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分析竹葉青蛇咬傷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標與病情嚴重程度的相關性,為臨床提供參考。方法 選取2021年3月至2023年12月廣州市中西醫結合醫院收治的85例竹葉青蛇咬傷患者為觀察組,另選取同期于廣州市中西醫結合醫院體檢的50名健康者為對照組,進行回顧性分析。根據病情嚴重程度將觀察組患者分為輕度組(70例,蛇傷嚴重度評分量表評分為0~3分)、中度組(8例,蛇傷嚴重度評分量表評分為4~7分)、重度組(7例,蛇傷嚴重度評分量表評分為8~20分)。比較觀察組與對照組研究對象的凝血功能指標及血小板計數(PLT),比較不同病情嚴重程度患者凝血功能指標及PLT,分析患者凝血功能指標及PLT水平與病情嚴重程度的相關性。結果 觀察組研究對象D-二聚體(D-D)水平均高于對照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長于對照組,纖維蛋白原(FIB)水平低于對照組(均Plt;0.05);觀察組與對照組研究對象的凝血酶原時間(PT)、PLT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gt;0.05)。重度組患者D-D水平高于中度組、輕度組,APTT長于中度組、輕度組,FIB水平低于中度組、輕度組,中度組D-D水平高于輕度組,APTT長于輕度組,FIB水平低于輕度組(均Plt;0.05);3組患者的PT、PLT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gt;0.05)。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患者的D-D、APTT水平與病情嚴重程度呈正相關,FIB水平與病情嚴重程度呈負相關(均Plt;0.05),患者的PT、PLT與病情嚴重程度不存在相關性(均Pgt;0.05)。結論 竹葉青蛇咬傷后,患者會出現明顯的凝血功能異常,且D-D、APTT、FIB水平與病情嚴重程度存在相關性,可指導患者的病情評估。
【關鍵詞】竹葉青蛇;蛇咬傷;凝血功能;嚴重程度
【中圖分類號】R6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2665.2025.01.0125.04
DOI:10.3969/j.issn.2096-2665.2025.01.041
竹葉青蛇是我國十大毒蛇之一,其毒液的主要成分為血循毒,包含血毒素、膜活性肽、凝血毒素和心臟毒素等,被咬傷后患者可出現局部和全身出血,傷口出現局部疼痛、腫脹。雖然該類咬傷致死率較低,但其自然消腫速度緩慢,如不及時治療,部分患者的腫脹可持續半年甚至數年,因此,仍需引起高度重視[1-2]。有研究顯示,竹葉青蛇咬傷能引發纖溶系統功能過度活躍及凝血機制紊亂,造成皮下出血現象,而在病情危重的患者中,甚至可能引發腦出血。因此,精確評估患者的實際病情并迅速采取治療措施,對于改善患者的康復情況至關重要,而探究相關參考指標用于判斷患者病情嚴重程度具有現實意義[3-4]。目前,雖有研究對患者凝血相關指標的變化進行動態觀察,但少有報道探討凝血指標對病情評估的價值。基于此,本研究分析竹葉青蛇咬傷患者凝血功能指標與病情程度的關系。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1年3月至2023年12月廣州市中西醫結合醫院收治的85例竹葉青蛇咬傷患者為觀察組,另選取同期于廣州市中西醫結合醫院體檢的50名健康者為對照組,進行回顧性分析。對照組研究對象中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齡25~67歲,平均年齡(38.22±9.69)歲;BMI 18~27 kg/m2,平均BMI(23.06±2.43)kg/m2。觀察組患者中男性48例,女性37例;年齡23~67歲,平均年齡(38.37±9.15);BMI 18~27 kg/m2,平均BMI(23.23±2.35)kg/m2。