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職學校是我國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為社會培養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任務。在“三新”(即新的多類型培養現狀、新的教材、新的課程標準)背景下,一方面要適應不同培養類型學生的學習需求,落實高職院校要求、高職高考要求;另一方面要依托新教材落實課程標準要求,提升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文章基于“三新”背景,探討了基于成果導向教學理念的中職語文學習中心課堂構建,闡述其要義及實現路徑,以期優化提升中職語文課堂教學實踐,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關鍵詞:“三新”;中職學校;語文學習
中職學校作為我國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為社會培養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任務。在經濟社會不斷發展、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不斷提升的背景下,中職教育從原來的就業導向轉變為升學與就業兼顧,從服務就業轉向服務人的全面發展,并朝著“讓不同稟賦和需要的學生能夠多次選擇、多樣化成才”的目標邁進。隨之帶來的是中職教育多樣化、多類型培養的現狀,三二分段、長學制、高職高考等各種培養模式在每一個中職學校并存。同時,中職語文作為三科統編教材的學科之一,在2023年秋季學期開始使用部編教材,真正實現了與2020年版課程標準的配套。在此意義上來說,教材是新的,課程標準也是新的。新的多類型培養現狀、新的教材、新的課程標準,一方面要適應不同培養類型學生的學習需求,高職院校要求、高職高考要求要同步落實;另一方面要努力研究依托新教材落實課程標準要求,提升語文學科核心素養。這“三新”為中職語文學科教學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基于“三新”背景,文章探索基于成果導向教育理念的中職語文學習中心課堂構建,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效果,為新時期中職語文課堂教學實踐優化提升提供參考。
一、中職語文學習中心課堂的要義
學習中心課堂是指“以學習為中心”的課堂。其核心理念是以學生學習為中心,將學生的學習體驗、學習成效以及學習動力置于教學過程的中心位置。在教學中要把學生作為教學的真正主體,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并主動獲取知識、訓練技能。學習中心課堂關注的是學習的質量、學習者的成長、學習共同體的發展。其要義可以概括為以下幾方面。
學生主體性。學習中心課堂的核心在于學生的主體性。這要求教學的設計以“學生能獲得什么”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一切教學活動的安排均以學生獲得學習成果為目標;教學過程中創造條件讓學習發生,激發學生的學習內驅力,使他們主動探索知識,并在言語實踐活動中積極訓練技能。
個性化學習。中職學生的語文學習基礎、學習習慣和能力存在較大差異,學習中心課堂應提供適應不同學習基礎和習慣的學生個性化的學習資源,并通過分層教學、差異化教學等方式,以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促進每位學生的全面發展。
情境化教學。語文學習具有鮮明的習得性,需要將學習者置于真實的生活環境中,通過大量生活參與或訓練使其自我建構起對應環境所需要的能力。這一特點要求語文教學創設與職業相關的生活或學習情境,將語文知識融入與學生生活、職業相關的實際情境中,使學習更加貼近生活。
合作學習。鼓勵學生之間的合作與交流,通過小組討論、角色扮演等活動,培養學生的溝通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合作學習不僅有助于知識的共享與深化,還能實現朋輩之間的交流互助,提升學習效率。
二、基于成果導向教學理念的實現路徑
成果導向教育(Outcome Based Education,簡稱OBE)是一種以學生的學習成果(Learning outcomes)為導向的教育理念,認為教學設計和教學實施的目標是學生通過教育過程最后所取得的學習成果。成果導向教育理念改變了傳統“以知識為主導”的教學理念,以學生預期學習成果為導向進行反向設計和正向實施教學,將教學的重點聚焦于“學生產出”,注重學生創新、實踐等能力的培養。
引入成果導向教學理念,明確學習成果目標,設計以達成這些目標為導向的教學活動。通過項目式學習、任務式學習等方式,讓學生在實踐中掌握知識,提升能力。成果導向理念引領實現學習中心課堂的具體操作步驟如下。
(一)確定學習成果
根據《中等職業學校語文課程標準(2020年版)》和統編教材的要求,結合學生實際,確定語文學科學習成果。學習成果的確定應讓學生廣泛參與,師生共同制定,且需明確、具體、可衡量,應涵蓋知識、技能和素養等多個方面,確保學生明確自己需要達到的標準。課程層面的學習成果是概括且綜合的,需要結合課程考核具體要求及專業人才培養要求再將課程學習成果分解到每個學期。根據學期學習成果,再確定每個單元(專題)學習成果,從而制定明確具體的教學目標。
(二)反向設計課程教學
