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山水間的家》是一檔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與文旅部聯合攝制的文旅探訪節目,旨在通過沉浸式體驗和創新敘事結構,講述新時代“美麗中國”的故事,展現中國鄉村振興的成果,并探索講好“美麗中國”故事的新路徑。方法:節目采用實地探訪的方式,深入48個具有代表性的鄉村,通過參與體驗式采訪,挖掘村莊特色發展模式和文化資源。同時,節目融合了紀實性敘事、跨媒介敘事以及時空敘事等多種敘事手法,以“文化+綜藝+旅游”的模式,展現鄉村的自然風光、民俗文化和生活方式。結果:《山水間的家》成功講述了新時代“美麗中國”的故事,展示了鄉村振興的成果,并贏得了良好的口碑和高收視率。節目不僅促進了產業間的融合發展,為鄉村振興奠定了堅實基礎,也為講好“美麗中國”生態文明故事提供了敘事文本和思路。此外,節目還促進了“廣電+文旅”深度融合,賦能地方經濟發展,推動地方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結論:《山水間的家》作為一檔文旅探訪類節目,通過創新的敘事結構和方式,成功講述了新時代“美麗中國”的故事,展示了鄉村振興的成果。節目的成功實踐表明,“廣電+文旅”的融合賦能,可以有效推動地方經濟發展,為講好“美麗中國”故事提供新的經驗和路徑。
關鍵詞:文旅探訪節目;" 《山水間的家》;" “美麗中國”;鄉村振興
中圖分類號:G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4)11-0-03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與文旅部聯合攝制的大型文旅探訪節目《山水間的家》榮獲第28屆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獎最佳綜藝節目獎。節目從多角度拓寬文旅視野,創新敘事結構,解碼村莊特色發展模式,聚焦新時代“美麗鄉村”如何因地制宜實現鄉村振興“加速度”。通過沉浸式體驗,觀眾得以深入感受鄉村的自然環境、地理風貌、歷史風俗和生活方式,見證全面鄉村振興和“美麗中國”生態建設的成果,為講述“美麗中國”故事提供新的實踐路徑選擇。
1 立意高遠:聚焦時代背景,主題鮮明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為新時代“美麗中國”建設指明了方向。《山水間的家》聚焦時代背景,深入挖掘“家”的時代內涵,展示新時代十年來“美麗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的成就和鄉村振興取得的豐碩成果。節目從主題立意到內容表達,始終站在中國式現代化的高度,解讀新時代十年“美麗中國”的故事。在節目中,“家”被編碼成一個個美麗的鄉村,節目呈現的自然風光、民俗文化成為建構“美麗中國”故事的獨特符號[1]。
首先,《山水間的家》選取具有代表性的48個新時代鄉村,共同擘畫鄉村振興背景下共同富裕的美好愿景。如甘肅北溝村充分利用其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的自然條件,大力發展蜜瓜產業,根據地理條件打造集多業態于一體的幸福村落。其次,《山水間的家》充分發掘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傳統文化資源,滿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如四川石椅村致力于傳承羌族文化,打造民俗體驗與茶藝研學項目;貴州花茂村以獨特的紙漿壓花吸引游客體驗打卡。最后,《山水間的家》依托地域生態資源,為觀眾描繪了一幅生態和美畫卷。如廣東放坡村利用豐富的海洋資源,推動漁業可持續發展;甘肅北溝村運用草方格技術在“沙漠綠洲”中防風固沙,為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樹立了典范。
2 參與式探訪:地域特色拉近受眾距離
《山水間的家》定位為文旅探訪類節目,從第一視角出發,通過參與式體驗采訪獲得新認知、新發現、新變化。“山水小分隊”作為形象符號的體驗式傳播,改變了傳統探訪類節目的形式,使《山水間的家》兼具探訪類節目的嚴肅性與綜藝類節目的娛樂性。兩季節目共走訪48個鄉村,以“文化感+藝術感”拉近與當地觀眾的距離,推動節目破圈傳播。