兩組研究對象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均Pgt;0.05),組間具有可比性。根據病情嚴重程度[5]將觀察組患者分為輕度組(70例,蛇傷嚴重度評分量表評分為0~3分)、中度組(8例,蛇傷嚴重度評分量表評分為4~7分)、重度組(7例,蛇傷嚴重度評分量表評分為8~20分)。輕度組患者中男性38例,女性32例;年齡23~66歲,平均年齡(37.81±10.35)歲;BMI 18~27 kg/m2,平均BMI(23.41±2.17)kg/m2。中度組患者中男性5例,女性3例;年齡23~67歲,平均年齡(38.36±8.26)歲;BMI 18~27 kg/m2,平均BMI(23.36±2.55)kg/m2。重度組患者中男性5例,女性2例;年齡25~67歲,平均年齡(38.94±8.85)歲;BMI 18~27 kg/m2,平均BMI(22.94±2.32)kg/m2。3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gt;0.05),組間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廣州市中西醫結合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⑴年齡≥18歲;⑵觀察組研究對象為竹葉青蛇咬傷患者,蛇體經專業人員鑒別為竹葉青蛇,或描述的毒蛇外形與竹葉青蛇特征相符,具有毒牙痕、患肢及周圍腫脹疼痛、全身中毒等臨床癥狀;⑶無凝血相關性疾病史者,均能采集血樣、檢測凝血功能指標和血小板計數(PLT)。排除標準:⑴入組前已接受相關治療者;⑵合并肝病、血液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者;⑶近期使用抗凝、抗血小板藥物治療者。
1.2 研究方法 采集所有研究對象晨起空腹靜脈血4 mL,抗凝后采用離心機離心15 min(轉速為3 000 r/min,離心半徑為10 cm),分離血漿,檢測D-二聚體(D-D)、纖維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凝血酶原時間(PT),儀器為全自動凝血分析儀(思塔高診斷股份有限公司,國械注進20172222293,型號:STA R Max)。另采集所有研究對象入組后晨起空腹靜脈血3 mL,檢測PLT,采用全自動模塊式血液體液分析儀(希森美康株式會社,國械注進20162220775,型號:XN-10[B4])。依據《2018年中國蛇傷救治專家共識》[5]評估患者病情嚴重程度,從肺部癥狀、胃腸道癥狀、局部創傷、心血管癥狀、血液系統、中樞神經系統6個方面進行評分,總分范圍為0~20分,0~3分為輕度,4~7分為中度,8~20分為重度,分數越高表示病情越嚴重。
1.3 觀察指標 ⑴比較兩組研究對象的凝血功能指標及PLT水平。⑵比較不同病情嚴重程度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標及PLT。⑶分析患者凝血功能指標及PLT水平與病情嚴重程度的相關性。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x)表示,行t檢驗,多組間比較行F檢驗,其兩兩比較采用LSD-t檢驗。相關性分析采用Spearman檢驗。以Plt;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研究對象凝血功能指標及PLT水平比較 觀察組患者D-D水平均更高,APTT更長,FIB水平更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組間PT、PLT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gt;0.05),見表1。
