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馬克思主義農民利益思想具有重大的理論價值。運用該理論分析發現,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民利益保障面臨的主要挑戰:小農經濟與現代農業的結構性矛盾、農業經營主體多元化帶來的利益分配問題、城鄉融合發展中的農民權益保護問題、生態環境保護與農民利益的平衡難題。基于馬克思主義視角提出創新路徑:構建“三權分置”保障機制、打造數字賦能的智慧鄉村生態系統、建立城鄉要素流動利益共享機制、創新鄉村人才培育模式,推動鄉村文化振興。結果表明,只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實現鄉村建設與農民利益的有機統一,才能實現鄉村全面振興和農民共同富裕。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鄉村建設;農民利益;鄉村振興;利益協調
中圖分類號:D422.6;A81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5)01-0031-04
An Inquiry into the Coordination Between Rural Construction
and Farmers’ Interests from the Marxist Perspective
Lu TianyiZhang Minna
(Xi’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Xi’an 710600)
Abstract: Marxist thoughts on farmers’ interests possess significant theoretical value. Applying this theory in analysis, it is found tha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the main challenges faced by the protection of farmers’ interests include: the structural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small-scale peasant economy and modern agriculture, the problem of interest distribution brought about by the diversification of agricultural business entities, the problem of protecting farmers’ rights and interests in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the difficult problem of balancing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nd farmers’ interes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xism, innovative paths are put forward as follows: constructing the guarantee mechanism of the “separation of three rights”, creating a smart rural ecosystem empowered by digital technology, establishing the benefit-sharing mechanism for the flow of urban and rural factors, innovating the cultivation mode of rural talents, and promoting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culture. The results show that only by adhering to the people-centered approach and realizing the organic unity of rural construction and farmers’ interests, can the comprehensiv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areas and the common prosperity of farmers be achieved.
Keywords: Marxism; rural construction; farmers’ interests; rural revitalization; coordination of interests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內容。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在推進鄉村振興過程中,如何協調鄉村建設與農民利益仍面臨諸多挑戰。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2年我國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為2.45∶1,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民增收難度加大等問題依然存在。本文立足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結合我國的鄉村振興實踐,探討鄉村建設與農民利益協調的理論基礎、現實問題及創新路徑,以期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提供理論參考和實踐啟示。
