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簡介"王麗華,主管護師,本科
* 通訊作者"陳金寶,E-mail:359195676@qq.com
引用信息"王麗華,王念堅,趙寧玲,等.重癥監護室便失禁病人合并失禁相關性皮炎的影響因素及風險預測[J].循證護理,2025,11(1):148-152.
摘要""目的:探討重癥監護室(ICU)便失禁病人的危險因素,構建、校驗失禁相關性皮炎(IAD)風險預測模型。方法:選取2020年3月—2022年2月江蘇省鹽城市第一人民醫院ICU收治的127例便失禁病人作為研究對象,回顧性分析病人的相關資料,進行單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明確便失禁病人IAD的危險因素,構建IAD風險預測模型并進行驗證。結果: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大便次數、大便性狀、體溫、血清清蛋白是IAD的獨立危險因素;構建預測模型校準后,受試者工作特征曲線下面積(AUC)為0.835,Hosmer? Lemeshow擬合優度檢驗結果顯示,χ2=7.849,P=0.358;靈敏度為0.847,特異度為0.719。結論:構建的IAD預測模型有助于識別IAD風險,護理應從風險評估、預防、規范失禁的個體化管理等方面展開。
關鍵詞""重癥監護室;便失禁;失禁相關性皮炎;危險因素;護理
doi:10.12102/j.issn.2095-8668.2025.01.026
失禁相關性皮炎(incontinence?associated dermatitis,IAD)是重癥監護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便失禁病人常見的一類皮膚并發癥,臨床表現為局部皮膚因受到大、小便液體的浸漬而引發的皮疹等繼發性感染癥狀。流行病學研究顯示,便失禁是IAD發生的直接影響因素[1?2]。可能是因為ICU中大部分病人會因為喂養不耐受導致腸道菌群失調,加劇病人的失禁癥狀,從而沾染皮膚,引發IAD,且ICU病人的病情相對危重,無法及時翻身,致使IAD發生率高達67.50%[3]。因此,對ICU便失禁病人進行IAD預測顯得十分必要[4]。現階段,用于IAD病人風險預測的模型大部分在便失禁病人中廣泛應用,由于小便失禁病人臨床常會留置尿管,導致病人IAD發生率上升。現階段的IAD風險預測模型大多未考慮腸內營養支持、糖尿病等因素對病人的影響,存在一定的局限性[5]。本研究旨在探索ICU便失禁病人的危險因素,并構建、校驗IAD風險預測模型,并實施針對性的護理措施。現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1.1.1 建模組
選取江蘇省鹽城市第一人民醫院ICU 2020年3月—2022年2月收治的127例便失禁病人作為研究對象,對病人的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納入標準:1)年齡≥18歲;2)入住ICU時間≥3 d;3)大便失禁及(或)小便失禁。排除標準:1)入院時已表現出IAD;2)造瘺;3)留置導尿期間表現出尿液滲漏。本研究符合知情原則,病人均簽知情同意書。其中男83例,女44例;年齡為(68.85±5.33)歲;體質指數(body mass index,BMI)為(21.25±6.60)kg/m2;疼痛數字評分(Numeric Rating Scales,NRS)為(4.13±1.72)分;疾病類型:胰腺炎19例,癌癥16例,感染性疾病23例,其他疾病69例。以陳璐等[6]文獻為基礎依據,結合多種臨床常規指南預估IAD發生率為50%。本研究把單個預測因子的結局/非結局事件的樣本數定為10,以此預測樣本量為127例。
1.1.2 驗證組
以2022年3月江蘇省鹽城市第一人民醫院ICU收治的21例便失禁病人作為研究對象,對病人的有關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納入與排除標準同建模組。其中男13例,女8例;年齡為(69.60±8.17)歲,BMI為(21.25±6.60)kg/m2,NRS評分為(4.48±1.80)分;疾病類型:胰腺炎2例,癌癥5例,感染性疾病7例,其他疾病7例。
