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數字化建設賦能鄉村多元人才隊伍建設,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普惠,推動基礎設施建設擴面提質,助力鄉村產業高質高效發展幾個方面,探討了數字化賦能鄉村振興的實踐路徑,為鄉村振興凝聚合力、筑牢保障、補齊短板、添注動能,縱深推動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提供借鑒。
關鍵詞數字化;新時代;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蓄勢賦能
中圖分類號F30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517-6611(2025)01-0225-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5.01.047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ExplorationofthePracticalPathofDigitalEmpowermentforRuralRevitalization
SHIYu-chen""XUShuo3,ZHANGTan-qiu4
(1.SchoolofMarxism,CentralSouthUniversity,Changsha,Hunan410083;2.SchoolofMarxism,ChangshaUniversity,Changsha,Hunan410022;3.SchoolofMarxism,YunnanNormalUniversity,Kunming,Yunnan650500;4.SchoolofMarxism,Kunming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Kunming,Yunnan650500)
AbstractThispaperexploresthepracticalpathofdigitalempowermentforruralrevitalizationfromseveralaspects,includingempoweringtheconstructionofdiversetalentteamsinruralareas,promotingequalanduniversalaccesstobasicpublicservices,expandingandimprovinginfrastructureconstruction,andassistinginthehigh-qualityandefficientdevelopmentofruralindustries.Itaimstouniteforces,strengthenguarantees,fillgaps,andaddmomentumforruralrevitalization,andpromotehigh-qualitydevelopmentofruralrevitalizationindepth.
KeywordsDigitization;Newera;Promotingruralrevitalizationinanall-roundway;Accumulatingpotentialandenabling
基金項目2018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8BGL163);2024年度湖南省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點馬院專項課題(24YBM47)。
作者簡介史雨琛(1989—),男,湖南石門人,講師,在讀博士,從事鄉村職業教育研究。*通信作者,博士,從事鄉村振興、新型職業農民研究。
“數字化”是鄉村振興的前進方向,是建設農業強國的必然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適應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以信息化培育新動能,用新動能推動新發展,以新發展創造新輝煌。”2022年,中央網信辦等十部門制定印發的《數字鄉村發展行動計劃(2022—2025年)》明確要求“加快數字鄉村建設,充分發揮信息化對鄉村振興的驅動引領作用,整體帶動和提升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促進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1]。”當前,加快網絡化、信息化和數字化在農業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應用,提升農民現代化數字素養和技能,是鄉村振興的前進方向,亦是彌合城鄉鴻溝的有力支撐,關乎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和向著實現第二個百年目標進軍的新征程順利推進。筆者從加快數字化建設賦能鄉村多元人才隊伍建設,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普惠,推動基礎設施建設擴面提質,助力鄉村產業高質高效發展4個維度探討了數字化如何為新時代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蓄勢賦能。
1以數字化賦能鄉村多元人才隊伍建設,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聚合力
集中人才要素,凝聚振興合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推動鄉村人才振興,把人力資本開發放在首要位置,強化鄉村振興人才支撐,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讓愿意留在鄉村、建設家鄉的人留得安心,讓愿意上山下鄉、回報鄉村的人更有信心,激勵各類人才在農村廣闊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華、大顯身手,打造一支強大的鄉村振興人才隊伍,在鄉村形成人才、土地、資金、產業匯聚的良性循環[2],這要求在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中,發揮數字化技術優勢賦能人才發展,充分激活鄉村振興內生動力,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積蓄“能量源”。
