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舞蹈是抒情的載體,如何利用舞蹈藝術語言完成抒情任務,加強情感共鳴,是表演者需探究的問題。文章通過對舞蹈的自我表達性和情感表達性進行探析,發現舞者需根據個人對作品的解讀進行自我表達,這種自我表達與個人舞蹈水平、二度創作方式以及新時代審美水平有關,同時需要借助音樂、動作、表情以及舞臺美術元素。
[關鍵詞] 舞蹈;自我表達;情感表達
[中圖分類號] J705" "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2233(2024)07-0150-03
舞蹈表達指運用舞蹈語言達到抒情的效果。情感不盡相同,可以是愛國之情,亦可是熱愛生活、崇尚真理等。感情是一條無形的紐帶,將觀者、舞者聯系起來,觀者只有看懂舞蹈,才能體悟舞蹈作品的情感內核,達到產生共鳴、增強表演效果的目的。有些舞者存在對舞蹈解析不夠深入的問題,出現了二度創作水平較低的情況,這就不利于完成舞蹈表演任務。基于此,為了提升舞蹈表演水平,探析舞蹈的自我與情感表達性顯得尤為重要。
一、舞蹈的自我表達性
(一)根據舞者對舞蹈作品的解讀進行自我表達
舞者詮釋作品情感的先決條件是解讀作品,將個人學識、生活經歷、審美偏好、藝術視野等因素轉化為個性化解讀的動力,為舞蹈自我表達奠定基礎。以舞蹈《bianɡ bianɡ面》為例,該作品有著主線清晰、情緒簡單、節奏感強等特點。大體分為三部分,A段為快板,動作輕快、熱情,配合秦腔爽朗的笑聲設計灑脫的舞蹈動作,動作利落、夸張、滑稽,女生群舞要能展現出細膩、溫婉之感,與男女合舞形成對比,舞蹈整體熱情、輕快、愉悅;B段相較于A段旋律較慢,曲調悠揚、綿延,主要為中板,起初為雙人舞,舞群立于二人身后,形成動靜反差,二人舞蹈的動作詼諧幽默,而后為男女群舞,掀起舞蹈高潮;A’段為A段的再現,同時有變化,旋律為小快板,大群舞有著爽朗、活潑的特點,整個舞臺再次沸騰,與B段形成對比。該舞蹈有著陜西地方特色,這一點在樂曲編排上可以體現出來,舞者應立足陜西地區特點針對作品進行藝術化賞析。“bianɡ bianɡ面”是陜西當地特色小吃,不僅能展現出當地百姓熱愛勞動的精神品格,還能體現出陜西人民爽朗、淳樸的性格特點,進而以飲食文化為內核進行個性化解讀與藝術化創作。因為舞蹈藝術源自生活,所以舞者應走進陜西,了解當地生活方式與民俗傳統,為舞蹈藝術創作提供靈感,精準刻畫有血有肉的三秦兒女,將生活常態滲入到舞蹈中,使作品更加“接地氣”且易引起共鳴,將藝術語言、生活氣息融合在一起,實現舞蹈自我表達的目標。
(二)根據個人舞蹈水平進行自我表達
舞蹈自我表達有主觀性。每位舞者的身體條件、思維方式、專業素養等方面都存在差異,在詮釋一套舞蹈動作時亦會有不同的感覺,舞者要了解自己,善用專業技巧凸顯表達的自我性,完成自我表達任務。以《牧羊姑娘》為例,該作品為藏族舞,舞者應了解藏族舞的特點,根據樂曲發展的一般規律靈活地運用揚、升、推、繞、甩、悠等手勢,還要運用顫、順等特色舞蹈元素,膝蓋要松弛,腰部要自然,胯部需有節奏的運動,整體給人美與和諧之感,眼、手、肩、胸、腰、膝一體化運動。在詮釋《牧羊姑娘》時舞者需提升氣息調控能力,通過調節氣息滿足個人做出舒展動作的需求。