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十四五”時期是加快農業高質量發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重要時期。通過現場調研、文獻閱讀等方法,分析偏關縣農業發展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并基于“十四五”農業發展形勢,提出了強化發展規劃頂層設計、提升農業基礎設施水平、完善產品轉化服務支撐等具體做法。研究結果對推動偏關縣農業特色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創新解決偏關縣農業特色產業發展的新問題,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偏關縣;農業發展;提升對策
中圖分類號:F3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7909(2024)8-66-4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08.013
0 引言
偏關縣位于山西省西北部,是黃河入晉第一縣,處于黃土高原邊緣,地形復雜,氣候干旱,農業生產條件相對嚴酷。近年來,偏關縣在鄉村振興戰略和精準扶貧政策的推動下,農業發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面臨諸多挑戰。當前,關于農業發展的研究熱點主要集中在農業現代化、綠色農業等方面。此研究通過總結前人的研究成果,結合實地調研和政策分析,旨在全面分析偏關縣農業發展的現狀,探討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切實可行的提升對策,期望提供系統、深入的農業發展研究視角,推動農業現代化進程,為實現鄉村振興貢獻力量。
1 發展現狀
“十四五”以來,偏關縣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總目標,以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為契機,持續加大“三農”投入力度,全面落實強農惠農政策,促使全縣農業農村綜合實力顯著提升,農業結構更加合理,農業科技水平不斷提升,農業新型經營主體迅猛發展,新農村建設展現新貌,綜合改革扎實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更有保障。
1.1 農民收入穩步增長
偏關縣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公報顯示,截至2020年底,偏關縣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8 890元,年均增速為21.35%。“十四五”以來,偏關縣全面落實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在確保經營性收入穩增的基礎上增加農民轉移性收入,大力發展富民鄉村產業,確保惠農資金及時足額發放;加強農民技術培訓,引導農民充分就業,努力增加農民工資性收入;積極深化農村改革和制度創新,積極穩妥地促進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
1.2 農業生產結構逐步合理
隨著農業科技的推廣普及,偏關縣農業生產結構逐步優化。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同時,傳統支柱產業、特色優勢產業和特色農業的集約化程度明顯提高。偏關縣逐步形成以糜黍、谷子、高粱、馬鈴薯等為主的特色優質小雜糧產業。政府統計公報顯示,截至2020年,偏關縣種植谷子10 000 hm2、馬鈴薯3 333 hm2、糜黍3 333 hm2、高粱2 000 hm2,“四大特色產業”發展勢頭迅猛。同時,依托特色產業,一批加工企業蓬勃興起,有力地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1.3 現代農業裝備水平提升
偏關縣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公報顯示,截至2020年底,偏關縣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28.6%,農機裝備總量達20.75萬臺套,大中型拖拉機、聯合收割機等一批高性能、新型農業機械裝備應用于現代農業生產,初步構建了以大中小型農業機械為主的耕種收農機裝備體系,支撐并促進了農業科技進步和發展。同時,農機服務體系建設再上新臺階。相關數據統計顯示,偏關縣現有農機服務人員3 800人,農機戶3 426戶,農機經營服務年總收入達2 000萬元。
1.4 農旅融合發展提質增效
依托豐富獨特的文化旅游資源,偏關縣近年來在黃河一號、長城一號兩條旅游公路沿線,規劃建設20 km2觀光農業景觀廊帶,并配套建設具有采摘、垂釣、住宿、研學、寫生、攝影、特色餐飲等功能的農旅融合基地。偏關縣對“黃河人家”“長城人家”進行了改造,提升標準化建設水平。同時,為激活文創產業內生動力,對首次將旅游商品推入市場并取得涉旅商標、版權或專利認證的企業或個人,偏關縣投入財政資金給予2萬元的一次性獎勵。
1.5 涉農質量安全體系逐步完善
相關數據顯示,“十四五”以來,偏關縣化學農藥使用量逐年減少,高效低毒農藥應用面積超75%,生物農藥應用面積占農藥使用量的13.5%;重大病蟲短期預報準確率超95%,主要農作物專業化統防統治超30%,重大病蟲草害綜合防控技術推廣覆蓋率超85%。截至2020年底,偏關縣有國家地理標志認證產品2個,“三品一標”品牌165個,綠色食品認證企業7家,綠色食品產品12個。偏關縣優質農業品牌的市場影響力不斷擴大,在全省乃至全國享有盛譽。
1.6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量增
