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職體育課因其實踐性為主特點,亟需融入思政元素,開展體育課程思政教學改革,進行全方位育人。本文通過文獻資料法、邏輯推理法對高職體育課程思政實施的維度、困境、策略進行深入剖析,研究結果表明:高職體育課程思政在實施過程中存在高職體育教學與思政教育融合不夠、體育教師課程思政能力不強、高職體育學科建設落后、校園體育思政文化營造氛圍不濃等問題。推進高職體育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應大力提升高職體育教師課程思政能力、充分挖掘高職體育課程思政資源、重塑高職體育課程思政教學模式、加快高職體育學科發展、積極營造校園體育思政文化氛圍。
關鍵詞:五育并舉;高職體育;課程思政;教學改革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fangsanhua shangrao jiangxi Province 334000 China
fangyuqing shangrao jiangxi Province 334000 China
duanyuchao shangrao jiangxi Province 334000 China
中圖分類號:G807.4
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24.19.000
基金項目: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課題(TY22202)。
備注:1
作者簡介:方三華(1987—),男,碩士研究生,副高級-副教授; 研究方向為體育教學、運動訓練。
普通作者:方雨晴(1996—),女,碩士研究生,無職稱; 研究方向為體育教學。
段裕超(1993—),男,碩士研究生,初級-助教; 研究方向為體育教學、運動訓練。
Research on the Re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Five educations simultaneously\"
Fang Sanhua" Fang Yuqing
(Jiangxi Medical College,Shangrao, Jiangxi" 334000 China)
Abstract: Due to its practicality as the main characteristic, vocational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s urgently need to integra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carry ou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reform in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s, and carry out comprehensive education. This article conducts an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dimensions, difficulties, and strategie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s through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 and logical reasoning.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problems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s, such as insufficient integr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and ideological education, wea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ability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in the curriculum, backward construc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physical education disciplines, and weak atmosphere of campus physical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lture. To promote the re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s, efforts should be made to enhanc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abilities of vocational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fully tap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resources of vocational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s, reshap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mode of vocational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s,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physical education disciplines, and actively create a campus spor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ltural atmosphere.
Keywords: Simultaneous development of five educations; Vocational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ching reform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要求教育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方面發展的人才,強調“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1]。繼教育部門首次明確提出“課程思政”的理念后,各高校開始在“五育并舉”視域下對課程思政進行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體育課程思政逐漸浸潤在高校師生的體育教學中,它既是體育文化的一部分,也是高校文化的一部分。體育課程思政通過校園內的各類體育教學實踐、多種文體比賽活動得到有效實施,為高職學生樹立了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有效提高了學生體育素養、道德水平。
