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針對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如何應用合作學習模式進行了探討,提出了合作創編、角色扮演、分組練習、互評互鑒、引入游戲、社區展示六點策略,旨在通過實施這些策略有效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促進他們社交能力的提高和創造力的發展。
關鍵詞:小學音樂;合作學習;教學策略
合作學習模式是一種強調學生之間的互動與協作的教學策略,能促進學生學習效果的提高。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應用合作學習模式,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音樂技能和知識水平,還能培養他們的社交能力、團隊精神和批判性思維。因此,在應用合作學習模式時,教師應當注重創造和諧、包容的學習環境,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讓他們以合作的形式進行藝術創編、角色模擬、針對性練習、相互評價、游戲互動等,確保每名學生都能在小組活動中發揮自己的優勢,共同成長。這樣的教學策略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還能夠幫助他們在未來的學習和生活中更好地與他人合作。
一、合作學習模式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應用價值
1.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
在傳統的音樂教學中,學生往往被動接受知識,而在合作學習模式下,學生被鼓勵積極參與到音樂創作、表演和評價的過程中。例如,在小組活動中,學生可以共同創作一首歌曲或者編排一段舞蹈,這種參與感會讓學生對音樂學習產生更濃厚的興趣。通過小組討論共同解決問題,學生能夠感受到努力對于成果的重要性,從而激發內在的學習動力。
2. 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
合作學習不僅注重個人能力的發展,還注重學生之間的相互學習。在小組活動中,有的學生擅長樂器演奏,有的學生對唱歌或舞蹈更感興趣。通過小組合作,學生可以學習他人的特長,全面提升音樂素養。此外,合作學習還能幫助學生學會傾聽他人的意見,尊重不同的觀點,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創造性思考。例如,在排練一首合唱曲目時,小組成員需要一起決定旋律的處理方式、音色的選擇等,這既鍛煉了他們的音樂審美能力,又提高了他們的溝通技巧。
3. 培養學生的社交能力
在合作學習中,學生不僅要完成音樂任務,還要與同伴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這種經歷對學生來說是重要的,能夠教會他們在現實生活中如何與人相處。例如,在準備一場音樂會的過程中,學生需要分配角色、協調時間和資源、解決沖突等。這不僅能讓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喜悅,還能讓他們學會在遇到困難時尋求幫助和支持。這些經歷有助于學生處理人際關系,為未來的學習和生活打下堅實基礎。
二、合作學習模式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1. 合作創編,共享學習成果
教師可以讓學生分組創作音樂作品,通過共同參與創作過程,學生不僅能夠提高自身的音樂創造力,還能夠學會欣賞他人的創意,并在相互交流中不斷優化作品。在實施這一策略時,教師要先明確創作主題和目標,為學生布置合適的管樂團排練任務,并給予適當的指導和支持,確保每名學生都能在創作過程中發揮所長。最后,組織展示作品,讓學生體驗到成就感的同時,也學會如何尊重和欣賞他人的勞動成果。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音樂》(以下統稱“教材”)六年級下冊《感恩的心》這首歌曲時,教師可以在分配好小組后,介紹本次創作的主題——“感恩”,并提供靈感來源,如感恩父母、老師、朋友等,鼓勵學生從個人經歷出發尋找創作靈感。隨后,教師要求每個小組創作一段旋律或者一首歌曲,同時強調在創作過程中需要體現“感恩”的情感。這樣,小組成員之間將進行深度合作,共同探討如何創作出精彩的作品。當創作接近尾聲時,教師可以開展班級展示活動,邀請每個小組上臺表演,這不僅能給學生帶來成就感,還能給其他學生提供學習和欣賞的機會。學生不僅學會了如何創作音樂作品,更重要的是學會了如何與他人協作,如何尊重和欣賞他人的勞動成果,以及如何用音樂傳遞真摯的情感。
2. 角色扮演,體驗多種情感
