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程思政是基于核心素養,指向育人的教育理念。文以載道,以文化人是中職語文課程的重要功能。本研究在具體的課堂實施中,落實中職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明確思政元素目標,讓課程思政的引導更聚焦;立足學生的思想實際,挖掘課程思政與中職語文的觸點,讓課程思政的內容更豐富;豐富課堂教學手段,課程思政融通教學過程,讓課程思政的實施更系統;多元評價循環改進,讓課程思政的成效更明顯。
關鍵詞:課程思政;中職語文;課堂實踐
一、課程思政融入中職語文課堂的學科優勢
語言文字既是文化的載體,又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飽含著人文精神,凝結了古今中外的優秀歷史知識和傳統文化智慧,傾注了作家豐富的思想政治情懷、道德、價值觀和人文精神。早在兩千多年前,古代教育家荀子就提倡“文以明道”,精辟地闡釋了語文承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著名語文教育家劉國正認為,語文教學與思想政治教育是密不可分的,二者只有相互融入滲透,才能提高其育人功能。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以載道,文以化人。當代中國是歷史中國的延續和發展,當代中國思想文化也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傳承和升華,要認識今天的中國、今天的中國人,就要深入了解中國的文化血脈,準確把握滋養中國人的文化土壤。”語文對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與智慧,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和文化觀有著重要的意義。作為中職學生必修的一門文化基礎課程,語文教材每一篇課文的語言文字都蘊含著精神與智慧,富有思想與感情,易于感染學生,是培養學生思想道德品質、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的有效資源,具有明顯的價值導向功能。中職語文課程開展思政教育有著得天獨厚的學科優勢。
二、課程思政融入中職語文課堂的學科要求
《中等職業學校語文課程標準(2020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明確課程目標為“學生通過閱讀與欣賞、表達與交流及語文綜合實踐等活動,在語言理解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發現與鑒賞、文化傳承與參與幾個方面都獲得持續發展,自覺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定文化自信,樹立正確的人生理想,涵養職業精神,為適應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提供支撐。”在教學要求中也首先指出“堅持立德樹人,發揮語文課程獨特的育人功能”,并認為語文課程對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教育,培養文化自信,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
由此可知,新課標對語文課程開展課程思政有明確的要求。具體來說,新課標首先認為語文課程應該提高核心價值導向能力。注重通過發掘課程教學中的思想政治因素,對學生的思想政治和德育進行積極的引導,尤其注重教學內容中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符合的內容。或者是在教學內容中采用各種方法,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立起關聯,以適應性的教學手段與方式,將相關內容呈現在語文課程教學中。其次,語文課程應發揮優秀傳統文化的塑造作用。在語文教學中,著力以古典詩詞、散文等愛國文章為基礎,發掘其中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革命文化,來發揮價值塑造作用,增強學生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學習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最后,語文課程要使學生實現從“學會”到“吸收”的轉型。學生能夠將課程中的思政因素連帶課程本身知識進行吸收,并內化為自己的認知,指導自身實踐,實現價值認同,從而不斷地鞏固、提升與完善自身的價值體系。
三、課程思政融入中職語文課堂的實踐策略
中職語文課堂要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應密切把握學生的思想動態,關注學科核心素養,深耕教材內容,充分挖掘思政熔點,將體現思政元素的價值理念有意、有機、有效地融入課程教學的各個環節,春風化雨,潤物細無聲地塑造學生的內心世界。
(一)把握思想動態,關注學科核心素養
