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對主題意義引領下的小學英語閱讀教學策略進行探究的目的在于通過關注文本主題、設計閱讀任務以及創設交流平臺,指導學生對文本內容進行深入理解,促進學生語言能力與核心素養的發展。分析了基于主題意義引領的小學英語閱讀教學意義,提出了基于主題意義引領的小學英語閱讀教學策略。
關鍵詞:主題意義;小學英語;閱讀教學;核心素養
作者簡介:朱蘭蘭(1981—),女,江蘇省如皋市搬經鎮常青小學。
隨著《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的頒布與實施,英語教學改革進一步深入。新課標明確提出,引導學生基于對各語篇內容的學習和對主題意義的探究,逐步建構和生成圍繞單元主題的深層認知、態度和價值判斷,促進其核心素養提升。因此,本文將詳細探討基于主題意義引領的小學英語閱讀教學意義及策略,以期為教師提供新的教學思路和方法。
一、基于主題意義引領的小學英語閱讀教學意義
(一)落實新課標理念,實現素養培養目標
新課標強調了英語教學中主題意義的重要性,并將其視為教與學的核心。在小學英語閱讀教學中,以主題意義為引領,意味著教師要將主題作為教學設計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深入挖掘教材主題所蘊含的教學內容和文化信息。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語言知識,還能加深學生對文化的理解,提升他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同時,以主題意義為引領的教學還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促進他們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升[1]。
(二)串聯教學活動,引導深度學習
基于主題意義引領的閱讀教學,可以把課堂教學活動串聯起來,構成鮮明的教學主線。教師可以在這一主線的指導下設計一系列有層次、遞進式的教學活動來引領學生循序漸進地走進課文,領悟主題意義。該教學方式有助于學生對文本進行全面的感知與理解,并逐步獲得語言知識與表達技巧,實現對語言知識的遷移運用。
(三)彰顯學生主體地位,促進閱讀理解
在基于主題意義引領的英語閱讀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與合作者。這有助于學生更積極地投入學習活動中,發揮主觀能動性。與此同時,主題意義指導下的閱讀教學引導學生重視課文的主題與內容,這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文本信息,提升閱讀理解能力。另外,在主題意義引領下的閱讀教學中,教師還可以設計富有啟發性的問題與任務來引導學生深入思考與探索,發展學生的思維品質。
二、基于主題意義引領的小學英語閱讀教學策略
(一)讀前聚焦主題,精選閱讀文本
1.把握文本主題,做好閱讀準備
教師在開展閱讀教學之前,要先明確文本主題,再圍繞主題設計教學目標與任務。為了做到這一點,教師需要認真研讀教材文本,了解文本的背景信息和主要內容。同時,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及認知水平選擇合適的閱讀材料。這樣可以讓學生更好地掌握教學重點與難點,為閱讀教學的順利進行打下堅實的基礎[2]。
例如,譯林版《英語》五年級下冊Unit 7 “Chinese Festivals”的核心目標是激發學生對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深厚情感。第一節課的重點是引導學生了解春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節日的傳統美食和慶祝活動。在教學準備階段,教師需要先確定文本主題——中國傳統節日,并據此設計特定的教學目標與任務。為此,教師需要深入研讀教材文本,全面了解各種節日的背景信息、主要習俗以及文化內涵。同時,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及認知水平等,選擇貼近生活、通俗易懂的閱讀材料。這不僅有利于學生深入理解與掌握文本內容,還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熱情。教師可在網絡上搜集各地慶祝各種節日的照片、視頻素材并將其制作成微課,利用電子白板進行展示。這些節慶場景能夠快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領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通過觀看微課,學生能夠結合自身對生活的理解,深刻體會到傳統節日的魅力。觀看結束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享自己的感受,進一步營造寬松自由的課堂氛圍。
