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魯迅與夏目漱石是中日文學的杰出代表,其創作背景正值女性主義興起時期。兩位作家均關注女性解放,魯迅更注重社會責任與無產階級的解放,而夏目漱石則聚焦于女性的美與愛情,主要描繪資產階級女性。本文以魯迅的《傷逝》與夏目漱石的《三四郎》為例,探討歷史轉型期中日女性的異同及兩位作家在女性解放問題上的相同點和不同點。二者均關注女性通過個人努力實現自由,但對女性的期待與愿望不同,這體現在女性形象的塑造上,魯迅通過對女性角色子君的動作描寫,凸顯其受到社會影響,而夏目漱石則著重于美彌子的外貌及內心世界,表現其行為更多受個人心理驅動。研究發現,魯迅的作品滲透著強烈的社會批判意識,旨在引導女性突破封建束縛;而夏目漱石則通過傳統審美觀念來探討女性問題。這一對比為理解中日女性文學中的性別意識及社會背景提供了新的視角。
[關鍵詞]《傷逝》" "《三四郎》" "女性形象
一、引言
魯迅與夏目漱石在作品中都塑造了許多知識分子形象,但傳達的主題卻大相徑庭。從時間維度來看,五四運動和日本明治維新后的知識分子是魯迅與夏目漱石筆下的第三類知識分子,即受西方思想影響,能更敏銳地認識社會發展的不足,也更大膽地追求個人自由的知識分子[1]。二者筆下的知識分子形象雖積極正面,但結局不盡如人意,如魯迅《傷逝》中的涓生承載著對子君的懺悔而生,夏目漱石筆下的三四郎被美彌子和時代所拋棄。此為二者共性之一。相比男性角色,魯迅與夏目漱石更注重女性知識分子形象的塑造,此為二者共性之二。以魯迅的《傷逝》和夏目漱石的《三四郎》為例。一方面,從子君和美彌子的角色形象可見女性的個體覺醒和自我追求,體現了魯迅與夏目漱石對于女性知識分子的肯定。另一方面,子君和美彌子不如意的命運,體現了魯迅與夏目漱石對女性艱難生存處境的同情。二者的不同主要在于敘事風格與主題。魯迅塑造出子君等身份和性格各異的鮮活女性形象,揭示了封建社會桎梏下女性的悲劇命運,而夏目漱石在小說中塑造的美彌子等女性角色充分體現了日本女性的美、哀、苦[2]。
本文以魯迅《傷逝》中的子君和夏目漱石《三四郎》中的美彌子作為女性形象代表進行探討。首先結合人物性格與時代背景,分析二者構建的女性形象的異同點,其次對比分析作品表達的不同主題,最后探討魯迅和夏目漱石女性觀差異為何,源自何處。
二、《傷逝》和《三四郎》的女性形象相同之處
《傷逝》出版于1925年,是以愛情為題材反映“五四”時期知識分子命運的短篇小說,講述主人公涓生與心上人子君間的愛情在封建勢力的壓迫下最終走向破滅。《三四郎》出版于1908年,是夏目漱石“三部曲”中的第一部,講述從鄉下畢業的主人公三四郎在東京的所見所聞。夏目漱石以東京為背景,刻畫了三四郎與美彌子、野野宮君等多個在東京漂泊的人物形象。下文對比分析《傷逝》中子君與《三四郎》中美彌子的異同點。
1.子君與美彌子的性格分析
魯迅筆下的子君和夏目漱石筆下的美彌子都是經受過社會運動洗禮,接受過新思想教育的新知識女性,她們接觸到西方自由民主的思想后渴望掙脫封建禮教的束縛,敢于主動追求幸福。
子君的性格在婚前與婚后發生了變化,且小說旨在討論女性的婚姻與家庭,故在此以婚前與婚后為界。婚前,子君的性格特征如下:(1)追求進步。子君出生于封建家庭,家庭地位與社會地位低下,她的大事小事都要被父親與胞叔“指手畫腳”。在“五四”文化思潮的影響下,子君逐漸認識到獨立個體的價值。為追求自由與幸福,她堅決地向父親與胞叔說“我是我自己的”,這正是進步的象征。(2)充滿好奇心。子君追求精神解放,在和戀人涓生談論西方文學與家庭專制的話題時總“兩眼里彌漫著稚氣的好奇的光澤”。(3)勇敢。子君經受過精神洗禮,又被愛情加持,面對父親與胞叔所代表的“鲇魚須”的老東西和滿臉“雪花膏”的小東西們的凝視和指點,能“目不斜視”。婚后,子君的性格特點轉變為:(1)隱忍。經濟拮據的狀況下,她總是“包藏著不快活的顏色”。(2)勤懇。“終日汗流滿面,短發都粘在腦額上。”(3)決絕。無怨無悔主動離開冰冷的家,并在“嚴威和冷眼中走著所謂人生的路”。婚后,子君的性格雖然發生了變化,但溫柔而堅定的特征卻始終沒有改變。
