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技術、新方法在各個行業的廣泛應用,加速各行業在“新工科”“新文科”的基礎上快速發展,逐漸形成行業新質生產力,也導致與之相適應的新質人才短缺。高職院校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重要交匯點,是培養新質人才的沃土。水文與工程地質專業人才是地勘、工勘行業的必備人才之一。目前,地勘、工勘行業對水文與工程地質人才需求由傳統的技能人才轉變為智能時代下的新質水文與工程地質人才。高職院校水文與工程地質專業人才培養需要及時、不斷地調整人才培養的路徑與方式,厚植水文與工程地質人才成長的沃土,培養出緊跟社會、行業、技術發展,具有創新能力的復合型技能人才。通過以素養培養為導向的人才理論、技能培養教育,依托校內、外實踐教育平臺,將創新思維融入理論、實踐育人全過程,形成一體化的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大力培養出具備創變思維、技術思維和不斷高質量學習的復合型新質水文與工程地質專業人才,有助于水文與工程地質新質行業的不斷發展。
關鍵詞:"高職;水文與工程地質;新質人才;培養路徑
中圖分類號:"TB"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22.088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標志著我國人才培養目標由人力資源培養轉變為人才資源培養,并向新質人才培養轉變。水文與工程地質行業是由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和環境地質所構成的綜合應用行業,故該行業簡稱為“水工環”行業,其人才簡稱為“水工環人才”。隨著“3S”技術、“三維可視化技術”“微生物生態技術”等現代先進科技方法以及生態文明理念廣泛應用于水工環行業中,傳統的水工環行業開始轉變成高技術水平、高效率、高質量的行業,形成了水工環新質生產力。水工環新質人才是促使水工環新質生產力運行的驅動力。高職水文與工程地質專業作為培養水工環新質人才的重要載體之一,需將創變技術思維融入人才培養,重點著眼于“新”、目標放在“質”,落腳點放在促進學生高質量發展,在秉承傳統知識、技能基礎上,將學生培養成“高綜合素質”的勞動者,促進水工環行業“科學技術、創新技術、人才資源”三位一體的新型生產力的形成。
1高職水文與工程地質專業人才培養現狀
甘肅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水文與工程地質專業于1982年建校時成立,辦學經驗豐富,學生就業穩定,其專業典型代表是高職水文與工程地質專業。
本校近3年的生源統計顯示(見表1):生源已經由中職畢業生為主轉變為高中、中職畢業生共同構成,同時該專業文理兼收。人才培養以“2+1”模式為主,在校2年理論和實踐學習,1年崗位實習。
目前,高職水文與工程地質專業人才以培養水文地質工作技術人員為主要目標,不僅要求其具備進行地下水、工程地質和環境地質勘查、評價及管理的技能,同時也要求其能靈活應用專業知識解決地勘、工勘、環境行業中的與地下水相關問題。目前,隨著生態文明理念高度融入地勘、工勘的項目,遙感等先進技術在地下水勘察等方面的廣泛應用,需要水文與工程地質人才能及時關注行業變動,掌握行業、崗位先進的理念和技術,具有創新意識,終身學習的能力。而目前高職水文與工程地質專業課程、教學資源等變革僅為部分課程、部分階段,未緊隨人才需求進行深度變革,導致培養出的人才僅能直接從事一線實踐工作,但其創新能力、職業發展方向進步空間嚴重受限。面對未來行業的不確定性,水文與工程地質專業缺乏人才的學習力、思想力、行動力的深度培養,從而嚴重影響人才創造力形成。
目前,學校已經建設了校內、外一體實踐技術平臺,教師通過校外平臺進行企業實踐鍛煉,并服務、指導一線生產實踐,實現技術服務平臺和產學研平臺的融合建設,但其產學研深度不夠,學生科研、創新能力急需提升。高職水文與工程地質專業在校企合作方面僅停留于專業技術的應用,與科研院所合作較少,導致科研產學研效果很少涉及行業先進技術研發、創新等方面,教師科研創新能力提升緩慢,形成產學研成果僅提留于中端水平,高端難以推進的困局。
