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確保信息技術更好地融合于大學思政教育,實現大學生思政教育信息化發展,本文探討應用網絡思政平臺開展大學生思政教育的實踐策略。首先,介紹了網絡思政平臺的內涵以及構建意義。其次,從完善校園網絡基礎設施、提高學習資源質量、合理開發校園App、配備適用的功能設計四個方面入手,為實現網絡思政平臺的推廣和應用提出具有建設性的建議。希望通過這次研究,為相關人員提供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網絡思政平臺;教育信息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在互聯網時代,部分高校在開展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期間,仍然運用傳統線下思政教育模式。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學形式過于單一、教學內容過于單調,無法滿足大學生個性化、多元化、動態化發展的學習需求[1]。只有將網絡思政平臺與大學生思政教育進行充分融合,才能發揮信息技術的交互性、協作性等優點,促使大學生思政教育變得更加趣味化、智能化,提高大學生對思政教育的認同感,從而有效發揮大學生思政課的德育作用。
一、網絡思政平臺內涵
網絡思政平臺為大學生思政教育提供現代化、信息化手段,該平臺將虛擬仿真、人工智能、云計算等現代化技術科學地應用于大學生思政教育中,不僅豐富了大學生思政教育內容,還傳播和共享了優質思政教育資源,實現了優質教育資源的最大化利用。網絡思政平臺主要以大學生德育為目標,培養學生的知識學習能力、思想情感和價值觀,突出大學生思政課的開放性、動態性和實踐性[2]。也就是說,網絡思政平臺除了擔任課程資源整合角色外,還能作為輔助教學工具,為師生提供交流媒介,確保學生在虛擬化網絡環境中不斷拓展自身的知識面,助力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促使大學生思政課變得更加趣味化,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效果[3]。目前,網絡思政平臺主要包含網站、教學類軟件、思政類軟件和其他類軟件。
二、網絡思政平臺構建意義
(一)豐富大學思政課程教學資源
大學生思政課教學資源具有開放性、多元性和動態性等特點。通常情況下,在進行大學生思政教育實踐中,教師經常會用到文字與音像類教學資源、實踐活動教學資源、信息化教學資源等。在傳統大學生思政課教學中,教師以教材為載體,為學生傳授政治、經濟、文化和哲學知識等,但是這些知識相對有限[4]。盡管教師會為學生拓展時事政治新聞等內容,但是,由于課堂時間比較有限,導致教師能拓展的信息量少之又少。另外,大學生思政課內容時效性較差,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大學生思政課本更新速度較慢,無法匹配當今中國飛速發展的步伐,導致大學生思政課教學內容存在一定的滯后性。網絡思政平臺基于互聯網的共享性特點,為師生提供海量的網絡教學資源,同時,還能實現對優質教學資源的配置、組合和優化。通過應用網絡思政平臺,教師可以實現對優質教學資源的最大化利用。此外,網絡思政平臺整合的教學資源具有形式多樣、內容新穎等特點,并結合時代發展,持續更新和發布新的教學資源,教師利用其開展教學,有助于提高教學內容的時效性[5]。
(二)促進學校德育目標的更好實現
在素質教育影響下,高校開展素質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綜合性人才,而大學生思政課在德育培養方面發揮出重要作用,為高校德育目標的實現創造了良好的條件。網絡思政平臺作為一種常用的信息化教學工具,其目標定位與大學生德育目標一致,教師通過網絡思政平臺開展大學生思政課教學,可以更好地實現德育目標,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
(三)增強學生對我國思政教育的認同感
目前,在應試教育體制的影響下,許多學生出于應付考試的目的學習大學思政課,缺乏對我國大學生思政教育的認同感。在進行大學生思政課教學時,教師往往延用滿堂灌、填鴨式傳統教學模式,降低了學生學習積極性。再加上大學生思政課理論知識多、內容枯燥乏味,無法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而應用網絡思政平臺進行大學生思政教育實踐,可以構建良好的師生合作關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對大學生思政教育的認同感。首先,為了更好地引導學生進行線上學習,教師要積極主動地學習網絡通信、人工智能、大數據、多媒體等現代化技術,不斷地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授課能力。其次,學生在教師的引導和協助下,能夠有效提升對思政課的學習欲望和興趣,增強對大學生思政教育的認同感。
