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系統思維是全面、普遍聯系地觀察事物,妥善處理好各種重大關系的思維方式,它把事物作為系統,從系統和要素、要素和要素、系統和環境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中綜合地考察認識對象。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系統思維,并嫻熟運用于對國家安全問題的分析研究,總書記提出的總體國家安全觀蘊含豐富的系統思維方法。
總體國家安全工作和各領域安全工作都要堅持系統思維
堅持系統觀念,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重要內容。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系統觀念是具有基礎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要善于運用系統科學、系統思維、系統方法研究解決問題”。這一思想在國家安全工作中得到充分體現,總體國家安全觀強調,無論總體國家安全工作還是各領域安全工作都要堅持系統思維。
堅持系統思維,構建大安全格局。2020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十九屆中央政治局就切實做好國家安全工作進行第二十六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做好新時代國家安全工作,要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抓住和用好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把國家安全貫穿到黨和國家工作各方面全過程,同經濟社會發展一起謀劃、一起部署,堅持系統思維,構建大安全格局,促進國際安全和世界和平,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堅強保障。”這一重要論述,明確了新時代國家安全工作的科學方法論,是做好新時代國家安全工作的根本遵循。當前,我國國家安全的內涵和外延、時空領域、內外因素都發生巨大變化,順應形勢發展,總體國家安全觀強調大安全理念、構建大安全格局,強調新時代的國家安全由政治、軍事、國土、經濟、金融、文化、社會、科技、網絡、糧食、生態、資源、核、海外利益、太空、深海、極地、生物、人工智能、數據等諸多領域組成,并且將隨著社會發展不斷動態調整。
認識和把握各領域安全也要堅持系統思維。整體由部分組成,部分是整體中的部分??傮w國家安全觀強調,認識把握總體國家安全觀包含的各領域安全,也要堅持系統思維。例如,關于生物安全,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屆中央政治局就加強我國生物安全建設進行第三十三次集體學習時指出:“要強化系統治理和全鏈條防控,堅持系統思維,科學施策,統籌謀劃,抓好全鏈條治理。”關于生態安全,他指出:“要從系統工程和全局角度尋求新的治理之道,不能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各管一攤、相互掣肘,而必須統籌兼顧、整體施策、多措并舉,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開展生態文明建設?!标P于食品安全,他指出:“經過一段時間努力,食品安全形勢有明顯改觀。實踐證明,抓和不抓大不一樣,關鍵是要明確任務、強化責任、系統推進、堅持不懈。”
注重把握國家安全的整體性、關聯性、耦合性和協同性
國家安全不是多個領域安全的簡單疊加,而是一張布滿有機鏈條的網絡,環環相扣,哪一個環節、領域出現問題,都會影響、波及整個國家安全。事實表明,不同領域的安全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具有傳導效應和聯動效應。維護國家安全,不能“一葉障目,不見泰山”,而要不但維護各個領域的安全,也維護整體和系統的安全??傮w國家安全觀堅持系統思維方法,注重分析國家安全的整體性、關聯性、耦合性和協同性。
總體國家安全和各領域安全都具有整體性。總體國家安全觀,“總體”二字清楚表明把國家安全看成一個總體、一個整體,強調國家的總體安全、整體安全。同時,各領域安全自身也具有整體性,在認識謀劃各領域安全時也要注重把握這一特性。例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生態環境保護上,一定要樹立大局觀、長遠觀、整體觀,不能因小失大、顧此失彼、寅吃卯糧、急功近利?!薄案油怀鳇S河治理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推動構建上下游貫通一體的生態環境治理體系,深入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提升流域生態系統穩定性?!薄熬W絡安全是整體的而不是割裂的。在信息時代,網絡安全對國家安全牽一發而動全身,同許多其他方面的安全都有著密切關系。”“完善全球安全治理體系,需要各國政府和國際組織及專門力量發揮積極作用,也需要社會各方面共同參與,不斷提高全球安全治理的整體性和協同性?!?/p>
總體國家安全觀對各領域安全具有指導作用??傮w國家安全觀是從整個國家層面把握安全,對各領域安全具有指導作用。一方面,總體國家安全觀的核心要義對各領域安全具有指導作用。例如,堅持統籌發展和安全是總體國家安全觀的核心要義之一,這一要求對各領域安全都適用。安全是發展的前提,發展是安全的保障,沒有安全的發展是脆弱的,不穩定的,沒有發展的安全是不可持續的。從國家總體層面上講,要統籌發展和安全,具體到各領域,也要堅持統籌該領域的發展和安全。另一方面,謀劃各領域安全時,要放在總體國家安全觀中思考。例如,在談到公共安全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充分認識維護公共安全的重要意義,牢記公共安全是最基本的民生的道理,自覺把維護公共安全放在維護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中來認識,放在貫徹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中來思考,放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來把握,努力為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國家長治久安編織全方位、立體化的公共安全網。”
