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三農”問題是我國當前社會關注的焦點。為有效促進我國農村養老保障事業長效發展,相關工作人員應深入分析當前農村養老保障工作存在的困境,從區域實際情況出發,明確工作重點,基于“互聯網+”視角,積極采取有效的改善措施,確保各項農村養老保障措施得到有效落實,使農村養老問題能夠真正得到優化,進一步提高我國農村人民生活質量。本文在明確農村養老保障工作重要性的基礎上,深入分析當前農村養老保障困境,基于“互聯網+”視角分析農村養老保障工作發展措施。
[關鍵詞]“互聯網+”;農村;養老保障
[收稿日期]2023-08-24
0" " "引 言
為確保農村養老保障事業得到可持續發展,工作人員應結合當前互聯網發展狀況,基于“互聯網+”視角,對農村養老保障困境進行分析,充分將互聯網技術融入到農村養老保障事業中,為該項工作提供技術支持,進而提出更具有針對性的農村養老保障事業發展措施,有效改善農村人口養老問題。互聯網相關技術有利于促進農村資源整合,可有效優化農村經濟發展路線,進而為農村養老保障事業提供保障,有利于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1" " "基于“互聯網+”視角的農村養老保障工作重要性
1.1" "有利于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當前大部分農村青壯年均選擇前往城市打工,而在其進入老年后,容易失去經濟來源,加之我國農村養老保障制度尚不完善,將會導致農村人民難以安享晚年。同時,對比城市老年人口,我國農村老年人相對貧困,生活難以得到保障,將會導致城鄉發展不均衡,不利于我國經濟發展。而基于“互聯網+”視角,促進互聯網技術與農村養老保障事業的深度結合,建立更加完善的養老保障體系,能夠有效保障農村老年人群老有所依,有利于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1.2" "有利于縮小城鄉差距
城市經濟發展使勞動人口逐漸向城市轉移,此情況將會突出“農村空巢”現象。留守老人沒有經濟來源,生活質量較差。同時,隨著年齡的增長,老人自理能力下降,需要外出務工的農民工返鄉照顧老人,這就會導致城市勞動力流失,不利于城市發展。而通過結合當前互聯網發展,充分發揮互聯網帶來的資源、技術優勢,加強農村養老保障工作,能夠有效改善農村家庭面臨的矛盾,可解除農村老人的后顧之憂,確保老人能夠得到充足的物質保障,有利于縮小城鄉差距。
2" " "基于“互聯網+”視角的農村養老保障現狀
人口老齡化是影響我國社會轉型期發展的重要問題,也是我國當前農村養老面臨的困境。我國農村養老保障事業長期處于落后狀態,整個養老體系以家庭為主,依舊停留在基礎階段。隨著城市化發展,農村勞動力流失,農村地區出現大量留守老人,家庭無法發揮養老功能,農村老年人需要自我養老,導致老年人口生活質量下降。
我國長期處于家庭養老模式,但是受到城市化發展影響,青壯年人口來到城市打工,在一定程度上導致農村人口流失,使傳統家庭觀念、運行模式出現變化。傳統農村家庭主要組成包括老人以及子女。其中,子女負責提供物質資源,老年人負責照顧孩子以及承擔部分家務。而如果老年人勞動能力下降,則需要由子女進行贍養。經濟社會發展使務農收入往往難以滿足家庭需求,為提升生活質量,大量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青壯年難以照顧家中老人,農村留守老人數量顯著提升,家庭無法承擔養老責任,只有依靠老年人自我養老,甚至部分老年人還需要照顧孩子,使老年人養老更加困難。然而,互聯網發展為我國農村養老保障事業提供了新的思路,通過整合農村資源,挖掘農村產業潛力,能夠優化農村產業結構,進而為農村老人提供物質資源,有效改善當前農村面臨的養老困境。但是由于農村地區互聯網普及率較低,老年人不具有良好的新鮮事物接受能力,部分老年人無法理解互聯網對農村經濟發展的影響,沒有清晰認識到我國相關養老保障工作的作用,認為只有給錢才能夠解決養老問題,存在嚴重的物質依賴性。我國農村老年人文化水平較低,堅持傳統思想觀念,只接受家庭養老這一方式,不接受其他養老服務,也不愿意因為接受新鮮事物而使生活出現變化。大部分老年人認為孤寡老人才需要去養老院,甚至認為去養老院的行為是放棄子女贍養或者子女不孝,落后思想將會嚴重影響我國農村社會養老服務發展。
3" " "基于“互聯網+”視角的農村養老保障困境
3.1" "農村養老保障機制不健全