1高職體育課程思政開展的基本維度
1.1.開展高職體育課程思政的基本內涵與實踐
體育課程思政在培養大學生意志品質方面具有極大的引領和支撐作用,體育成為“立德樹人”的有效載體[2]。體育教學作為高校教學的基本組成部分,開展課程思政首先要明確倡導的是“立德樹人”,要做到全員動員機制,營造立德樹人人人有責的良好校園氛圍,以學生長遠發展為著眼點,堅持把全方位育人作為教育教學的中心環節,要在體育教學理念、校園文化建設、德育評價體系、教材體系等多方面下功夫,使體育課程思政推進工作形成穩定的長效機制。
1.2.高職體育教學要培養學生頑強意志品質
高職院校培養的技術型人才需要具備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既要有堅持不懈的意志品質,又要有艱苦奮斗的精神[3]。體育教育是培養學生道德品質的重要渠道,通過體育活動可以培養學生頑強的意志品質,高職體育課程要在增強學生體質健康的同時,實現不屈不撓、頑強拼搏的思政教學目標。
1.3.高職體育教學要培養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
培養學生社會適應能力是對現代高校教育提出的一個重要要求。高校畢業生不僅需要有過硬的知識與技術,還需要具備良好的交流溝通和團結協作能力,在高校體育課程中,通過課程思政的實施,培養學生的社會適應、交往溝通、團結協作能力,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
2高職體育課程思政實施困境
2.1.高職體育教學與思政教育融合有待加強
當前因高職體育課程的實踐性為主的特點,高職體育思想政治教育因素的融入出現了“表面化”、“硬融入”的情況,高職體育與思政教育融合的深度還不夠。一方面,因上級文件要求,高職體育課程思政在課程教學目標上有所體現德育目標,但在具體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上缺乏有效實施,導致體育課程思政流于形式;另一方面,由于學生心理狀態和思想動態進行過程性和結果性量化評價難以操作,高職公共體育教學的考核目前主要還是對體育專業技能測試,沒有對思想政治考核的部分提出要求。
2.2.體育教師課程思政建設能力有待提升
我國高校中承擔學生德育任務的人員既有專任思政教師,也有負責學生工作的輔導員,體育教師作為體育教學活動實施的主體,是實施體育課程思政的關鍵所在。當前,高職體育教師實施體育課程思政能力不足主要體現在:一是課程思政理念不強。體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往往忽視了教師既要授業、也要傳道的本質要求,總認為體育教育和思政教育關系不大,忽視了在教授學生體育運動技能的同時,也要進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沒有重視在體育運動中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二是思政工作能力不足。大多體育教師都是體育專業上崗,缺乏較強的思政素養,加上長年固有的授課習慣,很難將專業的體育技能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到一起,將一些陳舊的思政目標照搬到體育教學中,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不高,教學效果不佳,使得體育課程思政浮于表面。
2.3.高職體育學科建設有待發展
學科建設是大學體育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反映,我國大學體育學科建設總體呈滯后狀態,高職體育學科在“重專業、輕人文”及“去意識形態化的”高職院校中顯得尤為突出。高職學生在校時間短,課程多、專業知識學習壓力大等特點,使得他們在校接受人文教育的機會大大減少,學生在校身心健康水平提升得不到有效保障,因此,高職體育學科建設滯后,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高職體育課程思政的全方位育人,影響了體育教學對學生道德品質的培養。
2.4.校園體育思政文化氛圍有待營造
2.4.1高職體育儀式教育不足
大學體育儀式教育是在特有的教育情景和學習情況下,通過增強學生對體育文化傳統價值的認同,最終實現道德和文化的教化[4]。當前,大學體育儀式教育并沒有發揮出應有的價值作用,如師生忽視體育課前課后的“鞠躬儀式”;運動會各學院學生組建的方陣,以“非主流”滑稽的方式的進行入場儀式,表明道德教育功能式微;體育競賽開幕式,運動員和裁判員代表進行宣誓,現場喧嘩、嬉鬧時有發生,表明莊嚴的“宣誓儀式”功能喪失等。這些現象都表明大學體育儀式教育重視程度不夠、表達方式欠佳、實施不規范等情況。
2.4.2校園體育館藏文化嚴重缺失
校園體育館藏是通過收集榮譽性的實物物件,展示給學生觀賞,提高學生的體育文化認同感,是體育文化傳播的物質載體。然而,相比發達國家的高校博物館,我國大部分高校館藏文化沒有發揮出其應有的育人價值[5]。高職院校因經費投入有限,建成校園博物館的寥寥無幾,校園體育館更多的是承載體育運動訓練、比賽功能,缺乏或弱化了館藏文化功能。在高職院校處于弱勢地位的體育學科,在體育館藏文化建設中明顯滯后,這嚴重影響了校園體育館藏育人功能。
3“五育并舉”背景下高職體育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策略
3.1.提升高職體育教師課程思政能力
3.1.1轉變教師教育理念
在體育教學中,為了將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滲透到體育教學中,教師首先要轉變教學觀念,體育教學并不是簡單的技能傳授和身體鍛煉,而是全方位的育人過程。學校通過組織教師學習文件,參加培訓、講座等形式提高教師的課程思政意識,讓體育教師明白思政教育并不單是思政教師的工作,更是所有教師的育人要求,要在日常體育教學中起到育人“潤物細無聲”的德育效果。
(2)提升體育教師課程思政能力。
“體育教師是高校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主力軍,也是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落地實施、見功見效的關鍵”[6]。學校要通過講座、培訓等形式加大體育教師課程思政能力的培訓力度,通過組織教師互相聽課、課程思政授課比賽等活動,提升教師課程思政能力。教研室通過組織教師撰寫論文、申報課題的方式,提升體育教師的課程思政研究能力,讓教師掌握了解體育課程思政當前重點、難點的前沿性問題,并在日常教學中進行教學改革實踐研究。
