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中國傳統音樂作為寶貴的文化遺產,需要通過建立完善的學科體系與科學的人才培養計劃來傳承和發展。本文對中國傳統音樂的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進行思考,基于學科體系構想、教學理論與人才培養途徑,以及借鑒外國音樂文化發展歷程,強調在民族音樂教育中應注重基礎理論、技能訓練和文化修養的融合。
[關鍵詞] 中國傳統音樂;學科建設;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 J607" "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2233(2024)07-0025-03
中國傳統音樂學科囊括了中國傳統音樂的歷史、理論、技巧和演奏(唱)表現等內容。中國傳統音樂作為民族瑰寶,其傳承和發展需要一個完善的音樂學科體系來支撐。僅憑單一的技能培訓是不夠的,必須將基礎理論、技能訓練和文化修養有機融合。因此,在建設作為文化遺產的中國傳統音樂的學科體系和培養人才方面,應思考如何構建其學科體系,以及怎樣培養出更多的優秀傳統音樂人才。
一、中國傳統音樂學科體系構想
中國傳統音樂以其獨特而豐富的音樂形式和特色,體現了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和美學觀念,在不同歷史時期,不同的地區都有各自的特色和流派,如各劇種、歌種、曲種、樂種、舞種等。中國傳統音樂融入了中國古代的哲學思想,例如和諧思想、自然哲學和禪修觀念等。這些哲學思想賦予了中國傳統音樂深厚的思想內涵,使其具有超越音樂本身的意義。
現有的中國傳統音樂學科存在于音樂表演專業、音樂學專業、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專業、音樂治療專業及音樂教育專業的課程體系中,屬于音樂學學科分支。不同音樂學院所采取的中國傳統音樂學科建設模式存在一定差異。例如:上海音樂學院對于中國傳統音樂的學科建設傾向于傳統音樂文化的整體性概念教育;民族地區音樂院校在中國民族樂器方面的課程建設相對薄弱;新疆藝術學院在中國傳統音樂系的建設中,開設有二胡、古箏、琵琶、笙、嗩吶、揚琴、竹笛、艾捷克等民族器樂表演專業;新疆藝術學院青年國樂團整合了不同民族樂器的特色,具備較高的民族器樂表演水平。
從歷史環境、民族環境及民族文化等因素出發,新疆地區作為國內少數民族的集中區域,擁有豐富的傳統音樂文化,從而在傳統音樂的主題上豐富多樣。相較于其他地區,新疆地區的音樂學院對于中國傳統音樂學科的建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自近代“西學東漸”以來,中國音樂教育體系逐步從照抄、照搬中創立出符合自身文化特色、實際國情的育人體系。對于當前的中國傳統音樂學科建設,除了在框架上堅持立德樹人、承國學、揚國韻的教育理念以外,還需夯實“學科基礎課+專業主課”的課程體系基礎。以往音樂藝術的教育標準往往缺乏系統的理論體系,即客觀上的依據、規定和參考,通常以教授的主觀評判為主,這也導致音樂藝術教育的標準缺乏客觀性、科學性,影響音樂學科學生的專業基礎。2020年,中國音樂學院基于“中國樂派”學科體系構想,統合中國傳統音樂學科及更宏觀層面的音樂學科建設需求,實施了“8+1”的課程改革策略,將音樂理論基礎、和聲、曲式、復調、配器、中國音樂史、西方音樂史、中國傳統音樂八門課程調整為整個音樂專業學生的基礎課程,“1”為專業課,整合一對一、多對一、藝術實踐等教學模式。在該種學科體系建設模式下,音樂專業的教學基礎得到進一步加強,這一成功經驗值得全國音樂高等院校借鑒。
綜合國內音樂教育專業改革現狀與時代發展要求,中國傳統音樂的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還需根據歷史文化環境、民族文化環境、專業發展訴求與自身專業課程現狀等多種因素,進行靈活、客觀、科學的調整。如設立專業的傳統音樂學校或傳統音樂系,提供專門的傳統音樂學科培養和實踐環境,培養學生的母語音樂素養和技能 [1]。在現有的傳統音樂樂理學、演奏技巧、民族音樂學基礎上,鼓勵中國傳統音樂學科與其他相關學科進行跨學科研究和合作,例如文化人類學、歷史學、社會學等,以拓展傳統音樂研究的廣度和深度。除了高等教育層面,應加強對中小學生中國傳統音樂的教育,培養學生對傳統音樂的興趣,為后續深度學習傳統音樂打下基礎。