對比城鎮養老保障工作,我國農村養老仍然呈現家庭養老的基礎模式,雖然政府能夠對部分特殊人群提供相應的社會保障,但是整體而言,我國農村養老保障機制尚待健全。因此,要求相關工作人員應基于“互聯網+”視角,借助互聯網相關技術,積極整合各方資源,建立完善的農村養老保障機制,做好跨界資源規范處理,進而有效促進我國農村養老保障事業發展。但是我國農村養老保障機制、管理方法不健全,難以對“互聯網+”視角下提出的新養老模式進行監管,不利于農村養老保障事業發展。
3.2" "基礎設施不完善
相關調查顯示,我國農村網民數量明顯增長,互聯網普及率顯著提高。但是關于社會養老保障的基礎設施尚未得到有效應用。雖然當前政府助推農村信息化建設工作,但是由于老年人受教育水平相對較低,對互聯網的理解、應用能力不足,將會導致互聯網技術難以有效應用到養老服務中,進而影響農村養老事業的發展。
4" " "基于“互聯網+”視角的農村養老保障發展措施
4.1" "借助“互聯網+”發展農村養老保障事業的優勢
4.1.1" "可將市場機制引入農村養老保障事業中
結合“互聯網+”視角,可引進市場機制,進一步調節農村養老市場。通過促進互聯網、農村養老保障工作跨界融合,能夠解決傳統農村資源流動性不足的問題,有利于打開農村養老市場,使農村養老市場煥發生機。人口老齡化發展背景下,以政府政策作為引導,社會資本應緊跟政策變化,積極向養老產業傾斜,將互聯網、大數據技術融入到養老市場中,創新社會化養老模式。通過深度結合互聯網以及農村養老保障工作,能夠使社會資本順利進入到農村養老保障工作中,進而有效促進農村養老保障事業發展,提高農村養老的多樣性。
4.1.2" "可為農村養老保障事業提供技術支撐
在農村養老保障事業中不斷利用互聯網優勢,加強互聯網的滲透,有利于優化農村經濟結構,進一步改善傳統養老體系。具體而言,通過深度結合互聯網、農村養老保障事業,能夠準確識別農村貧困農民、純農民、無土地農民,可為不同農村人民提供點對點的養老服務。因此,互聯網能夠為農村養老服務提供數據支持,可幫助政府部門及時獲取農村老年人口信息,使農村養老服務工作得到更加精準的信息支持。
4.1.3" "可優化農村養老保障環境
在農村養老保障工作中應用相關互聯網技術,不僅能夠通過跨界融合的方式,促進我國農村養老事業長效發展,還能夠進一步優化養老環境,有效提升區域養老服務水平?;ヂ摼W具有強大的信息整合能力,能夠為相關跨界融合工作提供信息支持。具體而言,借助互聯網技術,可充分挖掘農村優勢資源,并將其引入市場中,有效促進農村經濟發展,解決農村養老難的困境。同時,互聯網行業與農村經濟發展之間的結合,還能夠有效調節農村產業結構,有效保障農業生產效率,進而使我國農村養老保障工作獲取相應的經濟支持。另外,引入城鎮化養老保障經驗,有利于改善農民傳統思想,解決目前農村養老存在的問題。
4.2" "農村養老保障發展措施
4.2.1" "健全農村養老保障機制
針對我國農村養老保障機制尚不健全的問題,應健全養老保障機制,逐步在農村中推進養老保障保險以及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應完善養老保障機制,確保農民工在進城后,能夠享受與市民同樣的待遇。我國《農村養老保障法》中規定,要求全體農民均需要參保,并按照梯度進行繳費。應明確養老金標準,合理設置政府、集體補貼金額。同時,考慮到我國當前農村養老現狀,應積極融合互聯網技術,經數據分析,進一步建立具有層次化特點的農村養老保障機制。該機制主要包括三層,分別為基礎養老金(第一層次)、國民養老金(第二層次)、個人商業保險(第三層次)。建立完善的農村養老保障機制,能夠在保障老年人口基本生活的基礎上,進一步優化老年人口生活質量。同時,在農村養老保障機制中,應明確政府應負的責任,有效提升社會公平性。政府應合理增加財政支出,并重點向中西部地區傾斜,加大弱勢群體以及純農民的補助力度。農村養老保障機制中應規定,如果農民喪失勞動能力并且沒有子女,可由政府為該類農民繳納養老保險。以農村養老保障機制作為指導,可確保各項養老保障工作順利開展。應將養老保險繳納與政府績效掛鉤,結合現有養老保障機制,配合相應的獎懲制度,提高政府對于區域農村養老保障事業的重視度,進而提高農村養老保險繳納人數。養老保障機制中應規定基金管理機構以及相關法律責任,及時告知農民養老金領取時間,使農民更加信任養老保障工作。可進一步建立農保基金監督機制,加強對基金的管理工作。