1.1以數字化提升農民素養能力,實現職業轉型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提高農民素質,培育造就新型農民隊伍。[3]”當前農業現代化、數字化、智能化道路越走越寬,農民數字素養與技能日益成為市場競爭力和增加收入關鍵指標。這要求加快提升農民數字素養能力,完成職業化轉型。第一,增強農民數字素養和技能。各地區應推進農民手機應用技能、電商服務等培訓服務工作,舉辦各種形式數字培訓班和學習課程,增強農民掌握數字運用和操作技能,以幫助農村居民自主提升數字素養,轉變傳統生產觀念。第二,提升小農戶發展能力。各地區應推進實施“互聯網+小農戶”計劃,深化信息進村入戶工程,發展農村電子商務,深化電商扶貧頻道建設等,以提升小農戶發展能力。第三,加大數字農科人才引育力度。各地區應吸引培育數字化農科高層次人才、青年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等積極參與鄉村振興,引領帶動農民提升。第四,完善耕讀教育體系。各地區應積極優化學科專業結構,支持辦好涉農高等學校和職業教育,培養造就一支具有數字素養和技能的青年職業農民隊伍。
1.2以數字化支持新型農業經營服務主體發展
基于我國“大國小農”的基本國情,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把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作為一項重大戰略[3]。現階段農業經營和服務主體發展取得成效,但也有一些困難,如總體實力較弱,規范管理不夠,政策落實不夠等現實困境,這要求各地區在加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培育扶持力度時,著力提高數字化經營技巧,通過實施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網絡提速降費,在平臺資源、營銷渠道、金融信貸等方面提供信息支持,以培育一批具有一定經營規模、信息化程度較高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和服務主體。這些新型農業經營和服務主體應用創新數字技術的能力強,在引導生產、開拓市場及提升附加值等方面發揮作用。
1.3以數字化暢通要素資源流動撬動人才回流
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就推動我國數字經濟健康發展進行第三十四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數字技術、數字經濟可以推動各類資源要素快捷流動、各類市場主體加速融合”[4]。為實現農業資源的合力配置和高效利用,要著力推動數據要素加入農業生產過程,實現傳統農業資源要素數字化,同時形成以農業信息流牽引其他農業要素流的現代農業資源要素投入結構和配置模式。一方面,各地區應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地發展數字農業、智慧旅游業、智慧產業園區,促進農業農村信息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以信息流帶動資金流、技術流、物資流,推動各類現代生產要素向鄉村聚集,為人才回流提供資源支持。另一方面,各地區應積極創新農村普惠金融服務,改善普惠金融發展環境,有效滿足縣域農村企業和小農戶多層次、多樣化的金融服務需求,為人才回流提供高質量金融服務,解決人才的“后顧之憂”。總之,充分激活多元要素互動,有助于激發鄉村內生動力,并撬動吸引更多人才回流農村,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供強力支撐。
2以數字化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普惠,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筑保障
美麗鄉村的內涵不僅是要村莊秀美,還要生活甜美。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在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上持續發力”[5],指出要“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增強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實推進共同富裕。”[6]當前階段,農村的基本公共服務普遍存在公共服務設施陳舊,服務資源匱乏,服務載體單一等突出問題。在新發展階段下,有必要堅持數字化建設,促進基本公共服務普惠共享,為鄉村全面振興筑牢夯實基礎保障。
2.1以數字化推動鄉村教育高質量發展
新時代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國家戰略全局高度將鄉村教育擺在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發展鄉村教育,讓每個鄉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質量的教育,阻止貧困現象代際傳遞,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事。[7]”。而高質量發展鄉村教育是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任務,要充分發揮鄉村教育信息數字化以及主體技能信息化作用,把數字化作為推動鄉村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有效手段,為鄉村振興“注智賦能”。第一,夯實農村地區教育信息化基礎。