實踐證明,氣息會影響藏族舞蹈的自我表達,為了提高自我表達有效性,舞者應重視氣息專項練習。例如,舞者可利用《諧》進行呼吸訓練,在屈膝時重心下沉至腳底,動作流暢、穩定,丹田用力,跟隨節拍移動膝蓋,同時快速吐氣,賦予動作節拍感與連貫性。在訓練中需遵循快而不亂的基本原則,依據藏族舞蹈的動作特點完成訓練任務,解決動作變形的問題。以弦子“屈伸”練習為例,要慢起快落,期間慢吸氣快呼氣,配合做出伸展和彎曲膝蓋的動作,使呼吸與腳步更加扎實、穩定。在針對藏族“平步”進行練習時,舞者要遵循慢呼慢吸的基本原則,“平步”重心下移,呼吸均勻,妥善控制兩腿步伐,確保頻率相同且速度較慢,在腳部做出動作的同時調節重心,并配合彎曲膝蓋,繼而使舞蹈動作更加優美,為舞者個性化表達提供條件。[1]
(三)通過二度創作進行自我表達
二度創作是舞者自我表達的重要舉措,可分為創編和傳達兩部分,并在編導、表演兩個環節中予以體現。在創作舞蹈的過程中,舞者需首先與編導交流,說明自己的創意與表演需求,在編導、舞者思維碰撞的同時產生藝術共鳴,確保定位準確,不僅能借助舞蹈藝術形象抒發感情,還能優化觀者的藝術感受,將舞者個性、編導思想、作品藝術信息融合在一起,達到借助舞蹈語言進行自我表達的效果。實踐證明,舞者要站在編舞者的角度剖析作品,了解編舞者的意圖,為二度創作奠定基礎。以《謝公屐》為例,舞者需在編舞者思維的驅動下解析舞蹈動作的設計意圖,不能僅從技巧難度上加以詮釋,還要關注該作品漢唐古典舞的風韻以及對文人雅士藝術形象的塑造,通過二度創作,用個人擅長與感覺舒適的方式展現出文人風流倜儻、狂放不羈的藝術氣質,確保舞蹈動作“傳神”。為了提升二度創作能力,優化自我表達效果,舞者應做到以下幾點:第一,強化有容乃大意識,重視研究和接納不同的舞蹈藝術作品,擴寬藝術視野,為個人二度創作提供必要條件;第二,增強編舞能力,賦予二度創作流暢性,使所有的舞蹈動作均可為詮釋作品主旨而服務,解決舞蹈創作脫離主旨、浮于表面等問題;第三,持續提升舞蹈綜合素養,如身體的柔韌性、樂感、聯想能力、創新精神等,以免出現“茶壺煮餃子”的情況,使舞者的個人情感能外化成各類肢體動作,擺脫固定表演模板的制約,不僅能靈活駕馭舞蹈節奏與動作,還能展現出舞蹈神韻,提高舞蹈作品表達的自我性與創新性。
(四)立足新時代進行自我表達
新時代民眾審美水平不斷提升,在接觸、了解各類舞蹈文化的進程中對舞者有著更高的要求,這就需要舞者順應新時代舞蹈藝術文化發展趨勢,將新時代審美標準視為提升自我表達能力的動力之一。“融合”是新時代舞蹈發展的一個大方向,許多作品就體現出了傳統與現代的碰撞,在新舊交融中謀求平衡。以《莫欺少年窮》為例,該歌舞表演者為陳小春、張云龍、范世琦等,內含街舞和英歌舞元素,用現代音樂彰顯客家文化魅力,繼而在新舊碰撞的進程中助推舞者自我表達。新時代舞蹈情感自我表達要做到以下幾點:第一,找準新舊交融的發力點,通常為傳統文化,如儺文化、客家文化、戲曲文化等;第二,展現個人風采,例如擅長表演街舞的演員可以用街舞元素進行個性化表達,擅長跳民族舞的演員則可用民族舞蹈藝術語匯加以表達,使舞蹈情感表達更具人本性;第三,新時代的舞蹈應傳遞正能量,弘揚主旋律,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思想為導向,以表達美、塑造美為目標,滲入時代元素,繼而吸引更多人關注、喜愛舞蹈作品,加強情感共鳴。[2]
