革要求。對《運動解剖學》課程或相關課程的課堂質量提升提供一定參考價值,真正為學生服務、為課程教學服務。
參考文獻:
[1]劉美英,劉志安,孫德旭等.基于BOPPPS模式的混合式教學在斷層解剖學中的應用[J].繼續醫學教育,2023,37(05):41-44.
[2]郝肖瓊,馬寶慧.BOPPPS模式結合雨課堂在生理學教學中的應用[J].繼續醫學教育,2023,37(02):28-31.
[3]王炎炎,王彧,王少峽等.基于BOPPPS模式完成病理生理學混合式教學[J].天津教育,2023(16):27-30.
[4]李慶學,王念輝,丁忠.沂蒙精神融入《運動解剖學》課程教學的探索[J].體育科技,2023,44(03):152-154.
[5]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EB/OL].(2019-02-23)[2021-04-06].http://www.gov.cn/zhengce/2019-02/23/ content_5367987.html.
[6]鄭燕林,馬蕓.基于BOPPPS模型的在線參與式教學實踐[J].高教探索,2021,(10):5-9..
[7]Rogers RS, Wang H, Durham TJ, et al. Hypoxia extends lifespan and neurological function in a mouse model of aging. PLoS Biol. 2023;21(5):e3002117. Published 2023 May 23.
[8]張超.慕課堂+BOPPPS模式的混合式教學實證研究[J].微型電腦應用,2022,38(02):25-27.
[9]曹丹平,印興耀.加拿大BOPPPS教學模式及其對高等教育改革的啟示[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6,35(02):196-200+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