2.2 不同病情嚴重程度患者凝血功能指標及PLT水平比較 重度組患者D-D水平高于中度組、輕度組,APTT長于中度組、輕度組,FIB水平低于中度組、輕度組,中度組D-D水平高于輕度組,APTT長于輕度組,FIB水平低于輕度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3組患者的PT、PLT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gt;0.05),見表2。
2.3 患者凝血功能指標及PLT水平與病情嚴重程度的相關性分析 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患者的D-D、APTT水平與病情嚴重程度呈正相關,FIB水平與病情嚴重程度呈負相關(均Plt;0.05),患者的PT、PLT與病情嚴重程度不存在相關性(均Pgt;0.05),見表3。
3 討論
竹葉青蛇廣泛分布于我國南方地區,其毒液成分復雜,對血液循環和心血管的影響較明顯[6]。被咬傷患者除局部腫脹疼痛等表現外,還可出現全身的凝血功能紊亂,通常表現為自發性出血和出血傾向等,部分病情嚴重者甚至可發生顱內出血、消化道出血等;另外,蛇毒中的凝血素會影響肝、腎的供血情況導致缺血,病情加重后,炎癥反應加重,可進一步影響肝、腎功能,進一步增加治療難度,因此,準確評估患者的病情嚴重程度極為重要[7-8]。竹葉青蛇咬傷患者在臨床上常表現出凝血功能的異常,這些凝血參數的異常變化,與患者的病情嚴重程度呈現出一定的相關性,為臨床病情評估提供重要依據。因此,本研究觀察不同病情嚴重程度患者凝血指標的差異,并分析兩者的相關性。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研究對象D-D水平更高,APTT更長,FIB水平更低;觀察組與對照組研究對象的PT、PLT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這提示竹葉青蛇咬傷患者存在凝血功能異常。分析原因為,竹葉青蛇為常見毒蛇之一,其毒液中具有溶血毒素、出血毒素和蛋白水解酶等多種因子,能引起凝血功能異常。青葉竹蛇毒的類凝血酶含量最多,類凝血毒素與人類凝血因子Xa具有類似作用,能夠將凝血酶原轉換為凝血酶。毒素進入人體后,凝血途徑被激活,導致類凝血系統障礙,增加血小板、FIB、凝血因子的消耗,誘導或抑制血小板聚集,影響患者的凝血功能,表現為D-D水平升高、APTT延長、FIB水平降低等[9-10]。隨著竹葉青蛇咬傷患者病情的加重,其凝血功能異常也愈發明顯。D-D水平的升高,往往反映體內纖維蛋白原的過度消耗和凝血系統的過度激活,這在嚴重咬傷患者中尤為顯著。同時,APTT的延長則提示凝血因子活性的降低或缺乏,進一步證實凝血過程的受阻。此外,FIB水平的降低,作為凝血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降低程度與患者病情的嚴重程度密切相關,提示凝血物質的大量消耗和凝血儲備的不足。
凝血功能異常是竹葉青蛇咬傷患者的典型臨床表現之一。隨著病情的加重,患者凝血功能的紊亂也更顯著。D-D作為纖維蛋白降解產物,其水平在蛇咬傷后升高,反映體內凝血和纖溶系統的雙重激活。APTT的延長則揭示凝血因子活性的降低或缺乏,進一步證實凝血過程的受阻。同時,FIB作為凝血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水平在咬傷后明顯降低,提示凝血物質的大量消耗和凝血儲備的不足。本研究結果顯示,重度組患者D-D水平高于中度組、輕度組,APTT長于中度組、輕度組,中度組D-D水平高于輕度組,APTT長于輕度組,重度組FIB水平低于中度組、輕度組,中度組低于輕度組;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患者的D-D、APTT水平與病情嚴重程度呈正相關,FIB水平與病情嚴重程度呈負相關,患者的PT、PLT與病情嚴重程度不存在相關性,這提示隨著竹葉青蛇咬傷患者病情加重,凝血功能紊亂情況也在加重,凝血功能指標對于評估患者的病情或有一定參考價值。