一、馬克思主義農民利益思想的歷史演進與當代價值
(一)馬克思、恩格斯的農民土地問題思想
1877年,恩格斯指出:“至于農民,他們的份地不僅數量比從前少了,而且常常是少到在俄國的條件下不足以養家糊口的地步,……農民的處境也比以前大大惡化了”。馬克思在《資本論》中闡述:“小塊土地所有制按其性質來說就排斥社會勞動生產力的發展、勞動的社會形式、資本的社會積聚、大規模的畜牧和科學的累進的應用。”他們從民主革命角度提出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爭取土地民主制,從社會主義角度提出土地國有化理論。馬克思、恩格斯強調,解決農民土地問題是東方革命的關鍵,它不僅關乎農民的生存和發展,更是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動力[1]。
(二)列寧、斯大林對農民利益理論的發展
列寧在《社會民主黨在1905—1907年俄國第一次革命中的土地綱領》中指出:“立憲民主黨人主張保留地主土地占有制,主張文明的、歐洲式的、然而又是地主式的資產階級農業演進。勞動派(和社會民主工人黨代表)即農民代表和無產階級代表,則主張農民式的資產階級農業演進。”列寧總結了農業資本主義發展的普魯士式和美國式兩條道路,主張采取美國式道路[2]。十月革命后,列寧領導實施《土地法令》,廢除土地私有制,將土地變為全民財產并交農民使用。斯大林在《論列寧主義基礎》中強調:“唯一的辦法就是奪取地主的全部土地,只有這樣才能把農民運動進行到底,只有這樣才能使人民更加積極努力,只有這樣才能鏟除根深蒂固的農奴制度的殘余。”
(三)毛澤東的土地農有思想及其現實意義
1931年2月,中共蘇區中央局《土地問題與富農策略》的通知中指出:“土地國有的實現,只有在全國蘇維埃勝利與全國工農專政實現的條件下才有可能。農民是小生產者,保守私有是他們的天性”“他們熱烈地起來參加土地革命,他們的目的,不僅要取得土地的使用權,主要的還要取得土地的所有權”。這標志著黨實現由蘇維埃所有到土地農民所有的政策轉變。毛澤東認為,在中國農民私有觀念濃厚的歷史條件下,實行土地國有或公有會混淆社會主義革命和民主革命的界限,違背農民群眾的迫切愿望[3]。這一思想不僅推動了中國革命的勝利,也為解決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土地問題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民利益保障的挑戰與機遇
(一)小農經濟與現代農業發展的結構性矛盾
根據2016年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數據,在2.07億農戶中,50畝以上的規模經營戶僅占1.9%,這種小農戶大量存在的格局與現代農業發展要求形成了明顯矛盾。小農經濟的特點是分散經營、生產規模小、抗風險能力弱,難以適應現代農業對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的需求[4]。同時,小農戶在面對市場競爭時往往處于弱勢地位,難以獲得足夠的利潤空間。然而,小農經濟也具有其獨特優勢,如靈活性強、成本低等。因此,在推進農業現代化過程中,如何協調小農經濟與現代農業發展的關系,成為一個重大挑戰。
(二)農業經營主體多元化與利益分配問題
隨著農業產業化、規模化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如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等不斷涌現。這些新型主體在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增加農民收入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農業利益分配格局也隨之發生變化。根據資料,一些地方出現了新型經營主體與小農戶之間的利益矛盾。例如,某些農業企業在獲取高額利潤的同時,農民的收益卻相對有限。如何構建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確保小農戶在產業鏈中獲得應有收益,成為亟須解決的問題。
(三)城鄉融合發展中的農民權益保護
隨著城鄉生產要素雙向流動加速,農民的土地權益、就業權益和社會保障權益等問題日益復雜。在土地方面,“三權分置”改革為盤活農村土地資源提供了新思路,但也帶來了如何保障農民土地權益的新問題。在就業方面,農民工群體的勞動權益保護仍有不足,工資拖欠、社會保險覆蓋不全等問題仍然存在。在社會保障方面,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養老保險等制度雖已建立,但城鄉間的差距仍然明顯[5]。例如,2022年我國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高達2.45∶1。因此,在推進城鄉融合發展過程中,需要進一步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健全農民權益保護機制。
(四)生態環境保護與農民利益的平衡
生態環境保護與農民利益的平衡是鄉村振興過程中的一個關鍵議題。從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的角度來看,這涉及生產力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辯證關系。為保護水源地而實施的農業限產等政策,可能導致當地的農民收入減少。這就要求在制定環保政策時,必須充分考慮農民的利益訴求,建立科學合理的補償機制。同時,良好的生態環境為農村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綠水青山可以轉化為金山銀山,通過發展生態農業、鄉村旅游等產業,既能保護環境,又能增加農民收入。因此,培養農民的生態意識,提高其參與生態保護的積極性至關重要。
三、馬克思主義視域下協調鄉村建設與農民利益的創新路徑
(一)構建“三權分置”下的農民利益保障機制
