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職階段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階段。抓好課程思政建設,將思政元素有機融入到各專業課程教學中,既有益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專業知識的吸收及操作技能的提升,又有助于激發學生創新創造潛能,增強學生的綜合能力,提升整體素質,為學生“扣好人生的第一??圩印?,為國家、社會及企業培養出德技雙馨的新時代綜合性人才。
【關鍵詞】中職學校|課程思政|教學|有效性
中職學校要想立足專業建設獲得長遠發展,就必須要教育引導好學生充分了解自身專業所對應的職業群,同時明確自身發展所需的專業技能以及職業素養,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強化專業課堂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在專業課中高效地實施課程思政,形成整體的思想政治教育格局,從而實現課程育人功能,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達到協同育人目的。
一、課程思政的內涵及意義
(一)課程思政的內涵
通過搜索查閱相關資料,全面了解課程思政內涵。百度詞條里,課程思政主要指的是全過程全課程育人的一種方式,通過不同理念不同方法把 “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落實好的一種綜合教育理念。通過知網查閱關于課程思政內涵的論述,綜合相關學者研究,本文認為,課程思政就是要實現“三全”育人。換言之,我們既要上好思政課,又要合理地把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恰當地滲透到每一門專業課程當中,通過各門課程及各個部門之間的通力合作,于無形中對學生的思想意識、價值取向、行為舉止產生全方位的正向的影響,完成教書育人任務。
(二)開展課程思政建設的現實必要
1.有利于高素質技能人才的培養
中職的學生多數為15至20歲之間的青少年,其心理、思想、價值觀容易受外界的不良沖擊從而導致行為的偏差。中職學校作為培養新時代國家、社會、行業所需要的高素質技能人才的重要載體,通過開展課程思政,專業課與思政課程齊頭并進雙向育人,有助于幫助學生更好地實現自我價值的同時有利于培養出綜合復合型人才,滿足國家產業轉型升級的需要。
2.有利于中職學校的全面發展
開展課程思政,有助于中職學校建立完整的思想教育體系,有助于完善中職學校專業建設,使其更好地適應國家、社會、經濟、文化乃至人民生活的需求,更好地完成人才培養目標,減少廣大家長對中等職業教育的誤會,降低社會、行業企業對中職生的偏見,提高中職學校的社會地位及知名度,從而有力促進中職學校更好更快發展,助力強國夢。
3.有利于中職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
多數中職學生學習意愿不強,基礎薄弱,缺乏自覺學習的習慣、信心、耐力和能力,學習目標不明確,尤其輕視基礎理論知識的學習。相對而言,他們會更早地進入社會開啟職業生涯,通過開展課程思政,強化專業課程與思政課程的協同育人,不僅能夠更好地促進學生在吸收專業知識的同時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升專業素養及綜合素質,滿足企業用人需求,還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同時更好地促進他們適應社會,融入社會,最終實現人才培養目標。
二、中職院校開展課程思政教學現狀
通過知網以關鍵詞“中職學校+課程思政”進行高級檢索,近五年來,關于中職學校課程思政類的文章大幅度增多。通過對文獻進行梳理可以看出,目前研究中職院校課程思政的文章涉及面很廣,但主要集中于寫語文、英語、數學、體育等公共基礎課是如何挖掘并有效融入思政元素的,專業課尤其是理工科類的實訓課開展課程思政的研究及文章相對較少。
為了更好地了解中職學校開展“課程思政”現狀,切實增強課程思政教育的實效性,課題組對廣西南寧市同類的5所技工類中職學校進行調研。通過問卷調查及訪談得知,近年來幾乎所有的學校已經開始重視并開展課程思政,以印發校級課程思政建設實施方案實現頂層設計,以邀請專家講學、外出培訓、集體備課等方式鉆研課程思政,通過課題的形式進行試點研究并鋪開,但各校開展的深度廣度不一。個別學校仍處于探索階段,局限于某些課程、某些部門和某些人的單打獨斗; 存在多種部門任務重疊的情況,這就使得工作設計以及工作實踐的路徑達不到統一的標準,在一定的范圍內使得思想政治課程的建設時效性不強、深度不足。并且思想政治課程建設階段對于不同類型的交流平臺搭設不夠完善、資源共享分布不到位,專業教師之間的群體交流協作就會出現阻礙,給工作的開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課程育人目標的實現。
三、中職院校課程思政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課程思政理念缺失,教學方式缺乏創新