分析原因為,外源性和內源性凝血途徑是人體血液凝固過程的第一個階段,其中,內源性凝血途徑可在血液接觸異物或血管內皮損傷后啟動,蛇咬傷患者并有毒素進入血液循環,導致患者的內源性凝血途徑啟動,蛇毒導致促凝系統活躍,表現為內源性凝血因子水平升高;另外,竹葉青蛇毒液中的纖溶酶原激活物可直接激活生成纖溶酶,通過以上兩種途徑產生的纖溶酶,可使纖維蛋白降解為D-D,竹葉青蛇毒液中的纖溶酶也能夠直接水解FIB,最終使D-D水平升高[11-12]。而FIB受類凝血酶的影響,水解為纖維蛋白,導致FIB水平降低[13];APTT可以反映內源性凝血功能,患者被竹葉青蛇咬傷后,隨著病情的發展,與APTT相關的凝血因子在病理過程中逐漸被消耗,導致APTT延長[14-15]。因此,以上指標不僅對于竹葉青蛇咬傷的診斷有一定價值,對于病情嚴重程度的評估也有一定參考價值。竹葉青蛇咬傷患者的凝血功能異常,特別是D-D、APTT和FIB等指標的異常變化,不僅反映凝血系統的受損程度,也為臨床醫生評估患者病情的嚴重程度提供重要參考。通過密切監測這些凝血參數的變化,可以更準確地判斷患者的凝血狀態,從而指導臨床治療和預后評估。但本研究作為單中心研究仍存在一定局限性,如樣本量較小、樣本的選擇存在一定偏倚,后續仍需進行大樣本量的研究進一步鞏固該結論,為臨床提供更可靠的參考依據。
綜上所述,竹葉青蛇咬傷后,患者體內凝血機制會出現紊亂,且病情的加劇與凝血功能異常的程度呈正相關,可指導患者的病情評估。
參考文獻
黃培穎,曾仲意,劉強,等.竹葉青蛇咬傷的流行病學調查及院前影響因素分析[J].臨床急診雜志, 2020, 21(5): 393-396, 401.
萇海華,李其斌,廖園莉,等. 146例竹葉青蛇咬傷中毒的臨床特點及療效分析[J].廣西醫科大學學報, 2015, 32(2): 279-280.
姚為學,李志文,陳粵明,等.竹葉青蛇傷患者C反應蛋白和凝血功能變化及其臨床意義[J/CD].中華衛生應急電子雜志, 2016, 2(4): 242-244.
徐瑾,龐曉娜,朱立毅.心肌酶譜與凝血指標監測對蛇咬傷預后的預測價值[J].血栓與止血學, 2018, 24(2): 187-190.
中國蛇傷救治專家共識專家組. 2018年中國蛇傷救治專家共識[J].中國急救醫學, 2018, 38(12): 1026-1034.
陳曉春,黃秋燕,莫小瑩,等.毒蛇咬傷的中毒機制及治療方法研究進展[J].中國中西醫結合急救雜志, 2023, 30(2): 237-240.
梁劍寧,唐榮德,張躍,等.凝血功能在毒蛇咬傷治療前后變化規律的研究[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 2015, 36(12): 1653-1655.
卓振權,李奕鑫,張曉萍,等.竹葉青咬傷患者綜合治療下凝血因子動態變化的真實世界研究[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 2023, 44(11): 1340-1342, 1347.
劉勛,汪洋,安遠華.蛇咬傷患者血清CRP、凝血功能指標變化及其與病情嚴重程度的關系[J].湖南師范大學學報(醫學版), 2021, 18(3): 59-62.
劉培路.青竹蛇咬傷對患者凝血系統影響的探討[J].中國臨床醫生雜志, 2015, 43(10): 55-57.
何東元,張文婷,朱憲強,等.血栓彈力圖在毒蛇咬傷患者凝血檢測的應用[J].檢驗醫學與臨床, 2018, 15(17): 2595-2596, 2599.
王紫琳,齊艷,閆濤. 647例毒蛇咬傷患者的血小板計數、凝血功能及微生物檢測分析[J].中國衛生檢驗雜志, 2022, 32(4): 385-388.
劉艷坡,孔毅,李謙.蛇毒類凝血酶的研究進展[J].藥物生物技術, 2017, 24(4): 353-358.
梁昌強.熱毒寧注射液對竹葉青蛇咬傷患者INR、PT以及APTT等凝血指標水平變化的影響[J].重慶醫學, 2015, 44(1): 55-56, 59.
張聰聰,曾仲意,黃培穎.新鮮冷凍血漿治療竹葉青蛇咬傷致PT或APTT延長的臨床療效評價[J].臨床急診雜志, 2021, 22(6): 395-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