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唐三彩作為唐代陶瓷藝術的璀璨瑰寶,在中外文化的內外交流中占據了舉足輕重的地位。深入剖析唐三彩的對外傳播路徑,不僅能明晰其對波斯三彩、新羅三彩以及奈良三彩風格特征的塑造作用,更能夠從中揭示其在文化符號層面上的深遠影響。最終,探討唐三彩作為文化交流的橋梁,在對外傳播中促進了文化交流與互鑒、提升中華文化的價值認同、弘揚了中華文明的影響力,展現出的獨特價值與深遠意義。
關鍵詞:唐三彩;文化符號;對外傳播;傳播與交流
1 引 言
符號在日常生活中遍布各個角落,其表現形式紛繁多樣。唐三彩,作為一種中國唐代特有的文化符號,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意蘊和藝術價值,是東西方文化在陶瓷藝術領域交流與傳播的重要媒介。通過深入研究唐三彩文化對西方的影響,我們可以清晰地觀察到東西方文化在藝術表達、審美觀念以及價值取向上的獨特差異與共同之處。這種文化的交融不僅拓寬了雙方的藝術表達形式,而且通過不斷的交流與傳播,有力地推動了東西方文化的深入對話,為不同文明之間的理解與合作搭建了一座堅實的橋梁。
2 文化符號與唐三彩
每一個國家或地區都有其獨特的文化符號象征,這些符號展示著不同文化的價值,在文化傳播和交流中的地位至關重要且不可忽視。我們日常生活中借助符號進行信息的傳遞與溝通。特別是對于文化內容的傳播與交流,符號的作用更是不可或缺的。唐三彩通過其形式、顏色和圖案等符號元素,傳遞和表達了唐代社會的宗教信仰、審美觀念和生活方式。同時,唐三彩在歷經幾千年的發展和演變之中,蘊含著我國豐富的傳統文化符號元素,例如豐富飽滿的造型符號、常用的裝飾花紋——寶相花符號、以及黃綠白等色彩符號。這些符號元素是唐三彩的技藝表現以后造物者背后的辛苦探索,也是唐朝雍容華貴的縮影。而唐三彩通過絲綢之路走出國門,走向日本、伊朗朝鮮等地,其作為我國唐代的陶瓷文化,是我國古代燦爛文化瑰寶的代表,亦是我國友好交流的文化象征。
3 唐三彩的對外傳播與交流
唐代是中國古代商業化大規模海上貿易的起始時期。從8世紀后期開始,大規模的海上貿易逐漸興盛起來,瓷器成為重要的貿易品之一。唐三彩作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器物之一,在中外貿易交流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成為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隨著器物的外銷和人員的流動,唐三彩的生產技術也廣泛傳播,形成了一個以唐三彩為核心的東亞多彩鉛釉陶文化圈,包括了新羅三彩、奈良三彩等。同時,與更遙遠的波斯地區的三彩制作工藝也產生了互動和聯系[1]。
3.1唐三彩與波斯三彩
八世紀開始,波斯受我國唐三彩的影響,燒制出帶有伊斯蘭色彩多彩釉陶器及多彩釉刻線紋陶器,這種鉛釉陶被稱為“波斯三彩”[2]。“波斯三彩”又稱伊斯蘭三彩,以下統一稱為“波斯三彩”。它具有釉色明亮,紋飾繁復的特點,并常常以動植物、幾何圖案等為裝飾。波斯三彩并不是簡單的模仿唐三彩,而是立足于伊朗的傳統文化和習俗基礎之上,對唐三彩進行改造和創新,從而具有本民族的藝術風格。
3.1.1主題與造型
波斯三彩器型主要有缽、盤、碗等,壺、瓶也有少量生產。波斯三彩以多彩釉陶器為主,器形有盤、缽及少量的燈臺;產品以淺缽及盤為主,有少量的壺[3]。這可以看出,波斯三彩主要以日用陶器的制作為主。但唐三彩的造型種類卻十分豐富,可分為動物、人物以及生活器具三大類,其中尤以動物居多。因此,在造型上,波斯三次并沒有受到唐三彩豐富多樣的器物造型的影響,而是選取了唐三彩中的日用陶器造型來進行模仿與制作。
3.1.2裝飾紋樣