對于特別強調產教融合、增強職業適應性的高職教育來說,若要高質量發展,全面推進適應地勘、工勘新質生產力的高職水文與工程地質專業新質人才的培養,其人才培養目標、課程模式、管理體系等各項改革尤為迫切。
2水文與工程地質專業新質人才內涵
高職水文與工程地質新質人才是在新工科理念下人才培養的基礎上進一步培育而成,是具有創新潛質的水文與工程地質專業的“原民”,其具有專業的技術思維,科學的創變思維和靈活的復合思維。在專業能力方面,要求其在充分掌握地質、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的理論、技能的基礎上,熟練應用遙感等新技術,并且能夠快速分析數據,靈活應用專業知識,分析、解決水文地質勘查與評價、工程勘測、環境地質問題評價與防治;在非專業素質培養方面,具有良好的團隊協作、溝通能力等,有助于在未來的一線工作和多學科團隊中合作中,有效地交流和協調不同背景的人員共同解決問題;在創新能力方面,在專業學習和實踐工作中,能將創想能力和實踐智慧完美結合,在實踐中創新,為行業新技術、新設備革新奠定基礎;在自身發展方面,依托開拓精神和破界能力,適應行業的艱苦特性,提升跨邊界的學習能力,積極主動學習、思考行業新政策,將成長形態融入自身發展規劃的習慣,從而形成高意識學習特質,逐漸具備專業技能人才的行業情懷。
3高職水文與工程地質新質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3.1高職水文與工程地質專業新質人才的培養邏輯
高職院校是培養科技創新人才的搖籃之一,依據國務院印發《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指出,水文與工程地質新質人才的培養需要從社會需求、產業升級、自身發展3個方面與職業教育的特點結合,構建新質人才教育培養邏輯(見圖1)。在社會需求方面,高職水文與工程地質專業新質人才應注重創新能力的培養邏輯,通過人才創新驅動力助力創新型國家的形成;在產業轉型升級方面,高職水文與工程地質專業新質人才的培養過程中,構建強化行業新技術、新方法的傳授育人邏輯,實現人力資源的培養轉向高端人才的培養,加速科技強國背景下,地勘、工勘行業的產業升級;在自身發展方面,水文與工程地質職業教育在“立德樹人”基礎上,形成終身學習習慣、團隊合作等職業素養的培養邏輯,促進多元化人才的長期穩定發展。
3.2準確升級人才培養目標,科學制定高職水與工程地文質專業特色的人才培養方案
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是其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定的指針。高職水文與工程地質專業新質人才培養目標需基于社會、行業、企業、學生自身發展“四位一體”確立。傳承高職水文與工程地質專業傳統教育,重實踐特色,依托社會、行業、企業調研,科學制定水文與工程地質專業新質人才培養方案,強化水文與工程地質專業新質人才培養頂層設計,是高職水文與工程地質專業新質人才培養的關鍵。在人才能力培養中緊密圍繞人才市場對新質人才的要求,及時調整專業人才培養方向,開設符合人才市場需求、形成與新質生產力緊密對接的專業課程體系。明確水文與工程地質專業新質人才創新能力的培養,行業新方法、新技術的掌握與應用程度,將創新能力培養融入專業課程體系建設,實現學生創新能力由創新認知培養、專業核心課程進行專業創新能力到綜合創新能力的遞進式培養。重視崗位實習、畢業報告或論文與創新能力深度結合,提升學生科研素養,延續學生創新思維培養,打通學生創新實踐能力職業教育培養的“最后一公里”。
3.3構建新質人才職業素養培養課程體系,工匠精神鑄魂職業教育
新時代,將專業技能線、創新能力線、職業素養線“三線合一”貫穿于新質人才培養體系,指導課程構建,是實現高職水文與工程地質新質人才培養的主要路徑。新工科背景下的水文與工程地質專業人才培養是在及時關注行業、社會人才需求動態的基礎上,將行業、企業一線新技術融入教學,實現以人才市場需求為導向下的水文與工程地質人才知識、能力體系更新。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加強專業技術數字化、智能化培育,促進學生形成緊隨時代、行業發展的“數智化”能力;深挖工科教學體系下的文科教育元素,實現其文化培養、情感培養;注重學生個性化發展,利用先進的教學理念,現代化教學手段和方法,重燃學生學習激情,激發學生創新意識;引導學生積極參加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鼓舞學生創新精神;帶領學生參加科研項目,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打破高職水文與工程地質專業創新人才培養的瓶頸,促進有利于人才自身長久發展的能力培養。結合課程內容,深挖課程思政元素,逐步建立具有專業特色的課程思政體系,夯實“工匠精神”培養根基,實現“三線合一”育人模式下的水文與工程地質專業人才培育,塑造和發展新質人才的職業教育目標。
