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小學階段的第一學段(1~2年級)要培養學生主動識字的愿望,認識常用漢字一千六百個。新版統編教材識字內容的編排不僅沿襲、發展了傳統教材的優點,還充分遵循了兒童的認知規律及語文學科自身的規律特點,凸顯了母語教學的價值取向,給我們的教學實踐以明確的指引。立足于課標要求,借助我校漢字博物館場館內不同的漢字文化主題,使學生在真實情境中體驗漢字博大精深的文化,感受漢字蘊含的中華文明智慧。在場域中巧識字、趣識字、多識字,學生積極參與整個學習過程,老師則作為輔助者協助學生探究學習。通過綜合性的學習活動,讓學生體會不同學科知識在漢字學習中的實踐與運用,促進學生主動探究的能力,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辯證思維能力、動手能力、合作能力等,還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對漢字學習的興趣與熱情,讓學生在掌握漢字的同時,樹立對中華文化的深厚自信。
一、幼小銜接識字教學現存問題
(一)忽略學情
分析當下學齡前學生受教育情況,我們發現只有少部分學生家長有超前學習的安排,還有部分幼兒園開設的語文識字課程采用的是傳統的認寫一體的教學形式,導致學生識字能力參差不齊。當學生進入一年級面對1000多個陌生的漢字,繼續接受讀寫機械識字的壓力,只會讓學生們產生怕識字,厭學習的心理。從識字教育本身看,漢字本身結構復雜多變,有的字筆畫也不少,新課程標準中要求的識字量又大大增加。改版后的教材更是把拼音學習放在了識字教學之后,雖然避免了拼音學習與相類似的英文字母學習混淆,但這對學生們掌握識字學習又增加了一大難度,沒有拼音作為輔助的工具,識字認字會變得比較抽象,對學生的記憶力和辨識能力有更高的要求。
(二)方法單一
部分教師沒有樹立正確的銜接意識,為識字教學的繁瑣和學生識字興趣不高而困擾,沒有堅持兒童本位,以兒童被動學習為主導,沒有創設包容性和支持性的學習環境,仍然以認字寫字為主要教學目的,只求量變沒得到質變。課堂缺乏興趣培養和方法指導,沒有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將漢字符號化,識字方法以機械記憶為主,忽略了漢字根源文化滲透。
(三)忽視運用
語文新課標中指出:“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利用各種機會主動識字,力求識字和用字相結合?!蹦壳?,低年級識字教學流行集中識字、快樂識字、借助拼音識字,大部分認主張快速擴張識字量,在閱讀中檢驗識字效果,忽略了字不離詞,詞不離句,盡管夠簡單運用起來,但文化字理、內涵的滲透不深。
二、提高識字有效性策略
(一)學段性識字情況分析——讓銜接真實起來
翻看一年級語文課本生字表或者走進場館讓學生們認讀,看看自己一年級的識字情況,并做好記錄。學生的識字情況分析可以讓老師知道學生的識字量和識字困難點在哪里,還可以讓學生知道一年級的我們是需要大量識字的,這樣才能讀課文、才能走進場館了解更多文化。在有目標和方向的情況下去研究才能有的放矢。課堂是生本的,而不是師本的、本本的,更不能為考本服務,我們深入思考把課堂還給學生。
(二)重視場域識字教學方法研究——讓銜接專業起來
依托場館的識字教學是需要老師們有大局觀和整體構架。按照場館的設列找尋到規律設定主題,在各個主題部分中去認識漢字,學習漢字,了解文化和表達想法。再加上一年級新生的身心發展特征,我們會采取有趣、有效的場館識字教學的方法。會以學生為主體,對學生進行分組,教師搭建支架或者是設定項目的方式,讓小組學生在探究中去完成識字教學,并進行相應的當堂小組評價。
(三)構建場域識字教學模式——讓銜接有趣起來
場域識字教學依托場館的設列和歷史文脈等,老師們在大局觀和整體觀的構建后,大致的教學模式應該是:板塊式教學、情景式教學、故事化教學和融入沉浸式教學。利用學校漢字博物館的資源,組織小導游介紹博物館,場內不同主題區域的文化主題都是學生學習的能量場域。學生在真實情境中體驗漢字文化,浸潤每一個漢字蘊含的中華文明智慧。又如,學??梢越柚黝悎鲳^資源,讓學生拍攝與場景相關的漢字講解短視頻,述說漢字的由來,講解漢字的意蘊,讓知識的習得更深刻,讓知識的傳播更有趣。
(四)基于場域識字教學的課程開發——讓銜接個性起來
場館活動課程是個很好的途徑,通過教材內容和場館文化的熏陶,學生對識字和小學語文有了基本的認識,愛上場館的同時也愛上了漢字文化。如借助博物館開展“古代食器炊器”專題識字課程,深入認識“缶”“皿”兩個部件及相關器物漢字,了解幾千年前古人的智慧。借助科技館開展“器物材料的演變”專題識字課,學習“石”“钅”等偏旁相關漢字,了解千年來人類對制造工具、器物材料的挖掘,了解石器時代至今人類制造工藝的發展演變過程,在識字專題活動中感受人類的才干。通過拓展課程“博物館里學漢字”和未來課程中“漢字工坊”里豐富的活動,增強了學生對漢字的理解和記憶,還能激發他們探索未知、跨領域學習的熱情。
(五)開發場域識字的德育功能——讓銜接全面起來
漢字不僅凝練了中華優秀文化,還承載著為人處世的智慧,如“孝”字承載愛戴老人、愛護幼小的精神,教師充分利用好學校共有的“品德廊”“博學亭”等校內場館資源,在深挖漢字的深刻內涵的基礎上開發德育“富礦”,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 設計“德”“信”“善”“美”等識字育人課程,不斷培養孩子的良好品行,浸潤文化自信?;A課程為學生們打下了堅實的識字基礎,融合課和精品課程則深化了學生對漢字文化的理解。
三、結語
良好的課堂形態對學生發展具有基礎意義,打破傳統識字的教學模式,依托場域內的豐富資源和學科內容,設計相關的主題教學活動,在教學中結合學生的年齡等特點,探索科學有效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展學生識字量,克服會認不理解、害怕識字的畏難情緒。通過立與破,讓漢字學習更有深度,立在教學內容的本身,破是需要教師立足教材,以生為本,對主題、語言、思維、方法進行重組,再呈現出字源字理教學,多元課程的融合,同時也激發了學生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認同感。從而建構起一種個性鮮活的、開放靈活的、多元化的沉浸式識字教學模式,在激發學生求知欲的同時,引導他們以積極的情緒體驗投入小學生活,為他們的學習和終身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責任編輯 徐國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