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引領帶動下,偏關縣特色種植產業發展成效明顯。統計公報顯示,截至2020年底,偏關縣注冊登記農民專業合作社630家,合作社成員32 000人;有家庭農場56個,其中,省級示范社6家。農產品加工業產值達6億元,累計引進培育農業產業化加工企業5家,其中省級以上龍頭企業1家,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1家。偏關縣大力支持當地經營主體開辦網店,對新開網店實行以獎代補,依據開辦網店年總銷售額分情況給予獎勵。
2 存在問題
2.1 發展規劃存在短板
偏關縣農業發展面臨著顯著的發展規劃短板,主要體現在缺乏科學合理的長期規劃和綜合性發展策略。雖然近年來偏關縣制定了《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有效銜接鄉村振興產業政策30條》(偏政發〔2021〕5號)及《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有效銜接鄉村振興農業特色種植產業實施方案》《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有效銜接鄉村振興健康養殖產業實施方案》(偏政發〔2021〕7號)等文件,但由于缺乏更具針對性和系統性的規劃,農業資源的配置和利用效率較低。這些短板制約了偏關縣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阻礙了農民增收致富的步伐。
2.2 農業設施比較薄弱
偏關縣自然條件惡劣,山高坡陡、溝壑縱橫、地塊較為零散,大多是旱地,水澆地和農業設施極少,“靠天吃飯”的狀況仍然沒有得到根本性改變,高標準農田的占比也比較低。在偏關縣,一般的豐歉年糧食產量波動幅度在1/3以上,風調雨順的豐收年份的糧食產量是嚴重干旱的歉收年份的糧食產量的2~3倍,產量極不穩定[1]。偏關縣農作物種植仍以農戶分散生產為主,耕種收全程機械化作業水平不夠高,傳統農業的耕作方式沒有得到根本轉變;對旱作農業投入不足、發力不夠;農業生產中的輪作倒茬、土壤培肥、病蟲害防控、抗旱救災等技術應用不夠;有機肥料加工企業較少,糞污資源轉化利用不夠。
2.3 產品加工轉化欠缺
偏關縣是一個雜糧產業資源、旅游文化資源豐富的農業大縣。但調研顯示,偏關縣特色農產品產地儲藏、保鮮、烘干等初加工設施較為簡陋,傳統作坊式加工較普遍、深加工設施設備嚴重不足,農民生產的產品主要以原材料形式銷售,多自產自銷,商品率較低,沒有形成區域性和規模性種植,做大做強農產品加工業任重而道遠。偏關縣農產品加工及副產品綜合利用水平不高,糧油等大宗農產品綜合加工水平和精深加工能力不足,產品同質化現象比較突出,自主創新能力總體偏弱。
2.4 農業產業競爭力較弱
偏關縣農業產業仍然以傳統種植業為主,農產品還停留在初級加工階段,專業合作組織專業化程度不高、產業化經營水平不高、深加工轉化率還不夠。偏關縣丘陵地區農業機械化程度不高,特色農產品市場影響力低。根據2023年偏關縣統計年鑒,全縣農產品的加工轉化率僅為20%,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此外,偏關縣的農產品品牌建設滯后,具有地方特色和市場影響力的農產品品牌不足10個。品牌影響力的缺乏使得偏關縣農產品在市場上競爭力不足,導致農民收入受限。
2.5 農村實用人才不足
近年來,偏關縣從事農業的勞動力出現年齡偏大、素質偏低的特征,青壯年勞動力逐步轉移到二、三產業,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農村實用人才數量逐年下降,農村“空心化”現象突出。一方面,勞動力嚴重不足。偏關縣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顯示,全縣常住人口為73 382人,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下降34.55%。另一方面,農民人才培養方面仍有不足。根據2023年的偏關縣政府統計數據,全縣農業從業人員中,受過專業農業培訓的僅占不到15%。
3 “十四五”時期農業發展形勢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三農”工作的重中之重地位不會改變,農業優先發展戰略不會改變,農業發展保持持續向好的基本面不會改變。這必將為偏關縣農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新活力。從國內形勢來看,中央把“三農”工作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連續多年出臺“一號文件”持續加強對“三農”工作的政策支持。黨的十九大后,中央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黨的二十大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推進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密集出臺支持政策,加大資金投入。從發展趨勢看,新質生產力的提出為農業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新道路,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如火如荼,以智能化、數字化、網絡化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不斷涌現,“互聯網+”農業、綠色農業、智慧農業、數字農業等新型農業逐步興起。信息技術創新與現代農業農村融合發展,為農業農村發展明確了方向,提供了動力。從縣級層面看,近年來偏關縣對內緊扣發展特色種植產業這一主線,對外搶抓忻州雜糧之都發展機遇,為當地農業發展營造了良好的環境。
4 發展建議
偏關縣應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協調推進的思路,結合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的新要求,聚焦“四大特色優勢產業”,筑牢農業農村發展根基,提升特色產業發展影響力,培植推動鄉村振興發展和現代農業發展新動能。
4.1 強化發展規劃頂層設計