美彌子的關鍵詞是不顧世俗與自由,小說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彌子交換“名片”的片段。人的姓名與個體密切相關,被視為身體的一部分,如古代女性的腳不可為人所見,故姓名不可隨便泄露。《三四郎》的時代背景是明治時期,雖然此時已經不再忌諱告知姓名,但作為人際交往中互相了解的重要一步,交換名片仍是一個大膽的信號。名片的地址一般多為工作單位,但美彌子的名片上卻寫著具體住所“東京真砂町”。而且,美彌子的名片沒有姓氏。名片需要記錄個人姓與名,美彌子有意不寫姓氏,有兩層含義。第一,獨立于原生家庭。第二,未婚,沒有將姓改為丈夫的姓氏。從美彌子的行為可以看出她重視個人形象的塑造,向往自由。
子君與美彌子的共性是追求自由。子君堅韌而決絕,勤懇又隱忍,美彌子追求個人身份與價值,自信而灑脫。二者都拒絕傳統文化的糟粕,拒絕社會的束縛與條條框框的限制。由此可見,魯迅與夏目漱石筆下的女性形象不同于順從隱忍的傳統女性,他們都看到了女性追求自由的一面。
2.悲劇結局的內外因
作為第三代知識分子,子君和美彌子的生活條件和環境相比第一代知識分子和第二代知識分子有了改善,但生活仍舉步維艱,她們仍陷入了深刻的社會矛盾與沖突。這種矛盾不僅源于外部的社會壓迫,也與她們個人內心的掙扎和自我認同的缺失密切相關。
首先,社會歷史的發展以及知識分子的成長尚未達到一種理想的狀態。子君的胞叔與父親對她的無情,周圍人對美彌子和鄉下人三四郎戀愛時給予的冷眼,都可視作外在即社會對女性的迫害。涓生的自私和三四郎的軟弱也是出于自我保護,為躲避險惡的社會環境,他們與女性一樣承受著來自社會的壓力。可見無論男女,第三代知識分子在時代的驚濤駭浪中都是被動地生存。其次,關于自我認同的問題尤為復雜。如子君惰于接受新思想,享受安逸平靜的生活,只顧著喂雞喂狗,忙于與鄰居的算計。美彌子對男性的依賴也反映出其“舊女性”的一面。子君和美彌子對自我的認知和追求,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社會的認同。這種依賴本身就存在著危險:外部認同雖然能夠一時給予她們支持,但同時也伴隨著不確定性和變化。這意味著,當社會環境發生改變時,她們的自我認同感可能會受到沖擊,從而影響到她們對自身價值的判斷。因此,與其說子君與美彌子是從反抗傳統到回歸傳統,不如說她們是嘗試反抗卻失敗的弄潮兒。
綜上所述,子君和美彌子的生活遭遇可以看作是多種內外因素交織的結果。這也反映了當時知識分子在歷史變遷中的掙扎與不安,以及對于傳統與現代之間的尋找與定位。
三、《傷逝》和《三四郎》的女性形象不同之處
二者差異體現為個人主義認知與對愛情的認知差異。子君對個人主義的理解顯得淺薄,而美彌子的局限性在于她對愛情的渴望與迷茫,以及“無意識的偽善”。
1.子君與美彌子的思想局限