長期以來,受傳統職業教育觀念影響,部分中職學校對于開展課程思政的必要性認識不到位,課程思政理念缺失較為嚴重。多數專業課教師認為他們的任務就是上好專業課讓學生掌握好專業技能,思政教育是思政課專業教師的事兒,是學生科的任務,是團委要干的活兒,是班主任的職責,在全校難以形成“課程思政即全員育人”理念;教學過程中,由于中職生缺乏學習興趣及動力,部分教師教學方式缺乏創新,沒有形成以學生為中心主體的教學模式,不能很好地吸引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課程思政的有效性有待加強。總之,教師落后的教育理念,缺乏創新的教學方式,是影響并制約中職學校課程思政建設完善的重要因素。
(二)課程思政的內容不夠完善,思政元素的挖掘較為困難
目前,存在專業課程與思政課程沒有實現有機融合、課程思政的內容沒有與社會資源有效整合等問題,課程思政的內容不夠完善,教師所講的可能會與國家要求的存在一定的差距;思政教學內容理論性太強,脫離學生實際,與學生接受能力存在一定差距,教學內容與學生需求“兩張皮”,造成“假大空”的現象;專業課教師對于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較為困難,容易出現為了思政而思政現象,導致針對性不足、深入性不夠、時代性不強,學生不易理解、接納和掌握,最終影響教育教學的質量。
(三)教師課程思政意識不強、育德能力缺失
中職學校多數教師尤其是專業實操課教師對開展課程思政意識不強。中職學校普遍以學生學習掌握技能為首要目標,教師以傳授技能為首要任務,忽視專業課程的德育作用,導致課程育人功能減弱。教師站在講臺上,是教學的主導,是課程思政建設與實施的主體,也是一本活生生的教材,少數教師自身思政素養不高,對于課程中的思政元素的挖掘及融入難度大,開展課程思政教育的能力水平有限,再加上教學方式老舊不足以調動學生參與教學活動,進而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很難完成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
(四)課程評價體系不完善
要使課程思政建設落地見效,讓德育和智育協同并進,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進行及時、全面而有效的評價尤為關鍵。通過訪談得知,目前大多數職業學校課程評價結果主要由任課教師平時成績(多數占40%)和期末期評(多數占60%)兩部分組成,采用多元評價方式較少,整體缺乏學生互評、家長評價及社會(企業)評價,沒有體現過程性評價及增值性評價。教學評價方式的單一,不僅不利于激發教師教學的積極性,更不利于激勵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教育教學相關活動及注重自我成長。
(五)對課程思政重視程度不夠,保障機制不健全
中職院校普遍重視學生的技能培養,工作重心多放在強化技能的訓練上,通過指導學生參加各級各類比賽獲得名次提升學校影響力,忽視課程思政建設。而課程思政建設是一個整體、系統的大工程,單靠個別部門或教師“單打獨斗”完成不了,也不會達到預期效果,學校必須予以高度重視及相應支持、保障。目前,部分中職院校的課程思政建設在整體規劃、經費支持和人員培訓等方面都沒有得到有力保障。協同管理機制不合理,各層次各部門對課程思政的建設尚未達成共識,保障機制建設尚未完善,課程思政效果甚微。
四、提高中職院校課程思政有效性的措施及建議
(一)貫徹課程思政發展理念,創新教學方式
中職院校需立足長遠謀發展,全面深入貫徹落實課程思政的發展理念。課程思政是專業課程與弘揚真善美的有機結合,這個結合要有一個勘探、挖掘、冶煉、加工的完整過程。全體教師必須充分認識到開展課程思政教學不是額外新增的教育教學任務,而是課程本身育人功能的實現與回歸。
教師要不斷學習新的教學方式方法,精心組織、打磨課堂,例如:情景教學法、合作探究法、任務驅動法等,強化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引導學生在合作討論、批判反思中提升職業素養、培養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全面看待問題的辯證思維能力及創新創造精神。例如:教師利用任務驅動法,借教學任務助推學生自主學習內驅力,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實現教學中理論知識、情感意志、行為導向的知情意行統一,有針對性地提升課堂實效,于無形中實現學生的知識引領、能力培養及價值塑造。
(二)完善課程思政的內容,深入挖掘課程中的思政元素
開展課程思政是一個會發生化學反應的過程,是把教師的“我要告訴你什么”轉變成學生的“我想學什么”。因此,要以學生為主體,以專業課為載體,針對中職學生的特點精心梳理、合理開發教材內容,使課程不僅要實現學生的知識積累、能力提升,還要有計劃、有目的、有針對性的引導學生的道德觀念、價值取向,使學生在各類課程的學習中實現全面發展提升。教師要根據所授課程的育人特點,結合學科核心素養及學生實際,多方面、多學科協同合作,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并找到合適的切入點,分重點、分層次、分階段實施巧妙融入,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思政元素的融入也不能過量,否則會喧賓奪主,適得其反。