1.2 方法
1.2.1 納入預測因子
查閱大小便失禁相關的指南、專家共識等[7]文獻,提取與結局有關的風險指標[8],并綜合上述內容的核心要素創建風險預測指標庫。在此基礎上,由我院3名ICU護理學科專家提供建議稿,綜合擬定為備選的預測因子,包括基本資料、疾病資料、治療資料3個類別,共16個指標,分別為性別、年齡、入住ICU時間、BMI、大便次數、大便性狀、是否昏迷、體溫、血清清蛋白、急性生理與慢性健康評分(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Ⅱ,APACHE Ⅱ)、血乳酸、使用類固醇、抗生素、鎮靜藥和腸內營養支持情況。
1.2.2 資料收集方法
由本科室2名護理人員進行回顧性資料收集。病人發生IAD事件則為結局指標,根據病人的病歷明確其診斷,并由此提取記錄病人首次出現大便失禁后1 d內的大便次數、大便基本性狀及臨床治療相關資料。
1.2.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R Studio 1.4.1103軟件進行數據分析。定性資料采用例數、百分比(%)描述,行χ2檢驗,近似正態分布、方差齊的定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x±s)描述,行t檢驗。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方法。通過受試者工作特征(ROC)曲線分析預測模型的可靠性。檢驗水準α=0.20。
2 結果
2.1 IAD發生情況
建模組共納入127例病人,59例(46.46%)出現IAD事件。
2.2 ICU病人IAD發生影響因素的單因素分析(見表1)
2.3 便失禁合并IAD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變量賦值如下。結局:未發生IAD=0,發生IAD=1;大便次數:每日≤3次=0,每日gt;3次=1;大便性狀:非水樣便=0,水樣便=1;體溫:lt;38 ℃=0,≥38 ℃=1;血清清蛋白:≥35 g/L=0,lt;35 g/L=1;APACHE Ⅱ評分:≤15分=0,gt;15分=1;抗生素使用時間:≤14 d=0,gt;14 d=1;腸內營養支持:是=0,否=1。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見表2。
2.4 IAD風險預測模型的構建
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構建方程,Z=-3.187+1.496×大便次數+1.849×大便性狀+0.749×體溫+ 1.134×血清清蛋白,發生概率P=1/[1+exp(-Z)]。繪制模型列線圖后可知,模型因素分線可結合第1行分值標尺得對應的分值,病人存在的風險因素得分相加即為總分,以總分尋找對應的風險概率,見圖1。
2.5 IAD風險預測模型ROC曲線
校準后ROC曲線下面積(AUC)為0.835[95%CI(0.776,0.879)],Plt;0.001。Hosmer?Lemeshow(H?L)擬合優度檢驗結果χ2=7.849,P=0.358。約登指數最大值為0.538,靈敏度為0.847,特異度為0.719,見圖2。
2.6 預測模型的驗證
以時段驗證法對本模型進行驗證。共納入21例病人,具體結果見表3。以此模型進行的預測在使用實效上表現良好。
3 討論
ICU病人出現IAD的概率常高于其他科室的住院病人,且其IAD情況相對更嚴重。本研究IAD發生率為46.46%,與劉歡等[9]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本研究選擇的風險因素均來源于國內、國外權威指南和專家共識,在此基礎上,綜合本院專家經驗和臨床治療經驗。因此,可以全面分析ICU病人IAD風險,能夠早期明確病人是否存在IAD風險,結合不同風險水平給予對應措施干預。
3.1 危險因素分析