二、舞蹈的情感表達性
(一)借助音樂表達情感
在跳舞之前,舞者應多聽音樂,了解音樂節奏,依托節奏設計動作,使動作更具動態美,動作幅度、頻率等與樂曲節奏高度匹配。除了要關注節奏以外,還要關注樂曲的旋律,依托旋律線條表達情感。以赫哲族歌曲為例,該民族獨具特色的漁獵文化對歌曲創作產生了影響,許多音樂作品都有波浪感,人們仿佛劃船前行,欣賞波光粼粼的湖面美景,基于此,舞蹈動作應有浪漫的感覺,跟隨旋律擺動身體。音色屬于樂曲中重要的元素,有些樂曲音色晦暗,用以抒發悲傷、痛苦等情感;有些樂曲音色明亮,可表達出欣喜、歡愉、充滿希望等情感,舞蹈動作則需根據樂曲音色加以調整。多數音樂作品富于變化,樂句或樂段之間可形成對比,基于此舞者需統攬全曲,關注音樂發展趨勢,留意存在沖突的地方,并思考銜接過渡方式,確保情緒穩定,動作流暢、統一,達到借助音樂表達復雜情感的目的。許多音樂中的元素有著獨特性,可成為舞者表達情感的抓手,以《扇舞丹青》為例,該曲中的古箏元素可滿足舞者情感表達的需求,需要舞者抓住該曲之韻,通過氣息、肢體動作把握箏曲強弱、節奏,尤其要根據左手做韻的狀態與程度加以表演,展現出細膩、柔美之感。該曲用到胸式呼吸法與腹式呼吸法,前者可配合做出激動、歡快、彷徨的舞蹈動作,后者可做出沉穩、舒緩、靜謐的動作,依托箏曲旋律控制身體,使動作具有延展性、柔韌性與擴展性,將思念、愛恨、惆悵等情緒融合在一起。呼吸貫穿整個箏曲的演奏以及舞蹈動作,雙手演奏的箏曲與舞者飄逸的動作高度融合,給人剛柔并濟之感。在《高山》第一段有八度大撮加左手按音技法,奏出厚重音效,塑造沉穩的形象,舞者要配合音樂形象做出恢弘大氣的舞蹈動作,確保箏曲元素、舞蹈元素交相輝映、彼此融合,充分抒發樂曲情感。[3]
(二)利用動作表達情感
舞蹈動作是抒情的基本元素,這就需要舞者能根據情感表達需求調節動作幅度,以及動作線條,例如強有力的動作可用來塑造粗獷、硬朗的人物形象,力度較小、幅度較小的動作可用來塑造溫婉可人的形象。因為動作頻率、節奏、力度都會對觀眾的情感體驗帶來影響,所以舞者需根據樂曲風格和主旨來表達不同的情感。舞蹈動作設計應有戲劇性,例如在演繹白領的一天時,可以利用動作表演出趕地鐵、趕報告、趕著參加親友聚會以及孤單一人回家等情節,緊扣“都市人是孤單的”這一主旨,雖然上班、聚會時能碰到許多人,但回到家還是一個人,繼而根據劇情設計動作,同時人前的熱鬧與人后的孤單形成對比,增強舞蹈動作的戲劇感與共鳴感。需要注意的是,舞者應在指定的情境內做出恰當的動作,動作符合生活常理與人們的期待,例如為了展現出回家后白領內心的空虛與百無聊賴,舞者可表現得垂頭喪氣一點,微微駝背,步伐沉重,緩慢地刷牙、吃飯、更換電視頻道,使觀眾能透過舞者的動作“讀”出他的孤單。為了使動作能表達情感,舞者要合理調控力度,通常力度較大能表達興奮、激動、憤怒、緊張等情感,力度較小可表達哀傷、安詳、沉靜等情感,在此基礎上調節速度,在多數舞蹈作品中大力舞蹈與快速舞蹈關聯在一起,若力度較小且幅度較小,那么舞蹈動作速度緩慢。無論是快速舞蹈,還是跳出溫柔的姿態,舞者的動作均需流暢,即使是站在舞臺上片刻不動,也要給人情意連綿的感覺,同時給觀者打造聯想空間,助力觀者增強情感共鳴。[4]
(三)通過表情表達情感
