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幼兒園科學領域的探究活動對幼兒批判性思維的形成與發展至關重要。材料作為“第三位老師”,在幼兒與材料和環境的互動中,發揮著幫助幼兒積累知識經驗、實現身心發展的重要作用。為促進幼兒批判性思維發展,文章積極探索幼兒教育中科學領域材料的開發,即“游戲盒子”。提出成立教師小創客工作坊,提供交流合作、創新實踐的平臺等建議,旨在將構想轉化為現實的“游戲盒子”,以培養幼兒批判性思維。
【關鍵詞】 批判性思維;幼兒教育;游戲教學;互動教學;游戲工坊
幼兒園作為幼兒教育的起點,其中科學領域的探究活動對幼兒批判性思維的形成與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材料就像“第三位老師”,與教師一樣重要。幼兒在區域活動中自由操作教師提供的各類材料,能有效建構知識圖式。為了更好地促進幼兒批判性思維的發展,人和街小學附屬幼兒園積極探索科學領域材料的開發,特別成立了教師小創客工作坊。教師小創客工作坊為教師提供了一個交流合作的平臺,也是一個集思廣益、創新實踐的空間。在這里,教師能夠圍繞幼兒批判性思維的培養目標,大膽構想、精心設計,并通過反復的實踐和調整,將構想轉化為現實的“游戲盒子”。
一、打造游戲盒子,構筑支持體系
(一)開發支持
1. 材料投放
幼兒園精心構建了園級功能室“小創客”與“檸檬貓”,旨在通過系統投放科學領域材料,為培養幼兒批判性思維提供有力的實踐支持。在“小創客”功能室中,幼兒園投放了與光影、磁力、聲音傳播、摩擦力、齒輪傳動、空間搭建等科學現象緊密相關的探究材料。在“檸檬貓”功能室中,幼兒園投放了涵蓋數獨游戲、機器人編程、華容道等富有挑戰性的探究材料。
2. 班級創客角
為了深入推進幼兒在科學領域的批判性探究活動,幼兒園在班級層面依托現有的科學活動區,精心設立了創客角。游戲是幼兒探索世界的主要方式,幼兒園將教師原創開發的科學領域材料親切地稱呼為“游戲盒子”,而創客角便是為幼兒提供了一個專注于“游戲盒子”探究的場所,這里的“游戲盒子”是由教師原創的科學領域材料,它們的設計緊密結合幼兒科學教育的核心目標,著重于促進幼兒批判性思維的發展。
3. 兒童探究路徑墻
為了系統記錄與展示幼兒在創客角中通過“游戲盒子”進行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幼兒園特別設置了兒童探究路徑墻。這面墻不僅是對幼兒探索路徑的顯性記錄,還是對他們科學探究過程的直觀展示與反饋窗口。同時,這面墻也為教師提供了一個觀察、評估幼兒科學探究能力的窗口,幫助教師更加準確地把握幼兒的探究情況,為他們提供更加有針對性的指導與支持。
(二)開發原則
1. 關注幼兒興趣與需要,激發主動探索欲望
在設計與開發“游戲盒子”時,首要遵循的原則是深入了解和關注幼兒的興趣與需要。只有當“游戲盒子”所蘊含的教育內容與幼兒的興趣相契合時,才能有效地激發他們的好奇心,促使他們愿意嘗試、主動探索。以游戲“搭高樓”為例,小班教師發現班里的幼兒近期對搭高游戲非常感興趣,教師敏銳地捕捉到了幼兒這一興趣點,并意識到搭高游戲中蘊含的豐富科學經驗與技巧,基于這一發現,教師圍繞疊高設計了“游戲盒子”。
2. 立足科學領域,促進思維發展
一個成功的“游戲盒子”設計不僅要有趣,還要具有潛在的探究空間。只有當“游戲盒子”蘊含了足夠的探究空間,幼兒才能在游戲過程中進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索,從而進一步促進他們的批判性思維發展。以游戲“火山噴發”為例,在探究過程中,幼兒需要思考影響火山噴發的變量因素,通過不斷試驗,推斷出小蘇打、白醋、洗潔精之間的投放比例。同時通過觀察比較,發現材料添加順序對噴發效果產生的影響。這個過程不僅鍛煉了幼兒的觀察能力、實驗能力和分析能力,還培養了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
3. 尊重年齡特點,選擇適宜的游戲材料