3.1.1 大便次數增加
目前,大便次數增加與IAD相關已有公認。糞便中的蛋白酶類物質和脂肪分解酶對皮膚角質層具有侵蝕效應,易損壞病人的皮膚屏障。本研究結果顯示,大便次數和IAD發生密切相關。病人大便次數每日gt;3次時,IAD發生率增加4.464倍。有研究表明,ICU病人失禁次數與IAD發生率成正比[10],與本研究結果類似。
3.1.2 水樣便
病人出現水樣便后,皮膚長時間處于潮濕環境下,極易引起角質層腫脹。水樣便中消化酶含量高于正常水平,對皮膚的完整性造成進一步損傷。研究表明,水樣便可引起重度顱腦損傷病人出現IAD事件,表明水樣便是IAD的重要預測因子[11]。本研究結果表明,水樣便是ICU病人出現IAD風險是正常病人的6.353倍。
3.1.3 體溫高
人體在持續高熱情況下,耗氧量、出汗量急劇增加,極易發生IAD事件。研究表明,發熱與IAD事件存在關聯性,當病人體溫達到38 ℃,并發IAD事件的概率為正常體溫病人的2.60倍[12]。本研究也驗證了該結果,當體溫達到38 ℃以上后,并發IAD風險是正常病人的2.115倍。
3.1.4 低血清清蛋白水平
血清清蛋白水平與病人的組織耐受性相關,血清清蛋白水平低下,病人表現為較差的組織耐受性,傷口愈合遲緩。研究表明,血清清蛋白水平低下是IAD事件的獨立危險因素[13]。本研究結果表明,當血清清蛋白水平低于35 g/L時,出現IAD的風險是正常病人的3.108倍。另有研究表明,血清清蛋白低水平表達并非外科ICU病人出現IAD的風險因素,與研究對象及樣本量導致的偏倚相關[14]。
3.2 ICU便失禁病人合并IAD風險預測模型的預測效能
建模后,可利用區分度及校準度評估IAD的預測效能。區分度通過AUC評價,AUClt;0.60時表明模型區分能力較差,0.60~0.75時表明模型區分能力適中,gt;0.75時表明模型區分能力較好。校準度通過H?L擬合優度檢驗進行評價,Pgt;0.05說明該模型預測準確度良好。本研究建立的模型AUC為0.835[95%CI(0.776,0.879)],H?L擬合優度檢驗χ2=7.849,P=0.358,提示模型預測效能良好。
3.3 ICU便失禁病人合并IAD的護理
3.3.1 風險評估預防策略
1)識別便失禁高危人群:意識障礙、嚴重認知障礙、虛弱老年人、任何原因導致的肛門松弛或腹瀉(如腸道預激綜合征、腸道感染等)、急性肛門括約肌損傷、神經系統疾病(如脊柱損傷、腦卒中、馬尾綜合征等)、盆腔器官或直腸脫垂、Ⅲ度痔瘡等病人是便失禁的高危人群。2)識別加重便失禁的藥物因素:病人近期服用通便藥、二甲雙胍、質子泵抑制劑、化療藥、抗抑郁藥等可加重大便失禁。3)識別便失禁嚴重程度:使用便失禁嚴重程度評估表(Revised Faecal Incontinence Scale,RFIS)對病人便失禁嚴重程度進行評分,RFIS≥7分需進行干預。4)識別大便失禁導致IAD的外在風險因素:反復擦拭造成的機械損傷、局部潮濕環境、使用不透氣的尿墊、皮膚清潔劑選用不當加重皮膚受損,增加IAD發生率。5)IAD的早期識別:每天至少檢查1次便失禁病人的皮膚,腹瀉或有多種危險因素的病人應增加皮膚檢查次數。
3.3.2 預防ICU大便失禁病人IAD護理策略
1)飲食管理方案:對于括約肌功能障礙的病人,飲食中添加膳食纖維可能會增加便體積從而導致失禁惡化。2)藥物治療方案:止瀉藥(如蒙脫石散)推薦用于稀水樣便病人,抗便秘藥(如乳果糖)推薦用于與直腸排空及便秘相關的便失禁病人。3)直腸排空方案:幫助直腸排空的管理方案適用于神經源性腸功能障礙病人。4)填塞裝置應用:肛門塞或其他填塞裝置適用于各種類型的便失禁病人。5)收集裝置應用:使用肛門袋或肛管引流可減少危重病人IAD的發生。6)支持措施應用:使用具有清潔、保濕和皮膚保護作用的液體清洗劑和濕巾比使用肥皂和水更有效;使用具有屏障作用的皮膚保護劑有助于減少IAD的發生。
3.3.3 規范失禁的個體化管理
