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守正創新思維下為落實“雙減”政策,學校精心打造430素養課程,創設五大平臺,尊重學生個體發展特點,讓每個學生都有實現自我和展現自我的舞臺。其中藝術大舞臺中的“粵劇”是學校的一張靚麗名片。西關培正小學是粵劇中國保護中心推廣基地,全國首套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題教材——《走進粵劇》的首發儀式2019年在西關培正小學舉行。430素養課程充分發揮學校在減負中的主導作用、帶動作用和協調作用,發揮家庭在減負中的強化作用、支持作用和監督作用,發揮社區在減負中的開拓作用、補充作用和深化作用。以粵劇為載體的430素養課程實現校家社的協同育人,有效提升培正師生和家長的文化自信。
關鍵詞:粵劇;430素養課程;協同育人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六個堅持”,第三個堅持便是“堅持守正創新”。在教育實踐中,守正創新體現為對教育規律的深刻把握和對教育創新的積極追求。一方面,要堅持教育的本質屬性和核心價值,如立德樹人、全面發展、因材施教等,確保教育的正確方向和良好效果。另一方面,要敢于突破傳統束縛,勇于嘗試新的教育模式和教學方法,如跨學科學習、項目式學習、STEAM等,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造力,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在守正創新的思維下,西關培正小學的430素養課程的實踐探索從校內至校外延伸,由跨學科融合課程和430課后素質課程共同組成。每周五下午第二節課為跨學科融合課程。跨學科融合課程是以解決真實問題為目的,以項目式學習為載體,學生經歷調用不同學科知識和技能的過程,在理解主題、解釋現象、解決問題、創造產品的過程中凝結成新的理解和形成新的技能,實現素養的提升。430課后素質課程利用學生參與課后托管的時間,以五育融合的創新思考結合學生興趣愛好開設近50多門課程,滿足不同學生的發展需求。
一、以粵劇為載體的實踐
(一)跨學科融合課程
為加強知識學習與學生經驗、現實生活、社會實踐之間的聯系,注重真實情境的創設,增強學生認識真實世界、解決真實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西關培正小學從2020年起開設“項目式學習為導向的融合課程”。融合課程堅持學科融合導向、堅持成果導向,以項目式教育為抓手。基于驅動性問題,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經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修改作品—分享成果”的開放式的學習過程,學生親臨真實情景,提高了學生協作能力、動手能力,以及綜合運用學科知識的能力。
(二)430素養課程
根據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文件精神指引,結合《廣東省教育廳廣東省發展改革委關于進一步規范義務教育階段校內課后服務有關工作的通知》[粵教基函(2023)30號],西關培正小學以“五育融合”的教育實踐新范式為學生提供優質基礎托管、特色拓展托管兩種類型的服務課程。經過實踐,我們發現當“五育”共同指向學生綜合素質的培育時,會產生強大的內驅力和協同發展力,進而以“五育融合”推動“五育并舉”,實現立德樹人的目標。430素養課程以五大舞臺作為載體,其中藝術大舞臺中的粵劇就是學校的一張靚麗名片,并形成有效的課堂實施樣式。
1. 粵劇專家進校園教
學校充分利用西關地域優勢,將永慶坊周邊的粵劇、南獅、打銅、廣彩、廣繡、古琴等非遺文化資源請進來,如“古琴藝術”(嶺南派)廣東省級代表性傳承人謝東笑、廣彩的非遺傳承人劉綺雯等專家定期到校授課。在專家的引領下,學校傳統文化教育蓬勃發展。2021年,學校被教育部授予第三批全國中小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粵劇)傳承學校。此外,學校是粵劇中國保護中心推廣基地,廣東省粵劇粵曲文化(荔灣)生態保護實驗區特色學校,廣州市首批粵劇傳統教育特色學校。
2. 利用地域優勢走出去學
學科的骨干教師和校外專家融合,帶學生走出去拓展學習。如學校與粵劇藝術博物館建立館校合作模式,學校1—6年級的“小紅豆”到博物館向粵劇大師們學習。學校的小小講解員多次走進粵劇藝術博物館、永慶坊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參與志愿服務,進行政策宣講、向游人介紹傳統粵劇知識。社團的活動受到各級領導肯定,接受了中國文明網、中央媒體、省市媒體的“文明在這里”主題采訪報道。
二、成效
(一)師生創編粵劇版校歌
本校校歌歷史悠久,有普通話版本、粵語版本,穗港澳三地廣為傳唱。為了更加突出學校粵劇教育特色,為培正學子耳熟能詳的校歌歌詞譜上了粵曲旋律,創編了獨具特色的粵劇版校歌。粵劇版校歌是由培正校歌改編而成,樂句共分為4句。粵劇旋律朗朗上口,學生通過粵劇版校歌的學習,了解粵劇的旋律和歌詞的含義,同時感受西關本土粵曲文化和弘揚校風精神。
每年粵劇節“唱響培正——粵劇PK大賽”活動,學生在音樂課上學習粵劇版校歌,放學后在家自行根據伴奏練習,通過拍視頻,觀看自己的練習成果,并發給教師檢查,經過教師糾正,再多多練習。以班級為單位進行粵劇版校歌比賽,自信地演唱粵劇版校歌,表達愛校情感,展現西培學子朝氣。
(二)有效落實新課標要求,創新三整合生活化大單元作業設計與實施
基于《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要求,基于核心素養導向,基于新課標改革加入戲劇(含戲曲)課程的實時背景提出:使學生的學習不局限于音樂課堂與音樂教材,需要在相關文化以及生活中持續學習,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著力培養學生審美感知、藝術表現、創意實踐、文化理解等能力。藝術科教師在日常教學設計與實施時,融入了具有廣東特色的粵劇題材,旨在以粵劇文化推廣為突破點,將粵劇文化進行大單元整合,使單元教學內容不僅僅局限于教材。
創新的三整合生活化作業設計是以小學階段(1—6年級)學習粵劇文化的大單元教學為主,以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能力為目標,在不同的年級設計不同的作業內容,且內容是以進階的方式實施,分為以下八個部分:學習粵劇版校歌、少兒粵韻操身段練習、設計粵劇臉譜、設計粵劇頭飾、設計粵劇服飾、抄寫優美的粵曲歌詞文段、講好粵語或粵劇故事、制作粵劇主題手抄報。
三、結語
“五育并舉”的教育理念,作為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正逐步深入人心,引領著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這一理念強調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育五個方面的全面發展,旨在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學校結合自身傳統和地域優勢,通過430素養課程進行“五育并舉”的實踐,例如以粵劇為載體的實踐探索中,我們創設不同的場景、平臺,強化了學校和社區,學生、教師和家長彼此銜接,凝聚育人合力,推動家校社的協同共育,引導學生在全面發展的基礎上實現生命素質的融合發展,進而推動課程和教學的深度變革。
[*本文系廣州市教育科學規劃2022年度課題(能效專項課題)《紅色資源進小學課堂的實踐研究——以粵劇為載體》(課題編號:202215196)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