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建設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是關系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是關系民生福祉的重大社會問題。
2024年9月10日至1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甘肅考察時指出,“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筑牢國家西部生態安全屏障。”甘肅全省上下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甘肅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祁連山生態保護實現常態長效監管,統籌實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如今的隴原大地,藍天白云成為常態,綠水青山入畫來,一派和諧共生的景象。
一泓清水入黃河
甘肅承擔著黃河上游生態修復、水土保持和污染防治的重任,是黃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養區、補給區。
作為黃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養區和生態功能區,瑪曲縣近年來持續實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項目。截至目前,累計治理沙化地33.99萬畝、“黑土灘”退化草地127萬畝、修復濕地42.3萬畝,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98.4%,生態環境顯著改善。
近年來,甘肅上下牢記囑托,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及對甘肅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堅決扛牢上游責任。
率先出臺《甘肅省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條例》,構建“1+N+X”政策規劃體系,扎實推進黃河生態保護治理攻堅戰,協同推進工業、生活、農業和尾礦庫“3+1”污染綜合治理。
系統治理重點區域水污染,在重點領域實施水污染源頭治理。全省堅持精準科學依法治污,統籌岸上岸下綜合治理,持續推進黃河干流及重要支流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以及內陸河、長江流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
加快推進污水處理及配套設施建設。全省城市污水處理率、縣城污水處理率、地級城市污泥無害化處理處置率分別達到98.37%、98.4%和97%以上,沿黃34個省級及以上工業園區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全部建設完成。
開展黃河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專項行動。全省黃河流域5607個入河排污口完成整治5166個,整治完成率達92.13%。
持續鞏固黃河流域14條地級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整治成效。持續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黃河流域10423個行政村已有2844個完成農村生活污水治理,76條農村黑臭水體已有71條完成治理。
推進尾礦庫生態環境綜合治理。黃河流域5個市州43座尾礦庫完成調查摸底和環境風險隱患排查,實施尾礦庫分級分類環境監管。
實施黃河首曲濕地保護修復和退化草原治理改良、隴中隴東黃土高原區水土流失治理等一批重大帶動性項目,加快推進跨甘川兩省若爾蓋國家公園等保護治理重點任務。
持續推進黃河流域橫向生態補償。與黃河上下游省份簽訂跨界流域水污染聯防聯控框架協議,建立健全跨界流域水污染聯防聯控機制;與四川省、寧夏回族自治區、青海省簽訂黃河流域橫向生態補償協議,建立黃河干流3市州、石羊河黑河3市7縣、渭河流域和白龍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推動甘肅省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邁上新臺階。
統籌實施甘南黃河上游水源涵養區、河西走廊、秦嶺生態保護和修復以及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等重大生態工程。實施甘南黃河上游水源涵養區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有效提升甘南黃河上游水源涵養區生態系統質量。實施秦嶺西段水源涵養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祁連山北麓水源涵養與生態保護修復、隴中和隴東地區生態保護修復和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等,水源涵養和水土保持能力有效提升。
通過實施小流域綜合治理、塬面保護、淤地壩建設等水土保持項目,有效控制水土流失,減少入黃泥沙,生態環境持續改善。深入開展美麗幸福河湖創建工作,建設美麗幸福河湖34段,河流總長度達546.45公里、湖泊總面積2.26平方公里。美麗幸福河湖建設讓群眾享有了更多、更普惠、更可持續的綠色福祉,讓群眾休閑娛樂有了好去處。
甘肅守護一泓清水入黃河,同時也讓黃河之水滋潤了沿岸群眾生活,“黃河之濱也很美”成為亮麗名片。
巍巍青山繪新景
祁連山是我國西部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是黃河流域重要水源產流地,也是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近年來,甘肅持續加大祁連山生態環境保護力度,開展祁連山生態環境保護考核,推動祁連山生態保護工作由集中整改向常態化轉變。