各領域安全直接影響國家安全??傮w國家安全包含多個領域安全,每一領域安全都直接影響國家安全。例如,關于糧食安全,總體國家安全觀強調,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我國是個人口眾多的大國,解決好吃飯問題,始終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中國人的飯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們的飯碗應該主要裝中國糧。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在任何時候都是真理,國家糧食安全這根弦什么時候都要繃緊,一刻也不能放松。關于網絡安全,總體國家安全觀強調,網絡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網絡安全和信息化事關黨的長期執政,事關國家長治久安,事關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福祉。沒有網絡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就沒有經濟社會穩定運行,廣大人民群眾利益也難以得到保障。

各領域安全既相互區別,也緊密聯系。例如,網絡安全和數據安全都是總體國家安全觀的重要領域,二者既相互區別,也緊密聯系。網絡安全是指通過采取必要措施,防范對網絡的攻擊、侵入、干擾、破壞和非法使用以及意外事故,使網絡處于可靠運行的狀態,以及保障網絡數據的完整性、保密性、可用性的能力。數據安全是指通過采取必要措施,確保數據處于有效保護和合法利用的狀態,以及具備保障持續安全狀態的能力。網絡數據是數據安全管理的重要范疇。再如,科技安全是支撐和保障其他領域安全的力量源泉和邏輯起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只有把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競爭和發展的主動權,才能從根本上保障國家經濟安全、國防安全和其他安全。”科技是實現政治、國土、軍事、經濟、文化、社會、網絡等各領域安全的關鍵實力要素,是解決各種傳統安全和非傳統安全的核心力量,保障上述重點領域的安全,必須維護各領域的科技安全,改變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局面。
加強科學統籌,著力解決國家安全工作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
總體國家安全觀強調做好國家安全工作的系統思維和方法,加強科學統籌,做到統籌外部安全和內部安全、統籌國土安全和國民安全、統籌傳統安全和非傳統安全、統籌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統籌維護國家安全和塑造國家安全,著力解決國家安全工作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
統籌外部安全和內部安全。外部安全和內部安全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僅需要安定團結的國內環境,而且需要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傮w國家安全觀強調,必須既重視外部安全,又重視內部安全,對內求發展、求變革、求穩定,建設平安中國,對外求和平、求合作、求共贏,建設和諧世界。
統籌國土安全和國民安全。國土是一個國家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國家安全法第十七條規定,國家加強邊防、海防和空防建設,采取一切必要的防衛和管控措施,保衛領陸、內水、領海和領空安全,維護國家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政治立場,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區別于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傮w國家安全觀強調,既重視國土安全,又重視國民安全,堅持以民為本、以人為本,堅持國家安全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真正夯實國家安全的群眾基礎。
統籌傳統安全和非傳統安全。傳統安全自古有之,主要包括政治安全和軍事安全,長期以來等同于國家安全。非傳統安全威脅是相對于傳統安全威脅而言的,是指除政治安全威脅和軍事安全威脅以外的其他對主權國家以及人類整體生存與發展構成的威脅。總體國家安全觀強調,必須既重視傳統安全,又重視非傳統安全,構建集政治安全、軍事安全、國土安全、經濟安全、金融安全、文化安全、社會安全、科技安全、網絡安全、糧食安全、生態安全、資源安全、核安全等于一體的國家安全體系。并且強調,領域安全不是固定的,將隨著社會發展不斷動態調整。
統籌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當前,人類社會面臨的治理赤字、信任赤字、發展赤字、和平赤字有增無減,實現普遍安全、促進共同發展依然任重道遠。安全問題的聯動性、跨國性、多樣性更加突出,全球性威脅和挑戰需要全球性應對。安全問題早已超越國界,任何一個國家的安全短板都會導致外部風險大量涌入,形成安全風險洼地;任何一個國家的安全問題積累到一定程度又會外溢成為區域性甚至全球性安全問題??傮w國家安全觀強調,必須既重視自身安全,又重視共同安全,打造命運共同體,推動各方朝著互利互惠、共同安全的目標相向而行,推動樹立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全球安全觀。
統籌維護和塑造國家安全。國家安全法第二條規定,國家安全是指國家政權、主權、統一和領土完整、人民福祉、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國家其他重大利益相對處于沒有危險和不受內外威脅的狀態,以及保障持續安全狀態的能力。實現這種國家安全,就要維護和塑造并重。維護國家安全是一項正義的事業,要堅定不移地做;塑造是更高層次更具前瞻性的維護,也要堅定不移地做。總體國家安全觀強調,堅持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堅持以改革創新為動力,加強法治思維,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國家安全制度體系,提高運用科學技術維護國家安全的能力,不斷增強塑造國家安全態勢的能力。
責任編輯:汪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