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弗朗切斯科·保羅·托斯蒂是英籍意大利作曲家、聲樂教師,曾使用多個國家地區的語言進行寫作,如意大利語、英語、法語和那不勒斯方言,創作了350多首作品。本文旨在深入分析托斯蒂藝術歌曲《夢》的演唱實踐,從多個層面探討如何準確把握該作品的藝術特色和情感表達,以提升演唱的質量和感染力。通過對音樂本體、演唱技巧、情感詮釋等方面的研究,嘗試為演唱者提供有價值的參考和指導。
二、托斯蒂對藝術歌曲領域的貢獻
托斯蒂的藝術成就主要體現在藝術歌曲的創作方面,藝術歌曲屬于室內樂的范疇,無論其作品本身、或對作品的演唱均應強調突出其濃厚的詩意、精煉的形式和內在樸實的美,因而比較適合用鋼琴伴奏,并在演奏廳內表演。1880年至1885年間,托斯蒂先后創作了《再見》《四月》《理想佳人》和《我不再愛你》等羅馬歌曲,深受人們的喜愛。托斯蒂的藝術歌曲也深受當時音樂家的欣賞與喜愛,如作曲家威爾第、普契尼、萊昂卡瓦洛以及梅爾巴、卡魯索等音樂家。其藝術歌曲被人們評價為古典藝術歌曲向歌劇詠嘆調過渡重要的橋梁,托斯蒂以廣泛的聲樂技巧知識為指導進行創作,每首作品具有不同的難易程度,適合不同階段的聲樂愛好者學習。其旋律和語言極具濃郁的地域風情,憂而不傷的作曲風格回味悠長,不同樂句的情緒表達、音色的調整以及音樂語言處理是值得學者挖掘和深究的。
三、《夢》的作品本體分析
(一)創作背景
《夢》創作于1886年,歌詞是由意大利現代文學的代表人物奧林多·圭里尼(Olindo Guerrini)創作的詩歌,而洛蘭佐·斯泰凱蒂是其常使用的筆名,擅長十四行詩的寫作。《夢》的音樂風格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旋律優美動人,節奏流暢自然。托斯蒂通過細膩的音樂表達,將歌曲中的情感展現得淋漓盡致,同時對演唱者的技巧要求較高,需要具備良好的呼吸控制、發聲技巧和情感表達能力。
(二)曲式結構
《夢》是一首單二部結構的作品,由引子、A、間奏、A′、尾聲五部分組成,調式調性為bA自然大調,和聲穩定。A由A樂段和B樂段構成,為并列樂段。A樂段由四個樂句(a、a1、b、c)構成,B樂段由六個樂句(d、d1、e、f、g、h)構成。由于d與d1樂句的進行方式與前幾個樂句相似,容易將其劃分至A樂段,但在第12~13小節的和聲上出現了原位的屬七和弦解決到主和弦,所以將d與d1樂句劃分至B樂段。同理,也可參考歌詞中標點符號的提示幫助我們劃分樂段。
(三)節拍特點
音樂節拍是音樂的基礎和靈魂,是音樂家和聽眾理解和感受音樂的重要途徑。該作品拍號為6/8拍,速度較快為160,托斯蒂擅長利用節拍特性,打破了寫作中節拍強弱規律的慣性思維,常在旋律強拍弱位或弱拍弱位之處起始樂句,進而強化了歌詞的底色,使歌曲更富有變化性和表現力。例如,作品中除了a、e兩個樂句是在正拍進入,其余樂句基本是在弱拍進入,在演唱和劃分樂句小節時應多加注意,避免出現搶拍和漏拍的現象。
(四)旋律特征
托斯蒂常以循序漸進的方式進行情感表達,細膩且悅耳。旋律線的音程關系主要以級進、跳進和同音反復的寫作方式進行。作品采用了音節式的旋律寫作方式,歌詞分布較為密集,他靈活利用節奏變化多樣性的特點,樂句中常以八分音符與四分音符交替的方式進行,將歌詞與旋律兩者高度結合。其旋律走向與歌詞內涵緊密相連,互相通過彼此特殊的表達方式進行傳情達意。