(3)完善體育教師課程思政評價機制。
完善體育教師課程思政獎懲機制。一方面,設立體育課程思政校級專項課題,對申報立項的教師進行獎勵,通過評選體育課程思政教學標兵、教學能手,不斷提升體育教師自我效能感。另一方面,建立體育課程思政督查委員會,在體育課程標準、教學日志、教案等教學資料中檢查體育課程思政實施情況。對體育教師的聽課反饋中,增加體育課程思政教學效果進行考核評價,規范體育教師課程思政評價機制。
3.2.充分挖掘高職體育課程思政資源
通過充分挖掘不同體育項目中的課程思政元素,進行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過程的改革,使體育課程思政落到實處:球類(籃球):通過籃球傳接球、運球、投籃技術的學習,籃球規則講解、組織教學比賽等方式,使學生在獲得籃球技能的基礎上,著重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精神、敢于拼搏精神和遵守規則意識。田徑(跑、跳、投):挖掘田徑中“健身跑、健身跳、健身投”的思政元素,使學生在掌握快速跑、途中跑技術,立定跳遠技術和投實心球技術動作的同時,進行吃苦耐勞、進取意識和文明禮儀等道德品質教育。健身氣功(八段錦):通過對傳統健身氣功文化的學習,增強民族文化自信,達到愛國情懷教育。結合疫情時事,培養學生提高身體素質意識,達到敬畏生命、愛護自我意識。軍體(軍事理論技能):通過組織學生軍事理論學習,達到增強學生愛國主義、立志報國精神培養;就近組織學生徒步參觀紅色革命紀念地,身體力行學習紅色革命精神,進行理想信念教育;通過隊列隊形訓練,增強服從命令、遵規守紀意識。
3.3.重塑高職體育課程思政教學模式
落實課程思政全方位育人要求,必須重塑高職體育課程思政教學模式,完善課程教學體系。一是各校應根據自身實際,修訂體育課程標準,將課程思政元素系統地融入到課程標準中,作為體育教學總的綱領;二是在設定教學目標時,根據教學內容,設定具有合理性和可操作性的三維教學目標,對于目標的表述要使用正確的行為動詞;三是在選擇教學內容時,要充分挖掘不同體育運動中的思政元素,進行有效契合,進行學情分析,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在教授教學內容時達到育人“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四是在選擇教學方法時,要創設教學情境,采用多樣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在對抗練習、教學比賽中體會積極思考、團結拼搏、集體主義、吃苦耐勞的體育精神;五是實施有效的課程思政評價,在課程評價中既要有教師實施立德樹人“教”的評價,也要有學生學習思政元素“學”的評價,既要有學習技能考核的評價,也要有道德品質習得的評價,既要有終結性評價,也要有過程性評價。
3.4.加快高職體育學科發展
高職體育課程向世人傳達的是增強學生體質健康、傳授學生運動技能的價值取向,離課程思政育人還有不少差距。在實施體育課程思政的教育過程中,體育課程必須明確“實踐化”教學向“育人化”教育轉向。體育學科是一門知識學科,應該和其他專業學科一樣擁有公平的教育地位。
高職體育課程在課程思政實施過程中和其他專業課及通識課一樣,都具備“全方位”的價值功效[7]。高職體育學科不能只局限于日常公共體育教學,更應該通過獲批國家級的課題項目、發表高質量的學術論文、出版暢銷的學術著作,尋求“內在性”的發展,加快“體育學”學科建設,提高話語權,才能落實體育課程思政全方位育人的根本任務。
3.5.積極營造校園體育思政文化氛圍
3.5.1重視儀式教育,實現體育價值回歸
體育儀式教育主要是通過身體語言來表達體育價值的意蘊。實現體育價值回歸:一是實現價值認同。體育課的身體表達蘊涵著文化價值、道德價值、社會價值,需要身體力行,如體育上下課行“鞠躬禮”,體現了師生之間相互尊重的價值;二是體育行為規范。儀式教育具有莊嚴性和神圣性,需要人人遵守,如體育競賽中的“宣誓儀式”表達的是對規則的遵守和尊重;三是儀式制度管理。課程教學中需要執行儀式選擇制度、執行制度、創新制度,但都需要和社會主流核心價值觀保持一致。
3.5.2推進館藏建設,增強校園文化氛圍
體育館藏作為一種文化載體,學生在館藏文化的體驗中不僅能促進學生對國家、民族文化的認同,增強文化自信,實現價值認同,也是體育課程思政的德育過程。推進校園館藏建設:一是要加大資金投入。一方面通過積極爭取上級部門資金支持,另一方面通過優秀校友、社會、企業等籌集資金,推進館藏建設;二是優化制度驅動。提高館藏文化建設的意識,樹立館藏文化建設是“立德樹人”的重要舉措,管理者需要有長遠眼光和責任擔當意識,將館藏育人措施落到實處。三是加強校園館藏管理。提高館藏責任意識,歸整館藏檔案文物,形成學校獨特的大學體育文化,讓學生在體育文化的熏陶中實現“人格”的自我完善。
4結語
“五育并舉”是高校教育的時代要求,高校體育是立德樹人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主要渠道,高職公體課和思政課雖然是教學方法、上課形式、教育內容完全不同的兩個學科,但是育人的最終目的是一致的。體育教師是高職體育課程思政實施的關鍵,通過轉變教育理念,完善課程評價機制,可以有效提升高職院校體育教師的課程思政能力;通過充分挖掘不同體育項目中的課程思政元素,進行教學目標、內容、方法和評價機制的改革,使體育課程思政落到實處;加快高職體育學科發展,讓體育學科在重專業、輕人文的高職院校中掌握話語權,使體育課程不在是單一的體育技能傳授的課程;積極營造校園體育氛圍,在儀式教育和館藏文化中實現德育過程,使體育課程思政不拘于時間、地點的限制,讓思政教育真正外化于行、內化于心。
參考文獻
[1]趙富學,焦家陽,趙鵬.“立德樹人”視域下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學理要義與踐行向度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21,44(3):72—81.
[2]杜燁,劉斌,劉慧.新背景下的高校體育教學改革與發展[M].北京:中國原子能出版社,2020.
[3]候海燕.高職體育課程思政建設與發展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23,13(15):182-185.
[4]舒剛民.大學體育“立德樹人”的時代審視[J].體育學刊,2018,25(4):7-13.
[5]劉鋒.新時代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內涵、難點及應對策略[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23,38(2):138-142.
[6]李林,趙富學.高校體育教師課程思政建設能力培育的問題聚焦與破解路徑[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22,56(9):91-100.
[7]姜衛芬,劉文爍.新時代推進體育課程思政改革的理論認知與實踐路徑[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21,36(4):435-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