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問題驅動教學法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已廣泛應用,文章對此進行了深入探討。首先,文章闡述了該教學法在初中物理課程中的理論要點,包括激發(fā)興趣、推動探索性學習、強化合作與溝通技能以及提升知識綜合與應用能力。其次,文章探討了實施時應遵循的原則,如問題設計的適宜性與激勵性、指導性與探究性的平衡、團隊協(xié)作與溝通技巧的促進以及知識與實踐的結合。再次,文章分析了問題驅動教學法的多重優(yōu)勢,如提升內驅力、加深理解深度、培養(yǎng)協(xié)作與交流技能以及發(fā)展批判性思維與創(chuàng)造力。最后,文章提出了具體的教學策略,包括設計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創(chuàng)造開放式的探索環(huán)境、利用小組合作促進思維碰撞以及結合實際操作進行反思活動。
【關鍵詞】 問題驅動;初中物理;物理思維
一、問題驅動教學法在初中物理課程中的理論要點
(一)以強相關問題激發(fā)學生興趣
教師應精心設計問題,以激發(fā)學生對物理主題的好奇心和熱情。這些問題需要與學生的日常生活或科學發(fā)現緊密相關,以便更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他們愿意主動探索和學習,同時要確保問題具備適當的難度,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升他們對物理概念的理解。
(二)推動學生的探索性學習
問題驅動教學不僅僅是對知識的傳授,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通過自主探索來獲得知識。在尋求問題解答的過程中,學生需要使用信息搜集、分析判斷、提出假設、進行實驗等一系列科學方法,這有助于建立科學思考的框架,并且鍛煉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強化合作與溝通技能
問題驅動教學法鼓勵學生在小組內進行協(xié)作探討,分享各自的見解和解決策略。這種互動過程有助于學生學會傾聽他人的觀點,提升表達自己想法的能力,并在團隊互助中增進對物理概念的理解。
(四)提高知識綜合應用能力
問題驅動教學要求學生將理論知識與實際情況相結合。這樣的教學模式促使學生不再停留在對物理知識的記憶層面,而是應用所學的知識和技巧去解決實際問題。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能夠逐漸形成物理學的整體觀念,并且能夠在現實世界中有效地應用物理原理。
二、問題驅動教學法在初中物理課程中的應用原則
(一)注重問題的適宜性與激勵性
為了使問題驅動教學法發(fā)揮最佳作用,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實際經驗和認知能力來創(chuàng)設問題。教師提出的問題應當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聯系,以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在難度選擇上,應挑選那些能夠適度挑戰(zhàn)學生、引發(fā)他們思考和討論的問題,避免問題過于簡單或復雜,確保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充滿探究欲望。
(二)平衡指導性與探究性
在問題驅動的學習環(huán)境中,教師應扮演好導師的角色,既要提供必要的支持,又不可過度干預學生的探究活動。學生應被鼓勵進行假設、設計實驗、搜集和分析數據,并以此為基礎提煉出科學概念。教師應通過恰當的指引,幫助學生建立起穩(wěn)固的知識結構,同時培養(yǎng)他們的獨立研究和思考能力。
(三)促進團隊協(xié)作與溝通技巧
問題驅動教學法強調學習的社會化過程,即通過團隊合作來解決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應學會傾聽并尊重同伴的意見,同時也要勇于分享和討論自己的思路。這種合作性學習方式有助于提升學生的交流能力,增強團隊合作精神,并在不同視角的交匯中豐富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
(四)加強知識與實踐的結合
問題驅動教學法要求學生將理論知識應用于實際問題的解決中。因此,教師應設計如實驗操作、項目設計等實踐任務,讓學生在真實或模擬的情境中運用所學的物理原理。通過這種實際應用,學生能夠更深刻地理解物理概念,同時培養(yǎng)解決實際問題的實踐技能。
三、問題驅動教學法在初中物理課程中的優(yōu)勢
(一)內驅力的提升
教師通過提出具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能有效吸引學生的關注,并點燃他們的求知欲。這些問題往往與學生日常生活或科學新發(fā)現緊密相關,讓學生深刻認識到物理知識與真實世界的密切聯系。這種聯系不僅喚醒了學生的探究心,也極大地激勵了他們自主學習的欲望,促使他們更加積極地投入學習過程中。
