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學生“減負減壓”愈加受到重視,認知負荷理論作為減輕學生負荷的重要理論對其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圍繞在降低內外認知負荷、提升相關認知負荷提出踐行策略,有助學生“減負減壓”,提升課堂教學效果進而促進教學質量提升。
認知負荷理論,是澳大利亞認知心理學家Sweller于1988年首次提出,自提出伊始,在各領域產生了深刻影響。同時,近年來我國的教育理念認知愈加先進,著重關注學生的減負工作。許多教育工作者對如何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展開了積極探索,雖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學生對思政課不感興趣,認為思政課枯燥的心境并未能從根本上得以解決。原因之一是:對于思政課教學的設計,部分教師過多考慮的是自己如何講得好,很少考慮自己的教學設計是否增加了學生的認知負荷。有效的教學設計是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的支點,必須基于學生“有效地學”,如若學生不能有效地學,那么教師再有效地教也是徒勞無功。圍繞教學設計所開展的一切教學活動和教學措施均必須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
認知負荷理論是基于人類認知結構與外界信息結構相互作用而決定教學設計的理論。認知負荷包括內在認知負荷、外在認知負荷和有效認知負荷。三者之間具有相加性,三者之和不可以超過人工作記憶總負荷。內在認知負荷是指工作記憶對認知任務本身所包含的信息元素的數量及其交互性進行認知加工活動所產生的負荷。外在認知負荷又被稱為無效負荷,指由于不恰當的教學設計導致與認知加工過程沒有直接關聯的活動,而施加給工作記憶的負荷。有效認知負荷則是指工作記憶對認知任務進行實質性認知操作而承受的負荷。它源于學習者本身對認知任務的有效認知。
認知負荷與其相關理論
圖式理論與認知負荷密切關聯。圖式是依據知識本身功能及其用途而規劃了的信息單元,它可以存儲大量信息。長時記憶中的知識就是以圖式的形式呈現貯存的,圖式的構建可以減輕工作記憶的負荷。為此要重視:一是重視圖式構建,二是圖式自動化。前者指將原本獨立的若干個要素組成一個單一元素。圖式自動化則需要大量練習進而達成信息被動加工到主動加工,即從有意注意到無意注意的變化。
認知負荷理論視域下的有效教學策略
降低內在認知負荷的策略。學習者自身相關知識經驗與認知任務是內在認知負荷的主要來源。其反映任務本身的復雜性和難度,因而要想使學生感到較少的內在認知負荷就需降低學習任務本身的數量及其交互性。根據工作記憶系統,其只能即時暫存5加減2個信息組塊,最大為7,最小為3。基于此降低內在認知負荷可采用以下兩種策略。第一,任務先“分”后“整”逐步呈現策略:指對于任務的呈現應先呈現部分任務而后依次呈現其余任務進而呈現整體任務。任務先“分”后“整”逐步呈現策略能有效降低內在認知負荷,依據在于,部分呈現認知任務有利于部分圖式的構建,為認知剩余任務打好基礎。子目標方法、分割技術和預演技術等均屬于部分任務策略。
子目標方法指將總目標凝練為一系列互相獨立的子目標,使二者之間具有內在聯系,能使學習者進行有意義的圖式建構進而產生更多有效負荷。分割技術指將學習任務分割成片段再依次呈現。預演技術指在進行正式的任務教學時,首先給學生呈現與學習任務相關的知識經驗。預演技術與先行組織者策略相近。教師在進行新任務教學時,可采用此策略,其是與新知識相聯系的紐帶。預演技術符合學生認知過程,能有效幫助學生突破難點、有助于學生主動建構知識,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策略和有效手段。在思政課中,教師可采用事實類預演技術,事實型預演策略主要關于人們日常生活中,和學生所學內容相關的現象、實踐和經驗,與社會、經濟、人類文明發展相關的事實和材料等。事實類預演技術,是從對學生有意義或是學生感興趣的事實出發,可能是學生了解的,也可能是學生尚未了解的,但都容易引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如教學“堅定地維護我國的利益”時,可從“中美貿易戰、巴以沖突、華為科技”等時政材料引入,并引導學生討論。
第二,任務先“簡”后“繁”逐步呈現策略:考慮到先“分”后“整”可能會導致學習者完整理解認知任務,進而提出該策略。指任務的呈現先呈現任務本身包含的要素而后將要素壓縮成組塊或信息單元進而呈現整體任務。獨立元素法和模塊化均屬于整體任務策略。(結合書舉例子)其指先簡后繁的兩次呈現任務,第一次呈現任務的簡潔版本為后續工作構建部分圖式為基礎;第二次呈現任務的完整版本將之前不完整的圖式得以彌補。在思政課中,教師可采用先“簡”后“繁”逐步呈現策略,能夠幫助學生逐步完善對新知識的認知,做到循序漸進。如在教學“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時,可先回顧中國人民都進行過哪些艱辛探索,經過回看近代以來中華民族走過的路,最后去明確中國選擇社會主義道路的必然性和確立社會主義制度的重大意義。
降低外在認知負荷的策略。認知任務設計和呈現的不合理是外在認知負荷的主要來源。想要降低學生外在認知負荷就必須優化學習任務的呈現方式。