二、中國傳統音樂學科教學理論
(一)聽覺的訓練和把握
1.單個音的變化
在傳統器樂和聲樂中,對于音高的變化,需要注意音程的大小和方向。音程的增大或減小可以產生不同的情感表達,音程的擴大可以表達高漲的情緒,而音程的縮小可以表達沉思或壓抑的情感。此外,音高的變化也與樂曲的結構有關。例如,在樂逗和樂句的開始或結束部分,通常會出現較大的音高跳躍或較小的音程變化。音色的變化也可以為音樂作品增添豐富的表現力,不同的音色能夠帶來不同的情感和特色。通過變換演奏技巧、使用不同的樂器或演唱方式,可以達到改變音色的目的,而音色的變化可以突出重要的音符、強調音樂的起伏變化,或者營造特定的氛圍和情感。
2.柔性節奏節拍
在西方音樂體系中,節奏和節拍的處理通常比較嚴謹和精確,以絕對時間(標準時間)為參照,可以將其稱為剛性節奏和節拍。然而,在某些情況下,西方音樂體系也存在著柔性節奏和節拍的表達方式。中國傳統音樂的柔性節奏和節拍以心理量鐘時間為參照,即不完全依賴于標準的時鐘時間,而是通過情感與表達的方式來塑造和感知節奏,這是中國傳統音樂區別于西方音樂體系的重要標志之一。在柔性節奏中,存在散慢段式(上句散板,下句慢板)、散快落段式、快散段式等節奏型。在處理個別音、樂逗和樂句中出現的節奏時值變化時,首先需要準確地標明其出現的位置,然后需探索它們在句法和整體結構中的表現意義。節奏的時值變化可以突出音樂的動態變化、強調重要的音符或樂句,并對樂曲的整體形式和情感表達產生影響。
(二)多聲部的把握
在中國傳統音樂中,多聲部的表現通常以笛子、琵琶、二胡等樂器為主,通過演奏不同音高的音符并以不同的音色表達各聲部之間的和諧關系。與西方和聲不同,中國傳統音樂中的多聲部并不追求復雜的和弦進程,也不完全遵從和聲規則,而更注重于整體音樂的表達和情感的傳達。其次,中國傳統音樂中的多聲部常常采用“分解和聲”的方式,即將整體音樂分解為單個聲部的音符序列,并通過各聲部之間的協作和銜接,使得整個樂曲呈現出多維度的音樂層次。此外,中國傳統音樂中的多聲部還注重于音樂表情和情感的表達。在演奏時,不同聲部通過變化音調、音色、節奏和力度,共同表達出音樂作品所要傳達的情感和意境。這種注重于情感表達的特點,使得中國傳統音樂的多聲部不僅是一種結構性的組合,更具有情感共鳴和視聽的感染力[2]。力度的變化也對音樂的表現有著重要影響。改變演奏或演唱的力度,可以使音符的音量、強度發生變化,從而突出音樂的動態變化、強調重要的音符或樂句,并在整體結構中營造起伏和張力[3]。
(三)打擊樂聲響的把握
在中國傳統音樂中,打擊樂的聲響常參與戲曲音樂、大型器樂合奏與歌舞音樂等。目前的傳統音樂教學缺乏專門的打擊樂器。為拓展傳統音樂學科元素,實際教學中可引入板鼓、小鑼、鈸等打擊樂器。由于不同的打擊樂器具有獨特的音色特點,如鈸的鏗鏘聲、鼓的飽滿聲、鑼的清亮聲等,教學中可設置相關情境與節奏,填充學科教學內容。
(四)演奏、演唱方式的把握
中國傳統音樂需要一些特定的演奏和演唱方式。在音樂教育中,應培養學生在演奏和演唱的發聲、音色方面的敏感性和區分能力。學生要理解并準確表達音樂作品所要傳遞的情感和意義,能夠使用合適的發聲和音色來表現音樂。例如,在學習不同的戲曲流派時,學生要了解并掌握相應的發聲技巧和聲音特點,以便能夠適應和表達各種風格的戲曲音樂。此外,還應當培養學生理解和分辨一些約定俗成的即興風格。在傳統音樂中,有多種即興的演奏形式,如即興的旋律變化、節奏的靈活處理等。學生需要通過分析和學習,掌握這些即興風格的特點,并能夠在表演中靈活運用。
(五)記譜法的把握
在中國傳統音樂的現有記譜法中,還沒有相應符號對特殊音響進行形態上的描寫和記載,傳統記譜法和西方五線譜中都難以準確描寫中國傳統音樂演奏流程。特別是現代以來,因為傳統音樂演奏技巧的更新與完善,傳統記譜符號所起到的作用逐步“式微”。因此,在后續的學科建設中,還應針對一些中國傳統音樂“活”的演奏方式,建立即興演奏或特殊發聲方式的描寫方法。即興演奏與特殊發聲方式在傳統音樂演奏中具有重要的表現性和個性化,因此需要建立相應的記譜方法來記錄并傳承這些特殊的演奏方式。另外,也可借鑒西方現代記譜法的發展,尤其是空間形象化方面的手法,借用相關現代記譜法中已有的技巧和符號,準確描繪和表達中國傳統音樂的特點[4]。
(六)中國傳統音樂教學與現代教學理論
