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細一算,我從事語文教學工作已經整整27 年了。還記得畢業剛進學校時,我毫不猶豫選擇了教語文。當時,我對于小學語文教學并沒有一個明確的概念,對于小學語文教師的身份也不甚明了。從踏上三尺講臺,到逐漸摸清一些門道,再到現在希望在課堂上融入一些屬于自己的風格,這是一個自我成長和豐滿的過程。
談到語文教學,很多專家學者能提出高深的見解。從我自身的成長角度和學生的成長需要來看,我將語文教學的目標理解為激起語文學習的興趣、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以及不斷提升語文素養。所以,在實際教學中,我也自覺按這樣的標準去實施和改進。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我發現在教學過程中采取一些有意思的小策略,對于促進語文課堂教學很有幫助。下面,是我提煉總結的四“小”策略。
小積累:側重于朗讀、背誦和識記。這個習慣的培養可以從一年級開始,內容可以從淺顯的兒歌、詩歌逐漸過渡到《小學生必背古詩80 首》,再到《論語》中的名言名句,以及精選的詩詞等。到了六年級,我又進行適當調整。都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考慮到六年級學生的升學需求,我要求學生在背誦后把這篇古詩文抄寫一遍,每天積累一次,統一寫到一個專用的本子上,讀寫結合的形式更便于復習和加深印象。
小測試:專指課前的聽寫小測試,既訓練了學生“聽”和“寫”的能力,也不斷夯實了識字教學的基礎。我在上一篇新課文之前,會鼓勵孩子們通過自己的方式在預習時解決部分識字任務,尤其是到了高年級,在課堂上不會花很多時間來進行識字教學。除了隨文識字等形式之外,我會通過聽寫來鞏固識字效果。具體操作模式是,讓每個孩子每學期準備一個聽寫專用本,在聽寫時要求認真聽,從會寫字的拼音,再到帶有這個字的詞語,每個詞語重復三遍;最后批閱,有錯誤的當面進行訂正,改錯的要求是“一改二抄三默”,即先把正確的改在旁邊,在后面把這個錯了的詞語連同拼音一起抄寫三遍,識記后再默寫,再次交給老師批閱。如果還有錯誤,再按同樣的方法改錯。從小抓起,幫助孩子學會正確使用漢字,盡量避免寫錯別字,提高語文基本素養。
小練筆:練筆的形式豐富多樣,可以是隨堂交流的一句話,可以是課后的一篇拓展習作,可以是課內與課外相結合寫“漂流日記”,還可以是提煉整理成一本有模有樣的作文集。教學六年級上冊《棗核》一課時,我組織學生進行了一個這樣的小練筆:“這不是一顆普通的棗核,而是……”學生的表達清新又明白,如“是每一個身居他鄉的炎黃子孫對故土的思念;是千千萬萬海外游子濃濃的思鄉之情;是朋友與故土心境相通的橋梁……”這些文字也是學生對文章主旨的一種領悟。又如在教學《太陽與士兵》一課后,讓孩子們給“東方第一哨所”的解放軍叔叔寫一封信,表達自己學習課文后的感受。我精心收藏了幾本漂流日記,這是家長和學生以及本人合作寫成的日記,涵蓋二年級到五年級各個學段,日記本上記錄了師生、家長對學習和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所感,這也是家校共育的一種體現。
今年上半年,我把孩子們一些優秀習作進行整理,制作了一本名為《曉荷文集》的學生習作集,用于鼓勵孩子們主動表達,樂于表達。
小獎勵:很多老師會對學生“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我個人認為有時也要“曉之以利”。“利”即為對學生的獎勵,獎勵一般分為精神和物質兩種,當學生有進步時,一定要不吝贊譽之詞,給予正面激勵,滿足他的心理需求;同時也可以設置一些獎勵機制,給予學生一些物質的、看得見的獎勵,如玩具、文具甚至是小零食之類的小獎品。孩子們很喜歡小糖果、小餅干之類的獎勵,也會把它作為一種快樂與身邊的伙伴分享。聽著老師的夸贊,嘗著美味的糖果,孩子們更是甜到心里,下次也會主動做得更好。
在語文教學上,老師需要且行且思,且思且行,積極探索不同的語文教學策略,真正實現“教學相長”的理念,從而不斷提升自身和學生的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