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目的:觀察高齡腦出血患者治療中應用標準化超早期微創傷性顱內血腫清除術的效果。方法:選取2023年2月—2024年2月佛山市高明區人民醫院收治的100例高齡腦出血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各50例,對照組患者行開顱手術,研究組患者行標準化超早期微創傷性顱內血腫清除術,對比兩組治療效果、預后情況與NIHSS評分、血腫量與周圍水腫量以及生活質量。結果:研究組總療效高于對照組,預后情況與NIHSS評分改善情況優于對照組(P<0.05),血腫量與周圍水腫量低于對照組,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選擇標準化超早期微創傷性顱內血腫清除術對高齡腦出血患者進行治療,療效可靠,可以減輕血腫情況,強化神經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標準化超早期微創傷性顱內血腫清除術,高齡腦出血,療效
DOI編碼:10.3969/j.issn.1002-5944.2024.24.055
0 引 言
腦出血是一種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疾病,發病率與致殘率較高。若顱內出血情況嚴重,隨時可能危及患者生命[1]。特別是高齡患者,其自身抵抗力與免疫力不強,發生腦出血時,需要及時進行治療,為其生命安全提供保障。對于高齡腦出血患者來說,單純依靠藥物對疾病進行治療,無顯著療效,常規的開顱手術雖能去除顱內血腫,但術后并發癥多,預后差。目前,大多數高齡腦出血患者都采用微創手術。有研究表明[2],對腦出血患者實施標準化超早期微創傷性顱內血腫清除術可明顯提高療效。此方式屬于一種微創手術,可以通過微創的方法緩解血腫對大腦的直接壓力,同時,還能阻止因出血造成的二次損傷。基于此,本研究深入分析了此手術方式在高齡腦出血患者中的作用效果。
1 資料和方法
1.1 基本資料
選取2023年2月—2024年2月佛山市高明區人民醫院收治的10 0例高齡腦出血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各50例。
對照組:男24例,女26例,年齡75-93歲,年齡均值(83.55±2.36)歲。11例基底節出血,13例腦葉出血,12例丘腦出血,14例小腦出血。13例Ⅰ級、14例Ⅱ級、11例Ⅲ級、12例Ⅳ級。研究組:男27例,女23例,年齡為76-94歲,年齡均值(83.71±2. 44)歲。12例基底節出血,11例腦葉出血,12例丘腦出血,15例小腦出血。Ⅰ級12例、Ⅱ級14例、Ⅲ級13例、Ⅳ級11例。上述一般資料對比,無統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1)入院時,血壓范圍170~200/80~120 mm Hg;(2)經CT等診斷,已確診為腦出血;(3)存在頭暈或者頭痛等臨床癥狀。
排除標準:(1)自身有嚴重凝血功能障礙;(2)具有內科疾病;(2)患者有精神疾病史,治療依從性不強。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進行開顱手術,在CT檢查明確顱內出血位置后,進行常規滅菌,術前進行局麻,選取與顱內出血最為接近的體表處作直線或弧線切口,將骨窗擴大4~6 cm,并以十字形將硬膜切開。在沒有血供的情況下,先用腦針將血腫的位置進行穿刺,然后將少量的液態積血抽出,在1.5 cm的腦皮層上進行減壓。在光線較好的情況下,應用低壓、小管徑的抽吸管將大量的血腫緩慢抽吸出來,避免對周邊的腦組織造成損害,在一定范圍內將血腫徹底清理干凈,并嚴密地進行止血。術后將生理鹽水注射到腫脹的部位,觀察是否有出血。需要注意的是,血腫腔不可以放置引流管,最后進行硬腦膜減張縫合操作。
觀察組患者采用標準化超早期微創傷性顱內血腫清除術進行治療,主要包括以下內容。通過CT掃描確定出血腫體積,選取出最大水平的血腫部位,再決定穿刺點和靶點,在決定穿刺點的時候,要避開關鍵的動脈和功能區,盡可能選擇顱內出血較多以及血腫最大的地方。在決定出血的靶位時,盡可能將血腫定位在最大水平的球狀或橢圓形,且第1、第2針間隔2 cm以上。通過CT檢查,找準穿刺點,用龍膽紫做好記號,再按一定的比例進行量算,在兩個點之間進行穿刺。穿過頭骨及硬膜后,取下限位裝置,將針托處的塑膠卡環切斷,然后抽出針芯,將圓形的鈍頭部塑膠針芯插入,使針身逐漸深入到血腫周邊。出血后,會有液態、半固態和固態三種狀態,這些狀態下的液體會通過管道排出體外。再用5 mL的注射器進行抽吸,注意調節針頭的位置,并逐漸進行抽吸操作,不要過于用力。將血腫抽出以后,先用生理鹽水清洗已經凝固的血腫,待其色澤褪去后,再將其置于引流管內。三天后復查CT,確認顱內出血已完全排出,再拔除引流管。
1.3 觀察指標