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自然地引出本課的語篇內容并帶領學生挖掘課文想要表達的主題意義。教師通過實施該教學策略,不僅可以讓學生獲得相關基礎知識與語言技能,還可以讓學生在真實場景中體會到中國傳統文化所特有的魅力,形成喜愛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情感。
2.緊扣文本主題,選擇閱讀文本
教師選擇閱讀文本時要緊扣文本主題,利用教材、網絡、圖書館等各種渠道。教師選擇閱讀材料時要注意其趣味性與實用性,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動機。同時,教師也要關注素材的難易程度與篇幅,以保證學生可以在指定時間內完成閱讀任務。
例如,在教學譯林版《英語》六年級上冊Unit 4“Then and Now”中的Story time板塊中的閱讀文本時,教師要基于“比較過去和現在”這一核心主題,精心選擇與學生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教學素材,如個人生活的變化、交通工具的發展變化、社會習俗的改變、學校生活的變化、城市景觀的變化、家庭娛樂活動的變化等。這些既具體又有啟發性的素材,能幫助學生更加直觀地體會到時代的發展和生活的變化,使他們更加珍惜當下的幸福生活。
通過這樣的文本選擇過程,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高質量的閱讀文本,引導學生深入探究文本的主題意義,對比生活、學習等方面的變化,從而使其更珍惜現在舒適、方便的生活。
(二)讀中延伸主題,設計閱讀任務
1.設計導讀問題,引導學生多次閱讀
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設計導讀問題來引導學生多次閱讀文本。這些問題應具有啟發性和引導性,能夠幫助學生逐漸深入文本,理解主題意義。同時,教師還需要根據學生的閱讀進度和理解情況,適時調整問題難度和數量。通過多次閱讀文本和回答問題,學生能夠逐漸掌握文本的主要內容和主題意義[3]。
以譯林版《英語》五年級下冊Unit 7“Chinese Festivals”的教學為例,在介紹端午節時,教師可以巧妙地設計導讀問題,引導學生深入閱讀和思考。首先,教師可以提問:“Why do we celebrate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What is the special meaning behind this festival?”待學生回答后,教師可以進一步引導學生:“Why do we eat rice dumplings and have dragon boat races on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How did these customs come to be?”通過這些具有啟發性和引導性的問題,教師能夠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使他們多次閱讀相關文本,尋找答案。在閱讀過程中,教師應關注學生的閱讀進度和理解情況,并根據需要適時調整問題的難度和數量。在回答這些問題時,學生可能會遷移自己的生活認知,聯想到屈原投江的故事。此時,教師可以抓住時機,詳細地講述這個故事,并闡述屈原所具有的美好精神品質,如愛國精神、忠誠堅韌等。
通過這樣的教學設計,學生既可以了解端午節這一傳統節日的起源與發展,又可以在學習歷史文化的過程中得到古人優秀精神品質的熏陶,發展文化素養,樹立文化傳承意識。
2.基于文本探究,引導學生進行批注式閱讀
為幫助學生加深對文本主題意義的理解與探索,教師可指導學生進行批注式閱讀。學生在閱讀時,可把理解與感悟記錄在課文旁,也可記錄在批注本上,這有助于其對文本內容產生更深刻的理解,促進其批判性思維的發展。同時,教師也可以根據批注內容讓學生分組討論,以此促進學生之間的溝通與互動。
以譯林版《英語》五年級下冊Unit 7“Chinese Festivals”的教學為例,針對端午節、春節、中秋節和重陽節的介紹,教師可以設計基于文本探究的批注式閱讀活動。首先,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自讀任務,要求他們仔細閱讀關于這四個傳統節日的語篇,并使用圓圈、波浪線、直線等標出每個節日的日期、傳統美食以及相關的慶祝活動,這樣可以幫助他們迅速獲取文本中的關鍵信息。其次,教師可引導學生進行批注式閱讀,讓他們把閱讀時的認識、感想或困惑記在課文旁或者專用批注本上。學生可對節日的由來、含義、風俗等進行深入思考與討論,并把個人的看法與認識用文字記錄在案,從而對文本內容產生更深刻的認識。批注式閱讀完成后,教師可組織學生分組討論,并讓學生將批注內容分享到群里,互相交流對節日的看法與情感,進一步深化對傳統節日的認識與了解。最后,教師可結合學生的分享情況及批注內容進行有針對性的講解與補充,深化學生對文本內容和主題意義的理解。