三、基于網絡思政平臺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策略
(一)完善校園網絡基礎設施
在教育信息化時代背景下,為了確保網絡思政平臺更好地應用于大學生思政教育實踐中,各大高校要重視對校園網絡環境的優化和完善。但是,部分高校在校園網絡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存在以下問題:學校網絡設備過于陳舊老化,沒有做到及時更新;缺乏對數字化教學環境的優化和改善;校園網絡存在易遭受不法分子入侵、網絡數據丟失泄露、網絡系統崩潰等一系列安全隱患。為解決以上問題,各大高校要重視對校園網絡基礎設施的建設和優化。首先,提高信息化建設經費投入比例,及時更新換代新型網絡設備,進一步地拓展校園網絡覆蓋范圍,為師生提供優化的網絡使用體驗[6]。其次,及時優化數字化教室、智能白板、自動錄播系統、網上直播系統等軟硬件設施,為師生提供良好的數字化教學與學習環境。最后,保障校園網絡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高校應在配置和優化網絡系統的基礎上,制定網絡監控相關安全標準并嚴格執行,為師生打造安全、可靠的校園網絡環境。
(二)提高學習資源質量
網絡思政平臺上發布的學習資源應具有豐富性、多元性、動態性等特點,能滿足大學生自主學習需求。所以,教師應用網絡思政平臺進行大學生思政教育期間,要重視對學習資源質量的提升。首先,教師要做好對該平臺學習資源的及時更新和發布。大學生思政課程教學內容會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改變,因此,教師要及時更新該平臺上的學習資源。例如,教師可利用該平臺發布和更新時事熱點、新聞熱點相關資料[7]。其次,教師將動畫、音頻、視頻等多種媒介形式的學習資源應用于大學生思政教育中,確保多媒體應用優勢得以最大化的發揮和利用。最后,教師要善于借鑒和運用網絡思政平臺上的優質學習資源。教師可將國內外優秀公開課資源、思政課程復習參考資料等內容添加到平臺資源庫中,也可將樂課網、大學教學資源網以及其他省市精品思政課程資源等優秀內容鏈接添加到該平臺上,方便大學生自行下載和學習。
(三)合理開發校園App
目前,大學生群體廣泛使用智能手機,移動學習應運而生。網絡思政平臺的優化優級過程中,要抓住這一機遇,基于智能手機,開發滿足網絡思政平臺使用需求的校園App,為大學生實現網絡思政課程的移動學習提供支持。在拓展網絡思政平臺期間,要重視對新媒體技術的融合和應用。在開發校園App時,除了要開發信息推送、自設板塊等基本功能外,還要開發教務信息、校園新聞、黨團活動推送等功能,提高校園App的運營水平和效率。
為滿足大學生個性化、多元化、移動化學習需求,在開發網絡思政平臺校園App期間,要運用頂層設計思想,強化對人才隊伍、大學生思政教育陣地的科學建設,為促使大學生思政教育向立體式、多層次化方向不斷發展提供重要的載體[8]。大學生運用這一載體,不僅可以學習思政課知識、共享優質學習資源,還能向教師快速反饋學習中遇到的問題,保證師生、生生之間互動的時效性。教師應用網絡思政平臺校園App,不僅可以為學生答疑解惑,還能上傳和共享優質的學習資源,確保將大學生思想引導工作落實到位。此外,教師還要借助該校園App,全面地了解和掌握當前大學生的輿情導向,及時響應和處理學生情感訴求,確保全體學生以班級為單位形成積極向上的道德思想氛圍。
總之,網絡思政平臺要緊跟信息時代的發展步伐,抓住移動學習發展機遇,借助移動終端開發滿足大學生思政教育需求的校園App,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大學生思政教育的精確性和高效性,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形成正確的三觀和健全的人格,從而進一步提高思政教育質量和效率。
(四)配備適用的功能設計
1.方便快捷的交流工具