在“游戲盒子”的設計與開發過程中,要尊重幼兒的年齡特點,選擇那些既符合幼兒認知發展水平,又能激發其科學探究興趣的游戲材料。例如,針對小班幼兒開發的游戲“送積木回家”。這一游戲充分考慮了小班幼兒的年齡特征,小班幼兒手部精細動作正在逐步發展。幼兒在玩耍“游戲盒子”的過程中不僅鍛煉了幼兒的手部肌肉和手眼協調能力,還讓他們初步感知了力的作用和平衡的概念。
(三)開發路徑
“游戲盒子”是設計給幼兒的“玩具”,因此它的設計不單單是教育者教師閉門造車,單方面的構想和創造,而是要從兒童的立場出發,把握幼兒的興趣點和發展需求。為了保證游戲開發與運用的有效性,工作坊引領教師基于班級實踐,在實踐中不斷生發、推進、調整設計,探尋“游戲盒子”的開發路徑。
階段一:構思萌芽,核心對接。
在此階段,教師需深入探究日常科學原理與常見現象,緊密圍繞幼兒的年齡特征、認知發展階段及興趣偏好,精心構思游戲的初步設計方案。完成初步構思后,教師需進一步分析并明確該游戲所涵蓋的科學領域核心經驗,這一環節至關重要,因為它直接指引著后續幼兒探索活動的方向,并為教師制訂有效的指導策略提供堅實依據,確保教育目標的精準達成。
階段二:甄選材料,教師試玩。
在初步構想“游戲盒子”后,教師遵循取材簡便、耐用、環保安全及高性價比的原則,精心挑選適宜的材料。隨后,教師親自參與試玩,通過親身體驗,深入檢驗游戲的實際操作性、趣味性和教育價值。在試玩過程中,教師能夠敏銳地發現構想中的不足與潛在問題,并據此進行針對性調整與優化。
階段三:團隊研磨,幼兒探究。
教研組作為第三方評估團隊,將從多維度、多視角對“游戲盒子”的可行性進行細致研判,旨在發現潛在問題并提供更加專業、全面的改進建議。當“游戲盒子”進入幼兒實際探究階段,教師需要密切關注幼兒在操作游戲時的反應與表現,包括材料的適宜性、幼兒的興趣度、探究任務的挑戰性以及是否有效促進批判性思維的發展等。基于幼兒的真實反饋,教師將靈活調整“游戲盒子”的設計,特別是探究任務的主線,以確保其能夠緊密貼合幼兒的實際需求與認知發展規律。
階段四:擬定說明,固化成果。
經過從理論構想到實踐驗證的反復迭代與優化,游戲盒子的設計與應用已逐步成熟。此時,教師依據“游戲盒子”的設計與實施,擬定游戲操作說明,內容包括游戲名稱、使用材料清單、探究任務、兒童發展參考路徑,如此有效促進了教育資源的共享。
二、立足班本實踐,探索實施模式
(一)初步感知:材料自由探索
在此階段,教師向幼兒提供“游戲盒子”的相關材料,但不設定具體的探究目標和活動任務。幼兒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要,自由玩耍、感知材料,了解材料的性質與用途。在此過程中,幼兒自主發現材料的特性,建立對材料的初步感知。教師則通過觀察,了解幼兒的興趣點與探究方向,為后續活動的設計提供參考。
(二)提出目標:探究任務展開
在幼兒對材料有了初步感知后,教師提出“游戲盒子”的具體探究目標。幼兒根據目標,操作材料展開探索活動。例如,在“站立恐龍”的游戲中,幼兒探究的目標是利用紙張探索讓紙站起來的多種方式。在“光影魔盒”中,則需要根據組合積木形成的影子,還原出積木的造型。這一過程中,教師鼓勵幼兒嘗試不同的方法,培養他們的批判性思維能力。
(三)交流討論:分享探究發現
探究活動結束后,教師組織幼兒進行集體分享。幼兒可以分享自己的探究發現、遇到的困難與問題以及解決方法等。通過分享,幼兒不僅能夠回顧自己的探究過程,還能夠從其他幼兒的分享中獲得新的啟發,拓寬自己的視野。同時,教師也能夠從幼兒的分享中了解他們的探究成果,為下一步的探究活動方向提供參考。
(四)經驗提升:教師點評梳理
在幼兒分享結束后,教師根據幼兒的分享內容,進行經驗的梳理與提升。教師首先肯定幼兒的探究成果,鼓勵他們繼續保持探究的熱情;然后針對幼兒在探究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提出建議,幫助他們改進探究方法;最后,教師根據幼兒的分享和點評結果,調整和優化下一步的探究目標,使幼兒的探究活動更具針對性和有效性。
(五)后續規劃:探究方向確定
基于“游戲盒子”開展的批判探究活動是一個持續的過程。在每個探究階段結束后,教師需根據幼兒的發展情況和探究成果,調整現有的材料,不斷設定新的探究目標。這些目標既可以是基于“游戲盒子”的進一步深入探索,也可以是基于幼兒興趣點的新主題的拓展。
三、聚焦批判思維,提煉指導策略