1)飲食管理:肛門括約肌功能障礙和水樣便病人,飲食中添加膳食纖維會增加大便體積、使大便稀薄不易控制,從而導致失禁惡化。因此,在實施腸內營養支持時避免選用富含膳食纖維的腸內營養制劑。2)藥物治療:每日大便次數≥3次,且布里斯托大便分類法(Bristol Stool Form Scale,BSFS)[15]為5~7型的病人,遵醫囑予腸道菌群調節劑(如雙歧桿菌三聯活菌膠囊)和吸附收斂劑(如蒙脫石散);對BSFS為1~2型的病人,予腸道菌群調節劑和滲透劑(如乳果糖)。3)促進直腸排空:灌腸、栓劑、人工排便等適用于神經源性腸功能障礙病人。對BSFS為1~2型的病人,藥物應用無效后,按照開塞露40 mL經肛門灌入、0.2%肥皂水200 mL低壓灌腸、人工排便的順序依次處理,直至病人排出積糞。4)填塞和收集裝置的應用:由于使用肛門塞或填塞裝置可能給病人帶來不適,因此,僅對BSFS為5~7型的病人使用內置式衛生棉條進行肛門填塞。對于BSFS為5~7型,同時每日排便量≥500 mL的病人使用肛管引流的方式收集大便。填塞和收集裝置4 h更換1次或污染時隨時更換。
4 小結
本研究結果顯示,ICU病人合并IAD的獨立危險因素包括大便次數、大便性狀、體溫及血清清蛋白水平,盡早建立有效預測IAD風險的模型能夠促進IAD風險事件的預測和有效識別。但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即回顧性研究資料收集的限制,選用乳酸水平作為灌注指標,若采用毛細血管再充盈時間反映外周組織灌注水平,效果可能更為理想;本次研究未探討不同清潔方式及產品對IAD事件的影響,后續進行類似研究時,研究者應注意上述問題可能造成的影響。
參考文獻:
[1] 顧艮瑩,熊興林,李杰,等.ICU患者失禁相關性皮炎預防與管理的最佳證據總結[J].護士進修雜志,2022,37(17):1561-1566.
[2] 王亞飛,李紅霞,馮媛,等.成人多發性肌炎/皮肌炎患者合并間質性肺病的危險因素分析與預測模型建立[J].實用醫學雜志,2022,38(5):616-621.
[3] 史廣玲,徐建珍,劉夕珍,等.重癥監護病房患者大便失禁相關性皮炎預測風險模型的建立和驗證[J].解放軍護理雜志,2021,38(11):37-40.
[4] 孔青春,李帥帥,王晨峰.神經內科ICU老年患者失禁相關性皮炎的危險因素分析[J].上海護理,2021,21(9):38-41.
[5] 徐元元,史廣玲,張燕紅,等.預防ICU患者大便失禁性皮炎的循證實踐[J].中華護理雜志,2021,56(6):811-817.
[6] 陳璐,王芳,汪芳,等.神經外科危重癥患者失禁相關性皮炎的風險評估與分級護理[J].護理學雜志,2020,35(23):15-17.
[7] 侯杰.三黃洗劑聯合結構化皮膚護理預防ICU老年病人失禁性皮炎的效果觀察[J].護理研究,2021,35(11):2067-2068.
[8] 張煜,劉均娥,常鑫兒,等.失禁性皮炎識別與防控管理信息系統的開發及應用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21,56(2):183-188.
[9] 劉歡,馮倩,杜愛平,等.ICU護士對壓力性損傷和失禁性皮炎鑒別能力的調查分析[J].護理學雜志,2020,35(21):16-18.
[10] 鐘麗霞,王欣然.外科ICU患者失禁相關性皮炎發生的危險因素及預測模型研究[J].中國醫藥導報,2020,17(5):109-112.
[11] 張煜,劉均娥,高鳳莉,等.基于行動研究的ICU失禁性皮炎護理方案改進與實施[J].護理學雜志,2019,34(23):36-40.
[12] 周紅梅,張秀梅,趙月環.基于預防失禁性皮炎的護理干預方案在加強監護病房大便失禁患者中的應用[J].臨床與病理雜志,2019,39(4):837-842.
[13] 劉興紅,喻姣花,黃海燕,等.基于循證構建失禁相關性皮炎護理質量評價指標體系[J].護理研究,2019,33(5):786-790.
[14] 閔小彥,鄭曉倩,黃凡,等.雙套管灌洗聯合造口袋低負壓吸引預防ICU大便失禁患者失禁性皮炎的效果觀察[J].護理學報,2019,26(5):51-53.
[15] 希頓,路易斯.布里斯托大便分類法[EB/OL].(2019-08-29)[2023-09-10].http://www.360doc.com.
(收稿日期:2023-09-29;修回日期:2024-10-16)
(本文編輯"張建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