舞臺上舞者的一舉一動都會被放大,表情亦是如此,根據表情觀者能品讀舞蹈內涵與深意,體悟舞蹈情感,從而有助舞者落實情感表達目標。例如,在針對兒童歌曲《種太陽》編排舞蹈動作時,編導會要求小演員微笑,如同一朵迎著陽光生長的向日葵,充滿了生命力,給人歡快、幸福、昂揚的感覺,確保表情、唱詞、舞蹈動作高度統一。試想若在詮釋《種太陽》這首兒歌時全程面無表情,那么就會出現樂曲情感與舞者傳遞的情感有出入的情況,這不利于觀者解析音樂作品,還會因表情與作品主旨不符而感到無法理解,弱化情感共鳴。在借助表情表達音樂作品思想感情的過程中,舞者要了解舞蹈藝術形象,并根據形象做出相應的表情。例如,在塑造花季少女時,舞者表情應給人天真爛漫的感覺,眼神中充滿了憧憬與希望,笑容燦爛、甜美,同時肢體動作能展現出少女的嬌俏與羞澀,繼而達到用表情、肢體語言塑造藝術形象的目的。再如,在塑造花木蘭這一巾幗英雄時,表情應有變化,在上戰場時花木蘭喬裝打扮成男人,表情肅穆且充滿英氣,給人硬朗、堅強、果敢之感,在換上女裝之后花木蘭的表情隨之發生改變,給人溫婉、恬靜的感覺,依托劇情有效地塑造人物形象。舞者要保障觀者能接收到表情所傳遞出來的信息,有些舞者因面部表情過于細微,加之舞臺過大,而很難借助表情傳達細膩情感,基于此舞者要提升表情調控能力,適度做出夸張的表情,還要根據樂曲旋律的發展維持某個表情不變,使觀者能沉浸在喜悅或痛苦的情緒中,實現利用表情表達情感的目標。
(四)使用舞臺美術元素表達情感
舞蹈是一門綜合藝術,不僅需要舞者與樂隊高度配合,還要與燈光、布景、道具等部門默契配合,在此過程中多維度表達情感。以道具為例,年輕舞者在扮演老年人時需使用拐杖、假發等道具,在塑造古代人時還要根據人物所處朝代選用服裝與道具,使舞蹈藝術形象更加令人信服,協助舞者傳遞思想感情。為了使燈光、布景、道具等部門能緊密配合,舞者應積極與各部門溝通,通過排演的方式加大磨合的力度,發現合作短板,調整表演方案。以燈光為例,在舞臺較大、伴舞者較多的情況下,應從放大主角動作的角度出發使用追光,追光要緊跟主角,通過彩排明確運動軌跡,以便舞者與燈光高度配合,在此基礎上借助舞蹈動作、面部表情及光效表達情感。[5]
結" "語
綜上所述,舞蹈表演有自我性,舞者應通過強化個人專業素養提升自我表達能力,同時借助音樂、表情、動作與舞臺美術元素完成表達情感的任務,使觀者能進入表演情境,體悟作品主旨,與舞者同悲同喜,增強情感共鳴,繼而提升舞蹈表演水平。
參考文獻:
[1] 劉迪.情感線:舞蹈作品情感表達的關鍵要素[J].黑河學院學報,2023,14(08):130-133.
[2] 劉亞.“青綠腰”出圈與古典題材舞蹈的創新性表達[J].藝術評論,2023(08):96-102.
[3] 李月茹.舞蹈技巧之于民族民間舞的價值與實踐[J].戲劇之家,2023(20):129-131.
[4] 胡艷.舞蹈藝術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及表達探究[J].新楚文化,2023(20):46-49.
[5] 希拉·博克,凱瑟琳·博蘭德,方云,等.異域認同:舞蹈、差異與自我塑造[J].民間文化論壇,2020(06):94-115.
(責任編輯:韓瑩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