(二)理解深度的加深
問題驅動的學習環(huán)境促使學生通過自身探索來尋找答案,推動他們不僅僅記憶公式和概念,而是要透徹掌握背后的物理原理。這種深層次的掌握有助于學生在不同情境下靈活應用所學知識,增強他們解決問題的技能,并確保這種理解是持久和穩(wěn)固的。
(三)協(xié)作與交流技能的培養(yǎng)
在問題驅動教學中,學生往往需要團隊合作,共同討論問題和尋找答案。這種合作學習的模式不僅能讓學生獲得物理知識,還能在與同伴的互動中培養(yǎng)溝通和協(xié)作技巧。學生在此過程中學習到如何進行有效的交流、協(xié)商和承擔團隊責任,這些能力對他們的未來學術和職業(yè)生涯都極為關鍵。
(四)批判性思維與創(chuàng)造力的發(fā)展
問題驅動教學法促使學生運用科學方法對問題進行分析,并積極探索解決途徑。在此過程中,學生需要展現批判性思考,對比不同方案,并能創(chuàng)新性地構建自己的假設和實驗設計。這樣的訓練不僅提升了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還使他們學會對常規(guī)方式進行質疑,為其未來的創(chuàng)新研究和科學探索打下堅實的基礎。
四、問題驅動教學法在初中物理課程中的應用策略
(一)設計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
為了更好地吸引學生參與學習,教師應設計與學生的日常體驗緊密相關的問題。這樣的問題更容易激起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因為它們能夠讓學生直接聯系現實生活。例如,可以圍繞學生日常使用的電子設備或運動時遇到的物理現象提出問題,讓學生在解決具體情境下的問題時,應用所學的物理知識。問題驅動教學法通過提出實際問題來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使學生在自然的學習過程中掌握物理知識。該教學法的核心在于將學習內容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緊密結合,通過貼近實際的問題,促進學生思考與實踐。認知心理學強調,意義建構是學習的本質,而真實世界的問題可以幫助學生建立知識的橋梁,加深記憶。同時,情境學習理論也指出,在有意義的背景下學到的知識更易于遷移和應用。
以“熔化和凝固”知識點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從一個具體問題出發(fā):“為什么冬天外面堆的雪人有時候結實持久,有時卻迅速融化”,這個問題與學生的冬季經歷直接相關,能夠立刻吸引學生的注意。隨后,教師指導學生通過實驗來探討影響雪球狀態(tài)的因素。學生可以小組合作,測定水的結冰點,觀察水在不同條件下的固液轉換,并記錄相關數據。這一過程既讓學生觀察到了凝固現象,又通過將冰塊置于室溫環(huán)境中,使其親眼見證了熔化過程。實驗結束后,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實驗結果與初始問題的聯系,從而促進學生對物理知識的深入理解,并提升他們的實驗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及邏輯思維。
(二)創(chuàng)造開放式的探索環(huán)境
教師應鼓勵學生在一個開放、寬容的環(huán)境中進行探索和實驗。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學生可以自由提出想法,進行討論,犯錯并從中學習。這種策略不僅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同時還為他們提供了自行構建知識和發(fā)現物理規(guī)律的機會。
在初中物理“光的折射”這一單元的教學中,運用問題驅動教學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深層次認知。例如,教師可以提出一個與現實生活緊密相連的問題:“為什么我們在水下看東西時,物體的位置似乎發(fā)生了偏移”,這個問題直觀地涉及光的折射現象,并能有效吸引學生的興趣。首先,學生將被邀請觀察一個用水和空氣填充的半圓形容器中的光線路徑變化。他們需要記錄光線在進入水面時的變化,并嘗試解釋其背后的原因。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不直接揭示光的折射原理,而是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和討論來探索光線傳播的規(guī)律。進一步地,學生可以自主設計實驗,比如改變入射角度,使用不同顏色的光線,或改變介質(例如用糖水替代純水)來觀察折射的效果。在此過程中,通過小組合作,學生能夠相互交流觀點、共同分析數據,從而加深對斯涅爾定律及折射率的理解。通過這種開放式的探索活動,學生在親自動手實踐的同時,也在不斷地提出假設、驗證結論、修正理解。教師的角色轉變?yōu)橐龑д吆蛥f(xié)助者,確保學生能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不偏離物理學的基本原理。這樣,學生能夠在積極參與、互動探討和實踐操作的環(huán)境中,對物理學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刻。