“現場”的多維度呈現構建了不同的體驗場景,《山水間的家》通過流動的場景變換、參與式體驗深化觀眾的“沉浸式在場”,這種實地探訪帶來的空間延伸,能夠帶領觀眾探索更多的未知。“探訪節目的場域需要時間場、空間場、心理場共振黏合,才能發揮作用。”[2]這種沉浸式的在場體驗,觸達嘉賓與觀眾的共情“心理場”。例如,撒貝寧、陳數等通過在四川石椅村采摘、包裝枇杷,領悟到如何通過小規模農業活動推動大規模產業發展;任魯豫、張舒越等人赴河南白廟村考察,通過參觀獼猴桃研究所并參與野生獼猴桃種質的采集,深入了解了從野生種質資源到人工培育種植的農業發展過程。
《山水間的家》注重開發和利用不同的地域文化資源,通過強化觀眾與當地的情感聯結,觀眾能夠進一步感受到不同地域的民俗風情,從而更快融入節目場景。這種參與式探訪能夠深入挖掘文化資源,并借助傳播矩陣的“病毒式傳播”,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例如,劉惜君、何巖柯等人在探訪云南阿者科村時,學習哈尼族樂器的制作和演奏技巧,通過詳細展示樂器制作過程,觀眾能夠了解少數民族人民對美的追求和高超的手工技藝,增強了觀眾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3 寓教于樂:傳承文化思想,踐行使命擔當
《山水間的家》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引領,實現了思想、文化、藝術的融合,在沉浸式探訪新時代鄉村的同時,多維度闡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等生態文明理念的核心要義,講述新時代十年“美麗中國”的故事。觀眾跟隨“山水小分隊”探訪“山水間的家”,一方面能夠愉悅心情、陶冶情操,另一方面能在潛移默化間受到文化的熏陶。
3.1 “中式美學”編碼建構文化意境
梅羅維茨曾在《消失的地域》中提出“媒介情境論”,將媒介視為地點間的傳播渠道,因地點的差異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場景。《山水間的家》從主題海報設計到場景拍攝,呈現的都是符合中式審美的山水意境,營造了國畫山水般的靜謐場景。節目導語“俯仰于天地之間,寄情在山水田園”,充分整合了觀眾的美學意境和想象,展現了中國鄉村地域的詩和遠方,將中國傳統詩詞藝術與田園風光合二為一。與此同時,傳統建筑、傳統村落、傳統工藝等場景的設置也為觀眾了解歷史、文化提供了新的窗口。這種畫面語言編碼組合形式,不僅是文化意境的建構,也是新時代十年“美麗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縮影,更是踐行新的文化使命的生動實踐。
3.2 文化學者解碼描繪“田園鄉村”
《山水間的家》的“山水小分隊”模式,增強了節目的可塑性。主持人把握節目整體節奏,公眾人物吸引受眾群體,文化學者則負責解碼“山水”故事,提升節目的文化思想性。
文化學者能夠通過知識性、科普性的解碼,提升節目的學術性,以專業視角為新時代“美麗中國”建設提供意見,彰顯節目文化意蘊,激發觀眾對“山水”的向往,最終形成建設“美麗中國”的行動自覺。例如,在浙江東梓關村,麥家用“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描繪山水的空靈,讓觀眾的感性認識和理性認同得到升華,達到共情傳播的效果。再如,蒙曼教授用“留得住的山水,守得住的家園,值得過的人生,看得見的未來”24個字總結新時代美麗鄉村圖景,為解碼“山水田園”鄉村增添文學色彩,節目片段實現了跨平臺二次傳播。
4 敘事創新:多元融合,雙線并立
在敘事內容方面,《山水間的家》巧妙地將個體表達與宏觀敘事相結合,使節目既具有深度、廣度,又緊扣“家”的核心主題。采用“以小見大”的手法,通過具體的個案展現宏大的主題,增強觀眾的在場感、親近感,強化了情感共鳴和文化共情。同時,節目將新時代“美麗中國”和鄉村振興等宏大主題,解構為如北溝村的“草方格固沙”生態治理、伍幸輝的返鄉創業等一系列故事,生動形象地展示了鄉村振興在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方面取得的豐碩成果。
在敘事結構方面,《山水間的家》采用了二元敘事、雙線并立的結構[3],將48個鄉村振興、“美麗中國”建設的樣本融入24期節目中,聚焦不同鄉村的致富模式、發展路徑,展現新時代“美麗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及鄉村振興的壯美畫卷。這種二元敘事方式,能夠打破傳統敘事的單調性,使節目的結構更為立體,兩者既呼應又存在反差,更容易推動節目破圈傳播。