波斯三彩的裝飾紋樣主要有動物紋樣、植物紋樣以及幾何圖案,其中以植物紋樣最為常見。波斯三彩的裝飾主要在捺紋彩釉陶上進行裝飾。初期以及中期的捺紋陶是在器壁上以細小的點線構成復雜的紋樣,然后再作彩釉裝飾。到了十世紀到十二世紀,刻紋彩釉陶的線紋飾有花瓣紋、纏技紋和幾何紋,線條流暢圓柔,再涂以綠、褐等釉彩,呈現瑰麗而瀟灑的風格[4]。
值得指出的是,在波斯三彩前,伊斯蘭地陶瓷的裝飾主要以動物和人物裝飾為主,裝飾手法也大多數為浮雕模印。但是在唐三彩的影響下,其經歷了從浮雕模印向平面彩繪的轉變,以及從動物、人物裝飾向植物裝飾的轉變。
3.1.3色釉裝飾
波斯三彩的色釉裝飾是其特色之一,與唐三彩的釉色裝飾大同小異,呈現出斑斕多彩的艷麗效果。不同的是,唐三彩藍釉器極為罕見,而波斯三彩則主要包括鈷藍色釉、翠綠色釉、黃色釉紫色釉和紅色釉。其中主要以多彩釉和白釉藍彩為主。
總的來說,波斯三彩是在伊朗的傳統文化和習俗基礎之上對唐三彩進行改造和創新的產物,它將唐三彩的技法與伊朗文化和習俗相結合,形成了一種獨立于唐三彩之上的藝術風格。
3.2唐三彩與新羅三彩
唐三彩傳入新羅后,因其在火葬文化中的應用而受到廣泛喜愛。隨后,為了模仿唐三彩的風格,新羅而開始燒制的釉上陶器。這種陶器在當時被稱為二彩或三彩。以下統一稱為“新羅三彩”。
唐三彩的流入對新羅三彩的造型、裝飾和施釉產生了顯著影響,并推動了新羅陶瓷制作工藝從粗制胎土和低溫度的陶器制造過程升級到使用釉料的發展。為新羅陶瓷器的生產奠定了堅實基礎。
3.2.1器物造型
新羅三彩大體可以分為日用陶器、隨葬器以及藏骨器三類。日用陶器造型十分豐富,主要包括了翁、罐、壺、盤、碗、酒杯、燈等器型。與日用陶器相比,隨葬器單一且出土量十分稀少,以蓋盒以及瓶為主,蓋盒占大多數。瓶也是隨葬器中常見的一種,形狀多樣,通常有長頸、圓腹和平底。此外,新羅三彩還有一種特殊的隨葬器,稱為藏骨器。藏骨器是一種小型的陶質容器,用于存放人骨。通常呈圓形或者方形。
受唐三彩的影響,新羅三彩還燒制出少部分的人物造型以及動物造型,但相對而言較為少見。八世紀后半期,新羅陶器的器物造型出現褶紋瓶。根據學者謝良明研究發現,褶紋瓶與8世紀唐三彩小水注非常相似,因此褶紋瓶模仿小水注造型的可能性很高。同時,謝良明提出新羅三彩中的的骨壺造型中有唐三彩的造型或再現效果的影子。現在收藏在國立中央博物館的陶器三足壺,腹部用弦線分層,仔細看口沿部或腹部等與唐三彩三足壺的形態十分接近[5]。除此之外,新羅三彩的造型還出現了細頸、長頸、長銅瓶和長銅壺。這些器型在唐三彩中亦有相同。
3.2.2裝飾紋樣
唐三彩作為傳統的陶瓷裝飾藝術,通過其獨特的紋樣和手法,對新羅三彩起到了重要的影響。這種影響主要體現在紋樣的多樣化和裝飾技巧的創新上。首先,唐三彩的紋樣對新羅三彩的裝飾紋樣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唐三彩以多瓣花紋、四瓣花紋為主要裝飾圖案,而這些紋樣也逐漸出現在新羅三彩的制作中。此外,云氣紋、飛烏紋、葡萄葉紋、對葉紋等紋樣也開始在新羅三彩中出現。
其次,在骨壺的裝飾手法上,新羅三彩的制作中廣泛采用了唐三彩中的連珠花紋、四瓣花紋等連續瓔珞紋樣。這種裝飾手法不僅增加了陶器的立體感和精致度,還強調了紋樣的延續性和連貫性,使新羅三彩在整體上呈現出一種更加華麗、精美的裝飾效果。
3.2.3釉色裝飾
唐三彩傳入新羅后,綠釉陶器的制作在新羅時期非常活躍。尤其在8世紀以后的全盛期,綠釉陶器成為當時制作的主要陶器之一。例如慶尚道出土的缽、壺、碗、瓶、四耳壺、盒等都是這一時期綠釉陶器制作的產物。同時,與綠釉陶器一起的還有黃釉和赤褐釉混合的陶器,如有蓋罐、有蓋盒和有蓋高足杯、有蓋長頸壺等[6]。這些色釉陶器的發展不僅豐富了新羅地區陶器的樣式和裝飾效果,還體現了唐三彩對新羅三彩的影響。
由此可見,唐三彩對新羅三彩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唐三彩的引入為新羅地區的陶器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這一影響不僅豐富了新羅地區的陶瓷文化,也推動了唐三彩在東亞地區的傳播和影響。