(五)和聲運用
在這首作品中經常出現離調和弦和臨時變音記號。A樂段中的第5~6小節處,和聲上出現了從V6/IV解決到II級六和弦,為副調性質的阻礙性解決,增添了和聲序進的新鮮感,符合浪漫主義的寫作風格。第7小節至第12小節處,和聲低音按照半音級進上行,使音樂具有緊張感,推動了情緒的向上發展。在第13~17小節處和聲上出現了離調模進,豐富了音樂的調性色彩和表現力。
(六)伴奏分析
這首作品的伴奏織體較為規律,托斯蒂采用了連續的十六分音符分解和弦的伴奏織體,流動的織體營造了夢幻般的色彩意境。
A樂段上聲部的伴奏織體為0XXXXX,音符出現在強拍弱位上,打破了原有的強弱規律,而下聲部的伴奏織體則在正拍以單音或音程強調拍點,與上聲部相輔相成、上下呼應。
B樂段前兩個樂句d、d1延續了A樂段的伴奏織體形態,從e樂句起,其上下兩聲部的伴奏織體相倒置。上聲部的伴奏織體發生了細微變化,音區得到了擴展,豐富了音響效果,其節奏型與演唱聲部的走向基本一致,休止符的靈活使用讓樂句得到了充分的呼吸。下聲部的伴奏織體則在正拍以XXXXXX與X.XXXXX音型切入,推動了音樂的發展。相比A樂段,B樂段的伴奏織體更加豐富,其情緒得到了進一步推進。
四、《夢》的情感內涵解讀
(一)歌詞蘊含的情感
《夢》是一首表達對愛情充滿向往卻止步于現實的藝術歌曲,詞作者使用第一人稱的口吻敘述男主人公在夢中憧憬美好愛情的同時又在不斷地壓制自己的真實情感的場景,描繪了一幅男主人公在夢中與女主人公邂逅的故事,細致地刻畫了男主在面對女主表達愛慕之意時的矛盾心理與糾結之情。
(二)音樂表達的情感層次
該詩歌為十六行詩,可分為A與A′兩個部分,且每一部分都采用了隔行交互押韻,意為一三行(ginocchi與occhi、sommessa與promessa)和二四行(signor與d'amor、mercè與piè)分別押不同的韻腳,具有和諧的韻律美,增加了藝術感染力。詩歌含蓄又而唯美,旋律隨著歌詞情感的變化而起伏,具有層次性。
A部分以敘述為主,通過對女主人公的正面描寫,描繪其雙膝跪地祈求著男主人公接受她的愛意,交代了故事情節的背景,可以使用較為平靜的情緒完成演唱。A′部分的情感發生了變化,主要通過對人物的心理描寫,描繪了男主人公在面對女主人公一舉一動時的克制與隱忍之情,在演唱時可以在原有的基礎處理上增強樂句之間的情緒對比,從而表現出一種欲迎還拒、半推半就之意。
五、《夢》的演唱探究
(一)氣息的控制
在聲樂演唱中,氣息的運用是藝術表現的基石和靈魂。它首先為聲音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支持,使我們能夠發出飽滿、穩定且具有穿透力的聲音。在演唱過程中,氣息的控制需要達到一種微妙的平衡。不能過于急促或淺短,否則聲音會顯得單薄而缺乏力度,也不能過于拖沓或深沉,以免造成聲音的沉重和不靈活。良好的氣息控制需要我們根據歌曲的節奏、情感和風格進行精準的調節。在作品《夢》中亦是如此,其旋律線條通常比較優美、連貫,樂句的末尾處經常會出現長時值的音符并時常伴隨著高音,呈現先緊后松的旋律外形,具有抒情性和伸縮性。