(三)提高教師的思政意識和育德能力,形成協同育人合力
教師是教育發展的首要資源,是實施教學的主導,本身也是教材。要建設和完善課程思政建設,教師必須做到“育人者,先育己”。
1.不斷豐富專業儲備。教師必須樹立“教到老、學到老”的終身學習理念,主動對標國家、行業需求和科技前沿,持續廣泛而深入學習,充實完善知識儲備,確保教育教學能夠滿足人才培養的需要。
2.不斷提升思政素養。扎實的思政理論基礎和過硬的思政工作素養是所有專業課教師應該具備的基本功底。特別是在信息大爆炸時代,在西方國家大肆抹黑中國、宣揚普世價值時期,在中職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尚未形成穩定的前提下,要具有對信息整體把握、甄別篩選、提煉提升的能力,才能有的放矢投入靈活運用于教學,對學生實施及時正確且有效的引導,提高教學效果。
3.不斷熟知學生需求。教師須緊跟時代發展及青年腳步,熟悉中職學生的思維特點、生活習慣、興趣愛好等,結合學生發展需求,將他們所熟悉的具有教育引導價值的網絡用語、具有良好教育形象的偶像人物、具有正能量意義的段子等巧妙融入到教育教學中,啟發學生將主流價值觀轉化為內在價值追求和外在行動自覺。
4.不斷優化課程教學。學校搭建平臺、教師形成團隊合力發揮能量,著力打造課程思政精品課,通過真實案例解析現身說法,以公開課形式現場觀摩達到示范引領,教學資源共建共享等,引導、幫助廣大教師強化育人意識,找準育人角度,提升育人能力,形成“課程有思政,教師皆育人”的良好局面,確保課程思政建設落地落實落細、入腦入心、見功見效。
(四)建立完善科學的課程評價體系,提高育人質量
要使課程思政建設落地見效,讓德育和智育協同并進,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尤為關鍵。課程評價不應該局限于學生的學業分數,要徹底改變由期末測評“一錘定音”及任課教師“說了算”的評價方式, 需要不斷提高過程的評價性能,增加評價的效果,把評價滲透到每一個教育過程中。要將期末卷面成績、針對學生的日常表現、家長的反饋、同學的互評、學生的自我評價、社會及企業的評價等結合起來,使教學與評價真正融為一體,讓學生最大限度地接受和認同評價結果。多層次、多角度、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評價體系不僅可以激發教師的教學激情和活力,同時可以有效激發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內驅力。當然,要回歸教育的本質和初心進行教學評價,不僅要根據人才培養方案的教育教學目標,還要依據學生的發展核心素養來制定評價標準,要將學生的認知、情感、道德、行為表現等納入其中,體現評價方式的多元性及人文性,以科學的評價方式提升教學效果。
(五)中職院校要重視課程思政,健全“課程思政”保障機制
課程思政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是一項長期性、系統性、復雜性和專業性的“正本”工程, 想要把各種工作模式落實到地取得一定成效,必須要將工作常態化,就要建立相應的機制來提高整體的工作效果。一般而言,采用教師培訓機制、優質資源共享機制、組織保障機制、評價激勵體系機制等等。其中,要做好三重保障,也就是領導組織保障激勵、機制保障、考核評價保障機制,通過這種保障措施,對領導、教師、學生不同范圍的運用能夠有力保障課程思政建設工作的正常開展,取得實效。
五、結語
課程思政作為一項系統工程,是滿足國家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然選擇,是學校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是學生實現自我發展的必要手段。因此,中職學校要持續加強對課程思政的研究,充分保障課程思政的有效實施,不斷提高課程思政教學的有效性,進而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為國家培養德技并修的高素質技能人才,最終實現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育人目標,完成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中國軍轉民
參考文獻
[1]田梓騰.新時代中職學?!罢n程思政”建設有效路徑分析[J].職業,2020(34): 83-84.
[2]文學.中職開展課程思政教育的三種策略[J].廣西教育,2020(22): 55-56.
[3]謝晶星.廣西中職學?!罢n程思政”現狀調查與對策[J].廣西教育,2020(14):13-14,26.
[4]潘莉萍.思政教育融入中職語文教學的意識與策略[J].職業技術教育,2021,42(2):69-73.
[5]李虹.中職學校落實課程思政的探索與思考——以瑪納斯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為例[J].河南教育(職成教),2020(4):34-35,39.
(作者簡介:楊英櫻,廣西輕工技師學院,德育研究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