經歷了“五四”新文化洗禮的子君,顯然要強于無知無識的祥林嫂、單四嫂,知道經濟對女性解放的重要性。但是在“愛情自由”的招引下,子君未意識到經濟基礎的重要性,未能參透“人必須活著,愛才有所附麗”的要義。子君滿足于安逸的小家庭,精神世界退化的原因在于“只是進入時代精神的表層而沒有達到和把握真正的時代思潮的內奧,她了解和運用的個人主義的思想武器還只是個人主義的低層次存在”[3]。可見,子君本身存在的缺點及其代表的知識分子的局限性源于時代,表明了女性在家庭與個人、自由與順從之間的彷徨。
美彌子的局限性可用書中原話來形容:“無意識的偽善者。”美彌子在愛情上是迷茫的,她渴望自由戀愛,但和子君一樣無意識地成了男人的附屬品,這體現在她希望丈夫經濟優渥以使她享受奢侈生活。她對待周圍男性的態度總是矛盾的。對于三四郎,她在友情和愛情之間搖擺,對于野野宮君,雖是愛情,可又敗于現實。美彌子無意識地依賴三四郎,但又沒有明確地拒絕或接受他的感情,甚至利用三四郎來測試野野宮君的態度。她的“我知我罪”的偽善由此可見。
2.子君與美彌子的社會環境
美彌子的自由戀愛只停留在思想精神層面,說明她的反抗意識并不強烈。子君面臨的問題是家庭與個人、傳統順從觀念與新時代自由思想的矛盾;美彌子的敵人為世俗眼光與個人思想。二者的共同敵人為傳統思想和世俗,但子君處于更激烈的與自我和他人的斗爭中,美彌子的斗爭只在自我思想之內。總體來說,從二者的矛盾源頭來看,魯迅強調社會因素,夏目漱石更側重于個人因素。
由上可知,魯迅直視女性的奴性意識及種種心理,張揚其反抗意識,期望她們能掙脫根深蒂固的封建倫理道德規范。夏目漱石則著重描述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內心的憧憬、失落和苦悶煩惱[4]。
四、試探兩位作家女性觀的異同點及其原因
1.作家本人及小說人物所處社會及時代背景
魯迅和夏目漱石筆下的第三代知識分子都是經歷過社會革命,接觸到新思想的新知識分子。《傷逝》出版時正值婦女解放運動興起,青年對于戀愛與婚姻有了新的認識和追求。魯迅本人也積極投身女性解放運動,但作家的思想必然打上時代的烙印。即使魯迅注意到女性地位低下,但女性解放思潮尚未被社會廣泛接受,沒有掌握經濟權利的女性依然無法改變自己的命運。因此,即使子君所代表的女性身處當時的政治文化中心北京,仍不見得有美好的結局。《三四郎》出版于明治維新之后,當時的日本社會面臨著西方文化的沖擊,啟蒙思想和女性解放論、男女平等論陸續登上歷史舞臺。隨著女性解放運動蓬勃發展,夏目漱石也看到了新女性知識分子的進步性。另一方面,舊有的封建女性觀依然殘存于當時的日本社會,男性掌握著絕對的話語權,江戶時代流傳下來的女德在夏目漱石的作品中多有體現。夏目漱石對于美彌子的塑造體現了他對于理想女性的期望,希望女性既能有主見地思考社會問題,有個人追求與理想,又必須回歸家庭,如傳統女性般溫柔順從。對于女性追求自我,不顧及家庭,夏目漱石是給予否定的,這可以從美彌子的結局看出。顯然,夏目漱石的女性觀是傳統的,他希望女性能恪守本分,依附于男權。
魯迅和夏目漱石雖都處于新舊社會交替時期,但二者接受的思想不同,因此他們的女性觀必然存在差異。此外,兩位作家的社會使命感不同,也導致其筆下女性人物形象的不同。魯迅具有強烈的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因此,子君是反抗家庭,具有戰斗的激情和魚死網破的決絕精神的女性形象。夏目漱石的審美感更強烈,因此美彌子是偏素雅、柔弱與哀情的形象。
2.文學傳統差異
魯迅和夏目漱石雖同樣受尼采等西方作家悲劇思想的影響,但對他們影響更深的還是本國的傳統文化。