(三)利用小組合作,促進思維碰撞
通過小組合作,學生可以相互交流想法、討論解決方案,并共同完成物理問題的探究。小組合作能夠促進思維的碰撞和知識的共享,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如何高效地進行團隊合作,包括分工、溝通和相互支持。
問題驅動教學法通過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和探索知識。在初中物理課程中,特別是針對“摩擦力”這一相對抽象的知識點,利用小組合作的方式可以促進學生之間的思維碰撞,增強學生的理解和應用能力。通過小組合作,學生可以分享思想、交流觀點、相互教學,這不僅能夠促進同伴間的理解,還能提高學生的溝通能力和團隊協(xié)作精神。在同伴的幫助下,學生可以完成原本獨立無法完成的任務,從而促進認知發(fā)展。
教師首先提出問題:“為什么在不同的地面上,我們需要用不同的力量來推動相同的物體”,這個問題關聯摩擦力的概念,并能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在小組合作探究活動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分成小組,每組分配不同的地面材料(如光滑的大理石、粗糙的砂紙、有絨面的布等),并提供一個可以推動的標準物體(如一個帶有輪子的小箱子)。每組學生需要使用彈簧秤測量在不同地面上推動物體所需的力量,并記錄數據。接下來,學生們在小組內分享觀察到的現象,討論為什么不同地面上摩擦力的大小會有所不同。他們可以探討地面材料的性質、物體與地面的接觸面積、物體的質量等因素對摩擦力的影響,并提出假設且進行驗證,比如通過改變物體的質量,觀察是否需要更大的力來推動物體。此外,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探索如何減少摩擦力對運動的影響。例如,小組成員可以嘗試在物體和地面之間添加潤滑劑,觀察并記錄這一行為對推動物體所需力量的影響。
通過這樣的實驗活動,學生實踐了科學探究的方法,學習了摩擦力的相關知識。在活動的最后,教師組織全班分享會,讓各小組展示他們的發(fā)現和結論。這樣的交流有助于不同小組之間的思維碰撞,促進學生對摩擦力原理的深入理解,并激發(fā)他們進一步探究的興趣。教師可以在這一階段提供反饋,補充和糾正學生的理解,確保他們能夠正確掌握摩擦力的概念。
(四)結合實際操作,進行反思活動
將理論學習與實際操作相結合是問題驅動教學法的關鍵。教師可以設計實驗、模擬活動和項目,讓學生將理論應用到實踐中。同時,鼓勵學生進行反思,回顧解決問題的過程,思考哪些方法有效,哪些需要改進。反思活動可以幫助學生深化理解,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并促進持續(xù)學習。問題驅動教學法將問題置于學習的中心,激發(fā)學生的探究動機,并通過動手實踐與思考促進知識的吸收與理解。例如,在初中物理的“浮力”課題上運用這一教學法,能夠加深學生對物理原理的認識。具體到浮力的教學案例中,教師可以提出疑問:“同體積的物體為何有的浮有的沉?”這一問題直擊浮力的關鍵點,能夠調動學生的求知欲。在動手實驗環(huán)節(jié),學生分組探究不同物體(如橡膠球、金屬塊)在水中的浮沉現象,并記錄觀測結果。通過這一過程,學生能夠親身體驗浮力作用,對其產生直觀認知。在思考與反思環(huán)節(jié)中,教師指引學生討論實驗中的觀察結果,并探討影響浮沉的因素。在小組互動中,學生可能會提出體積、密度等概念,并嘗試應用浮力理論解釋所見現象。
為了進一步鞏固知識,教師可以介紹如何通過計算密度來探討物體浮沉與密度的關聯,并引入阿基米德原理,讓學生理解物體所受浮力的大小與排開水的重量的關系。這樣不僅可以使學生獲得知識,還培育了他們自主學習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他們日后的物理學習和科學探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孫杰. 初中物理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淺析[J]. 讀寫算,2021(35):171-172.
[2] 李成梅. 問題導學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 亞太教育,2023(17):86-89.
[3] 楊寶春. 問題導學法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J]. 讀寫算,2021(34):9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