一是完善集體所有權、穩定農戶承包權、放活土地經營權。構建“三權分置”下的農民利益保障機制體現著馬克思主義關于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發展的思想[6]。這一機制通過完善集體所有權、穩定農戶承包權、放活土地經營權,實現了對傳統土地制度的創新。從馬克思主義視角看,這種改革既保障了農民的基本權益,又釋放了土地要素的生產力,促進了農業現代化。下一步應明確集體所有權的權能,健全集體經濟組織管理制度;完善土地承包經營權登記制度,保障農民長期穩定的土地使用權;建立健全土地經營權流轉市場,規范流轉程序。
二是創新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模式。創新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模式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化大生產優越性理論在農業領域的應用。這種創新旨在突破小農經濟的局限,實現農業規模化、集約化經營。從馬克思主義視角看,這有助于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推動農業現代化。可以發展多種形式的土地流轉模式,如土地托管、股份合作等;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如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構建利益聯結機制,確保小農戶在規模化經營中獲得合理收益。
(二)打造數字賦能的智慧鄉村生態系統
一是發展農業物聯網和智慧農業。發展農業物聯網和智慧農業是馬克思主義科技生產力理論在現代農業中的具體應用。這一創新路徑旨在通過先進技術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管理水平,有助于推動農業生產力的跨越式發展。應建設農業物聯網基礎設施,實現農業生產全過程的精準監測和智能控制;開發農業大數據平臺,通過數據分析優化農業生產決策;推廣智能農機設備,提高農業生產的自動化水平[7]。
二是構建農村數字經濟新業態。構建農村數字經濟新業態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生產方式變革理論在信息時代的創新實踐。這一路徑旨在利用數字技術重塑農村經濟形態,創造新的價值增長點,這種轉變代表了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新發展。各地應因地制宜發展農村電子商務,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培育農村網絡直播等新興產業,創造新的就業機會;發展數字文創和智慧旅游,提升農村文化價值;推動傳統農業與數字技術融合,形成新型農業產業鏈。
三是推進鄉村治理數字化轉型。推進鄉村治理數字化轉型路徑旨在利用數字技術提高鄉村治理效能,增強農民參與度,這種轉變有助于實現農民當家作主,推動鄉村民主建設。各地應建立“智慧村務”平臺,實現村務信息公開和村民在線參與決策;發展數字化公共服務,如遠程醫療、在線教育等,提高農村公共服務水平;構建數字化社區治理體系,促進村民自治;利用大數據技術輔助鄉村規劃和決策。
(三)建立城鄉要素雙向流動的利益共享機制
一是推動農村資源資產化、資本化。推動農村資源資產化、資本化是馬克思主義生產資料社會化理論在現代鄉村建設中的創新應用。這一過程旨在打破傳統的小農經濟模式,實現農村資源的優化配置和高效利用,這種轉變有助于提高農業生產力,推動農村生產關系的變革。通過將土地、勞動力等農村資源轉化為可流動、可交易的資產,不僅能夠吸引更多社會資本投入農村,還能為農民創造新的收入來源。
二是健全農民分享產業鏈增值收益的機制。健全農民分享產業鏈增值收益的機制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分配正義思想。在農業現代化進程中,確保農民能夠公平分享產業發展成果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徑。這一機制的建立需要創新農業產業組織形式,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使農民從單純的生產者轉變為產業鏈的參與者和受益者。通過股份合作、利潤分紅等方式,讓農民更多地參與到產業鏈中,不僅能夠提高農民收入,還能增強其主人翁意識。
三是完善農民持續增收的長效機制。完善農民持續增收的長效機制需要從多個維度構建,包括優化農業補貼政策、健全農民工工資支付保障機制、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等。這些措施旨在保障農民的基本權益,提高其生活水平,縮小城鄉收入差距,這不僅是經濟問題,更是一個關乎社會公平正義的重大議題。通過構建多元化、可持續的增收渠道,形成穩定的收入來源,能夠推動農村社會結構的優化,促進城鄉融合發展。
(四)創新鄉村人才培育和引進模式
一是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是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思想在農村人才培養中的具體應用。這一工程旨在培養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的現代農業生產經營者,體現了對農民素質全面提升的追求,不僅能夠提高農業生產力,還能促進農民的全面發展,使其成為掌握現代科技和管理知識的新型勞動者。通過系統化、專業化的培育,能夠推動農民從傳統的體力勞動者向知識型、技能型人才轉變,這既是農業現代化的需要,也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8]。