需要注意的是,為確保農村養老保障機制得到有效落實。政府應從多方面著手,切實加大宣傳力度,配套建立完善的利益訴求機制。地方政府應借助有效宣傳,強化農民在養老保障機制方面的信任度[1]。具體而言,可借助廣播、電視、微信公眾號,增進農民對養老保障機制的了解,使其深刻認識到養老保障機制的好處,明確互聯網與養老保障機制之間的關系,使其主動參與到養老保障工作中。同時,政府應積極吸納志愿者,由志愿者為農民提供上門宣傳工作,結合村民對于養老保障機制存在的疑惑,給予解答,提高農民對于養老保障機制的信任度。另外,應切實加強養老保障機制信息化建設工作,通過合理融入互聯網技術,完善養老保障機制內容,確保整個機制的覆蓋面。應做好對養老保障機制的細節化管理,機制中應詳細介紹參保人員信息、養老保險參保地點、領取金額、領取時間等。應結合農村養老保障機制,構建利益訴求機制,及時收集農民意見,進而合理調整養老保障機制內容,確保養老保障機制能夠充分滿足農民需求[2]。
4.2.2" "加強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
考慮到農村養老保障事業在互聯網基礎設施方面建設不足的現狀,工作人員應切實強化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工作,通過建立完善的互聯網資源整合平臺,能夠提高互聯網資源整合規范化水平,進而有效優化農村養老結構。工作人員應圍繞農村養老工作建立信息數據系統,并確保農村養老信息平臺的獨立性,確保所有信息真實有效,為農村養老工作開展提供保障。同時,應借助政府在行政方面的優勢,加大信息審核力度,有效降低農村養老服務風險。應積極引導社會資本進入到農村養老服務中,合理調節農村養老保障資金支出,并通過建立完善的體制機制,有效保障農村養老服務質量。互聯網在農村養老工作中的應用具有必要性。工作人員應結合區域實際情況,配套相應的互聯網硬件設施,提高家庭網絡安裝率,強化互聯網普及率,有效促進農村養老信息化發展。另外,政府應加大在農村通信建設方面的投入力度,圍繞孤寡老人需求,開發資費服務產品,為老人溝通提供便利。同時,應積極建設老年人業余生活平臺,為老年人提供豐富的娛樂活動,豐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3]。應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可建立孝道平臺、借助平臺,為老人寄錢送物,使老人感受到來自社會的溫暖。同時,應將大數據技術引到農村養老服務中,加強數據分析處理,確保各類資源能夠在農村養老事業中得到有效流通。為進一步確保農村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相關部門應加強內部培訓工作,通過培養高素質養老服務專業人才,確保相關互聯網技術能夠得到有效落實,實現農村精準養老[4]。
5" " "結 論
綜上所述,基于“互聯網+”視角落實農村養老保障工作,不僅能夠有效促進農村經濟發展,還能夠進一步縮小城鄉差距。考慮到當前農村養老保障工作面臨的困境,針對農村養老保障機制不健全、基礎設施不完善的情況,相關工作人員應深入分析“互聯網+”對農村養老工作帶來的優勢,結合區域實際情況,切實健全農村養老保障措施,加強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充分發揮互聯網技術優勢,從而有效促進我國農村養老保障事業可持續發展。
主要參考文獻
[1]王輝,劉惠敏.制度變遷中的農村養老保障政策:整合邏輯與路徑選擇[J].理論與改革,2023(4):131-146,164.
[2]曹均學,沈之琳.鄉村振興視域下我國農村養老保障體系構建路徑探析[J].湘南學院學報,2023,44(3):13-18.
[3]曹均學,彭維聰.新時代我國農村養老保障制度建設的困境與對策[J].蘭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38(4):91-96.
[4]孫一平,孟沙沙.“互聯網+精準扶貧”視角下農村社會養老保障困境與發展[J].農業經濟,2020(12):67-68.
[基金項目]2022年度武漢學院“百校聯百縣專項資助”“監利市周老嘴鎮鄉村互助養老服務模式的調研與實踐”(XBXLBX2225)。
[作者簡介]羅利平(1980— ),女,湖北仙桃人,博士,講師,主要研究方向:財富管理、養老保障;蔣勇(1972— ),內蒙古巴彥淖爾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公共信息資源管理;歐陽如軼(1981— ),女,湖北仙桃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