但在演唱類似樂句若沒有解決呼吸和氣息的問題,就非常容易出現“氣息不夠用”“喉頭升高”以及“肩膀緊張”等不良現象。如在f樂句(19~22小節)處的旋律中出現了大六度跳進,是B樂段中情感最為飽滿和充沛的部分。如何調整氣息的分配和把握力度的對比是演唱該樂句的重點,在演唱該樂句時應有意識地調動身體的機能并提前調整好呼吸狀態,在保持高位置狀態的前提下合理分配氣息,適當地通過對氣息和演唱力度的控制來處理樂句中的情緒的變化。在聲樂家卡雷拉斯的演唱視頻中,他放慢了樂句后半部分的速度,與此同時在“promessa”之處做了突弱處理,與前半部分的情緒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二)音樂語言的把握
音樂語言是音樂表達的核心,是作曲家在創作樂曲時所運用的方法和手段,它包含了旋律、節奏、節拍、速度、力度、調式、調性等要素,作曲家運用它們來表達思想感情,有時也被稱為“情感的語言”。將音樂語言的諸要素相互融合,就會呈現出豐富多彩的色彩和表現力。比如,旋律相同,將節奏、調性做不同程度的改變,音樂形象會隨之發生很大的不同。
準確把握音樂語言能更好地傳達歌曲中蘊含的豐富情感,使聽眾更深刻地感受到作品的喜怒哀樂。托斯蒂的作品中經常會出現音樂術語記號,這一現象與其所處的音樂時期相關聯。托斯蒂的作品多產于十九世紀八九十年代,處于浪漫主義時期晚期,相對巴洛克時期和古典主義時期的音樂,這一時期的作曲家更著力于音樂的表現,強調個人情感的表達,促進了音樂風格的演變。在掌握作品音高和節奏的基礎上,切身感受和體會旋律線條的起伏和走向,通過力度與速度的處理和對比,從而展現每首作品的不同風味。例如在g樂句(22~23小節)和h樂句(23~25小節)處分別出現了pp(很弱)、rit.(漸慢)和ppp(極弱)、ten.(保持音)的音樂術語記號,作曲家試圖通過強弱力度的反差來建立樂句之間的邏輯關系,以此豐富音樂的情感色彩,在演唱時應使用較為暗淡的音色做漸弱處理。通過適當對作品的音樂語言進行處理,能夠幫助演唱者的表演更具張力和魅力,通過提升整體表現力,同時能營造出獨特的音樂意境,讓聽眾沉浸其中,增強藝術感染力。與此同時,在演唱作品時也要尊重原作的風格特點,盡量遵循作曲家的意圖進行演唱。
(三)音樂的連貫性
旋律的連貫性是托斯蒂藝術歌曲演唱中不容忽視的一點,在其創作中常出現音節式的寫作手法,演唱時很容易出現“唱詞”的現象。作品《夢》中,在拍號和速度的共同作用下,詞與詞之間、樂句與樂句之間的排列十分緊湊,以致學習者在初學作品時,會將大部分的注意力集中在音高的準確性上,從而使旋律與歌詞分離斷層。
那么在初學此類作品時,學者可以放慢其原速度,通過模唱元音“o”來代替歌詞,初步感受作品旋律線條的走向和起伏。在我們熟悉旋律后,可以將每個單詞分解為相應的元音進行模唱,例如將歌詞“Ho" so-gna" to -che" sta-via" gi-noc-chi”對應分解為“o" o" a" o" ei" a" a" ei" o" ei”十個元音。由于意大利語由輔音和元音構成,演唱時要求盡快地從輔音歸至元音上,在掌握音高和元音連貫性的基礎上再代入歌詞,能夠減少出現“用詞唱音高”的現象。
(四)舞臺表演
