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社會的高速發展下,我國教育事業在不斷改革。在現代化教育理念下更加注重學習者綜合素質的培養,其中,身體素質是重要的一部分,與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息息相關。小學體育作為增強學生身體素質、心理素質、運動能力的重要學科,為全面發揮小學體育學科教育價值,教師除了要設計多元化的體育活動之外,還應當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自制體育器材,不斷豐富教學資源,活躍課堂氛圍,讓學生在自制體育器材的應用下激發運動興趣、實現綜合素質發展。本文重點探討自制體育器材在小學體育活動中的開發利用,先闡述了自制體育器材的應用價值,在此基礎上明確自制體育器材的開發利用原則,最后提出有效的實踐策略供廣大教師參考。
關鍵詞:自制體育器材" 小學體育" 教學活動" 開發利用" 綜合素質
中圖分類號:G81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8902-(2024)-24-130-3-JF
經濟的高速發展正逐步推動著我國體育專業的發展,與之對應的就是專業運動模式的優化創新,尤其體現在中小學階段的體育改革方面,對于學生綜合素質、運動能力等方面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小學作為學生學習和成長的起步階段,在小學體育教學中,教師要鍛煉學生身體素質,提升學生體育認知和體育素養,使他們從小形成良好的運動意識和習慣,為他們未來的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受限于傳統體育教學活動的單一性以及運動器材的缺乏,導致部分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興趣不高、積極性不強。在這一情況下,教師要以身作則,對體育活動進行優化、對體育器材進行完善。基于這一背景,教師可鼓勵學生共同制作體育器材,并利用自制體育器材創新體育活動,在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實踐動手能力的過程中激發他們的體育運動興趣,增強他們的運動體驗,使其逐步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
1、自制體育器材在小學體育活動中的應用價值
1.1、有利于激發學生運動興趣
培養學生運動興趣是提高其運動能力的關鍵前提,也是使學生積極參與體育活動的重要因素。在小學體育教學中,教師應當以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為初級教育目標,讓每一位學生都能主動地參與到體育活動中來,發揮體育活動的教育價值,促進學生各方面能力的協調發展。部分教師在開展體育活動時,由于缺乏專業的體育器材支持,導致學生無法擁有完整的運動體驗,嚴重影響著他們的參與興趣。而通過自制體育器材的開發利用,可以激發學生參與興趣,無論是體育器材的制作環節,還是運用自制體育器材開展體育活動,都能讓學生產生良好的參與感、體驗感,這種自主性的探索與實踐能讓每一位學生找到體育運動的樂趣。
1.2、有利于豐富體育教學活動
小學是學生獨立發展的關鍵期,每一位學生都有不同的興趣愛好、學習需求。在小學體育教學中,想要激發學生參與興趣,促進學生主動參與體育活動,教師要結合小學生身心發展特點以及興趣愛好豐富體育活動內容。將自制體育器材進行開發利用,可以有效地豐富體育教學資源,讓每一位教師都能應用自制的體育器材設計出針對性的體育活動,讓學生自主參與,例如學生設計“投籃輔助器”,著重提升學生投籃技術;利用廢舊籃球、足球等為學生開發“皮球魚”,在體育課上組織“釣魚”比賽,培養學生手眼協調能力、耐心。這些多元化的運動活動均源于自制體育器材的開發利用,可以使教學更加生動有趣,更加具有針對性,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全身心參與其中,感受到體育的魅力。
1.3、有利于發展學生綜合素質
在新課程標準的全面實施下,對小學體育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教學中教師應當將學生作為參與主體,指向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確保學生在參與體育活動的過程中形成良好的運動能力、合作能力、創新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將自制體育器材加以應用,對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能有效地實現小學體育教學目標。在具體的實施中,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不同需求,為他們設計出多樣化的體育器材并以此開展針對性的體育活動,從而培養學生的運動能力;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自主參與到體育器材的設計與制作中,讓學生以團隊為主,設計出多樣化的體育器材并運用到體育教學中。不僅如此,自制體育器材的原材料大多源于生活中的廢舊物品,這些廢舊物品的二次利用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還能培養他們的環保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對于學生優秀道德品質的培養有著極大的教育意義。