教師要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要深入了解學生的思想狀況,因材施教,落實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筆者在學生剛進入中職,就通過訪談、調查和學生作文的文本分析,了解到大部分學生都是以個人的生活學習狀態為中心,如興趣愛好、日常生活、難忘經歷、情感關系、新校園生活、職業規劃等,缺少國家社會歷史視野。語文課堂開展課程思政,應當采取多種途徑拓展學生的文化視野,既要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革命文化,還要引導學生體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涵的理想信念、傳統美德和人文精神。此外,語文核心素養作為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獲得與形成的語言知識與語言能力,思維能力與思維品質,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有機整體,我們應該將思政元素融入教學目標中,凸顯知識、能力和價值觀一體化的培養,以確保課程思政的實施目標明確,思路清晰,方法科學,可評可測。
(二)深耕教材內容,挖掘思政觸點“一人二點三故事”
中職語文基礎模塊教材中有很多文章具有思想品質、歷史文化、科學精神、家國情懷、社會責任、道德規范、法制意識等思政觸點,可以從語文教材中挖掘思政元素,進行價值觀教育。根據學生的思想現況,結合教材中蘊含的思政觸點,至少能運用教材中的“一人”“二點”“三故事”,讓課程思政更有親和力,更有針對性。
“一人”即從中學語文教材中生動鮮明的人物入手,介紹人物相關背景資料,整理人物參與的政治活動、思想主張以及情感傾向,展現出人物高尚的精神品格、道德情操、理想抱負,引導學生以優秀人物為榜樣,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例如《永遠的校園》講述北大具有“民主與科學”的精神,以此為觸點,列舉了五四運動時期北大師生如蔡元培、李大釗、陳獨秀和毛澤東一代人慷慨激昂的愛國精神,學生進一步感受到了北大人深沉的使命感和奉獻精神,感受到了北大人堅毅的、頑強的,幾乎前仆后繼的精神,更能體會北大精神是永恒的,不朽的。這里培養了學生昂揚奮進的愛國精神。同時以此為融合點,分享與本校校史相關的圖片,一張張生動可感圖片綻放著耀眼的光輝,既有學生的團結有愛、青春活力、習技修為,又有教師的吃苦耐勞、奉獻敬業、追求卓越,學生上完這一課非常感動。而作為一名教師,更進一步地了解本校五十多年艱辛的發展史,被前輩們的精神所打動,也為成為其中的一員而驕傲。
“二點”即時政熱點與社會焦點,立足課本出現的文學經典,聯系當下的市政熱點和社會焦點,旁征博引,有理有據,把書本知識活用,與更為廣大的國家社會進行關聯,既鍛煉學生綜合性思維能力,也引導學生關注國家、關注社會、關注自然。例如:習近平總書記一直強調“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為了貫徹黨和國家的生態觀和發展觀,在語文實踐活動主題課“與大自然對話”中,通過組織學生課外親近自然,課內展示自然美,融入自然美等相關活動,引導學生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增強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意識。理解生態文明的時代性與重要性,明確個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知曉了從小我的角度去保護自然,例如做好垃圾分類、技術環保等,從而付諸行動,與自然和諧相處,為建設綠色校園、美麗中國貢獻個人的力量。
“三故事”即神話故事、歷史故事、現實故事,運用教材中的故事類文本,引導學生既與實際生活相結合,又能進行文化的參與體驗,體會中華傳統美德,感悟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例如講岳飛《滿江紅》時,講到岳飛少年從軍,母親刺字“精忠報國”,岳飛以“還我山河”為己任,抗擊入侵金兵,并立志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蕩敵寇,痛飲黃龍,從頭收拾舊山河的偉大抱負。以此為觸點,我們共同聯想到了很多的古代英雄故事,比如荊軻“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則徐“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學生感受到了古代英雄身上的民族大義和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感受到了中華傳統美德中的愛國主義精神。甚至有學生還聯想到說:“難怪我們的國歌,就是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要每個人都冒著炮火前進,用血肉筑成了我們新的長城。”
(三)豐富教學手段,思政元素融通教學過程
教學實踐中課程思政融通教學過程,力求將思政元素融化于無形,不生搬硬套,用生動活潑多樣化的教學手段,恰如其分地自然呈現,巧妙地將思政教育貫穿于課前、課中、課后,形成教學全過程思政育人的格局。