各地區應逐步加快鄉村學校普遍聯網進度,推動未聯網學校通過光纖、寬帶衛星等接入方式普及互聯網應用,實現鄉村小規模學校和鄉鎮寄宿制學校寬帶網絡全覆蓋,推動鄉村教育信息化。第二,完善信息化教育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各地區應著力構建互聯互通、開放靈活、多級分布、覆蓋全國、共治共享、協同服務的國家數字教育資源公共服務體系,以及優化國家中小學網絡平臺以及普及“三個課堂”應用,助力農村地區師生共享優質教育資源。第三,提升教師信息化應用能力和水平。各地區應深入開展農村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工作,不斷強化農村教師信息化教育教學的能力和水平。第四,積極推動涉農教育服務資源配置與供給。各地區應明確縣域農村涉農教育服務鄉村振興的目標、舉措,配套出臺相關政策,積極開發面向農村重點群眾的涉農教育資源、平臺及專題培訓,促進農村勞動者就業創業。
2.2以數字化推進農村醫療衛生服務建設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鄉村醫療衛生服務建設,先后提出“健康扶貧”“沒有全面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醫療資源下鄉”“加強農村醫療衛生建設”等一系列重要論斷,并指出“要健全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優化醫療衛生資源投入結構,加強農村、社區等基層防控能力建設,織密織牢第一道防線。[8]”為解決我國醫療衛生資源配置不合理,農村醫療衛生資源嚴重不足等突出問題,需做好農村醫療衛生服務數字化建設,提高農村醫療衛生服務的質量、效率和可及性。第一,應穩步推進數字技術在縣域農村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服務中的融合應用,推動各地縣域衛生健康信息平臺建設以及醫療衛生機構信息化建設。第二,應建立健全縣級醫院的遠程醫療專網及遠程醫療協同體系,逐步實現電子病歷、檢查檢驗結果等健康數據跨部門、跨層級、跨區域互通共享,讓縣域農村居民“少跑腿”,節省醫藥費,減少跨院顧慮。第三,應加快推進全國統一醫保信息平臺落地應用,農村地區醫保電子憑證全面應用和醫保經辦服務網上辦理,以及醫保政務服務“全程網辦”“一網通辦”等建設,推動醫保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實現醫保服務便民高效。第四,應優化升級中醫館健康信息平臺,擴大聯通范圍,積極加強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及數據應用服務建設,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
2.3以數字化助力農村就業和社保服務建設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做好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切實保障群眾基本生活。[9]”基于此,以數字技術為牽引,統籌農村就業服務和社會保障體系,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有力抓手,也是縮短貧富差距進而實現全民富裕的重要突破點。第一,完善縣域農村社保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各地區應推進縣域農村社保基本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積極推進社保服務下沉,依托村鎮基層平臺開展社會經辦服務,進一步提高社保服務的便捷性和質效。第二,協同推進金融與民生服務系統建設。各地區應積極推廣電子社保卡普及應用,擴大便民服務終端覆蓋范圍,實現就業、社保服務與農村普惠金融服務雙向結合。第三,完善社保轉移接續機制建設。各地區應持續強化全國社保關系轉移及待遇資格認證系統建設,積極依托國家社會保險公共服務平臺,實現城鄉居民養老保險關系轉移網上辦理,解決社保關系和權益轉移接續困難。第四,完善農民工綜合信息服務平臺建設。各地區應建立健全全國統一的農民工就業服務信息化建設,一方面加強農民工外出務工等形勢分析,另一方面為農民工提供信息、培訓、維權、生活等服務,滿足農民工獲取信息、信息表達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需求。第五,完善鄉村公共就業服務信息化建設。各地區應整合規劃現有資源,積極構建多層級、全方位的鄉村就業服務平臺、渠道、服務點,助推農村勞動力實現就地就近就業,增加農民工資性收入,為鄉村振興提供保障。
2.4以數字化提升鄉村基層治理能力和水平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治理有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保障,從‘管理民主’到‘治理有效’,是要推進鄉村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現代化,讓農村既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2]。”對此,如何實現治理有效,必須積極探索鄉村基層社會治理“智治”新路徑,跑出數字惠民加速度,讓基層治理有溫度。第一,完善農村智慧黨建體系建設。各地區應積極建設和應用智慧黨群服務學習平臺,推動基層黨建學習、事務處理、社會治理、公共服務高效化、便捷化,實現社情民意無遺漏、黨群溝通渠道暢通。第二,加快“互聯網+政務服務”向鄉村延伸覆蓋。各地區應積極推進電子政務向鄉村延伸覆蓋,應建立健全政務數據共享協調機制,穩步推進農村綜合服務網點覆蓋,實現“網上辦、掌上辦、一次辦”,讓群眾“大事不出鄉、小事不出村”。第三,提升村級事務管理智慧化能力和水平。各地區應積極打造“智慧村莊”綜合管理服務平臺,“陽光公開”監督平臺,村集體資產監管平臺,推進村級事務及時公開、隨時查看,切實增強村級事務管理的透明度,提升參與的積極性和對黨組織的滿意度。第四,推動社會綜合治理精細化。各地區應提升“數字網格系統”功能,逐步完善“數字化+網格化”的服務管理模式,積極拓展移動端公共法律服務,加大農村公共區域視頻監控建設力度和覆蓋率,提升社會治理效能。第五,完善農村智慧應急管理體系建設。各地區應加強數字化自然災害綜合監測預警、公共衛生安全防控體系、突發事件風險監測和預警信息平臺等,引導縣域農村居民增強自我安全防控意識,有效維護農村社會和諧穩定。