3.3唐三彩與奈良三彩
日本在中國唐三彩的影響下而開始仿造的三彩器,"被稱之為奈良三彩,其是由綠、褐、白組成的彩釉陶器[7]。盡管奈良三彩的創作靈感來源于唐三彩,并且在造型、釉色上與唐三彩有著諸多相似之處,但奈良三彩在借鑒唐三彩的同時也進行了一系列的本土化改良和創新。它不僅采用了唐三彩的技藝,更融入了許多日本本土的文化元素,從而形成獨特的風格。
3.3.1使用功能與造型
奈良三彩與寺廟及宗教禮儀遺址緊密相關,主要因為它們在佛教典禮或祭祀活動中充當了儀式用具或祭拜器皿的角色[8]。因此,奈良三彩的器型中出現了一些在唐三彩中罕見的特殊種類,例如三彩塔、三彩鼓等。這些獨特的三彩器物形體高大,氣勢恢宏,淋漓盡致地展現出宗教儀式時所需要的肅穆、莊嚴的氛圍。
在器物的使用功能上,奈良三彩受唐三彩影響較小,但造型上卻與唐三彩較為相近。除了日用陶器,奈良三彩主要應用于宗教儀式用途,而非用作陪葬品。其設計中不包含人物或動物的形象,同樣也缺乏建筑結構元素。出土的奈良三彩作品主要包括塔形物、腰鼓、瓶、缽、碗盤以及用于保存骨灰的罐子等。
3.3.2色釉裝飾
日本民族崇尚白、青、褐等三種顏色。因此,在奈良三彩的制作中,我們經常能看到白色、綠色、褐色為主色調的多彩陶器。在釉面處理上,奈良三彩采用了全面的施釉技巧,這意味著整件陶器的表層都均勻地覆蓋了一層釉料,且器物的上方和下方釉層厚度保持了一致性。這種做法與唐三彩的技法形成了鮮明對比,后者僅在器物的一部分施加釉料[9]。從而,在奈良三彩的制作中,也就不存在唐三彩中的“露胎”和“淌釉”的現象。
可見,奈良三彩在釉色的裝飾以及工藝的制作上與唐三彩都是有所區別的,并沒有照搬照抄唐三彩的釉色,而是根據本民族的喜愛所燒制貼切本民族的陶器。
3.3.3裝飾紋樣
日本奈良三彩的裝飾紋樣與唐三彩相比而言,其比較單調,主要采用陰刻或弦紋裝飾。常見的表面裝飾較為樸素,沒有過多的花紋。奈良三彩主要以黃、綠、白或者白、褐、綠相配的斑點紋和綠、白相間的豎條紋、“W”或“M”紋。其中“W”或“M”紋在唐三彩器皿中也有運用,但紋樣筆觸較為整潔規正。同時,器物表面上,并無堆塑裝飾技法[10]。
總的來說,雖然奈良三彩的制作在技術上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唐三彩的借鑒和影響,但是從功能與造型、色釉以及紋樣上來看,奈良三彩是在唐三彩的基礎上融入本民族的需求、審美以及文化所產生的,其在整體上還是保留了自己的特色和獨立性。
4 唐三彩對外傳播的價值與意義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鑒而豐富”。中國唐代與周邊國家和地區的交往十分頻繁,唐王朝對外國來華進行商貿活動的“蕃客”,“胡客”,采取盡可能開明的政策,并且盡量為他們提供便利[11]。唐三彩絢麗奪目的釉色和豐富多彩的造型不僅贏得唐人的喜愛,還受到來訪人民的喜愛,成為當時最受歡迎的輸出品之一。這不僅體現了唐王朝對外文化交流的重視,也展示了中國獨特的藝術魅力。通過與外國人民的交流和互鑒,唐代文明得以繁榮發展,豐富了世界文化的多樣性。
4.1促進了文化交流與互鑒
文化的交流本就是一個相互的過程。唐三彩為了滿足出口的需要,往往在唐三彩的制作中加入了許多他國的文化符號元素。在唐三彩中的一些作品中可以看到胡人的形象和特征,如騎馬的胡人、胡人的服飾和飾品等。這種文化符號的加入既是為了滿足北方和西域市場的需求,也是對胡人文化的認同和尊重。與此同時,唐三彩外銷后,通過對唐三彩的研究和學習,波斯、日本、朝鮮從中汲取靈感,并將其融入到自己國家的陶瓷藝術創作中,創作出了“奈良三彩”“新羅三彩”“波斯三彩”。這種文化互鑒的過程可以豐富各國文化之間的藝術交流,并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了解與尊重。