偏關縣應建立健全“十四五”特色農業產業工作領導小組,建立定期會商制度,研究解決重大問題,強化工作指導和政策支持,合力推進“三農”工作落實落地;進一步調整理順縣、鄉(鎮)兩級特色農業產業工作機制,完善部門之間的信息交流與會商制度;加快制定偏關縣特色農業產業現代化發展規劃、實施細則和評價指標體系,通過規劃引領,推進偏關縣特色農業產業發展;結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鎮建設規劃,重點抓好特色農業產業、農旅融合產業及產業園區的規劃;建立農業農村多元化投入機制,完善農業和農村發展社會化服務體系,確保規劃有效落實和發展目標如期實現[2];建立健全目標責任考核辦法和績效評估制度,推進偏關縣特色農業產業工作決策和部署落地生根;組建督辦專班,加強對偏關縣落實特色農業產業工作的督辦,并定期通報;制定量化考核標準,對各相關部門進行定期督辦和考核,并將考核情況作為單位領導班子目標任務完成情況的重要依據,實行硬賬硬結[3]。
4.2 提升農業基礎設施水平
偏關縣應完善農機服務保障體系,調優農機裝備結構和總量,積極推進農機與農藝、農機化與信息化融合,加快農業機械化進程,提升農機裝備數量和作業水平。偏關縣要想實現農業機械裝備全面提升,應抓好“三個關鍵”。一是抓好關鍵環節,以推進重要生產環節機械化為重點,推進谷子、馬鈴薯生產全程機械化。二是抓好關鍵區域,扶持基礎條件較好、特色優勢明顯的農產品生產大鎮率先基本實現生產全程機械化。三是抓好關鍵少數,加大對以農機合作社為龍頭、以農機專業戶為基礎的社會化服務組織的支持力度[4]。
4.3 完善產品轉化服務支撐
偏關縣拓展農業科技服務體系,加強農業科技創新,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完善并發展特色種植產業主推技術和綠色高質高效生產模式;加大優良品種試驗、示范、推廣,確保偏關縣農作物優良品種覆蓋率穩定在95%以上;充分發揮科技特派員、縣校合作基地作用,強化科研成果的引入、轉化、推廣;促進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完善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持續開展新型農民職業培訓,建立農民生產技能培訓長效機制,重點培育農業實用技術人才,著力推廣應用新技術、新品種、新模式,提升科技服務農業經濟發展的水平;優化農業開發環境,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大力發展農機合作社、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服務主體,推動智慧農業、數字農業在特色農業生產中的應用。
4.4 提升農業產業競爭力
偏關縣應加大對特色農業產業發展的扶持力度,確保特色產業的健康發展。偏關縣可按財政收入增長比例增加對特色產業的投入,支持現代農業發展和鄉村振興;及時足額撥付特色產業項目建設資金,促使特色產業項目按時完工和發揮效益;鼓勵種植戶對特色農作物進行集中連片種植,同時加快推進特色優勢作物生產產業帶建設;擴大農業保險覆蓋面,將特色農業保險納入政策性農業保險范圍;優化種植結構,引導龍頭企業向特色優勢產業帶聚集,重點培育一批地標優品和綠色農產品品牌,大幅度提升農業產業化生產水平;以改善農業基礎設施為重點,大力推進各類資源向雙特色農作物產業帶聚集;積極開展農業面源污染綜合治理,減少和消除農業面源污染對土壤和環境的影響,加強畜禽水產養殖廢棄物減排和綜合利用;大力開展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行動,積極推廣保護性耕作技術,提升土壤有機質含量,提高耕地質量;全面推廣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推進專業化統防統治建設[5]。
4.5 大力開展實用人才培訓
偏關縣應以提高科技素質、職業技能和經營能力為核心,抓好以公益性農技推廣機構為主導,以大專院校、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等為重要補充,持續大力培育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偏關縣應支持“農民網紅”“鄉土名人”直播帶貨,助力特色農產品銷售;實施“一村多名大學生”計劃,培養一批留得住、用得上、能帶動的實用人才;實施鄉村人才技能培訓計劃,通過田間課堂、網絡教室等平臺,讓優秀村黨支部書記、致富能手等現身說法,開展“菜單式”“訂單式”培訓,培養一批農業職業經理人、經紀人、鄉村工匠、文化能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5 結束語
綜上所述,山西省偏關縣的農業發展在近年來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面臨諸多挑戰。偏關縣應以實現農業現代化和農民增收為目標,通過強化發展規劃頂層設計、提升農業基礎設施水平、完善產品轉化服務支撐、提升農業產業競爭力水平、大力開展實用人才培訓等措施,為鄉村振興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韓昕儒,宋莉莉.我國綠豆、小豆生產特征及產業發展趨勢[J].中國農業科技導報,2019(8):1-10.
[2]劉潔,閻世江,杜海平.山西休閑農業發展現狀分析與對策研究[J].農業網絡信息,2017(5):59-62.
[3]山西省偏關縣“十三五”規劃課題組.黃土高原貧困地區脫貧戰略選擇:以山西省偏關縣“十三五”發展為例[J].中國領導科學,2016(12):29-31.
[4]熊正良.地方可持續發展與地方政府行政決策[J].人大建設,2016(11):44-45.
[5]黃志遠.搶抓機遇 創新發展 釋放贛州現代農業發展新活力[J].江西農業,2017(12):12-13.
(欄目編輯:李 菡)
作者簡介:賈璟琪(1994—),男,助理研究員,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農業經濟管理、產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