在敘事手法方面,《山水間的家》融合紀實性敘事、時空敘事、跨媒介敘事等多種形式。首先,節目通過紀錄片的手法,結合真人秀元素與真實敘述,細膩地捕捉山水間的故事,并真實呈現鄉村的變遷。這樣的敘事既遵循邏輯,又符合觀眾的觀看習慣。同時,節目巧妙策劃“主題式事件”,以起承轉合的敘事邏輯,使故事講述完整有力,如四川石椅村在汶川地震后的堅韌復蘇、湖南油溪橋村通過積分制度激發鄉村活力。這些具有特定主題的村莊故事,拓寬了紀實敘事的視野,賦予了節目深厚的家國情懷和人文關懷。再者,每期節目都在不同的時空場域中展開,為敘事增添了更多的可能。一方面,在同一空間場域中的歷時敘事[4],使得如湖南清溪村2016年與2022年那樣的空間變化對比更為鮮明,直觀展示了鄉村振興的顯著成效。另一方面,在不同空間場域的共時敘事,使用平行蒙太奇的剪輯技巧,能使敘事層次更加豐富、內容表達更具深度。最后,《山水間的家》對“美麗中國”的故事文本采用跨媒介融合敘事,融入文學敘事,彌補了電視媒介敘事的局限性,提升了節目的思想深度與文學價值。藝術敘事的加入優化了節目的感官體驗,將嚴肅主題轉化為寓教于樂的內容,激發了觀眾的好奇與期待,極大地促進了《山水間的家》在多個圈層的傳播。
5 情感認同:喚醒鄉土集體記憶
哈布瓦赫指出,“個體在社會中獲得記憶,進行回憶、識別和定位,當這種被喚醒的記憶重新建構起框架,便成了呼應每個時代主題的集體記憶”。《山水間的家》以“家”為紐帶,觸發觀眾的家鄉情懷與鄉土記憶。例如,嘉賓與村民圍在灶臺一起做菜這樣一個微小的鏡頭語言,不僅能為節目增添人文氣息,更能勾起觀眾的鄉愁,使觀眾與節目建立起情感聯結,從而產生情感共鳴和價值認同。
一方面,《山水間的家》主要通過實地探訪展現村民的自我表達,以鄉村變化的影像照片對比喚醒鄉土集體記憶,這種貼近真實、藝術化的形式表達,成功傳達了“美麗中國”鄉村山水的價值。在現代化、城市化、工業化快速發展的今天,應重塑觀眾對鄉村的記憶,讓觀眾留得住鄉愁、看得見發展,產生情感共鳴,使節目更好地傳播時代故事。
另一方面,《山水間的家》片頭提到,“故鄉,是我們每個人心底的精神家園、記憶里最美的地方”。短小精悍的語言將自然之美與人文之美巧妙融合,賦予節目深刻的象征意義,實現了節目與觀眾情感的深度聯結,使節目兼具綜藝節目的娛樂觀賞性與專題訪談節目的真實性。《山水間的家》以真實細膩的表達,帶領觀眾近距離感受鄉村文化的厚重,為觀眾全景式呈現鄉愁記憶與精神世界。
6 產業融合:“廣電+文旅”融合賦能
作為一檔文化旅游探訪類節目,《山水間的家》通過樸素的紀實手法和鮮明的文化特色,摸索出“文化+旅游+綜藝”這種新的體驗模式。其為鄉村提供了一個展示自身魅力的平臺,推動了線下文旅產業的發展,從而實現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目標。
節目展示了地方政府落實產業幫扶政策的過程,講述如何通過發展地方特色產業,在帶動地方經濟的同時美化生態環境。這種對地方產業振興的深入描繪,不僅促進了產業的融合發展,為鄉村振興奠定了堅實基礎,也為講好“美麗中國”生態文明故事提供了敘事文本和思路。
《山水間的家》作為一檔文旅探訪節目,贏得了良好的口碑和高收視率,同時賦能地方經濟發展。節目播出后,48個村莊迅速成為“網紅打卡地”,無論是安徽西遞村的小橋流水還是江蘇禮詩圩村的荷塘月色,無論是內蒙古敖魯古雅的林海雪原還是海南梅西村的碧海藍天,都令人心向往之。截至2023年7月,廣西懷洪村、湖南清溪村、四川蘭溝村、安徽西遞村、河北安格莊村、江西包坊村、重慶將軍村等地的年接待游客量均超過20萬人次。其中,廣西大寨村的游客接待量相比2022年同期增長776.06%。《山水間的家》對“廣電+文旅”的成功實踐,充分展示了文旅與廣電深度融合、相互賦能、協同高質量發展的成功探索。
7 結語
《山水間的家》作為一檔文旅探訪類節目,講述時代變革下“美麗中國”故事,從多個維度構建創新路徑:以鮮明的主題表達,突出參與式體驗在場傳播的效果;增添文化元素,構建“田園山水”畫卷;創新敘事結構、方式、內容,豐富節目層次;通過情感聯系喚醒鄉土情感記憶;“廣電+文旅”融合賦能,為講好“美麗中國”故事提供了成功經驗,立體展示了“宜居、宜業、和美”中國的新氣象。
參考文獻:
[1] 謝澤杭,陳儒,謝云翔.鄉土文旅類節目講好時代故事的創新路徑:以《山水間的家》為例[J].電視研究,2023(3):48-51.
[2] 沈靜,王雅迪.探訪紀實節目《本色》的敘事藝術與傳播路徑創新[J].中國電視,2021(5):46-50.
[3] 劉佳富.《山水間的家》的敘事策略與藝術創新[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23(9):38-41.
[4] 張倩.接受視域下電視綜藝節目的融合敘事創新:以《山水間的家》《非遺里的中國》為例[J].百家評論,2024(1):125-130.
作者簡介:于超 (2001—),男,研究方向:融媒體與廣播電視、綜藝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