2、自制體育器材在小學體育活動中的開發原則
自制體育器材主要是指教師或學生自己動手制作的用來輔助體育活動全面實施的器材,其具有創新性、個性化、簡易性等特點。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在開發利用體育器材的過程中都應當遵循安全性、實用性以及多元化原則,讓每一種自制體育器材都能發揮出關鍵性的作用,讓每一位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多樣化的體育活動。
2.1、安全性原則
在自制體育器材的過程中,教師要保證學生所收集的材料、為學生們提供的材料或工具都必須是安全無害的,尤其要避免一些尖銳、易碎材料的出現,全面消除開發或利用自制體育器材中的隱患,為學生構建自由、安全的運動空間。自制體育器材多以簡便性為主,在制作的過程中,教師應當注重器材的結構穩固,避免在使用該器材時出現變形、斷裂等問題。對于部分新穎的自制體育器材,教師在應用時要與學生進行溝通,讓他們了解不同的體育器材的作用、特點,實現安全使用。
2.2、實用性原則
自制體育器材主要為體育活動的實施而服務,教師在開發利用自制體育器材時,要遵循實用性原則。基于這一方面,教師需保證每一個自制體育器材都有特定的功能,能滿足不同的體育教學要求,全面發揮自制體育器材的教育優勢。教師在引導學生設計或使用體育器材時,要保證器材的簡單、高效、易懂,提高學生使用體育器材的效率和質量。
2.3、多元化原則
除實用性原則之外,教師還應當遵循多元化原則。這意味著教師要結合不同學生的興趣愛好、體育教學目標、不同的運動項目等方面開發出多元化的自制體育器材,充分發揮這些器材的應用優勢,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除此之外,教師還要充分發揮每一位學生的學習特點、創新意識和思維能力,鼓勵學生自主開發體育器材,保證體育器材的多樣化和豐富性。
3、自制體育器材在小學體育活動中的開發利用策略
3.1、基于學生運動需求,設計自制體育器材
為進一步提升自制體育器材在小學體育活動中的應用價值,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在利用自制體育器材的過程中主動參與體育活動,感受到體育的樂趣,教師在設計體育器材時,要做好對學生運動需求、運動能力的全方位分析。只有了解每一位學生的運動需求,才能找準他們的學習方向,從而設計出具有針對性的體育器材,使學生在體育課上得到針對性的訓練。
教師在設計體育器材之前,可以先與學生進行互動,了解他們的體育運動需求,還可以通過問卷調查、日常課堂觀察等方式分析學生的運動需求、運動能力。在此基礎上為學生設計相應的學習目標,使他們能在運用自制體育器材的過程中達到學習目的,如提高學生平衡能力、培養學生合作意識等,以此為指導利用現有的資源或材料制作體育器材。在制作完體育器材后,由教師為學生講解該體育器材的應用方式,并根據學生在應用中的具體反饋對器材進行優化創新,充分發揮該器材的應用價值,提高體育教學質量,增強學生參與體驗。
在小學體育課堂中,籃球課是基本的課程內容,能鍛煉學生的多方面能力。投籃作為該課程的基本技能,是每一位學生必須掌握的技能之一。具備良好的投籃能力對學生的手眼協調能力和力量控制有一定要求。在上課之前,教師可先統計班級學生在投籃方面的能力,了解學生在投籃時存在的誤區,如部分學生不知如何發力、部分學生投籃時右手總是偏左等,導致投籃不準。針對這一方面,教師可以制作“投籃輔助器”幫助學生糾正投籃手型或正確發力。比如教師可以先準備PVC管、尼龍繩、塑料瓶等材料,將與籃框高度相等的PVC管的一端進行固定,使其豎直放在地上;將尼龍繩纏繞在PVC的另一端,傾斜至與學生投籃出手點相同的角度;將塑料瓶底端剪破并穿過尼龍繩。在使用這一器材進行投籃訓練時,教師可站在學生后方蹲下并拉住尼龍繩,使尼龍繩與PVC管頂端的夾角剛好適合學生投籃出手的高度,緊接著讓學生屈髖屈膝并單手托住塑料瓶朝PVC管頂端扔出去,塑料瓶碰到PVC頂端則算成功,以此形成流暢的發力。設計這一體育器材,可以讓學生在不斷練習中逐漸掌握投籃的角度和正確發力,使他們的投籃水平更上一層樓。結合學生運動需求設計并制作體育器材,可以提高教學的針對性、激發學生參與興趣,促使學生運動技能的有效提升。
3.2、結合學生興趣愛好,利用自制體育器材
在小學體育教學中,培養學生運動興趣是教師首先要達到的教育目的。由于不同的學生有著不同的興趣愛好,為了讓他們感受到體育運動的樂趣,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并利用自制體育器材設計趣味體育活動,讓學生在寓教于樂的環境下參與體育游戲,實現運動能力的綜合發展。教師在開發利用自制體育器材時,可以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了解學生們的興趣愛好,收集他們對體育活動的實際需求以及想玩的一些體育項目。而教師則可以根據學生們的興趣愛好設計出多樣化的自制體育器材,讓全體學生都能參與到體育活動中來。在運用自制體育器材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為學生設計游戲化體育活動,讓學生在游戲中學會運動技能,提升運動能力。