二是建立城鄉人才雙向流動機制。建立城鄉人才雙向流動機制旨在打破城鄉二元結構,消除制度性障礙,實現人才資源的優化配置。從馬克思主義的視角看,這種做法不僅能夠促進城鄉融合發展,還能推動農村生產力的提升和生產關系的變革。通過暢通城鄉人才流動渠道,既能吸引各類人才參與鄉村建設,又能為農村人才提供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三是培育鄉村振興帶頭人。培育鄉村振興帶頭人是馬克思主義群眾路線在鄉村人才培養中的具體運用[9]。這些帶頭人應具備先進理念、專業知識和組織能力,能夠引領鄉村產業發展、文化傳承和治理創新。這種做法體現了尊重農民主體地位、發揮農民主動性的思想。通過培育本土人才,能夠更好地將先進理念與當地實際相結合,激發鄉村發展的內生動力。同時,這些帶頭人能夠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帶動更多農民參與鄉村建設,形成自下而上的發展動力。
(五)推動鄉村文化振興,滿足農民精神文化需求
一是傳承和創新鄉村優秀傳統文化。從馬克思主義文化觀來看,這一過程體現了文化傳承與創新的辯證統一。應當在保護傳統的基礎上,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可以通過建立鄉村文化傳承基地,培養文化傳承人,使優秀傳統文化得到系統性保護。同時,舉辦傳統文化節活動,增強文化認同感,讓優秀傳統文化在現代生活中煥發活力。利用新媒體技術,以創新形式展現傳統文化魅力,使其更好地適應當代農民的審美需求和文化消費習慣。
二是培育新時代鄉村文明新風尚。培育新時代鄉村文明新風尚體現了馬克思主義關于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的思想。可以通過開展“文明村鎮”“星級文明戶”評選活動,激發農民參與文明建設的積極性。組織農民群眾性文化活動,如廣場舞、讀書會等,豐富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時,實施鄉村道德教育工程,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農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推動鄉村社會風氣的整體提升。
三是完善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健全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保障農民文化權益的關鍵舉措。從馬克思主義公共服務理論出發,這一過程體現了文化資源配置的公平性與效率性。應當推進“數字文化鄉村”建設,利用信息技術提供有效的文化服務,縮小城鄉文化服務差距。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定期送文化下鄉,滿足農民多樣化的文化需求。同時,鼓勵社會力量參與鄉村文化建設,豐富文化供給,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多元化公共文化服務格局。
四、結語
馬克思主義農民利益思想為協調鄉村建設與農民利益提供了重要指導。在推進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必須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創新體制機制,運用現代科技,促進城鄉融合,培育鄉村人才,實現鄉村建設與農民利益的有機統一。只有切實保障和實現農民利益,才能調動億萬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為鄉村全面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堅實基礎和持久動力。
參考文獻:
[1]金麗馥,張新月.以“千萬工程”經驗引領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探頤[J].新疆農墾經濟,2024(9):26-34,68.
[2]盧醒寒.歷史唯物主義視域下鄉村文化新舊矛盾論析與整治理路[J].淮陰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4(5):444-450.
[3]周明星,胡建.新質生產力賦能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的內在邏輯與推進路徑[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4(5):95-104.
[4]李瑩莉.加強人才隊伍建設賦能鄉村治理的邏輯前提與路徑[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4(16):121-123.
[5]蒙慧,劉夢.習近平關于鄉村振興重要論述的比較研究與思維范式分析[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24(4):9-17.
[6]柳悅.馬克思主義生態觀視域下美麗鄉村建設的實踐路徑[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4(10):51-54.
[7]張軍圍.馬克思主義生態觀指導下美麗鄉村建設探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4(8):36-38.
[8]陸倩倩,凌唯釗.中國式現代化鄉村建設道路對“鄉村建設派”的超越探析[J].甘肅農業,2024(4):94-98.
[9]孟安琪,劉然.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主體隊伍建設探究[J].漢江師范學院學報,2024(1):103-108.
作者簡介:盧天怡(1998—),女,漢族,陜西西安人,單位為西安工程大學,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張敏娜(1978—),女,漢族,陜西西安人,博士,西安工程大學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責任編輯:馮小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