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是水土保持高質量發展的集中展示,發揮著示范引領、宣傳教育、科學普及、科技推廣等功能和服務。國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創建工作于2004年開始,2007年命名了第一批國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截至2024年底,全國共有國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166個,遍及全國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通過分析國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在流域、行政區、地域、水土保持區劃、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區、水土流失類型、城鄉7個方面的分布特征,發現其存在分布不均衡、布局不科學、頂層設計缺失、人均數量差異大等問題,并提出各級行政區逐步覆蓋、水土保持三級區劃基本覆蓋、推動重點區域建設等布局建議,以及統籌謀篇布局、強化政策引領、依托重點工程、加強共建共享等發展建議。
關鍵詞: 國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分布現狀;布局;生態文明
中圖分類號: S157.2"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0-0941.2025.01.001
引用格式: 喬殿新,趙明,潘宣,等.國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分布現狀和布局思考[J].中國水土保持,2025(1):1-9.
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是水土保持高質量發展的集中展示,發揮著示范引領、宣傳教育、科學普及、科技推廣、科研試驗、產業培育、美化環境、休閑觀光等眾多功能和服務[1]。2004年,水利部印發了《關于開展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區建設的通知》(辦水保〔2004〕50號),拉開了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創建工作的序幕,并于2007年命名了第一批國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多年來,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從最初的探索創新,到目前的蓬勃發展,一路耕耘,取得了顯著成效,積累了寶貴經驗,也暴露出一些不足。基于總結和分析國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分布現狀,結合生態文明建設、水土保持高質量發展等現行政策要求,剖析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創建存在的一些問題,并分析其發展需求,提出針對性發展建議,旨在助推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高質量發展。
1 分布現狀
截至2024年底,全國共有166個國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遍及全國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總面積約828 km2,空間分布情況見圖1,詳細名單及建立時間見表1。
1.1 流域分布
我國共分為長江流域(片)、黃河流域(片)、淮河流域(片)、海河流域(片)、珠江流域(片)、松遼流域(片)和太湖流域(片)七大流域片區,國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數量分別為47、46、21、16、11、13、12個。其中長江、黃河流域(片)國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數量較多,珠江、松遼、太湖流域(片)國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數量較少。
1.2 行政區分布
國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在各級行政區的分布數量統計結果見表1,除上海市外的其余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均有分布。從數量來看,陜西省、山東省、河南省分布數量較多,分別為24、21、14個。分布在全國114個市(州),其中贛州市分布數量最多,有6個;其次是榆林市,有5個;然后是安康市、咸陽市,均為4個。全國163個縣(區、旗、市)均有分布,其中山東省青島市即墨區、河南省洛陽市洛龍區、陜西省榆林市神木市有2個,其余縣(區、旗、市)均為1個。
1.3 地域分布
我國可分為東部地區、東北地區、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四大經濟區域,分布的國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數量分別為53、13、43、57個。西部地區、東部地區國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數量較多,東北地區最少。
1.4 水土保持區劃分布
根據《水利部辦公廳關于印發〈全國水土保持區劃(試行)〉的通知》(辦水保〔2012〕512號),全國(不含港澳臺)水土保持區劃共劃分為8個一級區、40個二級區、115個三級區。國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在各級水土保持區劃的分布情況見表2,國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分布在8個一級區、30個二級區、62個三級區。在一級區劃中,北方土石山區分布數量最多,為53個;其次是南方紅壤區,為46個;然后是西北黃土高原區,為30個;青藏高原區數量最少,為1個。在二級區劃中,江南山地丘陵區的國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數量最多,為18個;其次是泰沂及膠東山地丘陵區,為17個;然后是秦巴山山地區,為12個。在三級區劃中,魯中南低山丘陵土壤保持區的國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數量最多,為14個。
1.5 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區分布
根據《水利部辦公廳關于印發〈全國水土保持規劃國家級水土流失重點預防區和重點治理區復核劃分成果〉的通知》(辦水保〔2013〕188號),國家級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區分為國家級水土流失重點預防區和國家級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區,全國共劃分有23個國家級水土流失重點預防區和17個國家級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區,共涉及1 091個縣級行政區。在29個國家級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區中,共分布有國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96個(見表3)。其中,14個國家級水土流失重點預防區分布有國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29個,15個國家級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區分布有67個。在國家級水土流失重點預防區中,丹江口庫區及上游國家級水土流失重點預防區分布數量最多,有9個;在國家級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區中,黃河多沙粗沙國家級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區、沂蒙山泰山國家級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區分布數量最多,均有11個。