比如在一次課堂興趣愛好大調查中,教師發現部分學生尤其喜歡“追逐類”體育活動,部分學生喜歡“射箭”比賽。在調查結束后,教師則可以利用生活用品或廢舊物品為學生設計出針對性的體育器材。比如對于喜歡“追逐類”體育活動的學生,教師可以設計出“旱劃船”“彩色輪胎”等體育器材;而對于那些喜歡“射箭”的學生,教師可以在保證安全性的前提下為學生們自制“兒童弓箭”。
以“旱劃船”為例,在“旱劃船”的設計中,教師可以利用廢舊的課桌木板、萬向輪、定向輪、泡沫、海綿等制作出“旱船”,具體是將泡沫、海綿粘貼在課桌板四周,實現防撞的功能,再將定向輪和萬向輪均勻固定在木板底端,最后,教師可讓學生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利用丙烯顏料為制作好的“旱船”涂色或涂鴉,使它們成為獨一無二的“旱船”,提高幼兒的參與感和成就感。在整個過程中,教師還需要借助木棍為學生制作出“旱船槳”。在制作完畢后,教師則可以開展“陸地劃船趣味體育游戲比賽”,將學生按照男女比例均勻分為“二人一組”的小組,將籃球場作為比賽場地,學生需盤腿坐在“旱船”上,并利用手中的“船槳”撐地向終點滑去,用時最短的小組可獲得教師的獎勵。設計的這一體育游戲活動,能夠鍛煉學生上肢力量、提高學生平衡能力,以及培養他們的合作意識,讓學生在玩樂中提升運動能力和體育素養。
3.3、鼓勵學生自主設計,開發自制體育器材
在自制體育器材的開發與利用中,學生作為課堂參與的主體,教師要充分發揮每一位學生的主觀能動力,鼓勵學生參與到體育器材的設計與制作中,讓他們能夠運用想象力和創造力,在動手實踐中創作出多樣化的體育器材,不斷增強學生主人翁意識,發展學生創新思維,培養學生實踐動手能力,使他們感受到體育器材在體育運動中的重要性,并利用自制體育器材積極主動地參與多元化的體育活動,不斷培養學生運動興趣,提高他們的運動能力。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先與學生進行問題互動,例如:“同學們,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廢舊物品,你們不穿的衣服、廢舊的報紙、泡沫紙箱等都可以用來制作一些體育器材,豐富我們的體育活動,你們有沒有制作體育器材的想法呢?”以此引發學生思考、激發學生興趣,為后期體育器材的制作奠定基礎。為了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降低自制體育器材的難度,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不同小組,讓各小組自主思考,說出想要制作的體育器材和功能,并總結會運用到的材料。在學生討論的過程中,教師應當為學生講述自制體育器材的三個原則,讓他們知曉安全性、實用性和多元化原則的重要性,并嚴格按照制作原則進行制作。有的學生利用針、線、細沙、廢舊衣服制作出沙包,用作投擲訓練和接球游戲活動;有的小組在共同商量后,用報紙、透明膠、保鮮膜等制作了保齡球;還有的小組利用紙箱、木板、彈力球等制作“迷你籃框”,用于練習投籃。不同的小組有不同的想法,他們會按照設計想法參與體育器材的制作。在各小組制作的過程中,教師要主動觀察各組員的參與狀態、各小組的完成度,對學生們進行針對性的評價。在制作完畢后,教師可邀請各小組派一位成員為同學們講解所制作的體育器材,讓其他同學了解這一體育器材的名稱、用途。最后,由教師為各小組頒發獎狀或給予獎勵,讓學生們感受到教師對他們的關注與認可,從而更加積極地參與到后期的體育活動中。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中的主觀能動力,讓他們自制體育器材,豐富體育活動,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
4、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小學體育活動中開發利用自制體育器材有著極高的應用價值,在培養學生綜合素質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師應當與學生共同參與體育器材的制作與利用,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使他們感受到制作體育器材的樂趣,享受運動的快樂。在未來,教師也要不斷研究新穎的體育器材的制作方式,將其用于豐富體育活動,為學生呈現別具一格的體育課堂,讓學生在運動中快樂成長。
參考文獻:
[1]王曉玲.自制體育器材在小學體育教學中的實踐[J].新體育,2024(2).
[2]黃燕.自制體育器材在小學體育活動中的有效利用[J].文體用品與科技,2023(10).
[3]張軒浩.自制體育器材,提升小學體育課堂教學[J].體育畫報,2021(1).
[4]馬宏強.簡易體育器材在小學體育教學中的應用[J].當代體育科技,2020,10(10).
[5]趙鵬.小學體育教師自制體育器材與利用的能力重點探尋[J].速讀(下旬),2019(10).
[6]陳杰.新器材,新用法,新收獲——自制體育器材在小學體育課堂上的巧妙應用[J].教育界,2023(22).作者簡介:王秋露(1987-),女,漢族,浙江杭州人,本科,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體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