(1)療效評價。顯效,手術治療14天,臨床癥狀消失,血腫徹底清除,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程度改善,評分減少45%以上。有效,臨床癥狀改善,血腫基本已經清除,神經功能缺損評分降低程度為18%以上。無效,上述指標無變化。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2)觀察兩組患者手術前后的血腫量與周圍水腫量變化情況。
(3)比較兩組預后情況與神經功能評分。其中選擇格拉斯哥預后量表(GCS)[3],評估患者的預后情況,滿分5分,分數越高,預后越好。依據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4],對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程度進行評估,分數越高,說明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情況越嚴重。
(4)選擇簡明健康相關生活質量問卷,對患者治療后的生活質量情況進行分析,包括心理功能、生理功能與社會功能,滿足100分,分數越高,表明生活質量越好。
1.4 統計學分析
將數據納入SPSS 25.0系統軟件中進行計算,(x ±s)為計量方式,予以t 檢驗,[n (%)]為計數方式,予以χ2檢驗。P﹤0.05,表明對比有統計學差異。
2 結 果
2.1 臨床治療效果對比
研究組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詳細數據見表1。
2.2 血腫量與周圍水腫量對比
治療后,研究組的血腫量與周圍水腫量較對照組更低(P﹤0.05),詳細數據見表2。
2.3 預后情況與神經功能評分對比
治療后,兩組患者預后情況與神經功能評分都顯著改善,但與對照組相比,研究組的改善情況更優(P﹤0.05),詳細數據見表3。
2.4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對比
研究組各項生活質量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詳細數據見表4。
3 討 論
腦出血是一種常見的疾病,其發生率隨生活質量及生活習慣的變化而逐漸增高,長期高血壓或血壓驟然上升均可導致腦出血,致死率及致殘率也較高[5]。微創手術是一種經濟、有效的治療方法,其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徹底消除顱內出血,快速降低顱內壓,保存殘余的腦組織,盡早恢復患者的神經功能。標準化超早期微創傷性顱內血腫清除術是微創手術的一種,其對患者的傷害很低。顱內血腫通常在發作后3小時就會持續增大,還有持續出血的可能,對周邊大腦組織進行直接撞擊,導致大腦組織受到壓迫、移位、水腫,甚至導致無法逆轉的神經壞死[6]。盡早進行顱內清理手術可以緩解血腫對大腦的損傷,但如果患者存在腦缺血等并發癥,治療效果就會受到影響。
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干預后的GCS得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患者在標準化超早期微創傷性顱內血腫清除術治療后,生理功能等預后情況都有所改善,有利于患者術后恢復。此外,本研究結果還顯示,兩組患者治療后的周圍水腫量與血腫量明顯減少,但與對照組比較,研究組更少。表明標準化超早期微創傷性顱內血腫清除術可以顯著降低腦出血的體積和周邊的水腫,從而達到縮短手術療程的目的。
綜上所述,對高齡腦出血患者進行微創傷性顱內血腫清除術,療效顯著,可以降低血腫量,改善神經缺損情況,提高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王志強,張嘉瑩.微創血腫穿刺引流術與傳統開顱血腫清除術用于治療高血壓腦出血的臨床療效對比分析[J].外科研究與新技術(中英文),2024,13(2):158-161.
[2]李仕尉.立體定向顱內血腫清除術后血腫殘留量的影響因素分析[J].浙江創傷外科,2024,29(6):1034-1037.
[3]史本朋,祝紹磊.分析顯微鏡下骨瓣開顱血腫清除術與經額上溝入路神經內鏡聯合治療高血壓腦出血患者的臨床價值[J].中華養生保健,2024,42(12):56-58.
[4]朱增杰,李鍇,劉霄.外側裂入路與顳葉皮質入路神經內鏡下腦內血腫清除術對高血壓腦出血患者的干預效果[J].慢性病學雜志,2024,25(6):879-882.
[5]潘夢鵬,莫海畬,伍國鋒,等.頭顱CT血腫密度異質性對微創顱內血腫清除術后再出血的預測能力分析[J].神經損傷與功能重建,2024,19(6):338-342.
[6]姜京超,彭龍鋒.神經內鏡顱內血腫清除術對高血壓腦出血患者血腫清除及神經功能的影響[J ].中華養生保健,2024,42(11):172-175.
作者簡介
陸汝斌,本科,住院醫師,研究方向為高齡顱內血腫清除。
(責任編輯:劉憲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