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中職教育升學與就業并重背景下,應用文寫作成為中職學生核心技能。文章分析了應用文寫作的地位、目標與市場需求脫節問題,并探討了學生學習動機。通過調研中職語文教師教學現狀,揭示了教學挑戰。據此,提出融合專業、貼近生活、利用數字技術的改革策略,以提升教學有效性,助力學生適應學習、生活及職業需求,為升學與就業奠定基礎。
關鍵詞:升學就業;中職應用文;教學改革;中職學生;應用文寫作技能
在升學與就業并重的職業教育當下,應用文寫作成為中職生必備技能。但用人單位反饋學生實操能力待提升,教學改革迫在眉睫。良好的應用文寫作能力體現學生學術與職業水平,助力高效溝通,提升工作效率,強化職業素養。實踐訓練作為提升職場適應力與就業競爭力的關鍵,為升學與就業的無縫對接提供了堅實支撐,對學生職業發展至關重要。
一、選題背景與意義探析
(一)中職應用文的地位凸顯
在中等職業教育體系中,應用文寫作與其他文體共同構筑了寫作教學基石。教育部明確指出,中職生需兼具文化基礎與職業能力。應用文因其獨特性,成為中職生必備技能。
(二)中職應用文教學目標定位
歷史上,劉半農先生強調了應用文教學的職業價值。《中等職業學校語文課程標準(2020年版)》進一步細化目標:學生需熟練掌握各類應用文,滿足生活與職業需要,并強調“學以致用”,提升綜合素養與職業能力。這一目標,與蔣乃平先生在《中國職業技術教育》上的見解不謀而合,彰顯了應用文教學的重要性。
(三)中職應用文寫作與市場需求之脫節反思
盡管中職應用文教學受重視,但在實踐中面臨學生能力與市場需求脫節的困境。以筆者所在中職學校為例,筆者曾與專業教師一起到深圳燃氣集團校企合作調研,企業反饋實習學生工作總結行文乏力,內容空洞,鮮有佳作。這一現狀令人深思:為何學生所學難以應用于實際?問題根源何在?又該如何破局?這一系列問題,亟待我們深入探索與解決。
二、中職學生學習動機剖析
(一)基礎教育與中職教育的緊密關聯
蔣乃平先生指出:“中職學校的文化課雖具基礎性,但此基礎緊貼專業定向,旨在為中職生職業生涯奠基,與基礎教育相關科目既有共通之處,又存在顯著差異。”學者們普遍認為,兩者間的區別顯著,中職應用文教學更需緊密貼合專業實際,以更好地服務于學生的職業發展需求。
(二)升學與就業導向的雙重考量
中職升學與就業并重,語文教學顯得尤為關鍵。職業核心素養的提升和可持續發展,離不開語文。若應用文教學仍停留在“僅需掌握請假條”的片面認知,將嚴重制約學生的發展潛力。教育者應立足學生現狀,著眼未來,依據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既滿足當前學習需求,又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提供多樣化的應用文“學材”,為學生升學或就業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核心素養的全面培育
“核心素養”是經濟社會中中職學生發展自我、融入社會及勝任工作的必備知識、技能和態度的集合,它明確了職業教育的人才規格和關鍵能力,強調了文化與技能、理論與實踐的統一與融合。鑒于中職學生學習層次差異大,且學習需內化為實際運用,遷移至工作及未來發展中,這與中職文化基礎課研究方向不謀而合。應用文寫作也如此,即注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以滿足其多元化發展需求,為學生在職場和社會中的全面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三、中職語文教師應用文教學現狀調研分析
為確保調研結果的全面性和客觀性,參與調研的教師為筆者所在學校及其他中職學校語文教師共43人,涵蓋了剛入職、入職3年以上、入職5年以上及入職8年以上四個階段。其中,剛入職5人,入職3年以上7人,入職5年以上15人,入職8年以上16人。共設計8道題目(如下表所示),通過ABCD四個梯度逐級遞升的方式,獲得了教師對于教學現狀的直觀評價。
從上面數據內容反映出教師對當前應用文教學效果的不滿,包括學生學習投入度不足、教學內容與生活及工作實際脫節等問題。僅有少數教師認為學生學習達到了預想要求,而學生全身心投入學習的比例也偏低。同時,教師對自身的教學滿意度不高,普遍認為教學內容在緊扣學生生活與工作實際、考慮學生差異及遷移學習等方面存在不足。
四、中職應用文的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
基于以上分析,結合王榮生教授的“語文課程性質模型”(見下圖)及《中等職業學校語文課程標準(2020年版)》,筆者曾申報應用文寫作研究課題,與團隊一起專門研究應用文寫作專項教學,以此提升教學的實效性和針對性。
(一)融合專業特色,強化職業模塊針對性
