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的頒布,使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改革進入了全新階段。作為德育教育的重要課程,為了更好地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課程教學必須要對現有的教學模式與課程理念進行革新。情境教學法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學中的運用,能夠啟發學生在情境中思考和探索,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從而提高思想政治教學效果。文章著重探究了情境教學法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學中的運用原則及具體實踐。
關鍵詞:高中思想政治;情境教學法;立德樹人
情境教學法主要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目的、有意識、有計劃地通過引入或創設一定鮮活、生動、以學生自主探索為主的教學情境,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學習感受,獲得一定程度的情感體驗。情境教學法的運用,顛覆了傳統課堂教學模式,既充分尊重了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又促使學生發揮了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使他們主動進入情境,自主學習、創造與吸收。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和學生的身心發展實際,在全方位分析與研究學生知識水平、接受能力、思維特點、生活經驗等內容后,在課堂上創設不同的情境,建立學生與知識內容間的聯系,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并在這一過程中獲得獨特的體驗,幫助學生思考、分析與判斷,順利推進教學,提升教學成效。下面結合高中思想政治教學實際探討情境教學法的具體運用。
一、高中思想政治教學中運用情境教學法的原則
1. 正面性
思想政治教育要體現出人的個體價值和社會價值,有明顯的正面性特點,這也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應該是積極向上且有價值的。因此,教師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學中也應該遵循正面性原則,在運用情境教學法時選擇積極向上、有教育意義、有價值和正能量的素材內容創設情境,熏陶學生,感染學生,讓他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并做出正確的行為。
2. 契合性
在運用情境教學法時,教師還應當遵循契合性原則,既要迎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又要與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趨于一致,建立在學生固有知識水平的基礎上,讓他們能夠將新舊知識聯系起來,進行知識遷移。對于情境素材的選取,要建立在具體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基礎上,讓學生能夠借助情境參與知識的學習、理解、吸收與內化等一系列活動。
3. 思辨性
思辨性原則主要是指教師在學生固有認知結構的基礎上,在課堂教學中設置帶有辯論意味的案例,引發學生深度思考,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鑒于高中思想政治學科具有一定的思辨性特點,為了更好地凸顯情境教學法的作用,教師要遵循思辨性原則,為學生的思辨提供必要的情境空間。
4. 趣味性
高中思想政治教學中不乏晦澀難懂的內容,容易使學生失去學習興趣。而教師在運用情境教學法時,需要創設趣味情境,變晦澀為簡單,化抽象為具體,尊重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知識水平,找到其興趣的切入口,促使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思考,創造性地發現與探索,實現情境相互交融的效果,提高教學質量。
二、高中思想政治教學中運用情境教學法的實踐
1. 熟悉的生活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知識源于生活。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學中運用情境教學法時,教師應當注重知識內容與生活實際間的聯系,創設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巧妙融入生活元素,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吸引學生的課堂注意力,使其順其自然地進入預設的課堂活動中學習、討論并掌握知識。
