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連山,橫亙在中國西部,聳峙通天。
綿長的山脈,潔白的冰雪,以及亙古的河流,滋養了河西走廊,催生了絲綢之路,成就了東西方文明交流的大通道。而今,祁連山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肩負著筑牢國家西部生態安全屏障的新使命。
深秋時節,我們西進河西走廊,從東端的天祝開始,遙望祁連,一路探綠。
披綠
腳踏“青藏之眼”天祝,呼吸到清新的空氣。遠處的山坡上綠意盎然,星星點點的牛羊悠閑地在適牧區吃草,時隱時現。
草場多,是對天祝最直觀的印象之一。但有草原的地方,也缺草。
甘肅省天祝藏族自治縣地處青藏高原、蒙古高原和黃土高原核心交會地帶,草地面積超過470萬畝,接近該縣總面積的一半。這里既是扼守西部風沙南侵的生態屏障,又是石羊河流域6條內陸河和黃河流域2條外流河的重要水源涵養補給區,生態地位特殊且重要。
然而,由于受全球氣候變化和人為活動影響,部分草原處于退化狀態,生態功能逐步減弱。
草原,也需要補草、種草。
天祝縣林草局局長唐培皇介紹,“三北”六期工程三大攻堅戰重點項目已將“祁連山北麓水源涵養與生態保護修復”納入其中。自項目啟動以來,天祝縣通過草種補播、施肥改良、毒害草防治、鼠害防控等綜合措施,在松山、華藏寺、祁連、旦馬等8個鄉鎮完成退化草原綜合治理超過120萬畝。
“眼前的這2500畝,是項目實施后無人機播撒的新草。”唐培皇隨手撥拉了一把還帶著露珠的扁穗冰草和垂穗披堿草說,“這些都是優質牧草,2024年雨水多,長勢好。”
松山鎮的這片草原并不是最大的,但護欄網之外的邊緣地帶,仍可以看到有退化跡象的小片草地。目之所及,修復治理前后的場景對比明顯。修復前的草低矮枯黃,且土地裸露較多,而修復后的優質牧草,株型緊密,莖葉茂盛。
據了解,項目區的草原植被蓋度平均提高了3%,每年增加干草600萬公斤,可滿足近1萬個羊單位全年的飼草需求。
擴綠
車行砂石作業道,兩旁是新栽種的云杉、側柏,足有一人高,在微風中輕輕搖曳。一路盤旋而上至山頂,古浪縣城一覽無余。
站在古浪縣城西側的平頂山舉目遠眺,云杉翠柏與遠山白雪遙相輝映,大小不一的蓄水池猶如散落山間的藍寶石,發出晶瑩光亮,曾經光禿禿的山坡如今披上了綠裝。
古浪縣地處祁連山北麓,河西走廊東端,騰格里沙漠南緣,地勢南高北低,山、川、沙各占1/3。“山像和尚頭,有溝無水流。滴水貴如油,春播秋無收。”山梁縱橫、水土流失嚴重,是古浪縣南部山區過去的寫照。
古浪縣林草局干部龐凱說:“給兩山披綠是古浪人的樸素愿望。”
如何綠染山川?自2022年開始,古浪縣決定為縣城平頂山、東升屲“植發”,打算利用5年時間,把這里建成層次多樣、結構合理、點線面相結合的生態綜合修復區。截至目前,已完成生態綜合修復3.2萬畝,栽植各類苗木100萬株,播撒草種52.56噸,修建了3座永久蓄水池和13座臨時蓄水池。
指著生態修復工程示意圖,龐凱說:“染綠的東西兩山將縣城環抱,猶如兩葉綠肺,呵護著古浪。”
如今,古浪縣被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命名為“甘肅園林縣城”。走進縣城東西兩山,草木覆蓋了裸露的山坡,“林在城中、城在綠中、人在景中”的綠色家園夢想,正在變成現實。
護綠
從事祁連山生態系統長期定位觀測研究的甘肅省祁連山水源涵養林研究院研究員、西水森林生態站站長敬文茂,提起祁連山的水源涵養話題,滔滔不絕。
“我學的是林學專業,自2001年大學畢業來這里后,再沒有‘挪過窩’,一干就是23年。”敬文茂說,為獲取觀測數據,他和老專家、新同事經常早上進山,晚上才能回來,那時把該吃的苦都吃了。現在回想,每一組數據、每一次研究成果,都是一代代林草科研人員在林子里“刨”出來的。
敬文茂說,國家在祁連山水源涵養林和生態保護建設方面歷來都很重視。早在1980年,祁連山林區就被劃為“國家重點水源涵養林區”。此后,又將“祁連山冰川與水源涵養生態功能區”確定為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在《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規劃(2021—2035年)》中,“祁連山冰川與水源涵養區”被納入7個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之一。
敬文茂說:“我們的觀測數據就是要為祁連山生態把好脈。”保護好祁連山水源涵養林關鍵要持續培育健康森林、豐富生物多樣性、提高森林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及抵御病蟲害能力,促進林下天然更新,使水源涵養林環境得到改善。對生態脆弱區,要以水定綠、宜林則林、宜草則草,適度開發,科學治理。
延綠
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地處祁連山北麓、河西走廊中部。距離縣城十余公里,有一片超過2.3萬畝的天然草場,依偎在祁連山腳下。透過無人機畫面,綠色“地毯”上,鹿群或結隊飛奔,或低頭吃草,或嬉戲玩耍,一幅綠水青山中的“世外鹿苑”映入眼簾,美不勝收。
“在神鹿公園,人被‘圈’起來,而鹿是自由自在的。”有游客打趣地說。
放眼望去,蜿蜒的人行步道全部用木樁撐起,盡最大限度保護草原的同時,能讓馬鹿來回穿行,步道下還可乘涼、避雨。公園的外圍護欄并不高,方便從祁連山下來的野生馬鹿偶爾躍過護欄和圈養馬鹿“相會”。

肅南馬鹿養殖可謂由來已久。從1958年開始馴化飼養祁連山野生馬鹿,經過60多年的發展,這里已成為甘肅最大的馬鹿繁育基地,也是目前國內唯一在海拔2700米至3000米以野生散養為主、圈養補飼為輔的馬鹿養殖場。馬鹿數量從起初的十幾頭,已發展到現在的600多頭。
工作人員算了一筆賬:每只祁連山馬鹿每年可收獲鹿茸3.6公斤左右,飼養1頭馬鹿年消耗5只羊的食草量,卻能獲得相當于30只羊的經濟效益。此外,通過人工繁育養殖馬鹿,不僅滿足了市場需求,有效保護了野生動物和草原植被,維持了生態平衡,還提高了農牧民收入。
肅南縣副縣長賀進賢介紹,自實施全國草原畜牧業轉型升級試點項目和全國休閑農業重點縣建設以來,縣上加快生態要素向生產要素、生態財富向物質財富轉變,推動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雙向轉化。
綠水青山,需要共同守護。
據甘肅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中心主任裴雯介紹,這幾年,祁連山生態保護“由亂到治、大見成效”,最顯著特征就是通過多年保護修復,保護區的水源涵養、水土保持、防風固沙等生態功能持續發揮。保護區野生動物的種群顯著擴大,雪豹、狼、豺、巖羊等國家重點保護動物頻頻出現在管護人員和周邊群眾的視野,野生動物數量明顯增加,更直觀地反映出保護區生態環境正變得越來越好。
裴雯說,管護中心將以祁連山國家公園建設為契機,不斷提升科研監測水平,持續加大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保護力度,守好筑牢祁連山這道國家西部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
責任編輯:陶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