目前,中國傳統音樂教學在五大類的音樂科目中,被劃分出不同的教材和課堂教學環境。面對中國各民族豐富多樣的音樂內容,過于局部化和細分化的教學方法難以提供整體的概覽和指導。因此,對于中國傳統音樂的教學,可以借鑒漢族民歌近似色彩區的劃分及形成的漢族民歌十四區地圖的做法。這種“綱要信號圖表”可以提供一個整體性和框架性的教學指導,涵蓋五大類音樂的內容。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將地區文化與傳統音樂文化整合。學生通過了解不同地域或地區的音樂風貌,加強了對音樂與文化地理之間關系的理解,進一步豐富了對音樂的認知[5]。
三、中國傳統音樂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途徑
(一)創造性的培養
現代指導自學原則強調,教師的責任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教導學生如何搜集資料、研究問題和運用學習方法,使學生能夠全面了解中國傳統音樂的系統知識。在中國傳統音樂教學中采用創造性培養的教學方法,可以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鼓勵學生思考和探索中國傳統音樂的內涵和表達方式,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和傳承傳統音樂。在創造性的音樂素養培養上,教師還可采取提問研討式的教學模式,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引導學生了解沒有定論的知識,并介紹和闡述不同觀點。對于音樂學術領域存在爭議的問題,展開研討,讓學生了解不同觀點的論據。例如,討論中國戲曲的慢節奏特點在現代社會快節奏生活中的適應性問題,引發學生對音樂在不同社會環境中的作用和價值的思考。或者提出具有現實意義的問題,鼓勵學生表達自己對音樂的喜好,并探討音樂所蘊含的價值。
(二)文理并重
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知識的爆炸式增長,教師和學生在接受和使用新的學科知識與技術方面需要站在同一起跑線上,這也適用于中國傳統音樂的研究和教學。對于教師和學生來說,兩者都需要不斷更新知識和技能,以適應現代音樂教育的發展需求。此外,現代教學強調文理并重,即注重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這意味著在中國傳統音樂的教學中,除了關注藝術性和美學價值,還要將音樂與其他學科進行滲透。例如,將音樂邊緣科學領域的知識引入傳統音樂的研究和教學中,以提供更全面、多維度的視角,豐富學生對音樂的理解。
(三)因地制宜地抓好學科建設
對于中國傳統音樂學科的建設,高校應根據自身所處的地理環境和條件,因地制宜地進行。不同地區的情況和學校的辦學思路各不相同,不能盲目照搬某一所學校的做法。學校應充分發揮自身的特色和優勢,在課程設置上突出地方文化特色。如:廣東的星海音樂學院利用地緣優勢,開設了“嶺南音樂概論”和“潮州音樂概論”等課程;陜西的西安音樂學院開設了“西北少數民族音樂”課程,突出了西北地區的文化特色。其他地方的音樂學院也應圍繞中國傳統音樂學科的課程建設,盡量在教學的“民間歌曲概論”“民間說唱音樂概論”“民間戲曲音樂概論”“民族器樂概論”等內容中突出本地特色。
結" "語
中國傳統音樂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建設完善的傳統音樂學科體系是傳承和發展中國傳統音樂的關鍵所在。只有通過基礎理論、技能訓練和文化修養的相互融合,逐步構建自己的音樂教育體系,才能培養出具有中國音樂觀念和技能的高水平音樂人才。
參考文獻:
[1] 陳宗花.“一流學科”建設背景下《中國音樂史》課程體系整體優化的研究與實踐[J].藝苑,2023(02):102-106.
[2] 歐陽艷.專業音樂節視域中藝術類高校應用型音樂人才培養優化路徑研究——以“中國—東盟音樂周”為個案[J].音樂時空,2021(09):178-182.
[3] 李吉提.熏陶、比較、綜合與提升——在“中國民族音樂教學與作曲人才培養”研討會上的書面發言[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17(04):3-8.
[4] 明言.批評人才培養與實踐操作問題試探——當代中國音樂批評學科建設與發展若干問題(之二)[J].天津音樂學院學報,2021(04):10.
[5] 崔學榮,朱靈.反思融合展望——中國音樂教育學學科建設的相關思考[J].人民音樂,2022(03):4.
(責任編輯:劉露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