職業學校教育的核心在于其專業性,應用文教學亦應緊密圍繞這一核心展開。因此,將應用文教學與學生所學專業深度融合,成為提升教學質量的關鍵。
以物管專業為例,董瑞霞老師團隊所研發的應用文教學體系,便是對這一理念的生動詮釋。他們緊密圍繞物流專業的實際需求,通過構建科學合理的讀寫訓練體系,不僅豐富了應用文的教學內容,更使其與學生的專業發展及未來崗位需求高度契合。這種教學模式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在潛移默化中提升了他們的語文應用寫作能力,為未來的職業生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貼近生活實踐,提升基礎模塊實用性
“職業素質培養的重要性是毫無疑問的,問題是從課程思維角度看,任何一個概念都要轉化為教材中的一具體知識點、師生的一個具體行動,才能真正轉化為學生的素質。”職業素質的培養需落實到具體的教學活動中,將抽象的職業素質要求轉化為具體的知識點和技能訓練,是應用文教學改革的重要方向。通過設計貼近學生日常生活的教學情境,如模擬撰寫邀請函、請假條等,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和掌握應用文的寫作規范。
例如,在學習“請柬”時,可引導學生思考自己生活中最快樂的事情,并邀請老師或同學參加,按照請柬的格式進行撰寫。這樣的設計不僅激發了學生的想象力與創造力,更讓他們在實踐中掌握了請柬的撰寫技巧與注意事項(見學生的當堂習作)。同時,緊跟時代步伐,將現代通信工具的使用技巧納入教學內容,如電子郵件、微信消息的正式書寫方式,以適應信息化社會的需求。
學生當堂習作:
請" 柬
尊敬的老師:
與您共度的這一學期我非常開心,時光飛逝,很快我就要成年了,想邀請您來參加我的生日聚會,時間為2020年3月4日8:00—18:00,在我家舉行,期待您的到來!
此致
敬禮
您的學生:賴吉婷
2023年6月18日
(三)利用數字技術,豐富“學材”資源可視化
“研究學生的群體行為方式,分析學生群體輿論,關注學生的群體思維特征將會為我們設置語文課程提供理論上的依據,更會為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預設方向。”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為應用文教學提供了豐富的可視化資源和工具。利用這些資源,不僅可以使教學內容更加生動有趣,還可以通過信息整合生成新的學習材料,促進教學資源的持續優化。
以“便條和單據”的教學為例,在習作講評后,筆者引入了兩則與主題緊密相關的視頻資料。首先是一則關于單據重要性的視頻新聞——“哄女友開心寫欠條,分手后被判賠17萬”。這則新聞以其貼近學生生活的情節,迅速吸引了15、16歲中職生的注意力,使他們深刻認識到欠條的法律效力。接著,播放了另一則視頻,詳細解析了“借條”與“欠條”的區別。該視頻不僅闡明了兩者之間的基本差異,還細致入微地探討了用詞上的細微差別,如“今借”與“今借到”的語義差異,以及“已還欠款”與“歸還欠款”的不同表達。這些生動直觀的學習材料,不僅讓應用文寫作變得妙趣橫生,更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掌握了應用文的實用性,深刻體會到遣詞用句必須精確無誤的重要性。
五、結語
綜上所述,為深化中職應用文教育教學改革,我們應橫向把握職普融通、升學與就業并重的時代需求,縱向兼顧中職學生的生活、學習、工作及未來發展。結合大網絡時代背景,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學手段,從多維度提升中職應用文教學的有效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其終身學習的理念,助力學生在學業與職業生涯中取得佳績,穩健前行于人生之路。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等職業學校語文課程標準(2020年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2]蔣乃平.文化課應該讓中職生“用得上”——來自一線的報告[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8(17).
[3]王榮生.語文科課程論基礎[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4.
[4]徐國慶.職業教育課程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5]賈存志.課外語文活動是高中語文重要的課程資源[J].教育教學論壇,201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