3.4培養創新型高素質專業教師隊伍,夯實新質人才培養師資基礎
高職院校需通過教師職業能力更新、創新能力培養和綜合素質提升,提高教師創新能力還是師資隊伍建設的重要途徑。積極組織教師參加國家、行業協會的培訓、會議,實現專業教師及時掌握社會、行業人才需求動向,更新專業知識和技能,拓寬科研,創新思路。加強校企合作,引入企業高層次人才任教,與校內雙師型教師共同組建“雙師型”創新教師團隊,共同參與校外企業項目和校內人才培養方案、課程標準制定及教學改革項目,同時積極與學術型高等學校聯系,定向為教師專業綜合素質提升創造培養路徑。
3.5建設產教研創融合技術平臺,實現傳統實踐平臺的有效延伸
構建產教研創融合技術平臺,是培養適應地勘、工勘行業的轉型、升級和實現培養水文與工程地質新質人才的有效途徑。水文與工程地質專業產教研創融合技術平臺是充分發揮高職實踐教學優勢,服務于地勘、工勘一線,融合創新創業于一體的技術平臺。該平臺的建設需要繼續加強與地方政府、企業、科研院所深度合作。一是加強與地方政府溝通,注重水文與工程地質專業與當地產業緊密結合的專業技能的培養,為當地經濟快速發展提供人才支援;二是加強與優質企業雙邊技術合作,構建教師技能、創新能力提升、學生實習就業平臺,為企業人才培養奠定基礎;三是落實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合作,掌握行業先進技術的改造、升級動向,及時更新人才培養方案,豐富專業核心課程內容,形成適合行業發展的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教學基礎;四是積極鼓勵教師到企業鍛煉,參與企業生產項目、科研課題,激發教師科研潛能。以此為啟發點,拓展學生創新思維能力和職業規劃能力,教師聯合企業技術人員,指導學生申報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和項目,實現學生職業崗位科研、創新能力培養。
4結語
高職教育是新質實踐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水文與工程地質新質人才是具有創新潛質的專業技術“原民”。抓住高職青年創新形成的關鍵時期,培養學生生態環境意識、啟發其創新思維,融合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相關專業技能和社會責任感培養,實現水文與工程地質專業新質人才培養目標,使水文與工程地質行業新質人才培養具有可持續性,是落實地勘、工勘行業振興轉型和贏得發展主動權的關鍵。科技人才創新推動產業創業是推動行業良性發展之路,要求教育組織結構升級,構筑人才培養新生態。只有培植好水文與工程地質人才成長的沃土,水文與工程地質行業新質人才才能不斷涌現,才能讓人才優勢持續轉化為地勘、工勘行業創新優勢、競爭核心和發展動力。
參考文獻
[1]"林丹明,裔傳萍.打造教育特色,培養創新人才——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的辦學實踐[J].教育國際交流,2024,(1):3640.
[2]胡佩莉,黃蕓.精心打造學校發展的核心競爭力[J].時代教育,2011,(09):107.
[3]馬茜,趙俊杰.高職院校助力地方特色產業可持續發展的路徑研究[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3,36(17):8082.
[4]朱鋁芬,王春峰.新工科背景下工業網絡與組態技術課程思政建設實踐探究[J].電腦知識與應用,2024,20(01):177180.
[5]黃銀云,胡新崗.高職拔尖創新技術人才的類群特征、培養邏輯與培養策略[J].教育管理,2024,(3):4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