1. 課前五分鐘思政,吹入思想的春風。語文課堂開展課前思政為課堂例行環節,學生采用輪流分享制,自行根據同時期學習單元確定內容,形式不限,如美文朗誦、經典共讀、熱點關注、身邊見聞、時政新聞,甚至影視推薦等均可,內容必須積極向上。主題的自由給予了思想的最大自由,學生留心身邊的真善美,記錄不同尋常的點滴,積極查詢資料,探索新知,分享智慧,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例如講解《雨巷》后,學生分享了舒婷的《致橡樹》,并由此及彼分享自己朗讀感受“愛情不是一味地付出的,也不是依附對方乞求幸福,而是共同經歷,共同成長,最后變成各自最好的樣子”。
2. 課中豐富教學手段,投入情感的春暉。課程思政融入的課堂往往有著溫暖動人的情感體驗,在教學中應該巧用豐富的教學手段,著力關注學生的體驗感。首先,關注學生視覺體驗,采用情境教學手段,運用視頻和圖片,直觀生動地呈現思政元素,讓課程思政親切可感。其次,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可以創設與職業崗位相關的情境,把學生引入現實職場或生活情境中,參與探究尋求方法。例如《應用文寫作:請柬》,要求學生為“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活動”撰寫請柬,學生用心地設想未來某次重要活動的生活或工作情境,并心懷美好地寫下請柬,寫下了對未來的美好期許,塑造了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此外,關注學生的社交體驗,用多樣化的教育技術創設情境,讓思政元素活起來,讓學生互動參與起來。比如《雷雨》一課給學生設計了拍攝微電影的學習任務,學生一起欣賞文學作品、角色扮演、拍攝甚至電影展播等,在高密度的交流參與中,不僅提高了語文的核心素養,包括語言表達能力、閱讀能力、理解能力等,也深刻理解了貫穿全文的人物精神和作品。
3. 課后拓展延伸,化成行動的春雨。課后開展豐富多彩、健康積極、格調高雅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似春風化雨絲絲潤澤學生的心田。首先,立足語文課程的學科特點開展相關比賽,如經典共讀活動、美文誦讀比賽、征文比賽、演講比賽、書法比賽、辯論賽等,培養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自豪感與認同感。其次,鼓勵學生積極參加語文相關的社團,例如文學社、書法社、主持人社、戲劇社、傳統文化社等,讓學生在社團活動中,生發對中國語言文字的興趣愛好。同時以中國傳統節日為契機,舉行傳統文化專題活動,開展文化宣講課堂,開設傳統節日的體驗活動,讓學生切身體會文化的魅力。此外,做好革命紀念日的宣傳,例如用電影展播、專題講座、唱紅歌的形式,引導學生切身體會到無數先烈勇于犧牲的革命精神,從而自覺弘揚民族精神,厚植家國情懷,增強課程思政的實效。
(四)對標學習成果,多元評價循環改進
根據課程標準學業質量評價體系和學校教學診斷與改進的要求,基于學習成果導向理念,對學生進行多元評價機制。首先,分析課程標準的目標,明確課程學習的育人成果;其次,對準課程的育人成果,明確課程思政內容與目標;再次,設計學習成果達成的教學活動,擬定評估與考核活動;最后,設計評估任務和總體評分標準。這一評價機制構建了學習與評價的共同體,由單一成績評價轉為書面考試、口頭測試、體驗性的內容等關注學習過程的多元性綜合評價,評價依據科學,評價體系較為完備,評價思路更為清晰,評價標準更為全面。總之,以多元評價為導向,更能激勵學生,喚醒學生的自律自覺,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
文以載道,文以化人,語文是實施課程思政的天然土壤,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渠道。本研究在深入分析課程思政融入中職語文課堂的學科優勢和學科要求的基礎上,積極探索課程思政融入語文課堂的實踐策略,讓課程思政的引領更聚焦,內容更豐富,實施更系統,成效更明顯,從而點燃學生的求知欲,喚醒學生內在的情感需求,引導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塑造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等職業學校語文課程標準(2020年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2]郭紅英,馬瑞霞.課程思政在中職語文教學中的實施策略[J].河北職業教育,2020(03).
[3]高彥.高職語文課程思政教學改革與實踐[J].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01).
[4]張潔,張愛軍,王利,趙姝冰.文道并重講語文,潤物無聲育匠心——高職語文課程思政建設實踐[J].河北能源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02).
[5]陳全堂.中職語文課程思政教學路徑探析[J].河南教育(職成教),2020(07).
[6]徐蔚.中職語文“課程思政”教育的實踐與思考[J].廣西教育(中等教育),2020(02).
[*本文是2025年廣州市教育科學規劃課題(青年教師專項課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中職語文教學的實踐研究”(課題編號:2024110506)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