例如,在教學統編版《普通高中教科書·思想政治》(以下統稱“教材”)必修2“價格變動”相關內容之前,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以下作業:去附近的超市或商場了解當下糧食、蔬菜、黃金和轎車的價格,感受在面對生活必需品與高檔消費品時,價格變動對消費者的需求量產生的影響。隨后,學生在課堂上展示自己的調查結果。結合學生的學習體驗,教師進一步引導:“當生活必需品,如糧食、蔬菜的價格下調時,消費者的需求量并不會大幅度增加;當價格上漲時,消費者的需求量也沒有明顯減少。相反,對于高檔消費品,如黃金和轎車,當其價格下調時,消費者的需求量呈現出較大增加;當黃金價格上漲時,需求量明顯減少。”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高中思想政治教學內容與生活中的常見事物巧妙聯系起來,學生結合課堂所學走進生活,又在生活中學習知識。學生作為調查活動的主要參與者,積極思考,主動反饋,有效總結,牢牢掌握了“價格變動對不同商品類型需求量的變動”的結論。
2. 思辨的認知情境,引發學生思考
在運用情境教學法開展高中思想政治教學時,教師要遵循思辨性原則,引導學生深入思考,使其在思辨的認知情境中產生對知識的學習欲望。當教師在課堂伊始呈現情境時,學生對情境中的問題和事實還處于較低的認知狀態,還不能很好地運用自身的知識儲備和認知結構感受、體驗、同化,這會激發他們的學習欲望,想要學習新知識解決問題。因此,基于認知發展理論與最近發展區理論,教師要鼓勵學生思考、質疑和交流,允許學生有不同的觀點和聲音。
例如,在教學教材必修4“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時,教師可以引用馬克思的話“假如沒有小偷,鎖會達到今天這樣完善嗎?假如沒有假鈔票,鈔票的制造會這樣精美嗎?”對于這句話,是否可以將其等同于“小偷和造假者是防盜、防偽水平的提高的促進者”。問題一出,學生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在認知、思辨中,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教師在此基礎上滲透新知,引出“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這一觀點。教師結合學生原有知識結構中的盲點制造知識“陷阱”,暗設認知思辨,將學生引入其中,讓他們“自救”或引導學生走出來,這一形式對幫助學生明晰模糊認知有很大幫助。
3. 自由的辯論情境,促進學生理解
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學中,創設辯論式的教學情境,對于學生深入理解思想政治知識、提升政治素養、鍛煉表達能力和社會交往能力有重要意義。在傳統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學中,教師單一、枯燥的授課方式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被動接受思想政治知識。在教學中創設辯論情境,由學生擔任辯論的正方和反方,自己準備材料,在辯論中學習、探究、交流、合作,這樣的思想政治課堂是充滿活力的,也是有意義的。
例如,在教學教材必修2“消費心理面面觀”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設計辯題“分期付款是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此辯題主要針對樹立正確的消費觀所設,也是基于學生在學習貸款消費后,能夠在分期付款的利弊辯論中分析各種消費觀。教師出示辯題后,將全班學生分成正方和反方。其中,正方支持“分期付款利大于弊”,反方支持“分期付款弊大于利”,給予學生一定的討論時間后,正反雙方依次發表觀點。
教師導入:同學們,很多人在購房時無法全款支付,選擇分期付款,這樣既能減輕當下的生活壓力,又能快速實現住房的夢想。大學生群體中也頻頻出現分期付款購買高檔物品的情況,還開設各類信用卡滿足自己日常的高檔消費。但結果是,由于他們還在上學,伸手向父母要錢,無力償還貸款,出現了嚴重的后果,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價。試從消費心理的角度辯論“分期付款是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
正方:分期付款可以在短時間內擁有自己想要買到的東西,然后一邊使用一邊付款就行了。
反方:很多人的虛榮心作祟,貸款購買超出自己能力范圍的東西,最終還不起,后果嚴重。
正方:如果是比較實惠的東西且價格在自己承受能力范圍之內,分期付款是可以的。
反方:但分期付款有利息和手續費,這些價格要遠遠高出商品本身,花的錢反而多了。
正方:從長遠角度來看,分期付款讓人們買到了之前無法一次性買到的東西,對經濟發展也是有促進作用的。
反方:分期付款只局限于特定的東西,并不是所有的東西都能分期付款。
你一言我一語地辯論,既是學生對生活經驗的總結,又考查了他們對知識的理解程度。面對學生的發言,教師要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引導:“換個角度去思考,如果購買實惠的東西,可以將這種消費心理看作是求實心理主導的消費;如果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而購買的東西,可以將其看作攀比心理主導的消費。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消費心理。因此,大家還可以從購買時的心理出發辯論分期付款的利弊,這樣對于兩種消費心理的理解也會更深刻。”整個辯論并未完全脫離教學目標,雖然很多學生都是從分期付款的角度討論消費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思維,但通過教師的點撥,學生對求實心理主導的消費和攀比心理主導的消費有了更深刻的印象,使接下來的教學也更順理成章。
