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智育的目標不僅在于發展和充實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和優美的品質.”《中小學生德育大綱》指出,寓德育于學科教學的內容和過程中是一個教師的職責.“教書”“育人”二者不可分割,忽視其中的任何一方都是教師的失職.作為數學教師必須清楚認識到數學課是一門思想性很強的學科,除完成正常的教學任務之外,更重要的是還要在教學中達成育人的目的,德育應該貫穿于整個數學教學當中,這不僅符合教學大綱的要求,也是數學教學的需要.數學課堂既要向學生傳授數學知識,提高學生數學認知水平,更要聯系現實生活,讓學生認識、理解新事物,產生新觀念,提高精神境界.筆者在教學中做了一些嘗試,在備課選題時就深入考慮其中的德育功能.在使用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數學》教材的過程中,筆者攫取其中5道例題或習題,探討發掘題目潛在的德育內涵,并在課堂教學中滲透給學生.
1 通過數學例題的教學促進學生觀念提升,注重精打細算養成勤儉節約的美德
例1 (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七年級上冊《數學》第129頁例4)如圖1,用直徑為200 mm的鋼材鍛造一塊長、寬、高分別為300 mm,300 mm和80 mm的長方體毛坯底板.問應截取鋼柱多長(不計損耗,結果誤差不超過1 mm)?
解:設截取圓柱的高為x(mm),根據題意,得
π×1002×x=300×300×80.
答:應截取鋼柱的長度約為230 mm.
啟示:如果截取210 mm長的鋼柱可以嗎?如果截取240 mm的鋼柱又會怎樣?要么不夠,要么浪費.只有截取230 mm才符合要求.只有經過事先計算,才能夠做到節儉,不會造成浪費.節儉是一種美德,而這種美德的實現要通過精打細算才能實現.
現如今全社會都在提倡光盆行動,飯店服務員根據客人的人數來定制飯和菜的數量,而不是讓顧客講闊氣定多少飯菜就給顧客上多少.這是利用計算讓節儉得以推行,是計算帶來物質財富方面的節儉.
2 通過例題的教學,培養辦事減少盲目性、講究高效的品德
例2 (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八年級上冊《數學》第50頁例2)如圖2,直線l表示草原上的一條河流,一騎馬少年從A地出發,去河邊讓馬飲水,然后返回位于B地的家中.他沿著怎樣的路線行走,能使路程最短?作出這條最短路線.
解:作出A關于直線l的對稱點A′,連接A′B,交直線l于點C,連接AC,騎馬少年沿折線A-C-B的路線行走時路程最短.
設P是直線l上任意一點,連接AP,A′P,BP.
由作圖知,直線l垂直平分AA′,則AC=CA′,AP=PA′.
∴AP+BP=PA′+BP≥BA′,
BA′=CA′+BC=AC+BC.
∴AP+BP≥AC+BC.
所以沿折線A-C-B的路線行走時路線最短.
啟示:此題揭示了完成同一件事情是不是往往有多種途徑?選擇不同途徑要花費不同時間和精力,辦事有效率高低之別.因此要學會選擇最佳方法,提高辦事效率,樹立遇事三思而行的觀念,學會選擇最佳途徑,提高辦事效率.只有這樣,才能順利達到成功的彼岸.
3 通過例題的教學,促使學生明白做事要掌握分寸,不能盲目追求利益最大化
例3 (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九年級上冊《數學》第27頁課內練習1)某大棚種植西紅柿,經過試驗,其
解:設每平方米種植x株時,產量為y kg,則
當x=6時,y有最大值9.
答:每平方米種植6株時,能獲得最大產量,最大產量為9 kg.
啟示:此題的解答讓學生明白什么叫經營有道.學會用數學計算出什么情況能取得最大的經濟實效.知識就是力量,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崇尚科學,熱愛科學,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懂得“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4 通過例題的學習,樹立防范意識,自覺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
例4 (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九年級上冊《數學》第62頁第10題)有兩顆相同的均勻的骰子各個面上的點數為1~6.小明與小慧做游戲,規定每人連擲2次,若擲出兩次的點數之和小于7,則小慧勝,否則小明勝.這個游戲公平嗎?請說明理由.
解:連續投擲兩次,擲出兩次點數之和的各種可能用列表法如表1所示,共36種可能,“兩次點數之和小于7”有5+4+3+2+1=15(種),則啟示:本例題的教學讓學生明白對于未發生的事情要能對各種可能作出合理的估計,能預料到各種可能,對事件的公平合理性能作出正確的判斷,做到防人之心不可無,害人之心不可有.遇事能冷靜合理分析,而不是盲從.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具有良好的社會公德.
5 通過例題的教學,促使學生懂得物競天擇、順應時代發展的事物是美好的事物,能行穩致遠
例5 (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九年級上冊《數學》第123頁第4題)有些植物莖上相鄰兩片葉子成137°28′的角(如圖3),這種角度使植物通風和采光都最佳,這一度數與怎樣的角的度數成黃金比?
解:360°-137°28′=222°32′,
137°28′÷222°32′=0.618.
故137°28′與222°32′成黃金比.
啟示:人們視黃金分割為“最美麗”的幾何比率,這是大自然中隨處可見的最美的現象,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大自然把最美的傳承下來.人們要想取得長足的發展,就要做最好的自己,養成高尚的情操,與他人和諧相處,做有利于社會的人才能得到更好的發展.做最好的自己,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
以上例題均出自義務教育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級至九年級的《數學》課本,這些題目承載著初中階段學生要掌握的數學知識,同時每一道題從不同的側面揭示了美德標準,幫助學生形成良好思想品德.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初中階段是青少年人生觀形成的關鍵期,教師在傳授數學知識的同時更需要教會學生如何做人,潛移默化地幫助學生逐漸養成勤儉節約的習慣,辦事講究高效,崇尚科學,三思而行,維護公平正義,做最好積極向上的自我.學習數學知識與養成優良品質穩步推進.數學離不開生活,學習數學又給學生創造新的生活,為將來實現偉大的夢想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