(一)以興趣為引擎,驅動幼兒主動探究
以興趣為導向,激發幼兒對探究任務的濃厚興趣和持續動力,是促進幼兒批判性思維發展的前提保障。因此,教師應關注幼兒的興趣點,設計能點燃幼兒探究興趣的游戲材料與活動任務。例如,在“神奇的紙”這一游戲的探究活動中,教師利用紙的吸水性和毛細現象,設計了一系列有趣的探究活動。教師為幼兒提供了各種材質的紙、色素、馬克筆等材料,讓幼兒自由選擇并嘗試不同的涂畫方式和吸水方式。這種自主選擇的權利讓幼兒更加投入探究活動中。當幼兒觀察到不同現象時,教師鼓勵幼兒提出自己的假設,并嘗試通過實踐進行驗證。這種假設與驗證的過程不僅鍛煉了幼兒的批判性思維能力,還讓他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紙巾染色的原理。
(二)以問題為導向,促進幼兒批判性思維發展
幼兒批判性思維的發展并非一蹴而就,也不是通過簡單的人為訓練所能達成的。相反,它需要兒童在自主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通過不斷的實踐、反思與總結,逐步建立與發展。因此,教研組提出了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策略,旨在為幼兒提供一個充滿挑戰與機遇的學習環境,促進他們批判性思維的發展。例如,在游戲盒子“滾動吧,彈珠”的探究活動中,教師圍繞“材料”“滾動”“設計與建造”三個板塊,編織出了巨大的問題網。面對彈珠滾動不暢、軌道倒塌等問題,幼兒需要調動觀察與對比、猜想與驗證、實驗判斷、邏輯推理等多方面的能力,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在這個過程中,幼兒會不斷嘗試不同的方案,不斷調整和完善自己的思考,從而發展出批判性思維和創新能力。當問題解決后,教師會組織幼兒回顧解決問題的過程,分析其中的成功與失敗,總結經驗教訓。這種反思與總結的過程有助于幼兒加深對問題的理解,促進他們之間的合作與交流。
(三)以傾聽為原則,觸發探究持續進階
在基于“游戲盒子”的幼兒科學探究活動中,教師的角色遠不止指導者和教育者,更是一個細心的傾聽者。傾聽,這一簡單卻至關重要的行為,往往能捕捉到幼兒探究過程中的關鍵信息,從而推動科學探究活動不斷向前發展。例如,在“軌道DIY”游戲活動中,當幼兒發現軌道銜接問題導致連續滾動失敗,并嘗試自行解決時,教師的傾聽就尤為重要。通過傾聽,教師不僅能了解幼兒當前面臨的困境,還能引導他們進一步思考問題的根源,從而拓展探究的深度和廣度。當幼兒提出新的發現或疑問時,如滾動物體的多樣性及其速度影響因素,教師的傾聽和及時引導能夠幫助他們將這些點滴的思考和發現串聯起來,形成更為系統、深入的科學探究。
四、結語
學習是一個主動建構知識經驗的過程,而非被動接收信息。基于“游戲盒子”,教師設計具有挑戰性的探究任務,鼓勵幼兒通過觀察、實驗、推理等科學方法探究各種不同的科學現象與原理,而幼兒在動手操作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促使他們主動建構知識經驗,從而培養批判性思維。未來,幼兒教育將繼續深化對“游戲盒子”教育價值的挖掘,探索更多元化的實施策略,以更加科學、系統的方式促進幼兒批判性思維的發展,為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獨立思考能力的未來人才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 特里林,菲德爾. 21世紀技能:為我們所生存的時代而學習[M]. 天津:社會科學院版社,2011.
[2] 張曉霞. 幼兒園班級討論會與幼兒批判性思維的培養[J]. 幼兒教育研究,2019(06):42-44.
[3] 申倩琳,曾彬. 近十年我國幼兒園區域活動材料投放研究綜述[J]. 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17,32(05):124-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