3以數字化推動基礎設施建設擴面提質,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補短板
完善基礎設施,鄉村將更加宜居宜業。在2019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九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農村公共基礎設施是促進農村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支撐,是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物質基礎。[10]”基礎設施是互聯互通的基石,也是鄉村發展面臨的瓶頸,如果缺乏必要的基礎設施支持,很容易導致鄉村發展受限。基于當前的時代背景,需要圍繞農業農村現代化目標,推進鄉村數字基礎設施提質增效,為鄉村全面振興補齊數字化、信息化領域短板。
3.1以數字化推動鄉村信息基礎設施提檔升級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要加強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強化信息資源深度整合,打通經濟社會發展的信息‘大動脈’”[11]。農村作為國家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的“神經末梢”,是數字化發展前線,也是開展網絡安全和信息工作的“毛細血管”,這要求在推進網絡強國、數字中國背景下,加快農村地區布局,不斷補齊鄉村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的短板。第一,推動信息基礎服務向鄉村延伸、覆蓋。各地區應持續實施電信普遍服務,補強農村地區4G基站,針對有條件、有需要地區逐步推進5G和千兆光纖網絡建設,保證城鄉同網同速同質。第二,優化農村信息服務基礎設施。各地區應因地制宜,根據農民需要打造基于數字信息化技術與農村經濟社會各領域融合農村信息服務綜合平臺,為縣域農村居民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服務,讓他們在共享互聯網發展成果上有更多獲得感[12]。
第三,擴大適應“三農”特點的信息終端和服務供給。各地區可鼓勵開發適應“三農”、本地特色的信息終端、技術產品、App等,為農民提供精準化、定制化、高效化的信息服務供給,助推農業農村數字化、智能化、現代化轉型發展。
3.2以數字化推進涉農信息數據資源共享共用
信息共享、資源統籌、工作協調不夠等問題是制約國家治理效率和公共服務水平的主要原因。為此,以數字化推進涉農信息數據資源共享共用,為農業農村數字化建設指明了前進方向,也是解決好由信息不對稱而造成農產品供需失衡等問題的重要手段。第一,完善國家涉農數據共享交換平臺建設。相關部門應加快實現涉農政務信息資源共享開放,打破信息資源鴻溝壁壘,健全統籌信息資源的協調機制,使涉農數據真正服務政府決策、農戶需要、企業開發,釋放更多數據紅利[13]。第二,完善國家農業農村大數據平臺建設。相關部門應加快國家農業農村大數據平臺與各市縣農業農村部門平臺實現對接,形成應用聯通、業務融合和資源整合相互銜接融通的新體系。第三,完善國土資源信息共享服務平臺建設。相關部門應提高農業自然資源信息、地理信息、國土空間信息等信息系統建設與應用,提高農業資源的共享和利用率,促進農業增產增收。第四,完善農業保險數據共享平臺建設。相關部門與機構應加快建設全國農業保險數據信息系統,實現農業保險數據互聯互通,為農業保險科學化運營管理提供精準全量的數據支撐。
3.3以數字化推動鄉村傳統基礎設施改造升級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優化基礎設施布局、結構、功能和系統集成,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6]。現階段,我國基礎設施建設的重心正由傳統基礎設施建設向信息化、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轉移。但縣域農村傳統基礎設施現狀與發展需要之間存在不相匹配、不適應的掣肘情況,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當前農村基礎設施,如水利、公路、電網、冷鏈物流等不夠完善,與新一代信息技術的融合亦較為緩慢。為此,積極推動數字化應用,促進鄉村傳統基礎設施改造升級,是整體帶動和提升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的重要保障。第一,推進農村公路高質量發展。各地區應加快農村公路管理數字化改造,聚力“四好農村路”建設,實現與沿線配套設施、產業園區、旅游景區、鄉村旅游重點村之間形成“建管養運安”一體化的公路體系,加快“人享其行”目標任務落實落地。第二,加快農村電網數字化改造。各地區應積極通過優化農村電網升級改造方式,提高農村供電保障能力,加快補強農網薄弱環節等一系列措施,著力解決農戶用電“卡脖子”、電力質量不高等問題,大幅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促進農業農村發展。第三,推進農村水利設施智能化。各地區應加快農村水利工程智慧化、水網智能化,流域防洪薄弱環節,復蘇河湖生態環境,重點行業區域領域節水等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繁榮提供了水安全保障。第四,完善農產品冷鏈物流建設。各地區應加快推進冷鏈物流綠色化數字化改造與升級,加強可再生能源、環保制冷劑應用,聚焦產地“最先一公里”和城市“最后一公里”,補齊兩端冷鏈物流設施短板[14]。
4以數字化助力鄉村產業高質高效發展,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添動能