4.2提升中華文化的價值認同
唐三彩是中國人精神信仰的結晶。從一誕生,它就承載著中國人追求精神境界的信念。唐三彩的對外傳播使得海外人民可以感受到中國人民的精神文化,也為他們提供了感受與領悟中國文化的機會。唐三彩的制作工藝和器皿形態等方面,融入了中國古代文化的元素和意義。通過對唐三彩的欣賞和學習,他們可以了解到中國文化的特點和價值觀。這種文化符號的交流與接觸,讓海外人民更加深入了解中國的歷史與文化,從而對中華文化產生認同與尊重。
4.3弘揚了中華文明的影響力
唐三彩展現了中國陶瓷藝術的獨特魅力和卓越技藝。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唐三彩讓更多的海外人士認識和了解到中國的陶瓷文化,從而增加對它們的興趣和欣賞。這種認可和贊賞有助于提升中國陶瓷藝術的聲譽,從而提升中華文化的影響力。當他們對唐三彩產生興趣并進行收藏、研究或展覽時,將會因其獨特魅力而引發廣泛關注和討論的熱門話題。這有助于傳播和弘揚中國陶瓷文化,提升其在全球的影響力和認可度。唐三彩在國際舞臺上的知名度提升,中國陶瓷藝術的聲譽也將隨之提升,中華文明的影響力也逐步上升。
5結語
唐代政治穩定與經濟繁榮,為工藝美術提供了豐厚的土壤。唐三彩,作為唐代藝術的瑰寶,通過絲綢之路這一歷史通道,被傳播至海外,廣銷全球。與此同時,唐三彩的制作技藝亦隨之流傳至異域。西亞的波斯受此啟發,創作出被譽為“波斯三彩”的陶瓷佳作;朝鮮新羅亦燒制出別具一格的“新羅三彩”;而日本奈良亦不甘示弱,燒制出獨具特色的“奈良三彩”。這些深受唐三彩影響的藝術品,無不彰顯著唐三彩在世界文化藝術中的重要地位與深遠影響。
此外,唐三彩作為中華文化的使者,通過與外國文化的交流,不僅展示了中國陶瓷藝術的獨特魅力,還傳遞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觀。更重要的是,唐三彩在文化交流與互鑒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增強了人們對中華文化的價值認同,并廣泛傳播了中華文明的影響力。
綜上所述,唐三彩在漫長的歲月里,通過對外傳播與交流,極大地推動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與發展。它不僅傳遞了唐代社會的審美觀念與文化精髓,還影響了其他國家的陶瓷工藝,促進了文化的多樣性與技術的交流。如今,唐三彩已成為一種舉世矚目的文化遺產,無論在中國還是世界各地,都備受珍視與傳承。
參考文獻
[1]李含笑,秦大樹.唐三彩研究綜論[J].考古學研究,2022(02):160-193.
[2]武斌.文明的力量[M].廣東人民出版社,2019.
[3]潘春芳.波斯陶器[J].陶瓷研究,1992(01):43-50.
[4]詹嘉.中外陶瓷文化交流[M]. 中國社會出版社,2004.
[5]謝明良.中國古瓷窯大系·中國鞏義窯[M].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1:186—394.
[6]謝明良.中國古瓷窯大系·中國鞏義窯[M].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1:186—394.
[7]張媖,馬爾開.日本陶瓷的傳承及文化特征(上)[J].藝術市場,2009(10):68-69.
[8]孫俊峰. 從三彩器看唐朝對日文化影響[J]. 黑龍江史志, 2015, (13): 72-73.
[9]李彭.唐三彩與奈良三彩的比較研究[D].景德鎮陶瓷學院,2014.
[10]王維坤.中國唐三彩與日本出土的唐三彩研究綜述[J].考古,1992(12):1122-1133+1159-1160.
[11]倪洪林編.中國民間收藏實用全書:唐三彩鑒賞及收藏[M]. 北方文藝出版社,2005.