自由目標策略:一般來講人們通常只設單一的目標,當我們面對一個明確的目標任務時,手段—目的分析是我們慣用的思維。這就存在一個巨大的認知負荷壓力:因為我們需要分析現有狀態和目標狀態之間的差距,了解差距后,去設法找尋縮小此差距的辦法。由此增加了巨大的認知負荷壓力進而導致我們用于圖式的構建和構建所需的認知投入減少。但當我們設置自由目標任務,我們的注意力會從過多關注目標導向的方法轉向任務狀態和可用的方法上去。相較之下自由目標會使我們程序簡化,降低認知壓力。為此,在進行思政課教學設計時,可適當運用自由目標策略,為學生設計多個學習目標。例如,在講授財政與稅收時,設定學習目標分散,如評析政府運用再分配手段保障和改善民生舉措;培養理性精神,學會運用所學的財政策略和財政手段去分析和解決現實問題;在情感上認同我國稅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我國財政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增強對我國經濟制度的認同。
整合相關信息策略:根據整合相關信息策略,當我們的認知任務存在過于分散任務時,我們在進行認知時會將注意力分散到多種信息上,進而會產生無價值的認知負荷。為此,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思政教師可以將相關的知識信息整合到一起,如此一來是通過物理方式去分擔學生的認知壓力。例如,在進行教學時,可多采用專題形式講解或復盤,在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專題形式復盤時,先學習社會發展史的一般發展規律進而去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了解從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到共產主義社會的必然趨勢,從中體會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
根據冗余策略,如果單一信息呈現能夠清晰表明信息含義,那么就不需要多元信息表征,否則學生在面對多元信息表征時會增加額外負荷,進而降低學習效果。思政教師可以將相關的學習任務信息捆綁在一起,讓其空間上臨近分布,時間上同步呈現。即在進行既含有文本解釋又有圖表的樣例教學時,適宜將文本解釋整合到相應的圖表中去,捆綁起來一起呈現。思政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在講授只有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探究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時,要將時間和三次社會主要矛盾變化進行一一對應,不要有過多修飾,應避免信息重復與以不同的方式呈現相同知識。
增加有效認知負荷的策略。學習者本身是有效認知負荷的主要來源,為此,如若想增強有效認知就需確保學習者對任務積極接受、投入。學習動機對學生學業成就影響巨大。學習動機可以激發學生對一切事物的初始興趣,如果動機穩定,則能維持學生對其興趣,并且如若學生興趣穩定則具有定向作用,最后動機具有調節作用,比如當目標需更改時,調整目標。奧蘇伯爾依據學習動機影響學生學業成就不同劃分為認知內驅力、自我提高內驅力和附屬內驅力。其中,認知內驅力是最穩定最重要的內部動機,因其來源于人物本身,主要從后天實踐中培養,需要建立在好奇心的基礎上去令學生體驗成功;自我提高內驅力是學生為了避免自尊受到威脅進而去努力學習,應從兒童入學開始就日益重視;附屬內驅力則指學生希望獲得他人贊許,從而產生,它普遍存在于學生學習生活中,有三個條件:依附性、滿足感和享受贊許。但學習動機僅是影響學習效果的一個重要因素,并不是唯一因素,學習動機與學習效果并非直接相關聯,需要通過中介,就是學習行為。學習動機影響學習行為,相應的學習行為會產生相應的學習效果。而且并非學習動機越強學習效果越好。根據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動機強度和學生學習效率成倒U型曲線關系。最好的效果是任務難,動機低;任務中等難度,動機也應中等;任務較簡單時,應保持較高動機。但對于倒U型曲線,存在一個動機最高點,何時達到最高點每個人不同,應該因人而異。成就動機訓練的過程通常分為以下五個階段:首先使意識化,在此階段教師應該與學生談話討論,目的是讓學生意識到與動機相關的行為;其次是體驗化,目的是讓學生親身體驗成功或失敗與感情的聯系;再次是概念化,學生體驗后去理解動機相關的概念;接下來應學會遷移,讓學生能夠把學到的策略應用到不同的學習場合,這種學習場合應該具備自我評價和能夠體驗成敗的條件;最后是內化,學生可以自如地應用到所學的行為策略中。為此在進行教學時,教師應該使學生在全面認知自身和其了解環境時做出自主選擇,根據有機整合理論,人具有自我決定的潛能,促使學生從事選擇感興趣的、有益于能力發展的行為,使其靈活適應環境,從而使外部動機向內部動機進行轉化。另外,有其他影響學生的動機因素,如他人操作的相關信息、學生自己以往的經驗、學生對自身能力的看法如何和一些權威人士對學生的期待,獎勵和懲罰等。教師應納入考慮范疇。
嵌入策略屬于與學習動機相關的增加有效認知負荷的策略。在進行教學時,為保持學生學習興趣,思政教師應采用形式多樣的教學形式,盡量每節課采用不同的教學環節,使學生思維保持活躍狀態,達到樂學的狀態。引導學生關注任務對自身成長價值;并設置對學生來說具有挑戰性的任務;作為教師提供自主性支持,教學應有余地,給學生提供獨立工作和決策的機會;呈現信息性的指導,如反饋、評價或獎勵,這樣能給學生傳達更好勝任的信息;最后營造一個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才能使學生敢于發言,敢于表達自己的想法,這樣學生有著積極的參與體驗,進而保持學習興趣和動機。
認知負荷理論對于思政課有效教學有諸多意義和影響,其理論自身的研究正不斷深入,作為思政教師應該不斷提升其相關科學理論知識的學習,避免在不充分了解的前提下刻意將其生搬硬套進思政課堂教學中。
(作者單位:沈陽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