1.6 水土流失類型分布
從國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所在區域的水土流失類型來看,屬于水力侵蝕的有156個、屬于風力侵蝕的有10個。
1.7 城鄉分布
城市和鄉村均分布有國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但主要分布在鄉村,分布在城市和鄉村的數量分別為15、151個。其中,有7個分布在城市建成區(福建省倉山區、福建省武夷山市、山東省廣饒縣、河南省孟津縣、廣東省南山區、陜西省未央區、陜西省金臺區),有2個分布在大學,分別位于福建農林大學和武夷學院;分布在鄉村中學和小學的各有1個,分別位于福建省南平市建甌一中和四川省青神縣白果鄉學道街小學。在省會城市中,太原市、哈爾濱市、南京市、杭州市、福州市、南昌市、濟南市、鄭州市、武漢市、長沙市、南寧市、成都市、昆明市、拉薩市、西安市、蘭州市、西寧市、烏魯木齊市18個省會城市分布有23個,其中昆明市3個,南京市、濟南市和武漢市各2個,其他省會城市各1個。在計劃單列市中,只有青島市和深圳市分布有國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其中青島市3個、深圳市1個。
2 存在的主要問題
1)國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分布不均衡、布局不科學。一是國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尚未做到所有省級行政區全覆蓋;二是各省份之間的國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數量差異較大,陜西、山東、河南、江西的國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數量合計達70個,占全國總數的42.17%,而天津、內蒙古、西藏、新疆均只有1個;三是城鄉分布不均衡,鄉村分布數量是城市的10倍多。這些都會影響社會公眾公平、公正地享受生態文明建設成果。
2)頂層設計缺失。目前,國家層面尚沒有國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總體規劃,缺少頂層設計會導致其在布局和建設方面存在不足;貴州、四川、陜西等省份編制了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專項規劃,但大部分省份缺少總體規劃,缺少科學布局和指引。
3)人均數量差異大。依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我國平均850萬人共享1個國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其中陜西省為165萬人/個,而廣東省為3 150萬人/個,省份間差異較大。從城鄉分布來看,城市居民平均8 217萬人共享1個國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而鄉村居民平均528萬人共享1個國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城鄉間差異較大。
3 面臨的形勢與要求
進入新時期,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作為水土保持高質量發展的典型,其發展、分布密切關系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和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和優美生態環境需求。
3.1 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要求
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是關系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是關系民生福祉的重大社會問題。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加快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重要戰略任務。《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指出,通過建設美麗中國先行區、美麗城市、美麗鄉村,開展創新示范,打造美麗中國建設示范樣板。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要進一步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聚焦建設美麗中國。
水土保持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內容,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是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加深人民群眾對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實踐理解認識的有效平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深入推進和系列部署,賦予了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更艱巨的時代使命,對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建設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要全面落地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要求,科學布局,合理分布,擴大覆蓋面,提供更多更優的水土保持功能和產品,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更大貢獻。
3.2 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要求
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要求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實現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是水土保持高質量發展的窗口,是落實高質量發展的典范。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加強新時代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見》明確要求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水利部貫徹落實〈關于加強新時代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見〉實施方案》(水保〔2023〕25號)也明確提出要高標準開展國家水土保持示范創建工作,形成一批有示范作用的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引領帶動全國水土保持高質量發展。貫徹高質量發展要求,在提升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質量、增加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數量的同時,要做好總體布局頂層設計,做到區域、城鄉科學分布,實現創新引領、區域協調、綠色低碳、開放交流、共建共享,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3.3 加強科學技術普及的要求