為充分發揮和利用網絡思政平臺的應用優勢,需要為該平臺配備高效便捷的交流工具,確保師生突破時間、空間的局限性,在足不出戶的情況下進行線上學習和交流。首先,將學習論壇引入網絡思政平臺中,教師可利用學習論壇,向學生定期發布和共享最新學習資料,學生也可利用該學習論壇,定期發布思政課的學習心得。師生利用學習論壇可以點贊、收藏,或者點評每條帖子。其次,為網絡思政平臺配備相應的聊天室。聊天室具有交流及時、回復提醒及時等特點,可以為師生提供實時交流機會和工具。當師生互加好友后,學生利用聊天室,可以將日常學習中遇到的疑難問題及時反饋給教師,方便教師進行答疑解惑。如果教師處于離線狀態,學生可以利用學習論壇發布疑難問題,通過集思廣益找到答案。最后,創建在線學習小組。在線學習小組可以促使課內學習小組形成良好的合作和競爭關系,方便各個小組成員互相鼓勵和監督,從而達到共同進步的目的。此外,教師可以為每個班級組建相應的班級學習群,方便教師線上指導和督促學生按時完成學習任務。
2.全面準確考核評價
“新課標”明確要求教師要重視對考核評價機制的制定,激勵學生取長補短,共同進步。教師在進行大學生思政教育考核評價時,除了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還應評價學生的知識學習能力和應用能力,更要考核和評價學生的思想道德變化情況。網絡思政平臺在構建期間,應完美融合形成性評價方式和終結性評價方式,確保其所構建的考核評價機制可以更好地激勵和督促學生學習,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和效率。
教師通過應用網絡思政平臺考核評價模塊,可以全面地考核和了解學生完整的學習過程,方便教師結合學生當前學習動態和學習成效,及時調整和優化后期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避免僅僅依賴期末成績進行打分和等級評定,保證考核評價的全面性和準確性。大學生思政課程考核評價內容還應涉及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平臺操作技能的熟練程度以及學習態度、學習品德養成情況等。
最后,網絡思政平臺在具體構建和應用中,要突出評價主體的多樣化、多元化,不能僅僅局限于教師這一角色的評價,還應突出自我評價、生生交互評價等。同時,還要將最終考核評價結果反饋給教師、家長和學生,方便師生和家長共同探討和更新教育方法,方便學生后期更好地進行查漏補缺,提高學習能力。
四、結束語
大學生思政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內容,旨在培養大學生的道德素養,確保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和健全的人格。在科學技術不斷發展的背景下,高等學校教育理念要與時俱進,不斷更新,應從完善校園網絡基礎設施、提高學習資源質量、合理開發校園App、配備適用的功能設計等四個環節入手,將網絡思政平臺與大學生思政教育進行充分融合,促使大學生思政教育向信息化方向不斷發展,從而提升高校思政課教學質量和效率。
作者單位:許玉梅 安徽三聯學院
參考文獻
[1]朱艷艷.網絡思政平臺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與探索——以“中國大學生在線”為例[J].傳媒,2022,(10):88-90.
[2]夏禹,李佳亮,辛闖.基于“Vthink·微思想”大學生網絡思政教育平臺創新開展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求知導刊,2019,(15):44-45.
[3]童艷麗.思政課網絡平臺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J].幸福生活指南,2019,(01):68-68,69.
[4]于奕.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路徑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23,14(06):53-56.
[5]李順.思政課網絡平臺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電子版),2019,(4Z):197-198.
[6]王文奇.基于微信公眾平臺開展的\"00后\"大學生網絡思政教育研究[J].文淵(小學版), 2020,(06):598.
[7]崔秀娟.“互聯網+”視域下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對策研究[J].江西電力, 2023,36(06):104-106.
[8]梁建明,謝清平,王靜雅.微信平臺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實效性研究[J].贛南醫學院學報,2023,43(05):540-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