以學習成果為導向,反向設計課程教學內容、教學活動和評估方式,確保所有教學活動都圍繞學習成果展開。設計能夠支撐學習成果達成的課程內容和教學活動,制定評估標準以檢驗學習成果的實現情況。這里教學與學習活動主要指促進課程預期學習成果的實現,具體包括:講授、項目化教學、混合式教學、學徒制學習、案例教學、社團活動、社區學習、學生課外研討、小組活動等。評估任務/活動主要指設計以評估學生是否實現預期的學習成果,具體包括:一般考核、筆試、口頭測試、項目測試、調查等多元評估和評價。同時需要注意凡是不能進行筆試考核的項目,都應制定相應量表。問題解決能力、綜合實踐能力和終身學習能力要設計量表。
(三)優化教學策略實施教學
根據學習成果的要求,整合和優化教學內容。注重知識的系統性和連貫性,同時融入與學生生活、職業相關的實際案例和情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積極營造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課堂氛圍。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個性差異,鼓勵他們積極參與課堂活動,發表個人見解。建立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為學生提供必要的幫助和支持。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如任務驅動式教學、啟發式教學、合作學習、情境教學等,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主要體現為引導,在課堂的開頭引人入勝、中間精導妙引和結尾總結、情感升華等三大教學(行為)環節。學生的學習行為主要體現為“閱讀辨析(信息收集、分辨)—提問質疑(針對閱讀內容進行思辨質疑)—討論釋疑(開展小組學習活動進行討論釋疑)—評價校正(開展多元評價進行比對校正)”四個模塊。
1. 閱讀辨析(信息收集、分辨)。學生自主閱讀文本,篩選相關文本信息,并結合專業聯系生活情境。在閱讀文本過程中,沉浸到文質兼美的文本中體驗情感。在這一學習階段,教師應搭建學習支架,如明確閱讀范圍、時間,示范閱讀方法,提供相關資料,營造情境讓學生沉浸式體驗,通過各種方法手段監測學生閱讀效果。
2. 提問質疑(針對閱讀內容進行思辨質疑)。學生帶著思辨性思考閱讀文本,并產生疑問,進行質疑,或進行自測(練習),同時嘗試針對自己提出或設計的問題進行解答。在此學習階段,教師搭建的學習支架為:根據學生學習情況進行思辨啟發、激趣導讀,并巧妙點撥,引領學生有針對性地回答或討論。
3. 討論釋疑(開展小組學習活動進行討論釋疑)。在理清文本基本信息、捕捉到文本所傳達的思想、體驗到文本所表達的情感后,進一步深入文本蘊含的價值導向,提出深層次的問題,然后針對問題進行小組研討,提出問題解決方案并在班級交流分享。在這一學習階段,教師應引導學生通過探索發現文本深層次的價值導向,參與學生的小組討論,適時解惑點撥,點評鼓勵。
4. 評價校正(開展多元評價進行比對校正)。學習小組將本組提出的問題解決方案通過線上線下的方式在班級展示期間,各小組開展小組評價和同學互評。評價結果及時反饋,并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校正。在這一學習階段,教師依據事先確定的評價標準,組織學生開展自評互評,必要的時候還應引入企業導師、專業教師評,并及時進行規律和方法的提煉、情感的升華。
三、運用信息技術賦能教學
要讓大部分不喜歡文化基礎課程的學生收獲較高的學習成果,既要培養學科核心素養,又要切實提升語言運用能力,以應對現實生活中的語言運用場景及升學考試中的紙筆考試,只靠課堂時間教和學肯定是不夠的。課堂只是教學的示范、交流的平臺,我們要拓展學生學習的時空。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是有效拓寬學習時空的基本措施。因此,新時代中職語文教學的基本形式應為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同時,也需要師生充分利用數字化教學資源,如電子書籍、在線課程、多媒體教學軟件等數字化教學資源,豐富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效率;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分析學生的學習行為和成效,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差異化學習,為學生量身定制學習計劃和資源,實現個性化教學。
綜上所述,新時代中職語文課堂教學應實現學習中心課堂,其要義在于學生主體性、個性化學習、情境化教學、合作學習等方面。基于成果導向教學理念的實現路徑包括明確學習成果、反向設計課程、優化教學策略實施教學、強化評價反饋等步驟。通過這些措施的實施,運用信息技術賦能教學,可以構建以學生為中心、注重學習成效的中職語文課堂,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哈薇.強化實踐訓練培養語文素養[J].青海教育,2018(09).
[2]王金旭,朱正偉,李茂國.成果導向:從認證理念到教學模式[J].中國大學教學,2017(06).
[3]牛學文.“學為中心”好課標準及其實現路徑[N].浙江教育報,2023-02-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