2022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新時代進一步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的意見》要求到2025年,科普公共服務覆蓋率顯著提高,公民具備科學素質比例超過15%;完善科普基礎設施布局,加強科普基礎設施在城市規劃和建設中的宏觀布局,促進全國科普基礎設施均衡發展;鼓勵建設具有地域、產業、學科等特色的科普基地。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是水土保持宣傳教育和科學普及的重要平臺及戶外教室,是全國生態文明教育的重要基地和窗口,為中小學和社會公眾開展水土保持和生態科普提供了實踐基地和研學基地。《關于加強新時代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見》明確要求開展國家水土保持示范創建,加強水土保持科普宣傳和文化建設。貫徹科普工作要求,科學布局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可為完善全國科普基礎設施布設、提升全民科學素質貢獻水土保持力量。
4 發展布局分析
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布局應統籌考慮流域、地域、行政區、水土流失類型、水土保持區劃、城鄉等要素,實現“應覆蓋盡覆蓋”。同時應突出重點,在重點地區或有條件的地方予以加大密度,實現布局合理、質量提升和數量增長的有機融合。
1)各級行政區逐步覆蓋。截至2024年底,國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已覆蓋全國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114個市(州)163個縣(區、旗、市),國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應做到省、市、縣三級行政區科學覆蓋。首先,上海市應盡快開展國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建設,實現省級行政區全覆蓋;然后,未建有國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的市級行政區應開始規劃立項,逐步實現市級行政區全覆蓋;最后,不斷擴大國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的縣級覆蓋范圍,優先考慮在水土保持重點縣和有條件的縣級行政區加大國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建設力度。
2)水土保持三級區劃基本覆蓋。全國水土保持三級區共115個,目前已有62個分布有國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占比約55%。國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應基本實現水土保持區劃三級區全覆蓋,展示不同類型區的水土保持發展特色。
3)推進重點區域布局建設。分布在城市的國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數量較少,與其龐大的人口數量不相適應,應推進國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的城市覆蓋范圍,尤其是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慶市等直轄市,石家莊市、呼和浩特市、沈陽市、長春市、合肥市、廣州市、海口市、貴陽市、銀川市等省會城市,以及大連市、寧波市、廈門市等計劃單列市,人口多、輻射廣,目前國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數量較少,應作為重點建設區域。同時,將水利風景區和水情教育基地、水利展館、生態清潔小流域、科普公園、生態公園、有條件的大學校園等現有資源,作為國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的重點建設區域。
5 建議
1)統籌謀篇布局。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的總體布局應在國家層面進行頂層設計,明確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總體規劃,實現科學化分布,發揮更優效益;同時,省級層面也要加強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布局和規劃,有序推進建設。
2)強化政策引領。依據《國家水土保持示范創建管理辦法》(辦水保〔2021〕171號),各省份每年度的水土保持示范創建指標為3類7個。國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創建難度大,加上指標數量限制,會影響國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的創建效率和科學布局。建議取消各省份國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的創建指標限制,鼓勵各地加強創建活動,大力推廣創建經驗,助力國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的科學布局、構建。
3)依托重點工程建設。依托有影響力的工程建設國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可實現“工程即示范、工程即宣傳、工程即科普”。目前,可優先考慮依托水土保持“三大古梯田”工程(湖南省新化縣紫鵲界梯田工程、云南省紅河州哈尼梯田工程、廣西龍勝縣龍脊梯田工程),以及三峽工程、南水北調工程、“三北”防護林工程等重點工程建設國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充分發揮重點工程自身優勢,加大支持力度,加強指導協調,做到高點起步,強化示范引領。
4)加強共建共享。積極利用現有的水情教育基地、水利風景區、濕地公園、森林公園、沙漠公園,農業科技示范園等園區和基地,實施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共建工作,可充分發揮現有園區和基地的行業優勢,完善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的類型,突出特色。同時,加強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與科研院所、高校的合作,充分利用相關科研基地和教學實踐基地,以擴大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的社會影響力。
參考文獻:
[1] 喬殿新.關于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建設與發展的思考[J].中國水土保持,2012(2):1-3.
(責任編輯 李佳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