建設“天地空”一體化信息監測網絡,實現祁連山國家公園范圍監測全覆蓋。同時,強化部門協同聯動,合力推動祁連山生態環境保護常態長效監管。持續推動秦嶺地區生態環境協同保護,以更大擔當、更大作為構筑國家西部生態安全屏障。
2023年度祁連山生態環境保護考核結果均為優秀,2024年度祁連山生態環境質量監測結果顯示,75.36萬公頃林地森林蓄積量持續增加,75.27萬公頃草原生態穩定性不斷增強,5.21萬公頃水域面積更加穩定。
進一步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祁連山保護區內旗艦物種雪豹增加到350—500只,不同種群野生動物數量較2014年提高15%—20%,成為全國32個陸地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之一。
近日,祁連山管護中心哈溪自然保護站通過紅外相機,成功拍攝到了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雪豹的珍貴影像。紅外相機畫面顯示,一只體態健碩、毛色亮麗的雪豹悄然穿行于高山巖石之間。
山丹馬場二場工作人員在祁連山國家公園山丹馬場境內白石崖半山腰拍攝到成群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禿鷲。從拍攝的畫面看到,其種群數量明顯增多,從幾只到幾十只不等。它們時而在空中盤旋飛翔,時而在山崖駐足休憩,以遠處的雪山為背景,勾勒出一幅自然和諧共生的優美畫卷。
位于騰格里沙漠南緣的八步沙是古浪縣最大的風沙口,40多年前寸草不生,沙丘以每年7.5米的速度向南推移。
半個多世紀以來,八步沙“六老漢”三代治沙人用當代愚公精神筑起綠色屏障,昔日黃沙漫天飛舞的“沙窩窩”,如今已是植被宜人的沙漠綠洲。
他們堅守在騰格里沙漠,累計完成治沙造林30.6萬畝,管護封沙育林草近45萬畝,栽植各類苗木7000多萬株,把綠洲向沙漠深處推進30公里。八步沙林場管護區林草植被覆蓋率由治理前的不足3%提高到現在的75%以上,形成了一條南北長10公里、東西寬8公里的防風固沙綠色長廊,實現了從“沙逼人退”到“綠進沙退”再到“人沙和諧”的轉變,為構筑國家西部生態安全屏障作出積極貢獻。
近年來,甘肅持續開展大規模造林綠化行動,堅持科學治沙,深入實施“三北”工程建設。2021年至2023年,全省完成國土綠化面積2973萬畝,完成沙化土地綜合治理853萬畝,國土綠化面積實現“三連增”,連續兩年居全國第二。積極推進生態文明示范創建。夏河縣、卓尼縣被命名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崇信縣、舟曲縣被命名為國家“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康縣等6地被命名為省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莊浪縣等15個地區(單位)獲評甘肅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
藍天白云美如畫
“清晨在蘭州跑步,看著藍天白云,吹著河邊的微風,是一種享受!”對于蘭州市民王曉帆來說,每天在馬拉松公園跑步,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近年來,甘肅深入實施國務院《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空氣質量持續改善行動計劃》,從管理、治理、結構調整上共同發力。建立了研判分析、調度預警、監督幫扶、約談提醒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全面開展重污染天氣防控、臭氧污染防治、柴油貨車污染治理等空氣質量改善行動,深入實施工業、燃煤、機動車、揚塵四類污染源治理,持續優化調整產業、能源、交通運輸結構,推動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取得實效。
工業方面,高質量推進鋼鐵行業超低排放改造;穩步推進水泥企業超低排放改造;以石化、化工、工業涂裝、包裝印刷和油品儲運銷等行業為重點,組織開展揮發性有機物治理突出問題排查整治,累計排查整治問題1000余個。
燃煤方面,積極推進蘭州、金昌、武威、臨夏4市州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試點項目建設,累計完成農村地區散煤治理27萬余戶;開展燃煤鍋爐提標改造,完成65蒸噸/小時以上燃煤鍋爐超低排放改造59臺;加強散煤煤質管控,優化完善煤炭經營市場和網點,提高煤質抽檢頻次和效率,確保銷售使用符合國家標準的民用散煤。
揚塵方面,全面推行綠色施工,將防治揚塵污染費用納入工程造價;以建成區及周邊為重點,督促各類施工工地嚴格落實“六個百分之百”防塵抑塵措施;強化道路揚塵防治,推進吸塵式機械化濕式清掃作業,加大城市主干道、外環路、出入口、城鄉接合部等重點路段沖洗保潔力度,鞏固道路機械化清掃成果,持續提升機械化清掃率。
機動車方面,全面落實生態環境部門取證、公安交警部門處罰、交通運輸部門治理的機動車排放監管機制,持續推動安檢、環檢、綜檢“三檢合一”,推行環保檢測與維修治理(I/M)制度,落實積分制管理制度,深入開展機動車排放檢驗機構專項檢查;加快補齊機動車污染防治短板,建成覆蓋全省縣市區的黑煙車抓拍系統,加強禁止高排放非道路移動機械區域管控,完成非道路移動機械編碼登記4.2萬余輛、尾氣抽測2.6萬余輛。
截至目前,甘肅已建成36個環境空氣質量國控自動監測站點、112個省控監測站、1000余個區域微型監測站,建成天水、定西、臨夏3市州空氣質量組分站,建成蘭州市大氣超級組分站,配備激光雷達走航車和大氣移動綜合監測車,全面提升大氣環境綜合監測監管能力。同時,充分利用走航車、無人機、遙感監測、視頻監控等科技手段,全時段、全方位監控各類污染源,開展溯源分析,實現靶向定位、精準治污、科學管控。
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追藍逐綠、向美而行。如今的隴原大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設行穩致遠,人民群眾對生態環境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
責任編輯:陶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