4. 趣味的故事情境,吸引學生注意
教學時,如果教師照本宣科、空洞說教,顯然無法吸引學生的注意,更談不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他們也只會覺得課堂枯燥乏味,索然無味。如果教師能在教學中融入一些發人深省的故事,創設趣味的故事情境,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推進教學有序進行。
例如,在教學教材必修4“矛盾”相關內容之前,教師可以創設故事情境——“楚國人賣矛和盾”來引入教學。有一個楚國人在大街上叫賣矛和盾,說:“我的矛鋒利極了,可以穿過任何堅硬的東西!”與此同時,他又說:“我的盾堅固無比,沒有什么東西能夠穿透它!”旁邊有人問道:“假如用你的矛刺你的盾,會怎么樣呢?”楚國人無言以對。在講解“矛盾”這一抽象概念之前,教師以一個故事情境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他們從熟悉的故事中衍生出新的知識和概念,幫助學生理解新知識。
另外,教師可以恰當地利用一些寓言或典故創設故事情境,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哲學知識。
例如,在教學教材必修4“價值與價值觀”時,教師可以為學生講述典故“子罕不受玉”。從前有一個宋國人得到了一塊玉石,未經雕琢,便來獻給子罕,并說:“我已經把它給玉石加工的匠人看了,玉匠認為它是珍寶。”子罕不肯接受,并說道:“你把它視為珍寶,我以不貪財作為珍寶。如果給我,我們都會失去珍寶。”接著,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深入分析,讓他們談談自己對該故事的看法和理解。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總結:“價值觀對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及選擇人生道路有重要的導向作用。正是在價值觀的引導下,宋國人將玉視作珍寶,而子罕將不貪財視作珍寶。”如此一來,通過發人深省的故事情境,既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哲學原理,又能讓他們在故事中有所啟發。
5. 生動的媒體情境,激發學生動力
媒體情境主要指的是教師在教學時借助多媒體設備創設生動、形象且富有情緒色彩的教學情境,促使學生自主、積極地參與課堂教學,產生學習熱情。為此,教師應該積極利用媒體情境開展思想政治教學,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生動、形象、直觀的教學內容。
例如,在教學教材必修2“企業與勞動者”相關內容時,考慮到學生沒有正式步入社會,他們對企業經營方面的了解與知識經驗比較少,此時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為學生介紹不同企業與勞動者方面的相關知識,創設企業經營不善、決策失誤的情境。依托網絡資源,為學生介紹與企業經營方面相關的案例,如企業在經營過程中可能會遇到的問題,以此引發學生的思考與討論。依托多媒體設備,教師可以獲取更豐富的教學資源,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創設媒體情境,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所學內容。
又如,在教學教材必修3“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堅持民族團結”這一方針的重要意義,教師可以在課前搜集一些有關民族團結和諧共處的視頻,創設媒體情境,讓學生在觀看視頻的過程中加深印象,提升政治認同感,在內心深處體悟到民族團結的重大意義。由此可見,生動的媒體情境能夠再現各類不同場景,調動學生的感官,不知不覺將學生帶入情境,引發學生深入思考,產生情感共鳴,幫助學生理解知識,加深記憶。
綜上所述,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學中運用情境教學法,契合高中生的認知特點和學習規律,同時也能凸顯出該門學科的獨特魅力。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繼續加強對情境教學法的研究與實踐,將理論與實踐、探索與創新有機結合起來,讓情境教學法更契合學生實際,符合高中思想政治學科特征,全面提高思想政治課堂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
參考文獻:
[1]劉暢. 試論生活情境教學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課中的運用研究[J]. 才智,2019(14):33-34.
[2]劉桂鳳. 情境教學在高中政治教學中的應用探究[J]. 中學政史地(教學指導),2020(6):11-12.
[3]吳碧敏. 高中思想政治教學中運用情境教學法的再思考[J]. 高考,2022(35):168-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