農民要富裕、農村要發展,關鍵要有產業支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緊緊圍繞發展現代農業,圍繞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構建鄉村產業體系,實現產業興旺。[15]”這就需要充分發揮新一代數字信息技術對鄉村產業發展的驅動引領作用,整體帶動和提升農業高質高效,促進鄉村產業全鏈條轉型升級,培育鄉村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增添活力。
4.1以數字化推動農業高質高效發展
中國強,農業必須強,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要加快建設農業強國”[6],指出“以更有力的舉措、匯聚更強大的力量,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步伐,促進農業高效高質[4]。”當前階段,我國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總體穩定、有保障,但也存在結構性難題,如糧食供求呈“緊平衡”,大豆油料自給率偏低,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不足,穩產保供的基礎還不牢固等。面對農業現代化存在的短板弱項,要牢牢守住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底線,同時也要加快推進網絡化、信息化和數字化在農業發展中的應用,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為實現農業高質高效把好方向。第一,加快推動數字化為夯實國家糧食安全根基賦能。各地區各部門應牢固樹立新糧食安全觀,重視數字技術的研發與應用,推進數字化與糧食儲藏、糧食流通監管、糧食大數據、糧食安全的有效銜接,為保護和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提供有力保障。第二,加快推動數字化為農業生產改造升級賦能。各地區各部門應逐步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育種、農業生產、經營銷售、服務管理等環節進行深度融合,積極建設一批智慧型農場、牧場、漁場、無人農場等,推動農場作業、生物育種、監督預警全過程智能化、無人化、精準化,為推動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提供充沛的數字化動力。第三,加快推動數字化為農業技術創新賦能。各地區各部門應開發、制定適應本土特色的農業技術智慧化發展路線圖,積極開展“人工智能+農業”“互聯網+農業”等農業技術創新研究,研發一批擁有自主產權且兼具低碳化和智慧化的農業數字技術[16],為促進農業生產高質高效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4.2以數字化催動農業產業全鏈條升級
農民增收致富,關鍵在通過全產業鏈拓展產業增值增效空間。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強農業全產業鏈建設。[17]”在新的發展階段,逐步建立健全融合農文旅、貫通產加銷的農業產業鏈全鏈條模式,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第一,加快推動數字化為做優做強“土特產”賦能。各地區應堅持將開發具有鮮明地域特點、民族特色、鄉土特征的產品產業與數字技術、電商平臺、數字經濟相結合,讓“土特產”更有競爭力。第二,推動數字化為農產品加工流通業賦能。各地區應逐步構建起集生產、加工、出口等于一體的全鏈條、數字化農產品加工流通體系,實現傳統種養殖業轉型升級,賦能農產品就地加工轉化增值及提高效率。第三,推動數字化為做優鄉村休閑旅游業賦能。各地區需依托本地資源優勢,利用好數字技術,進一步擴展原生態農業、鄉村休閑旅游、生態服務業,創新農村經濟發展新路徑,為農民就地就業增收提供助力。第四,推動數字化為加快推進產業融合發展賦能。各地區應堅持以數字化賦能傳統農業,推進農業產業鏈延長、價值鏈提升,推動形成鄉村多元產業聯動協同發展模式體系,促進現代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
4.3以數字化激發農村新業態強勁動能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產業振興作為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積極延伸和拓展農業產業鏈,培育發展農村新產業新業態,不斷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18]”進入新發展階段,各地區應在鄉村振興和共同服務的目標導向下,加快數字技術有效嵌入農業經濟的深度,促進形成田園綜合體、農業聯合體、休閑觀光農業、鄉村共享經濟等農村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為新征程上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添注強勁動能。第一,推動數字化為農產品電商持續發展賦能。各地區應積極推動“數商興農”和“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借助電子商務平臺實現農商串聯銜接,打通農產品產銷渠道,為有效提高農產品流通效率,促進農民增收致富,賦能鄉村產業振興及推動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第二,推動數字化為加快培育農村新業態賦能。各地區應抓好數字化在促進農村新業態發展中的作用,依托田園風光、綠水青山、村落建筑、鄉土文化、民俗風情等本土資源優勢,大力推動農業與旅游、教育、康養等產業融合,積極開發一批設施完善、功能多樣、智慧便捷的休閑觀光園、鄉村民宿、康養基地,以滿足游客對田園養生、研學科普、農耕體驗、休閑垂釣、民宿康養等多元化需要。第三,以數字化為特色農產品品牌成長賦能。各地區應充分認識到品牌建設在現代農業發展中的重要地位,不斷激活、釋放數字技術在農產品品牌打造中的潛能,從開展特色農產品認證和市場推廣,探索農產品品牌信息服務平臺等方面入手,提升我國綠色農產品品牌知名度、品牌認知度、品牌聯想度和品牌忠誠度,提升品牌內涵與價值[19],為農業增效、農村發展、農民增收提供新路徑。