在音樂劇的角色扮演中,學生可以擔任不同的角色,體驗不同的情感和音樂風格,這種方式能夠促進學生對音樂情感的理解和表達。教師應該精心選擇符合學生年齡特點的劇本,確保每名學生都有機會扮演不同的角色。通過角色扮演,學生能夠更加深刻地理解音樂背后的故事和情感,同時提高表演能力和舞臺表現力。
例如,教材四年級上冊的《守株待兔的老農夫》是一首寓言歌曲,其中蘊含了一定的教育意義,教師在教學中可以設計一個與之相關的音樂劇活動。具體而言,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和性格特點將他們分為幾個小組,并設置不同的角色,如老農夫、兔子、旁白、村民等,讓每名學生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角色。同時,教師還要引導學生根據劇本內容,為每個角色挑選適合的背景音樂或創作一段簡單的旋律,以更好地表達角色的情感,體現故事情節的發展。在準備階段,教師可以提供一些基礎音樂和戲劇理論知識,如如何通過聲音的變化來傳達不同的情緒或如何運用簡單的樂器為劇情伴奏等。這樣,學生不僅能夠學習音樂劇的創作過程,還能夠在實踐中培養團隊合作精神。隨著活動的推進,學生會逐漸熟悉角色,練習如何在舞臺上自然、流暢地表達情感。通過這樣的綜合性學習過程,學生不僅能深化對音樂情感的理解和表達,還能在團隊合作中學會相互尊重和支持,提高團隊協作能力,最終實現綜合素養的全面提升。
3. 分組練習,強化音樂技能
每名學生都有其個性和特長。音樂作為藝術類學科,注重創意和創新,這便為學生發揮自身的優勢、表現自身的特長提供了一定的空間和機會。因此,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性格特點和特長等,科學對其進行異質分組,讓有不同優勢的學生組成一個學習小組,發揮自身特長,合作完成任務,從而讓他們在相互相監督和支持的氛圍中快速提高音樂技能。
例如,在教學教材五年級上冊《北京喜訊到邊寨》這首歌曲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音樂技能水平和興趣,將他們分成若干個小組。分組時盡量保持小組內的技能水平均衡,如將班級中擅長打擊樂的學生和需要在這方面加強練習的學生分在同一組,這樣可以促進小組內部的相互學習。接下來,教師為每個小組設置明確的練習目標,如練習某段旋律的演奏、掌握特定的節奏型或學習演奏某種樂器。教師還可以提供一些練習材料,如樂譜、示范視頻或練習曲目等。在練習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定期檢查各個小組的進展,并及時給予反饋和建議,這不僅有助于學生了解自己的進步情況,還能激勵他們在遇到困難時繼續努力。通過分組練習,學生不僅能在相互監督和支持的氛圍中強化音樂技能,還能在小組合作的過程中形成良好的團隊精神和社交能力。
4. 互評互鑒,增進音樂理解
鼓勵學生之間相互評價和鑒賞作品,可以促進學生對音樂的理解,提高其音樂評判能力。在互評互鑒中,學生能夠通過交流發現作品的優點和不足,從而學會從多個角度賞析音樂作品。因此,教師可以定期舉辦音樂鑒賞會,讓學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相互評價。教師可以教授學生如何給出建設性的反饋,以及如何接受客觀的批評,以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
例如,在教學教材五年級下冊《讓我們蕩起雙槳》這首歌曲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對這首歌進行改編,并在班級內舉辦音樂鑒賞會。教師要先教授學生如何給出建設性的反饋,如指導學生注意作品的旋律、和聲、節奏等方面的特點,以及改編作品是否保留了原曲的情感基調、是否加入了創意元素等。教師還要教會學生如何接受客觀的批評,如傾聽他人意見時保持良好的心態,理解他人的觀點,并從中吸取有益信息來優化自己的作品。為了讓評價環節更有意義,教師可以設定一些評價標準,如創新性、技術準確性、情感表達等。在聽取他人的評價后,學生可以記錄評價,并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討論,進一步完善自己的作品。如此一來,學生不僅能夠學會從多個角度分析音樂作品,還能形成批判性思維。更重要的是,這種形式的互動有助于學生建立學習自信,同時也增進了學生之間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5. 引入游戲,潛移默化影響
在音樂課堂中引入互動游戲,如節奏接龍、旋律模仿等,可以使學生愉快地學習音樂知識,并增強音樂感知能力。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目標制訂相應的游戲規則,確保游戲能夠覆蓋所有學生,使每名學生都有參與的機會。游戲的設計應當兼顧趣味性和教育性,讓學生在享受樂趣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學習音樂的基本原理。