儒、道、佛三家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各自具有對悲劇意識的認知和感悟。魯迅不同程度接受了儒道佛的悲劇意識[4],認為“悲劇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在《傷逝》中,子君的反抗與女性意識覺醒可以說是女性解放運動中“有價值的”東西。故魯迅強調子君的苦難,批判子君的胞叔和父親對她的冷眼,批判涓生的自私與冠冕堂皇。女性解放絕不是女性群體就能解決的事情,需要整個社會去推動。正因如此,魯迅才會把子君從私人領域的家庭,即從與父親和胞叔的斗爭中解放出來,引入與整個男權社會的公共領域的革命斗爭之中。
日本文學推崇和欣賞悲劇,日本的美學講求物哀,如櫻花綻放后歸于蕭瑟的美,給人強烈反差和劇烈沖擊,同時又留有余韻。因此,日本作家多追求物哀之美,夏目漱石也不例外。《三四郎》著力表現了女性在母性、妻性和私欲間的掙扎,符合日本美學的悲劇意識。夏目漱石思想中的日本傳統審美意識還體現在“櫻花飄香”的寫作技巧上。夏目漱石在《三四郎》中寫了18位女性,都或多或少地使用“白色”進行肖像描寫,表現女性像櫻花般真誠、純潔、美麗、神圣。而在三四郎初見美彌子時,對美彌子形象的描寫也反映出這一特點,如“印染出白色芒草花紋的腰帶頭上插著一朵白色薔薇”,“拿著一朵小白花”[5]。
綜上所述,受中日兩國不同的傳統文化和悲劇意識影響,魯迅與夏目漱石筆下女性人物的命運存在顯著差異。魯迅塑造了充滿斗爭勇氣的女性形象子君,揭示了人物的悲劇命運,夏目漱石對于美彌子的結局則是輕描淡寫。
五、結語
本文以魯迅《傷逝》中的子君與夏目漱石《三四郎》中的美彌子為例,對比分析兩位作家筆下女性知識分子形象的異同。子君和美彌子都是經歷過社會運動,接受過新思想和新教育的女性知識分子,她們勇于追求個人幸福和自由,但結局卻都不盡如人意。這兩個女性形象反映了魯迅和夏目漱石對于女性知識分子勇敢追求自由和自我的贊美,從男性視角對于封建社會和現實的反思。魯迅側重于討論女性解放問題,而夏目漱石更關心個人主義和新舊社會交替下個人的彷徨。作者的社會使命感與中日傳統文學中的悲劇意識是影響二者創作的重要因素。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悲劇思想往往有說教和道德功能,加上魯迅本人的使命感,使得他在《傷逝》中哀嘆子君的命運,直白地呼號反抗,企圖引導女性站起來。夏目漱石則在《三四郎》中通過一系列外貌描寫和細節描寫,以鮮明的性別美和悲劇氛圍展現了獨特的美學價值。
參考文獻
[1] 蘇文倩.覺醒,掙扎與追求——魯迅與夏目漱石筆下的知識分子形象比較[J].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91(1).
[2] 馬亞琴.魯迅與夏目漱石小說中的女性書寫差異[J].襄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18(5).
[3] 逄增玉.為誰而悲,傷逝什么——《傷逝》主題與人物形象的復合性與魯迅的思想裝置[J].魯迅研究月刊,2017(9).
[4] 王向遠.八十多年來中國對夏目漱石的翻譯、評論和研究[J].日語學習與研究,2001(4).
[5] 劉喜印.魯迅的悲劇意識與傳統文化[J].文藝評論,1995(3).
[6] 譚艷紅.漱石文學中的女性與日本審美意識[J].湖南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2).
(特約編輯" 張" "帆)
作者簡介:陳麗敏,福建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