5結語
在新的時代條件下,數字化為鄉村全面振興注入了新動能,當前要主動適應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的大趨勢,立足國情農情、因地制宜,以解放和發展數字生產力、激發鄉村振興內生動力為主攻方向,不斷促進提升農民數字素養與技能,提高鄉村數字治理能力和公共服務效能,推進鄉村信息基礎設施優化升級,整體帶動和提升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為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蓄勢賦能,讓數字技術成為鄉村幸福生活的得力幫手。
參考文獻
[1]數字鄉村發展行動計劃(2022—2025)[EB/OL].(2022-01-26)[2023-12-18].http://www.cac.gov.cn/2022-01/25/c_1644713315749608.htm.
[2]習近平.論“三農”工作[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2:96,269,278.
[3]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680.
[4]習近平.習近平著作選讀: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444,536.
[5]習近平.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舉全黨全社會之力推動鄉村振興[J].求是,2022(7):4-17.
[6]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30-346.
[7]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EB/OL].(2015-04-01)[2023-12-18].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4/01/c_1114842146.htm.
[8]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習近平關于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重要論述選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0:52.
[9]習近平.論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1:56.
[10]新華社.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九次會議強調緊密結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推動改革補短板強弱項激活力抓落實李克強王滬寧韓正出席[N].人民日報,2019-07-25(01).
[11]習近平.在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2016年4月19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4.
[12]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辦公室.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網絡強國的重要思想概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129.
[13]呂小剛.數字農業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思路和對策[J].農業經濟,2020(9):15-16.
[14]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十四五”冷鏈物流發展規劃的通知[J].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2022(1):15-32.
[15]中共中央宣傳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習近平經濟思想學習綱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學習出版社,2022:90.
[16]何可,吳昊,曾楊梅.“雙碳”目標下的智慧農業發展[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2023,42(3):10-17.
[17]新華社.習近平在海南考察時強調解放思想開拓創新團結奮斗攻堅克難加快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EB/OL].(2022-04-13)[2023-12-18].http://www.news.cn/politics/leaders/2022-04/13/c_1128557517.htm.
[18]新華社.(兩會受權發布)習近平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EB/OL].(2023-03-15)[2023-12-18].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23-03/05/c_1129415505.htm.
[19]王晶靜,孔令博,林巧,等.綠色農產品數字化標識與品牌戰略協同研究[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23,44(2):3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