例如,在教學教材五年級上冊《彼得與狼》這首歌曲時,教師可以設計“角色匹配大挑戰”游戲。在這個游戲中,教師先播放《彼得與狼》的片段,讓學生聆聽不同角色的音樂主題。隨后,教師可以展示一些與角色相關的圖片或文字描述,如彼得、老爺爺、貓、小鳥、狼、鴨子、獵人等,讓學生嘗試將聽到的音樂與角色進行匹配。為了增加游戲的趣味性,教師可以利用道具(如頭飾或卡片)讓學生佩戴代表不同角色的物品,以增加互動感。教師還可以設計“旋律接龍”游戲,在這個游戲中,教師可以先演奏一段簡單的旋律,然后由一名學生接著演奏下一段旋律,以此類推。為了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相結合,教師可以選擇該歌曲中的某些旋律作為接龍素材,這樣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該作品旋律的記憶,還可以鍛煉他們的聽覺記憶和即興創作能力。此外,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在游戲結束后分享自己的感受,如哪些部分最有趣,哪些角色的音樂旋律容易記住等。這樣,學生不僅能更好地理解音樂作品,還能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提高溝通與協作能力。通過這些互動游戲,學生不僅能夠在享受樂趣的同時學習到基本的樂理,還能培養音樂感知能力和創造性思維,從而使音樂課堂變得更加生動、有趣。
6. 社區展示,感知音樂價值
組織學生走出教室,到社區表演和展示,可以讓學生感受音樂的社會價值,增強其社會責任感。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向更多的人展示自己的才華,還能了解到音樂是如何連接不同人群的。對此,教師可以與社區協商,為學生安排展示的機會,并邀請家長和社區居民觀看表演,讓學生成為真正的“社區藝術家”。
例如,在教學教材五年級上冊《真善美的小世界》這首歌曲時,教師可以巧妙地將課堂學習延伸至課外,組織社區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音樂的社會影響力。教師可以先根據學生的興趣和擅長的樂器將他們分成幾個小型交響樂團,每個樂團都包含多樣化的樂器組合,確保能夠完整演繹這首歌曲。為了收到更好的演出效果,學生會在課余時間加強練習和協作,共同克服困難,這種團隊協作的過程本身就是一次寶貴的學習經歷。隨后,教師積極與社區溝通、協調,尋找合適的演出場地,如社區活動室,以讓更多人欣賞到學生的精彩演出。同時,教師還可以利用社交媒體平臺發布活動預告,邀請家長和社區居民前來觀看表演,營造濃厚的藝術氛圍。當一切準備就緒,學生懷著興奮與期待的心情前往社區進行表演,他們將穿著統一的服裝,自信地站在舞臺上,隨著指揮棒的起落,悠揚的旋律緩緩流淌開來,《真善美的小世界》以其美妙動聽的旋律感染著每一位聽眾。這樣,學生不僅體驗到了音樂帶來的快樂,還提升了音樂技能,增強了社會責任感。
總而言之,合作學習模式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應用旨在通過一系列富有創意且互動性強的教學活動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合作創編不僅能夠讓學生在創作過程中彼此協作,還能讓他們學會欣賞他人的作品;角色扮演能讓學生在體驗不同情感的同時,加深對音樂作品的理解和感受;分組練習有助于學生在小組內部相互鼓勵和支持,進而提高音樂技能水平;通過互評互鑒,學生將學會如何客觀評價音樂作品,提高音樂鑒賞能力的同時,培養批判性思維;引入游戲能使音樂課堂更加有趣,讓學生在“玩中學”;社區展示能讓學生感受音樂的社會價值,增強社會責任感。
基金項目:2024年度畢節市實驗學校校本課題——小學生交響管樂團建設的策略研究(20240402)。
參考文獻:
[1]黃馨慧. 新課改背景下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策略研究[J]. 求知導刊,2023(36):122-124.
[2]鄧敏. 小學音樂教學中奧爾夫音樂教學法在音樂欣賞課中的應用策略[J]. 中國音樂劇,2023(6):99-103.
[3]鐘雋琪. 新課標背景下如何開展小學音樂欣賞課教學:以歌曲《聽媽媽講那過去的事情》為例[J]. 琴童,2023(24):51-53.
[4]任秀梅. 小學音樂課堂教學應用互動教學法的策略[J]. 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23(12):99-101.
[5]馬蘊佳. 合作學習融入小學音樂課堂的應用研究[J]. 戲劇之家,2023(24):172-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