這樣的教學能使學生在探究文本的基礎上進行批注式閱讀,對傳統節日文化內涵產生更深刻的認識,發展批判性思維與語言表達能力,樹立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意識。
(三)讀后整合主題,創設交流平臺
閱讀教學完成后,教師可通過搭建交流平臺的方式幫助學生對主題意義進行深入理解。在交流平臺中,學生能夠交流閱讀體驗與感受,探討文本主題意義以及其對現實生活的影響等。學生在交流互動中可以拓展思維,更深刻地領悟文本主題意義。與此同時,教師也可以依據學生的反饋與建議來調整與改進閱讀教學,從而提升教學質量與成效[4]。
例如,在教學譯林版《英語》六年級上冊Unit 4“Then and now”中的Story time板塊時,為了幫助學生鞏固和拓展所學的語言知識,深化學生對文本主題意義的理解,教師可以整合教學主題,創設交流平臺。教師可以借助黑板或多媒體設備,清晰地展示Mike一家的“過去與現在”對比框架,將課文中的關鍵信息以直觀的方式呈現。這個框架不僅包括了Mike和Mike爺爺的生活變化,還涵蓋了Mr.Brown和Mrs.Brown的變化,有助于學生全面審視課文內容。然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根據這個框架,用自己的話復述Mike一家的變化。這不僅是一個鞏固學生所學知識的過程,也是一個培養學生語言組織能力和表達能力的機會。在復述的過程中,學生可以逐漸感受到科技進步給生活帶來的便利,以及個人和家庭在時代變遷中的成長和進步。除了復述課文內容,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分享自己對這些變化的感受和思考。這個環節可以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和互動,讓他們共同探討課文的主題意義。通過分享不同的觀點和經歷,學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內容,并拓展自己的思維。接著,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興趣愛好來選擇合適的交流形式。比如,可以創建一個論壇或博客,讓學生在上面發布自己的讀后感和想法;可以組織一次線下的討論會或演講比賽,讓學生有機會面對面地交流和分享。無論采用哪種形式,教師都應該營造一個開放、包容、積極的環境,鼓勵學生勇敢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觀點。在交流過程中,教師可以適時地給予學生指導和反饋。對于表現優秀的學生,可以給予表揚和鼓勵;對于表現欠佳的學生,可以提供幫助和支持。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和交流,不僅可以促進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的發展,還可以加深師生、生生之間的了解。最后,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反饋和建議對閱讀教學進行調整和改進,這是提升教學質量和效果的關鍵環節。教師可以通過收集和分析學生的反饋意見來發現教學中的問題和不足,并有針對性地制訂改進措施。同時,教師也可以將學生的優秀作品和感想分享給其他學生,以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
這樣的教學活動不僅可以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的語言知識,還可以深化學生對文本主題意義的理解,并拓展學生的思維。同時,這也是促進學生之間交流和互動、提升教學質量和效果的有效途徑。
三、總結
綜上所述,以主題意義為引領的小學英語閱讀教學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與實踐價值。教師可以通過選擇閱讀文本、設計閱讀任務以及打造交流平臺等教學策略來引導學生深刻理解文本主題意義,從而促進學生綜合能力與核心素養的發展。
[參考文獻]
周靜.主題意義引領下的小學英語文本解讀[J].英語教師,2022,22(13):182-184.
錢雪芹,鐘家寶.基于主題意義探究的高中英語閱讀教學問題與對策探討[J].海外英語,2021(9):10-11.
程曉堂.基于主題意義探究的英語教學理念與實踐[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18,41(10):1-7.
孫曉慧,錢小芳,王薔,等.基于英語學習活動觀的高中英語閱讀教學設計解析[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19,42(4):4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