該作品是以愛情為題材的藝術歌曲,不需要像帶有人物情節的歌劇那樣有著較大幅度的動作表演。在不影響作品整體性和藝術性的前提下,理解作品的內涵,剖析歌曲的情感主題,讓內心的感悟自然流露在表演中,適當在演唱中表現出情感的層次變化,從起始情感的鋪墊到情感積累的迸發,再到最后的收束,讓表演富有張力。當唱到高潮部分,情緒瞬間爆發,肢體動作也變得更加有力,張開雙臂,仿佛要擁抱整個夢境。而在歌曲的尾聲,動作逐漸舒緩下來,表情變得寧靜而祥和,就像從夢中漸漸蘇醒。而面部表情隨著情感的變化而不斷轉換,時而帶著淡淡的憂傷,時而又有一絲不易察覺的喜悅。身體也開始微微晃動,與音樂的節奏相契合,仿佛整個人都成為夢中的一部分。通過表情、肢體語言和歌聲的完美結合,努力將聽眾一同帶入那充滿詩意和浪漫的夢境之中,共同感受著托斯蒂藝術歌曲的獨特魅力。
六、演唱實踐中的經驗與感悟
托斯蒂于十九世紀七十年代左右開始致力于藝術歌曲的創作,相較于羅西尼、貝里尼和普契尼等作曲家的藝術歌曲,其作品短小精致、旋律優美,綜合了早期古典藝術歌曲的簡潔性和浪漫主義時期的抒情性。托斯蒂藝術歌曲演唱難度適中,且具有一定的藝術性和演唱價值,能夠在聲樂教學中有效地幫助學者提高聲樂審美能力。
(一)與鋼琴伴奏的默契配合
學會與鋼琴伴奏合作是檢驗作品完成度的標準之一。伴奏是藝術歌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承載并傳達了歌曲中無以言表的情感。托斯蒂編配的伴奏與旋律聲部為相輔相成的關系,在其作品中,伴奏主要發揮了以下三種作用:第一,渲染歌曲意境,為演唱者提供必要的音樂語境;第二,強化和補充歌曲中的旋律與節奏;第三,增強作品的表現力,推動音樂的發展。由于該作品的樂句幾乎都是在非正拍進入,學會辨聽左手伴奏的重音能夠幫助我們有效地解決問題。
(二)音樂審美的培養
在聲樂教學中,不僅要培養學生的聲樂演唱技能,相對而言,提高對聲樂藝術的審美能力也是不可或缺的,兩者相輔相成。審美產生于個體對作品呈現的感受的過程中,具有一定的主觀性,審美能力提高的前提是自身具備一定的文化素養、藝術修養以及對音樂的熱愛,這些因素有助于我們理解和欣賞作品。但大部分學者在理解歌詞這一文學媒介后,可能對音樂線條的感受就會相對削弱,對音樂的感知也不再那么純粹。音樂既然成為一個獨立的學科而不是作為其他學科的附屬,就更應該凸顯出其自身的獨特性,不管是在演唱還是教學中,真切地感受作品的旋律美和其音樂語言的魅力。
七、結語
托斯蒂一生中大部分的時間都在致力于藝術歌曲的寫作,雖然沒有歌劇中復雜的故事情節和鮮明的人物形象,但他依舊對音樂堅守自己的初心,創作出深入人心的好作品。通過對托斯蒂藝術歌曲《夢》演唱實踐的全面探究,明確了在演唱該作品時需要綜合考慮音樂特征、情感內涵和演唱技巧等多方面因素。演唱者只有深入理解作品,并通過精湛的技巧和真摯的情感投入,才能賦予《夢》以鮮活的生命力,為聽眾帶來動人心弦的藝術體驗。同時,本文也為演唱者在面對類似藝術歌曲時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方法,有助于推動藝術歌曲演唱領域的不斷發展與進步。
(作者簡介:李婧,女,碩士研究生,寧波大學音樂學院,研究方向:聲樂表演)
(責任編輯 肖亮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